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指以寻找民族文化根源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该流派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与文化倾美的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回顾历史,寻找中国文化传统的渊源,以期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民众,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寻根文学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揭示历史真相和反思中华民族的文化困境,试图摆脱外来文化的束缚,塑造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
同时,寻根文学也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为当代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
在创作主题上,寻根文学多关注农村、山区和边疆地区,探讨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作家们常常以寻找自我、回归乡土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矛盾心理的描述,展示当代中国人在文化转型中的困惑与挣扎。
这种创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贴近现实,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寻根文学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对细节的刻画,通过描写传统文化的符号、艺术形式等细节,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性。
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对诗词、小调、传统戏剧等的引用与借鉴,同时也注重对方言、方言诗、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传承与创新。
然而,寻根文学并不是简单地做传统文化的宣传或模仿,而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中寻找时代联系和现实价值的转换。
寻根文学的艺术追求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的反思,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文学形象,描绘出更加复杂、真实的社会图景。
总之,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通过寻找传统文化根源,探讨民族文化困境,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并在艺术表现中注重对细节的刻画。
寻根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第十二讲+寻根文学

• 三、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 人类整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探 索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 在的方式和意义。
1、王一生的人物形象: 呆、痴、淡
庄禅的人生境界:悠闲、淡泊、宁 静、平和,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 道家文化的自觉认同,呈现出一种 文化的人格魅力。
2、“吃”与“下棋” ——文化命题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 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于其中,终 于还不太像人。”小说通过吃与下 棋来表现人物的两种追求(生存本 能和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从而 达到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揭示。
“吃”——生存本能
• 寄寓着人生和社会的丰富内涵: • 写王一生对“饿”与“馋”的区别,
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某些可悲侧面; • 写王一生对于“吃”的高度重视,暗
示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无论在任何 逆境之中,均不必怨天尤人,只有执 着于生存,才能有所发展
下棋——进取意识
• 从“生存”到“思想”的生命升华和大彻 大悟似的超脱:
• 韩少功《文学的“根”》:“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 中”。
•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化是一个 绝大的命题。”
•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 的“根”》
• 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 开掘”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3、代表作家和类型
• A、对民族文化资源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 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阿城《棋 王》)
第六章 寻根文学

作品主旨
• 1、对健康、自然的生命、生活的赞颂。
• 作品赞美了小锡匠十一子和织席姑娘巧云 之间的发乎本性合乎自然的爱情。同时也 表现了下层穷苦人们承受苦难和反抗压迫 时的乐观、情义和坚强。
• 2、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和对民间道德观 念的讴歌和向往。 • 作者从真正的下层民间生活出发,来衡量 和质疑统治阶级强加于人们的传统道德意 识,或者是知识分子新文化道德意识的合 理性,热情讴歌了真正来自民间生活的道 德立场,包括巧云接受强暴的态度、小锡 匠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底层人们仗义反 抗压迫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韩少功
• 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笔名少功、艄 公等。湖南长沙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早期 创作知青作品《月兰》、《风吹唢呐声》、《西 望茅草地》、《回声》等;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 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 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代表作有《爸爸 爸》、《女女女》、《归去来》、《蓝盖子》等。 1986年与妹妹韩刚合作翻译出版米兰· 昆德拉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 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2002年发表长篇 小说《暗示》,2006年出版散文集《山南水北》 等。
