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指以寻找民族文化根源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该流派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与文化倾美的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回顾历史,寻找中国文化传统的渊源,以期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民众,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寻根文学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揭示历史真相和反思中华民族的文化困境,试图摆脱外来文化的束缚,塑造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
同时,寻根文学也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为当代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
在创作主题上,寻根文学多关注农村、山区和边疆地区,探讨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作家们常常以寻找自我、回归乡土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矛盾心理的描述,展示当代中国人在文化转型中的困惑与挣扎。
这种创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贴近现实,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寻根文学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对细节的刻画,通过描写传统文化的符号、艺术形式等细节,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性。
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对诗词、小调、传统戏剧等的引用与借鉴,同时也注重对方言、方言诗、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传承与创新。
然而,寻根文学并不是简单地做传统文化的宣传或模仿,而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中寻找时代联系和现实价值的转换。
寻根文学的艺术追求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的反思,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文学形象,描绘出更加复杂、真实的社会图景。
总之,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通过寻找传统文化根源,探讨民族文化困境,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并在艺术表现中注重对细节的刻画。
寻根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第十二讲+寻根文学

• 三、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 人类整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探 索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 在的方式和意义。
1、王一生的人物形象: 呆、痴、淡
庄禅的人生境界:悠闲、淡泊、宁 静、平和,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 道家文化的自觉认同,呈现出一种 文化的人格魅力。
2、“吃”与“下棋” ——文化命题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 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于其中,终 于还不太像人。”小说通过吃与下 棋来表现人物的两种追求(生存本 能和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从而 达到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揭示。
“吃”——生存本能
• 寄寓着人生和社会的丰富内涵: • 写王一生对“饿”与“馋”的区别,
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某些可悲侧面; • 写王一生对于“吃”的高度重视,暗
示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无论在任何 逆境之中,均不必怨天尤人,只有执 着于生存,才能有所发展
下棋——进取意识
• 从“生存”到“思想”的生命升华和大彻 大悟似的超脱:
• 韩少功《文学的“根”》:“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 中”。
•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化是一个 绝大的命题。”
•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 的“根”》
• 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 开掘”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3、代表作家和类型
• A、对民族文化资源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 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阿城《棋 王》)
第六章 寻根文学

作品主旨
• 1、对健康、自然的生命、生活的赞颂。
• 作品赞美了小锡匠十一子和织席姑娘巧云 之间的发乎本性合乎自然的爱情。同时也 表现了下层穷苦人们承受苦难和反抗压迫 时的乐观、情义和坚强。
• 2、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和对民间道德观 念的讴歌和向往。 • 作者从真正的下层民间生活出发,来衡量 和质疑统治阶级强加于人们的传统道德意 识,或者是知识分子新文化道德意识的合 理性,热情讴歌了真正来自民间生活的道 德立场,包括巧云接受强暴的态度、小锡 匠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底层人们仗义反 抗压迫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韩少功
• 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笔名少功、艄 公等。湖南长沙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早期 创作知青作品《月兰》、《风吹唢呐声》、《西 望茅草地》、《回声》等;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 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 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代表作有《爸爸 爸》、《女女女》、《归去来》、《蓝盖子》等。 1986年与妹妹韩刚合作翻译出版米兰· 昆德拉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 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2002年发表长篇 小说《暗示》,2006年出版散文集《山南水北》 等。
《黑骏马》(1982)
• 主要内容: 《黑骏马》以流传久远的蒙古民歌 《钢嘎· 哈拉》——《黑骏马》古朴的歌词,和低 回、悲怆、激越的旋律作为小说的结构框架,叙 述了一个名叫白音宝力格的青年和蒙古草原姑娘 索米娅的爱情故事。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两人在 老奶奶额吉的养育下,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 少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索米娅在白音宝 力格外出学习时,被草原流氓恶棍希拉强奸并怀 孕,白音宝力格备受刺激,弃走他乡,到大城市 进了畜牧学院。
