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寻根文学经典文本的缺陷
论寻根小说景象描写中的魔幻“神秘”之失

论寻根小说景象描写中的魔幻“神秘”之失作者:罗克凌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02期摘要:当代寻根小说中有许多魔幻“神秘”的景象描写,但大多都是为“神秘”而“神秘”,没有上升到庄严、“神圣”的艺术境界。
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相比,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韩少功、李杭育、王安忆和张炜的创作里都有诸多“神秘”之失。
关键词:寻根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景象;神秘;神圣中图分类号:I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5)02-0108-07寻根文学在中国的蔚兴导源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世界性胜利的伟大影响和震撼,由此带来的是魔幻现实主义“神秘”因素在文学场域中的大肆渲扬和涂染,而中国也亦步亦趋开始了其最狂热也是最拙劣的平面化“轰炸”模仿。
1985年作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方法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技法无疑属于其中最受光宠的一支,然而遗憾的是中国作家仅得其皮相,大都为“抱草瘟”式的粗制搬演,结果硬是将作品率然引向批量复制的表浅平庸,给当代文学的独创、原创艺术视景发展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导向性灾难。
中国寻根小说中“神秘”景象描写的空穴来风、胡编乱造以及得其形不得其神的苍白古怪的魔幻式表现也开始了其背弃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精魂近乎最歇斯底里的拙陋表演,这种表演仿佛将牛角寄植到马首上滑稽可笑,纯然是抽尽血色的干尸耍跳的一场无根无魂的冥狂“斗牛士”舞。
检视这种极为盲乱的文学现象悲剧,我们有必要探察理清一下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精神品质元根,从而得到理性的文学艺术认知。
拉美文学的精神母体应该是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那片神奇土地上最原始的草昧土著文化,即印第安文化,这是一种铁打烙印、血浓于水的精神史符,即使是后来延续三百多年的殖民宗主国文化的侵染浸淫也最终无法褫夺其民族文化基因的原色原味,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炫丽开花便是其最光鲜的显证,一方面确凿地印实了古代印第安文学的“元根”生命强力,另一方面也使人们了解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是有历史精神滥觞的。
寻根文学 《爸爸爸》[研讨]
![寻根文学 《爸爸爸》[研讨]](https://img.taocdn.com/s3/m/b7e0c8296bec0975f565e25a.png)
寻根文学《爸爸爸》[研讨]寻根文学《爸爸爸》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

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对现实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丑陋作出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在这方面,至今仍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作家可以望其项背,然而他老人家始终没有表达过人生存的终极意义。
他的“投枪和匕首”令他的论敌胆寒,他自己面对的却是“无物之阵”的孤寂与悲凉。
思想家面前的社会是无物之阵,也许是一种宿命。
鲁迅指出国民的愚昧、麻木,但他只能“引起疗救的注意”,只能指出现象,不能追根溯源----没有谁可以为国民性负责,这种虚空的结果使鲁迅不断思考,又不断怀疑与否定。
因而《野草》是这样惨痛----前面有野百合野蔷薇,前面也有坟----鲁迅只能选择不停往前走,这要多少的勇气,他明明白白自己是走在“无物之阵”里,挣扎在一种无望里。
1925年3月18日,鲁迅在致许广平的信中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
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在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出这是鲁迅对黑暗现实的深切认识。
鲁迅终其一生都在与黑暗相抗衡。
祖父下狱,家道中衰;寄居舅家,遭人白眼;父亲重病,来往于当铺与药店之间,这一切使鲁迅从小就深味人生的苦痛:“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其结果是形成少年鲁迅的某种思维定势,造成周作人所说的“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而这种对传统世界的绝望,使青年鲁迅决心“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他到南京学开矿,到日本学医,遂而弃医从文,试图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
《新生》的夭折,却又使他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和寂寞;婚姻的不幸,辛亥革命特别是二次革命失败后的黑暗现实,极大地打击了鲁迅早年“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情。
从1909年到1918年是鲁迅沉默的十年,在这期间,他一度在绍兴会馆看佛经,抄古碑,“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家为了进一步融合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重塑民族形象和重振民族文学而做出努力。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少作家注重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走过了一段很长的时期,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文学界中一个里程碑。
它完成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整套环节,对后面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寻根文学”是在很多人的自觉谋划下完成的,由于当时思想越来越开放.包括作家、思想家、评论家等在内的诸多人士谋划了这样一场文学运动,展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观念。
一、兴起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做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二、作者人群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寻根文学是一种追寻历史与文化根源的文学流派,它通过作品的叙述和描写,呈现出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内容。
