略论寻根文学

合集下载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论寻根文学的创作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场寻根文学的热潮,挖掘中华民族文明的潜藏底蕴,求索文化的根基,揭示传统的精华与糟粕,探寻并且重构中国文化的绚丽乐章。

其中,韩少功就是一位重量级的作家,他的寻根小说《爸爸爸》借助一个山寨的历史变迁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重生的过程。

关键词:寻根文学、寻根小说、传统文化、韩少功、一、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

寻根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在意识观看显示和历史,反思传统的文化,重铸民族的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的方法,丰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一)寻根‘小说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竟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比较矛盾,概括的说有这样三类:1是持肯定态度。

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棋王》写了“吃”和“下棋”的故事,作品揭示了王平们这个民族凭借着极其简陋的“吃”和“下棋”,也就是物质与精神的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的年代。

作品中的那个十年动乱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动乱年代的一种,而“吃”和“下棋”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民族的韧性。

2是持否定态度。

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刘大庄》等。

韩少功在《爸爸爸》中所寻找到的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一个丑陋不堪的“老根”:丙崽。

丙崽是一个白痴,但是却被全村人奉若神明,他的胡言乱语致使全村人在一场大战中伤亡惨重。

作者在这里揭示了民族经常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荒诞而抽象的异已物,进而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行为。

3是持辩证态度。

代表作有冯翼才的《神鞭》,[1]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老儿》、《沙杜遗风》、《土地与神》等“葛川江”系列小说。

《神鞭》中的主人公“神鞭”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是我们民族之前有过的辉煌,但是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面前,“神鞭”就不堪一击了。

浅论寻根文学所寻之“根”

浅论寻根文学所寻之“根”

浅论寻根小说所寻的“根”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它产生于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拉美魔幻主义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化思潮的出现也是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寻根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寻根”思潮中出现的一种创作现象。

尽管它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由于其内涵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迄今尚无一致的说法。

简单的说,“寻根小说”是指旨在对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底蕴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的小说。

然而,寻根作为一种思潮,它在有着共同的趋向于追求的同时,由于对“根”的理解的不同,寻根小说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从审美表现形态和主题意向上呈现出的复杂的多样性。

那么寻根小说所寻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所寻的“根”又是什么?同样从审美表现形态和主题意向上来说,寻根小说主要分为历史文化寻根小说、宗教文化寻根小说、自然文化寻根小说和地域文化寻根小说。

而从这四方面来说,寻根小说所寻之“根”各有各的不同。

中西文化冲突造成了历史文化寻根小说的寻根意识,由于“五四”和“文革”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裂,从而影响了文学走向世界的步法。

因此,他们所寻之根首先是传统的文化哲学观,主要反映在对传统文学文化的追寻上,而他们认为寻根小说首先要做的是将当代文学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自觉的“续接”起来。

历史文化寻根小说反映的大多是现代人的生活,但它主要表现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人生活中所激起的悠远的回响和民族精神深处的震荡,意在指出无论有着多么沉重的历史重负,传统文化精神依然在我们生活中并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生活流程。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家为了进一步融合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重塑民族形象和重振民族文学而做出努力。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少作家注重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走过了一段很长的时期,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文学界中一个里程碑。

它完成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整套环节,对后面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寻根文学”是在很多人的自觉谋划下完成的,由于当时思想越来越开放.包括作家、思想家、评论家等在内的诸多人士谋划了这样一场文学运动,展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观念。

一、兴起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做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二、作者人群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关于寻根文学的探析

关于寻根文学的探析

关于“寻根文学”的探析从为数众多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以及产生的影响来看, 寻根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涉及面极广, 甚至可以说涵盖了整个中国当代文学,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弄清楚寻根文学的来龙去脉, 在很大程度上, 就弄清了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方向。

20世纪80年代, 中国当代文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各种文学思潮风起云涌, 形成了新时期文学的繁荣景象。

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 从改革文学到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在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文学如何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中国作家们为此进行着各种尝试, 直到等来了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一些观念, 为摸索中前进的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启示, 并通过理论和创作上的一系列实践, 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向, 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寻根文学的理论倡导及创作实践寻根文学主将韩少功说:“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根不深, 则叶难茂……”“寻根……其要点是在政治视角之外再展开一个文化视角, 在西方文化坐标之外再设置一个本土文化坐标。

”郑万隆说:“我的根是东方。

东方有东方的文化……要不断开凿自己脚下的‘文化岩层'。

”李杭育也说, “笼罩在实用主义阴影”之下的中原规范文化, 是一种“远离生存和信仰, 肉体和灵魂”, “我以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 更多地保留在中原规范之外。