三、主要作家作品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概念1983 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1985 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 80 年代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
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五》。
2.80 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1987 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
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
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如《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寻根文学

主要经历 十六岁时父亲因历史问题被 捕(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 与张学良等有过从), 十八岁时因父亲问题被学校开除,二十岁因发表 诗歌《大风歌》成为“右派”,后来“以书写反 动笔记的罪名被叛三年管制,在社教劳动中,又 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叛三年劳教,劳教期间 回到农场,正遇上‘文化大革命’,我升级为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专起来。1970年, 我被投进农场私设的监狱”,1979年平反,时年 四十三岁。1992年9月22日抵押全部资产在贺兰山 下镇北堡建立影视城。
代表作家作品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寻根意识最早体现在朦胧派诗人杨 炼的组诗里,包括他在1982年前后写成的《半坡》、《诺 日郎》、《西藏》、《敦煌》和稍后模拟《易经》思维结 构写出的大型组诗《自在者说》等,这些作品或者在对历 史遗迹的吟赞中探询历史的深层内涵,或者借用民俗题材 歌颂远古文明的生命力,或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想象来构 筑人生和宇宙融为一体的理念世界。在小说领域里,则是 起于王蒙发表于1982年到1983年之间的《在伊犁》系列小 说,虽然作家不过是描写了个人的一段生活经历,但其对 新疆各族民风以及伊斯兰文化的关注,对生活的实录手法 以及对历史所持的宽容态度,都为后来的寻根文学开了先 河。1983年以后,随着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 《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作品的发表和引起轰动, 许多知青作家加入到“文化寻根”的写作之中,并成为这 一文学潮流的主体。主要作品如汪曾祺的《受戒》、邓友 梅的《那五》,
产生的原因
1)、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直 接反映。 2)、世界文学“寻根”潮流的影响。
前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如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等) 对异族民风的描写、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如马尔克斯、 阿斯图里亚思等)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以及日本川 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对中国年轻一代作家 是深有启发的。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 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同时,又分明渗透了现代意识的 精神,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的创作倾 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和 有效的鼓励。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 同感和凝聚力
语言风格独特
运用方言土语,具有地域特色
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
语言风格多样,既有古典韵味, 也有现代感
语言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 刻画人物形象和场景
文化反思与批判
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挖掘其内在的矛盾与冲突。
寻根文学关注民族文化的根基,揭示其优劣之处,引导人们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学创作上的局限
过分强调地域特色,忽视普遍性 过度依赖传统元素,缺乏创新 主题单一,缺乏多样性 语言风格不够现代化
势的寻
第 五
发根 章
展文
趋学
与其他文学流派的交融
寻根文学与魔幻现 实主义的结合
寻根文学与后现代 主义的对话
寻根文学与民间故 事的相互影响
寻根文学与地域文 化的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与碰撞
寻根文学将更加 关注现实问题, 积极参与社会议 题,发挥文学的 社会责任和文化 担当。
感 谢 观
汇
看报 人 :
XX
寻根文学的美化倾向可 能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片 面理解,甚至造成对现 代社会的隔阂和误解。
过度美化传统文化可能 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批判 性和反思精神,限制了 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寻根文学中,应该保持 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和全面 的认识,避免盲目美化或 贬低,以促进文学和文化 的发展。
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
寻根文学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对现代化进程持怀疑态度。 寻根文学作品中,现代化常常被描绘为破坏传统文化的力量。 寻根文学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可能导致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局限性。 寻根文学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的融合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影响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寻根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兴起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
寻根文学主要关注个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通过对个体经历和乡土生活的探索,回溯和重建祖国的根源和文化记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寻根文学的内涵。
一、回归乡土,追溯根源寻根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回归乡土,追溯个体和祖国的根源。
作家通过刻画主人公的乡土经历和成长环境,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描写,表达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热爱与理解。