积极的一面是寻根文学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消极的一面则是寻根文学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寻根文学的作品进行探讨。
积极的一面,寻根文学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些作品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传统习俗等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文化。
例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通过对贵族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复杂性。
读者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然而,寻根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内容。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再现,带给读者一种警示和反思。
例如《家》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却透露出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
通过这样的作品,人们可以看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从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进步与改革。
寻根文学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是因为它们能够全面地反映社会和历史的真实情况,所以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总结。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历史,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然而,寻根文学的作品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作品过于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忽略了现实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另一方面,一些作品过于强调了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寻根文学的作品在积极与消极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传承优秀传统,又要关注社会进步与改革。
总的来说,寻根文学的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曲悲凉的文化挽歌——浅析寻根文学的兴衰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一曲悲凉的文化挽歌——浅析寻根文学的兴衰黄一晨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寻根文学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凭借其独特的“文学寻根”内涵,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
本文通过多角度探究寻根文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浅谈寻根文学为当代文学发展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寻根文学;民族文化;现代形式作者简介:黄一晨(1993年-),女,河北沧州人,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56-03寻根文学产生于中国当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当时文化热,文学流派众多的大环境下,凭借其独特的文学特色,异军突起在中国文坛上,为当时的中国文坛添上了一抹独特的色彩,虽然寻根文学的文学史地位不可低估,但是由于其存在的时间不长,又曾引发过巨大的争议,因而寻根文学常常被认作是昙花一现,在研究过程中也常常被忽视。
然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寻根文学的兴衰历程无疑是一曲悲凉的文化挽歌,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思考,值得借鉴,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启示性的意义。
一、寻根文学的兴起寻根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特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涌现的众多文学流派中脱颖而出,展示出了寻根文学的独特魅力。
寻根文学重点在于把握文学的“根”,而“根”就体现在民族文化之中,“寻根文学”自问世以来,就标榜要探寻民族文化的根脉,而这“根”就深扎在民族文化之中,要充分地挖掘传统民族文化之中弥足珍贵的文化素材,并以历史和现代的双重眼光重新审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做出全新的阐释和认知,以发掘民族文化之中优秀的,积极的文化内核,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特色和文学风格,将文学的“根”延续下去。
这也是每一个以寻根为己任的寻根作家所追求的。
而探究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乡土文学的影响、八十年代文学影响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都给予了寻根文学强大的理论背景与支撑。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内在缺陷摘要:“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们及其实践者们由于自身对文化断裂带的认识偏差,对传统文化中他们要寻觅的“根”定位不准,再加上其在吸收时又不能消化和自笛才情的缺之,更重要的是其对自身价值定位的模糊和既急于超越,又无法超越的浮躁造成了他们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越位和混乱。
而寻根的结果,不是维系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优秀创通文化之根,而恰恰是已经腐烂的文化之根。
寻根是个矛盾的文化现象,一面在寻找文化之根,另一方面又在拆解文化之根。
关键词:寻根文学发源局限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前期的寻根小说并不是在明确的口号指导下创作。
而是继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之后悄然兴起。