规范的传统的‘根', 大都枯死了”, “规范之外的才是我们需要的‘根', 因为它们分布在广阔的大地, 深植于民间的沃土”。

蔡翔在描述寻根文学的重要会议———杭州会议时也提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把‘文化'引进文学的关心范畴, 并拒绝对西方的简单模仿, 正是这次会议的主题之一。

面对‘文化'的关注, 则开始把人的存在更加具体化和深刻化, 同时更加关注‘中国问题'。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目录1兴起背景:文化热作家。

2代表作。

3思想缘由。

4文学定位。

5主要事件:最早出现,大规模兴起,海外文化引进。

6流派划分:综述城市文化,寻根乡野文化寻根。

7流派影响: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潮流。

一兴起背景文化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寻根文学浅析

寻根文学浅析

寻根文学思潮浅析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前后,一批作家力图寻找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对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心理进行探究,并重新认识,于是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涌起了“寻根”的思想浪潮。

这一思潮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的历史必然性的,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理论文章有:韩少功的《文学的个“根”》、郑万隆的《我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等,创作上也有很多关于文化思考内容的作品,如阿城《棋王》中的“棋”道,陆文夫《美食家》中的“吃”道,韩少功《爸爸爸》中的巫楚文化等。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者们从各个方面对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以求得对民族的、传统的文化以深刻细致的理解。

关键词:寻根作品分析正文:“文化寻根”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与那个时代外部内部的种种因素密切联系着的。

八十年代,中国刚刚面对世界敞开了大门,于是,国外的诸多文学思想如七八十年代美国兴起的以民族多元论和民族差异说为理论基础的民族文化寻根,拉美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魔幻现实主义”,以及苏联、日本的一些关于本民族特征的传统性的东西的作品的出炉,所有这些都使刚刚被放入世界大熔炉中的中国文学在表现民族文化个性方面不得不升温。

当然,这些都是外在的原因,除去这些,当文学在“寻根”以前,经历了“伤痕”和“反思”阶段,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深入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文学根本无法正常地健康地发展,但即使抛开了政治、道德因素,人们还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这就是“文化”。

于是,一批“寻根”作家应运而生,他们要探索中国文化的“根”,挖掘出隐藏其中的不好的东西而又发扬其中的优秀的东西,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有民族个性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现将“寻根文学”部分主要作品浅析如下:一、阿城的“棋”道中国文化是“道”的文化,当然不是狭隘的指“道教”的“道”。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小说以一个痴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 描述鸡头寨奇异的风俗、来历,鸡头寨百姓与正 常世界的隔绝,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 后遗弃老人和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
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 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 词:“爸爸”和“x妈妈”。但这样一个缺少理 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却得到了鸡头寨 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丙 相公”、“丙大爷”、“丙仙”。于是,缺少正 常思维的丙崽正显示了村民们愚昧而缺少理性的 病态精神症状。
作品总结
这两部作品体现出了不同类型的文化 寻根意识。 《棋王》以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 同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人格魅力。 《爸爸爸》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民 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寻了 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
作用与局限
“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 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 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 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但“寻根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大 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 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 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于是, 中国的纯文学又回到了起初的状态,开始了一个 漫无目的的漂流,许多文人在文化基底的建构上 无从下手,创新的意识从此再次断裂。
定义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 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 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 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 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开始 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理论 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4、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 、
在审美意识上, 在审美意识上 , 寻根作家对民族艺术精 神的认同, 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 神的认同 , 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 , 复活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 复活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 , 给新时期 文学灌注进我们民族所特有美学气韵和 情致。 情致。
阿城的“ 三王” 系列小说, 阿城的 “ 三王 ” 系列小说 , 表现出平淡 冲和、旷达淡泊的艺术人格; 冲和、旷达淡泊的艺术人格; 郑万隆对那些山野汉子们粗犷强悍、 质 郑万隆对那些山野汉子们粗犷强悍 、 朴自然的感性力量的张扬; 朴自然的感性力量的张扬; 韩少功对原始古老的初民心态的冷峻审 视及作品的神秘瑰丽, 视及作品的神秘瑰丽, 贾平凹的朴拙凝重, 郑义的深沉悲壮, 贾平凹的朴拙凝重 , 郑义的深沉悲壮 , 张承志的雄浑奔放。 张承志的雄浑奔放。
汪曾祺: 汪曾祺
“风俗中保留着 一个民族的常绿 的童心, 的童心,并对这 种童心加以圣化。 种童心加以圣化。 风俗使一个民族 永不衰老。 永不衰老。胡同文化 1、居民建筑民 、 俗 2、饮食民俗 、 3、语言民俗 、
)、谐音民俗 (1)、谐音民俗: )、谐音民俗: 求雅避俗, 求雅避俗,趋吉避 凶 )、民间熟语 (2)、民间熟语 )、 )、京味方言 (3)、京味方言 )、
(2)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 )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 又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 又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
一是寻找民族文学 之根, 之根,二是寻找作 家的个性自我。 家的个性自我。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 实主义成为民族精 神与外来现代文明 巧妙结合的典范。 巧妙结合的典范。
二、寻根的主张和理论
(六)阅读与思考
《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陈思和, 》,陈思和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年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版 1、为什么会出现寻根文学的热潮?有何 、为什么会出现寻根文学的热潮? 创作实绩? 创作实绩? 2、丙崽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丙崽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3、《受戒》的主题意蕴是什么? 、《受戒 、《受戒》的主题意蕴是什么? 4、说说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史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一次重要探索,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学创作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寻根文学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初,80 年代中期是寻根文学的鼎盛时期。