这种追溯根源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体成长背景的反思,也是对祖国民族文化的探索和传承。
二、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寻根文学在探讨个体与文化的关系时,常常涉及到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体的身份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寻根文学通过展示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彷徨,探讨个体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选择和平衡,引发人们对文化认同的思考。
三、历史记忆与群体命运寻根文学借助历史记忆,回顾群体的命运变迁。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个体的亲身经历的描写,寻根文学以文学的方式记录历史的痕迹和群体的命运,揭示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这种对历史记忆的追溯,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审视。
四、乡土叙事与艺术创新寻根文学强调乡土的特殊性和个人经历的独特性,倡导以乡土为背景的叙事创作方式。
通过细腻的描写,作者能够让读者深度体验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寻根文学的乡土叙事方式注重细节的描绘,力求还原乡村的真实画面,给人以真实感和历史感。
五、对乡村现实的反思与呼唤寻根文学中的作家通过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呼唤,探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他们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命运,关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问题。
这种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呼唤,体现了作家们对乡村的责任与担当,也激励社会各界和政府加强对农村的关注与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寻根文学的创作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场寻根文学的热潮,挖掘中华民族文明的潜藏底蕴,求索文化的根基,揭示传统的精华与糟粕,探寻并且重构中国文化的绚丽乐章。
其中,韩少功就是一位重量级的作家,他的寻根小说《爸爸爸》借助一个山寨的历史变迁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重生的过程。
关键词:寻根文学、寻根小说、传统文化、韩少功、一、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
寻根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在意识观看显示和历史,反思传统的文化,重铸民族的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的方法,丰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一)寻根‘小说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竟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比较矛盾,概括的说有这样三类:1是持肯定态度。
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棋王》写了“吃”和“下棋”的故事,作品揭示了王平们这个民族凭借着极其简陋的“吃”和“下棋”,也就是物质与精神的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的年代。
作品中的那个十年动乱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动乱年代的一种,而“吃”和“下棋”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民族的韧性。
2是持否定态度。
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刘大庄》等。
韩少功在《爸爸爸》中所寻找到的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一个丑陋不堪的“老根”:丙崽。
丙崽是一个白痴,但是却被全村人奉若神明,他的胡言乱语致使全村人在一场大战中伤亡惨重。
作者在这里揭示了民族经常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荒诞而抽象的异已物,进而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行为。
3是持辩证态度。
代表作有冯翼才的《神鞭》,[1]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老儿》、《沙杜遗风》、《土地与神》等“葛川江”系列小说。
《神鞭》中的主人公“神鞭”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是我们民族之前有过的辉煌,但是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面前,“神鞭”就不堪一击了。
于是主人公义无反顾的抛弃的神鞭,投入了北伐军,练就了双枪神枪手。
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唯物辩证的历史态度以及一种历史乐观主义。
“80 年代的寻根文学思潮,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要求回归简朴、原初的生活状态的意向,表现了希望精神得到稳定的愿望。
”但如果就此断定寻根作家拒斥变革、坚守传统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况且追求“现代化”一直是中国作家自“五四”以来最重要的现实追求,寻根文学作家不会在上下求索而终于曙光乍现的改革中望而却步,寻根更像是对传统的一次深情凝望和理性反思,含有文化重建的悲壮和勇气。
其实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情感指向和精神活动,并非对现实状况的忠实记录。
真正有责任感的作家更不可能在剧烈的社会变动和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抽身而去,由寻根转向“复古”。
主张寻根的大部分作家都是一些无法忘怀现实,关注中国前途命运的人,因而寻根文学的倡导正是对改革文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调整。
(二)韩少功、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地位韩少功,笔名少功。
湖南长沙人。
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阿城、张承志等。
二、对韩少功的《爸爸爸》的作品赏析《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主要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探寻。
这部文学作品运用寓言和象征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当地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状态。
《爸爸爸》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白痴丙崽这个外形奇怪猥琐、思维逻辑混乱的一个白痴———只会说“爸爸爸”和“x 妈妈”的人却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敬仰和膜拜。
全体村民对于丙崽的这种不正常的膜拜反映出当地村民的愚昧和无知,同时也是当地村民一种精神病态的反映。
在战争之后大多数村民都已经去世,丙崽却活了下来,他象征着一种顽固、丑恶和无理性的生命本性。
丙崽的口头语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是一种人类生命延续的象征。