《黑骏马》(1982)
• 主要内容: 《黑骏马》以流传久远的蒙古民歌 《钢嘎· 哈拉》——《黑骏马》古朴的歌词,和低 回、悲怆、激越的旋律作为小说的结构框架,叙 述了一个名叫白音宝力格的青年和蒙古草原姑娘 索米娅的爱情故事。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两人在 老奶奶额吉的养育下,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 少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索米娅在白音宝 力格外出学习时,被草原流氓恶棍希拉强奸并怀 孕,白音宝力格备受刺激,弃走他乡,到大城市 进了畜牧学院。
三、主要作家作品
文学概论对寻根文学

文学概论对寻根文学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家为了进一步融合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重塑民族形象和重振民族文学而做出努力。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少作家注重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走过了一段很长的时期,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文学界中一个里程碑。
它完成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整套环节,对后面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寻根文学”是在很多人的自觉谋划下完成的,由于当时思想越来越开放。
包括作家、思想家、评论家等在内的诸多人士谋划了这样一场文学运动,展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观念。
一、兴起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做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二、作者人群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寻根文学

主要经历 十六岁时父亲因历史问题被 捕(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 与张学良等有过从), 十八岁时因父亲问题被学校开除,二十岁因发表 诗歌《大风歌》成为“右派”,后来“以书写反 动笔记的罪名被叛三年管制,在社教劳动中,又 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叛三年劳教,劳教期间 回到农场,正遇上‘文化大革命’,我升级为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专起来。1970年, 我被投进农场私设的监狱”,1979年平反,时年 四十三岁。1992年9月22日抵押全部资产在贺兰山 下镇北堡建立影视城。
代表作家作品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寻根意识最早体现在朦胧派诗人杨 炼的组诗里,包括他在1982年前后写成的《半坡》、《诺 日郎》、《西藏》、《敦煌》和稍后模拟《易经》思维结 构写出的大型组诗《自在者说》等,这些作品或者在对历 史遗迹的吟赞中探询历史的深层内涵,或者借用民俗题材 歌颂远古文明的生命力,或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想象来构 筑人生和宇宙融为一体的理念世界。在小说领域里,则是 起于王蒙发表于1982年到1983年之间的《在伊犁》系列小 说,虽然作家不过是描写了个人的一段生活经历,但其对 新疆各族民风以及伊斯兰文化的关注,对生活的实录手法 以及对历史所持的宽容态度,都为后来的寻根文学开了先 河。1983年以后,随着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 《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作品的发表和引起轰动, 许多知青作家加入到“文化寻根”的写作之中,并成为这 一文学潮流的主体。主要作品如汪曾祺的《受戒》、邓友 梅的《那五》,
产生的原因
1)、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直 接反映。 2)、世界文学“寻根”潮流的影响。
前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如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等) 对异族民风的描写、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如马尔克斯、 阿斯图里亚思等)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以及日本川 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对中国年轻一代作家 是深有启发的。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 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同时,又分明渗透了现代意识的 精神,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的创作倾 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和 有效的鼓励。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 同感和凝聚力
语言风格独特
运用方言土语,具有地域特色
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
语言风格多样,既有古典韵味, 也有现代感
语言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 刻画人物形象和场景
文化反思与批判
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挖掘其内在的矛盾与冲突。
寻根文学关注民族文化的根基,揭示其优劣之处,引导人们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学创作上的局限
过分强调地域特色,忽视普遍性 过度依赖传统元素,缺乏创新 主题单一,缺乏多样性 语言风格不够现代化
势的寻
第 五
发根 章
展文
趋学
与其他文学流派的交融
寻根文学与魔幻现 实主义的结合
寻根文学与后现代 主义的对话
寻根文学与民间故 事的相互影响
寻根文学与地域文 化的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与碰撞
寻根文学将更加 关注现实问题, 积极参与社会议 题,发挥文学的 社会责任和文化 担当。
感 谢 观
汇
看报 人 :
XX
寻根文学的美化倾向可 能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片 面理解,甚至造成对现 代社会的隔阂和误解。
过度美化传统文化可能 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批判 性和反思精神,限制了 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寻根文学中,应该保持 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和全面 的认识,避免盲目美化或 贬低,以促进文学和文化 的发展。
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