大家都比较熟知的寻根文学作家主要是韩少功和阿城,其实除此之外还有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人。

韩少功的《爸爸爸》和阿城的《棋王》是了解这个文学流派的入门作品,同时也是这个流派的经典文献。

对于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人们倾向于认为是受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其《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刺激。

固然不能排除加西亚?马尔克斯和魔幻现实主义对寻根作家的影响,但寻根文学的产生还有一些根置于民族土壤内部的原因。

80 年代初期开始的对盲目借鉴西方文化思潮之风的反驳,是促使一些作家寻找民族之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汪曾祺这一时期创作了《受戒》等民俗文化小说,而这些民俗文化小说为寻根文学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可能。

1984年12 月,韩少功、阿城等人在杭州召开短篇小说座谈会,探讨文学“寻根”的问题。

1984 年初,李陀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创作通信》一文,使用了“寻根”这一词语,并说“渴望有一天能够用我已经忘掉了许多的达斡尔语,结结巴巴地和乡亲们谈天,去体现达斡尔文化给我的激动”。

1985 年,各种关于文学寻根的主张开始见诸各类报纸、杂志。

韩少功在《文学的
“根”》一文中说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还认为“挖掘民族文化之
'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的对象化表现。

”接着郑万隆的《我的根》等,表达了“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的观点。

这也使得“寻根文学”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理论先于创作的文学思潮。

寻根文学作家的创作大体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张扬与肯定。

如阿城的《棋王》,阿城选取了知青上山下乡的那一段经历,用古典文化小说的那种古朴、自然的语言描写王一生和他的棋的故事,却将主人公王一生的那种超然物外,只与棋存的棋痴形象鲜明地展现了出来。

寻根作家文学创作的另一种倾向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的批判。

代表性作品是韩
少功的《爸爸爸》,鸡头寨那些村民却喜欢通过侮辱丙崽来调剂生活,并迷信地把丙崽仅会的几句话中的“爸爸” “X妈妈”当做是阴阳二卦的判定标准,再后来升级到把丙崽当做祭品而几乎毁了整座村庄。

无论是哪种倾向的创作,寻根作家在艺术上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色。

韩少功等人的作品改变了以往小说注重故事性和社会性的作法,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去建构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意蕴的世界。

如王安忆在《小鲍庄》中所展现出的儒家文化中的仁、义。

而寻根作家们向古朴的方式看齐的语言风格更是为这种文化意蕴的建构增添了砝码。

另外,寻根文学的作家们还改变了传统小说环境描写的方法,他们在建构文学作品时对时代背景、环境的处理都是一种虚化的处理,它们或者就是那么一座山庄,或者就是那么一座寨子,没有明显的时间标识,也刻意淡化了故事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

阿城的《棋王》写的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的知青故事,但他在小说中却故意淡化了时代背景,留给人们的就只有一人一棋的视觉印象。

寻根文学作为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文学流派,弘扬了传统文化,批判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糟粕。

寻根作家的创作促使文学创作的内容从当代文学转向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

韩少功、阿城等人继承了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艺术成就,并进行了扩展和深化,最终导致了以文本自赏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派文学的出现。

在后来的莫言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变化。

在《红高粱》一文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森林般的红高粱本身就象征着民族精神内核,而每一个人物和画面均充满着深刻的寓意。

寻根文学还推进了小说创新和发展的进程,使得文学创作由政治话语开始转向民间话语,也标志着当代文学对政治的疏离,这种转向对于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80 年代末,随着寻根作家对文化内蕴的淡化,寻根文学的一些不足也开始显露出来,由于寻根文学过分倚重了文化而导致了对社会历史批判的消解。

对传统文化不分优劣的展示也使得寻根文学渐渐偏离航线,最终被纪实小说、先锋性创作等所取代。

寻根文学在漫长的文学史上只是一闪即逝,但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当时寻根作家的一些理论倡导。

韩少功曾说:“向外国开放吸收后,有一个中国文学自主于世界的问题,光只有模仿和横移,是无法与世界对话的。

复制品总比原件要逊色。

”在今天的时代氛围里,作家的这种写作修养仍是必要的。

给予寻根文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今天及今后文学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