作者韩少功在作品《爸爸爸》中对当时社会中一些原始文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对传统文化中的愚昧文化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这部作品一方面反映出了传统文化在当时社会中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消逝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进行了批判。
但是作者在小说中又对原始文化中的神秘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小说的语言始终保持一种神秘的风格。
对于小说的主人公丙崽,作者韩少功也没有完全的否认,他对他的愚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丙崽身上存在的传统文化的神秘元素产生了迷恋。
因此在所有的鸡头寨人死去之后,他却单独让丙崽独自活了下来。
丙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既有优秀的成分,也有愚昧的成分,丙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爸爸爸》中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楚文化为背景的,楚文化一向以博大精深为主,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却表现出了对楚文化的一种批评。
韩少功的《爸爸爸》明显继承了“五四”以来的“国民性”批判主题,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古老的湘西山寨,提出了令人胆战精心的怪力乱神和愚味闭塞的畸形生存状态,这些外化之民对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对革新者“离经叛道”拼命地排斥并加以扼杀,肮脏、愚昧、粗鄙等历史积垢于一身的丙崽更像是个民族劣根象征体,两句话的思维居然成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绝世法宝。
作者通过丙崽形象表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愚昧、落后、混沌和无理性,通过一个山寨的衰微审视民族的劣根性及其苍老遗传,在现代意识观照下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发掘出传统文化构成的巨大缺陷及对时代发展进步的迟滞作用。
寻根作家以高度的理性自觉致力于激活传统鲜活的文化血脉,借助现代审美视野挖掘中国文学的潜能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之根,重新镀亮传统文明之光并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是展示自然、自由的生命本真状态,讲求田园牧歌式的冲淡恬静: 汪曾祺率先将“自然”引入了小说,巧妙地绕开社会性话语的立场,原汁原味地展现故乡小清新的自然风光和古朴醇厚的风俗人情,歌咏自然的生命状态和美好的人情人性,歌颂这个民族的伟大处和动人处,三、寻根文学对民族的、民间的追寻韩少功在[2]《文学的“根”》中说:“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学的土壤里, 根不深则叶难茂”。
并且以贾平凹、李杭育、乌热尔图等的创作为例, 指出“他们都在`寻根' , 都开始找到了`根' 。
这大概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 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 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2] 。
李杭育认为:“我国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富于浪漫的想象, 从经济形态到风俗、心理, 整个文化的背景跟大自然高度和谐, 那么纯净而又斑斓, 直接地、浑然地反映出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信仰, 是一种真实的文化, 质朴的文化、生气勃勃的文化”。
“总而言之, 我认为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 更多地保留在中原规范之外……规范之外的, 才是我们需要的`根' , 因为它分布在广阔的大地, 深植于民间的沃土。
”贾平凹也曾说:“对山川地貌、地理风情的描绘, 只要带着有意`寻根' 的思想, 而以此表现出中国式的意境、情调, 表现出中国式的对于世界、人生的感知、观念等一系列美学范畴的东西, 这当必然是`寻根' 的结果。
”从文学寻根的倡导者的理论文章中可以看出, 他们是非常推崇传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的, 他们寻根的任务就是要把散落在偏僻的边地、山村的、规范之外的、生气勃勃的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重新挖掘出来。
这就使寻根作家们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地理风貌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 从而使寻根小说带有色彩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韩少功在湘西苗、侗、瑶、土家族所居住的崇山峻岭里, 找到了楚文化的流向;从“鸟的传人”的生活形态中, 体味到“楚辞中那神秘、奇丽、狂放、孤愤的境界”。
他在《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诱惑》、《鞋癖》、《史遗三录》和《蓝盖子》等小说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怪诞、充满了巫术文化的艺术世界。
那与世隔绝的湘西山区, 闭塞幽暗充满了蛇虫瘴疟的村寨,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的村民;还有那弥漫的浓雾, 阴森森的飞瀑, 石壁上的鸟兽图形, 蝌蚪文线条, 都带有太古洪荒的气息, 具有一种深邃的指向性, 引领读者走向旷达无垠的神秘天地。
《爸爸爸》中的鸡头寨的村民们认为, 人的命运同自然界的一切紧密相连,山水草木, 禽兽虫蛇都具有神秘的灵气, 年成收成不好是因为鸡头寨的地理位置不好, [3]丙崽娘生下痴呆的儿子是由于冒犯了蜘蛛精等等。
这种“万物有灵论” , 显然带有初民原始思维的特征。
因此也派生出种种迷信禁忌, 烧窑要挂太极图, 贴红纸可以避邪, 灌大粪可以治疗疯癫, 喝牛血可以解毒, 等等。
还有巫术占卜, 坐桩殉古, 畏天祭神, 打冤械斗, 唱古歌的祖先崇拜, 家族迁徙的神话传说……弥漫着原始氏族社会的荒诞怪异的神秘气氛, 渲染了湘西山区独具的混沌蒙昧的荆楚文化风貌。
从寻根作家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上可以看出, 尽管作家们对“根”有种种看法, 但却都透露出一种总的意向──回溯传统文化。
寻根作家立足于以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与重构, 想要揭示我们整个民族在历史生活中积累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 找到阻碍社会进步的国民劣根性以及在今天仍有价值的生命内在, 达到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整体把握。
四、崛起于20 世纪80 年代的寻根文学思潮,高举起文化的旗帜,将审美视野投向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探寻民族文化的源流与精髓,试图寻找本民族文化之根,并以具有当代意识的艺术眼光观照文化现象,以取得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利。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遗产构成了寻根作家难以割舍的文化情怀,尤其是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和痛苦的文化转型期,传统文明更是成为抵御外来文明入侵和承传民族自我的精神堡垒,民族传统文化的固守真的可以保证传统文化的永远健硕而又活力无穷吗? 20 世纪80 年代的中国充满了变革的渴望,维新亦成为一个时代的主导性情绪,建立一个“现代化中国”的梦想更是国人的一种理性选择,时代心理必然支配着作家的思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