寻根文学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对现代化进程持怀疑态度。 寻根文学作品中,现代化常常被描绘为破坏传统文化的力量。 寻根文学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可能导致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局限性。 寻根文学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的融合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影响
寻根文学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寻根文学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寻根文学的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寻根文学是一种探讨个体根源、文化传承和历史观察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介绍不低于30句寻根文学的名言,这些名言旨在让读者深入思考自身的身世和文化背景,并在大时空背景中寻找个人发展的路径。
正文:1. "家谱是寻根的起点,其中记录着千百年的延续与传承。
"2. "我们的根在过去,但我们的叶在未来。
"3. "回望过去,寻找自我;展望未来,不忘历史。
"4. "寻根文学是一个个人与历史、家族与社会之间的对话。
"5. "寻根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与祖先对话的机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6. "通过寻根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与归属感。
"7.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家族故事,寻根文学帮助我们发现这些宝贵的财富。
"8. "寻根文学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激发内心的力量和勇气。
"9. "家族历史是我们的根,寻根文学帮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扎下自己的深根。
"10. "寻根文学提醒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
"11. "寻根文学是寻找个人身份与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方式。
"12. "寻根文学鼓励我们通过对过去的研究来塑造未来。
"13. "忆古人者,温其情;品古书者,育其才。
"14. "寻根文学是我们回归历史,感受前人智慧的桥梁。
"15. "寻根文学使我们重温历史的同时,也理解了人类共同的命运。
"16. "家族是一本活生生的书,寻根文学帮助我们翻开这本书,阅读自己的故事。
"17. "寻根文学让我们明白,我们不仅是个体,更是连续不断的人类链条上的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寻根文学”的发展之路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股“寻根文学”的热潮,寻根作家从民间、地域文化等传统文化中来寻“根”,力图在现代意识的水平上关照中国民族文化部入现代化所遭受的价值危机。
并探讨了寻根文学对当代小说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但是,他们的寻“根”之路过于局限,使得这条道路越走越狭隘,最终寻“根”的热潮迅速归于冷淡。
关键词:寻根文学传统文化民间、地域文化复古局限在文革刚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作家们在创作中多是以干预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为目的的,甚至一些作家投身于当时的政治运动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开始走向衰落了,一些所谓的“作家”只从理论入手,形成了一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等空洞俗套的怪现象。
在当时在时代背景下,当时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文学渐渐失却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导向地位,真正的纯文学被理论文学与政治文学所挤压,其文学内涵与人文素养方面的影响力已大为减少,许多作家开始思索中国文学的真正出路,许多年青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而不是盲目的跟随批判的大方向,开创了从细微处寻找文学出路的局面。
于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代表作家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从众多的寻根文学小说中不难发现,,很多作家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那些具有原始风貌、异域情调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偏好。
比如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小说描写了黑龙江“野蛮女真人使犬部”,韩少功的《爸爸爸》和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则描写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穷乡僻壤和闭塞山寨中人们的生活,其中结合了大量的神话、传说、野史、祭仪等非现实和超现实内容。
总之,这些原始或半原始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大量运用,既构成了寻根小说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成为应当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
大多数寻“根”作家都曾是下放到偏远山村的知青,以韩少功为代表的一批青年作家,他们不愿意涉足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改革文学”,受到国内“文化热”和拉美文学的影响,将审美视野投向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文化,着眼于自己熟悉的地狱中来探索民族文化的源流和精髓。
以韩少功为例,他一直沿着洞庭湖苦苦寻觅“楚文化”的踪迹,他的《爸爸爸》系列寻根小说,植根于湘西那块散发着楚文化气息的古老土地,发掘蕴藏于其中的楚文化的历史积淀。
如《爸爸爸》中,作者把一种具有远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产方式呈现出来,那里有千奇百怪的迷信和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像:吃了鱼和鸡会腹生活鱼活鸡;贴红纸可以避邪;灌大粪可以治好风病等。
那里还有神奇的巫卜文化,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这些都展示了湘西这一封闭地区的独特的混沌蒙昧的荆楚文化风貌。
韩少功认为,村俗文化里类似自然生命群落而呈现出质朴与原真的生命面貌,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与合理性。
远离城市文明的偏远乡村中的方言土语,风气习俗,畸人畸行在他看来有一种亲切感,是文化的活化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码,足以构成能与现代城市文明相抗衡的文化形态而继续存在。
但是“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们及其实践者们由于自身对文化断裂带的认识偏差,对传统文化中他们要寻觅的“根”定位不准,再加上其在吸收时又不能消化和自笛才情的缺之,更重要的是其对自身价值定位的模糊和既急于超越,又无法超越的浮躁造成了他们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越位和混乱。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从起出现的原因和环境来分析,“寻根文学”的文学寻根之旅是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一次突围,也是作为人的作家和有着社会生命的作品为追求理性价值而对束缚、控制的挣扎与突围。
从审美角度来看寻根文学对新时期小说转型所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从传统的功利载道型向现代审美愉悦型的转变。
寻根文学之前的当代文学整体风格,仍然是带有浓厚的政治情结在里面,用文学担负起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批判成为当时很多作家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于是寻根作家大刀阔斧的对传统的“载道”进行了否定和批判,对此持论最为激烈的当数李杭育,他说:“纯粹中国的传统,骨子里是反艺术的。
中国的文化形态以儒学为本。
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却非常实用。
孔孟之学不外政治和伦理,一心治国安邦,教化世风,便无暇顾及本质上是浪漫的文学艺术;偶或论诗,也只‘无邪’二字,仍是伦理的,‘载道’的。
”并进而从历史的角度指出:“两千年来我们的文学观念并没发生根本改变,而每一次的文学革命都只是以‘道’反‘道’,到头来仍旧归结于‘道’,一个比较合时宜的‘道’,仍旧是政治的、伦理的,而决非哲学的、美学的。
”基于此,他们希望借当时社会上悄然兴起的“文化热”冲淡或反拨文学中过于浓重的“载道”倾向,为新时期文学植入一些审美因素。
这种文化策略,在韩少功那里被表述为“对东方民族思维和审美优势的寻找”。
在《文学的“根”》中,韩少功劈头就问:“绚丽的楚文化流到哪里去了?”这显然是从审美的角度发问。
接着作者通过一位诗人去湘西开会,终于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中找到了它,“只有在那里,你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楚辞中的那种神秘、奇丽、狂放、孤愤的境界”。
这种境界显然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对于寻根的目的,他从理论上概括为:“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寻根”。
实际上就是一次审美范畴内的历史文化追寻活动。
以韩少功创作为例,在他的《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作品中,寻根作家们在创作中也高扬主体审美意识。
审美的意义呈现出对“载道”文学观全面替代,作品的实际意义主要依靠文本的美学内涵来体现和发挥。
如在《爸爸爸》里,神秘而浪漫的巫楚文化通过大量的民俗事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鸡头寨”——一个时空不明的世外村落,它被种种神秘气氛所笼罩,联系着一系列神奇事件:蜘蛛精、岔路鬼、蛇好淫、挑生虫的传说以及红白喜事的唱简、祭祀谷神、请巫师指点、砍牛头预测胜负、吃冤家尸体、坐桩而死、过山等等。
虽然作者有着强烈的启蒙功利意识,但似真似幻,怪异荒诞的文本实际效果却在相当程度上稀释了作者的启蒙动机,使文本的意义由功利走向审美。
如果说,韩少功初期创作,主题的明确性、人物的典型性、细节的真实性是他的追求目标,那么,在发表寻根宣言以后,他显然放弃了对上述艺术成规的追求,主题的含混幽深、细节的荒诞性成为他的创作主调。
显然,韩少功在作品中的精神和情感方面已经超越了功利色彩浓烈的文学,其中的审美韵味的悠长不再依赖既有的写作模式,而是让你在文本的意趣氛围、行文遣词中去领略。
正是通过韩少功这样的作家的努力,新时期文学终于卸掉了“载道”的沉重包袱,迈入了一个审美文学的新时代。
寻根文学对新时期小说所作的第二个贡献就是促进了小说的时空观念的转变,即由传统的一维平面走向了现代的多维立体。
寻根文学破除了这种传统文学的时空观念。
在他们的文章里面,时间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时代背景也是被模糊掉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念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例如在《爸爸爸》中,时空是交错的,历史与现实混在一起,展示了一种超时空的生存状态:小说既有食人肉、祭祀谷神、万物有灵论、面向东方坐饮殉死等远古意识和生存方式,同时又出现了一个叫仁保的新派人物,他不时把照片、皮靴、报纸等现代物品带进山里,并张口闭口新词汇。
这就使小说在时空上形成了混沌状态:过去就在现在中,现在也在过去里。
小说因此也具有了时空上的象征意义:写的既是过去,又是现在;既不是过去,又不是现在,借用小说的一句现成话就是:“好像从远古活动到现在,从未变什么样。
”让读者完全沉浸在这种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情境里,随着故事情节或喜或悲,仿佛自己置身事外但又好像身临其境。
作者运用的这种艺术手法,是想通过已经在都市中迷失了的“我”重新回到过去自然,纯真的“我”去,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对人们原生存状态的还原。
在这点上,韩少功等寻根作家们以其真诚与朴实的生存感受瓦解了我们普遍意义上的时空观,这种注意力的改变本身就预示着某种新的问题,而这种问题会激发出某种希望与创造的激情,新的渴望与新的发现。
因此,寻根作家们对旧有的时空观的破解不仅显示出他们在艺术上强烈的超越意识,而且也体现了他们独特的人文关怀,即对人的存在的理解与尊重。
时空观念是衡量小说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寻根文学使新时期小说时空观最终由传统的一维平面走向了现代的多维立体,这就为新时期小说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没有这种时空观的破除,就没有后来先锋小说在时空结构艺术上的随意挥洒,就没有文体解放所带来的新时期文学蓬勃展开的现代化。
在这个意义上,寻根文学对传统小说时空观念的转变,是对新时期小说现代化所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同时面对“工具论”重整旗鼓的围城之势,寻根派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寻根文学的叙事空间基本上都是以乡村为主,几乎都是底层的小人物,不仅没有重大的事件,而且与80年代风云变幻的世界没有什么关系,像韩少功的《爸爸爸》,写“打冤”、“殉古”,写山里的灾禳异变,写山民“过山”(迁徙)……,这跟通常所谓“农村题材”小说的叙事内容完全两码事。
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乡场上》(何士光)、《李顺大造屋》(高晓声)那些主流农村小说中,几乎都要涉及到“四人帮”极左路线给农村造成的深重灾难,几乎都在讴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像是用生活实例来诠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农村政策。
而韩少功这里却是一个虚实相间、扑朔迷离的造境,一边述说人们的愚昧、执着和勇气,一边用白痴样的丙崽凸现人生的困境。
这种远离政治伦理的农村叙事并非脱离了现实关注,而是深有寄寓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