从国际影响上看,美国受长篇小说《根》的影响,出现了寻根热,特别是一些外国作家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强烈的现代感相融合,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学习的方向。
如前苏联的一些民主作家(如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对异族民风的描写,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等)对印第安古老文化的描述和川端康成极具东方韵味的小说,都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灵感。
1正如陈思和在《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一文中指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于印第安文化的阐扬,对中国年轻作家是有启发的,那些作家都不是西方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家,而是‘土著’,但在表现他们所生活于期间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审美方式时,又分明渗透了现实意识的精神,这无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
文学史中的“寻根小说”得失论

文学史中的“寻根小说”得失论摘要“寻根小说”既续了五四文学的文化反思批判,又有对本能非理性因素的极力表现。
在追求本土化的诉求中实现了审美现代性,却始终不能摆脱西方世界的“他者”形象。
其所寻之“根”的含混与复杂,造成“寻根小说”概念的泛化,其实质是知识分子应对现代性焦虑的文学表现。
关键词:寻根小说本土化他者现代性焦虑引言“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是对“五四”以来极端文学态度的矫正,但同时也是启蒙话语的延续。
“寻根小说”将视线引入文化上来,是另一种启蒙形式的延续。
然而,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和非理性话语,因而“寻根文学”陷入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相互缠绕的复杂关系中。
“寻根小说”在西方文学冲击下应运而生,旨在学习拉美国家的文学创作,从中国本土中寻找立足之地,进入“世界文学”的秩序中。
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外来文明的冲击和侵略,并非是中国当代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外“寻根小说”所寻之“根”五花八门、含混不清。
文学、文化之根究竟是什么,是连许多寻根小说家自身也说不清的。
一、“启蒙”话语延续与非理性话语碰撞“寻根小说”以中国文化为切入点,表现出对五四精神的反叛。
它一纠正了五四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激进态度,以更为客观的眼光评判传统文化。
然而,“寻根文学”也并非是一味鼓吹传统文学精华。
对五四文学中的反传统,“寻根小说”是持否定态度,对五四以来的“反封建”意识“寻根小说”持肯定态度。
冯骥才的《神鞭》、林斤澜的《那五》等小说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及批判“国民性”等启蒙批判意识。
许多文学史叙述也发现了“寻根小说”与五四小说之间的紧密联系,如《爸爸爸》中的丙崽与阿Q的相互呼应。
“寻根小说”在“反思”、“伤痕小说”之后出现,不论是“寻根文学”对文化的反思,还是“反思”、“伤痕小说”对政治所造成的个人心灵创伤的反省和控诉,都建立在理性启蒙话语之上。
“寻根”是对反思的延伸,是对“反思”和“伤痕”小说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深化”[ 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 回是 这样 介绍文 革的 。“ 在一 千里外 的北京 , 正
故事 , 品揭示 了我 们这个 民族凭借 着极其 简陋的 作
进 行着 一 场 江 山属 于 谁 的 斗争 。一 千 里 外 的上 海 , 好 了装等 着发枪 了 。”2 安忆在文本 中就 整 【王 是这样处理 文革 的。试想一 想“ 革 ” 文 那样 重大 的 政治事件 怎么可 能对农 村没 有影 响 ,农 村 人在文 革 中的复杂 心态在 《 鲍庄 》 小 中没有 任何表 现 ,文 “
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一定的缺陷。比如《 小鲍庄》 审 美空间的相对狭小、棋王》 《 的瑕疵 、爸爸爸》 《 对中 国传统文化批判的局限、 红高粱》审美的缺陷与 《 ,他不是思念 ,而
是庆兴 自己疯妻子的 自杀 ,减轻 了 自己道义上的 责任 。从鲍秉德的内心活动 中, 我们彻底明白了 小鲍庄 的“ 仁义是怎么一回事 。” 阅读作家的作品
过小翠、 拾来、 捞渣、 鲍秉德这些人物的刻 画来实
现的。 鲍秉德的第一个疯妻子为了不拖累鲍秉德,
自己没水而死 ,鲍秉德对 自己的亡妻是什么态度
呢?不是思念 , 不是感伤 , 而是庆幸 自己疯妻子的
死去, 对于鲍秉德来说 , 疯妻子的死去是他最理想
结果, 如果 离婚 , 在 良心上是 过不 去 的 , 他 还要 承
本质意义上就是读者与作家交 流思想与感情。…
读 者 和作 家 之 间 的交 流 ,主要 是 通 过两 种 途径来
《 小鲍庄》 审美空间的相对狭小 《 小鲍庄》 提供给我们的审美空间相对狭小 , 初看《 小鲍庄》 时感觉特别好 , 觉得它是一个童话 ,
是空灵的。几遍看下来就感觉作品的意蕴不够丰 厚, 叙述缺乏张力与空白。纵观《 小鲍庄》 王安忆 ,
实现的 , 一是故事本身产生 的张力及其释放 的能
量 ;二是通过文本 的阅读 ,读者感受到隐藏在文 本背后 的作家的价值评判和情感立场。不同的作
家采用 的视角不 同,不同的视角产生不 同的审美
张力 , 给读者不 同的审美空 间。故事本身的张力 与作家 的技术处理有关 , 这属于文章物质层面的 东西 ,实际上在物质层面之后 ,深深打动读者的 依然是作家深邃 的思想和真挚 的情感 、非凡的智
命” “ 、 战争” “ 、 建设” “ 、反右” “ 和 文革” 包括 “ ( 知 青” 运动) 等很多重大的社会运动或历史事件 , 在 她的小说中都有表现。这些作品 ,显得王安忆似
性 。作 品流露 了这样 的暗示 : 道家文 化传统似乎是 中 国人应 付乱世 的有效 工具 。4 【这一 观点是大多数 人 都认 同的观点 , 是在反 复 的阅读 了 《 王》以 但 棋
可属于广义 上的历史 题材 , 国当代 历史 中的“ 中 革
后, 我感觉到 《 棋王》 是一个有瑕疵的文本 , 阿城对
我们感到失望 ,作家的爱憎到哪里去 了?没有情 感, 有智性 的开启也行 , 但是 《 小鲍庄》 提供给我 们的东西不多 , 缺乏足够 的余味与回想。从某种
意义上说王安忆辜负了读者 的期待和希望。 《 鲍庄》的审美 空 间的相 对狭小 还表现 在对 小 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的悬置上 , 尽管这样文本 中仍然透露了大量的有关文革的信息,小鲍庄》 《 第
慧与强烈的爱憎 。 但是我们从 《 小鲍庄》 中感受不
到 王安 忆 炽热 的情 感 ,王安 忆 冷 静 的表 面 下 ,没 有奔 流 的 岩浆 ,没 有 光 和热 的 释放 ,这深 深 的让
实际上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 , 那就是 《 小鲍庄》 人 在表面的“ 仁义” 之下实际上掩盖的是道德的虚伪 和对名利的追求。文本没有提供给我们更多的别 的东西 。王安忆对小鲍庄人道德虚伪的揭示是通
担道义上的责任 , 受到各方非议。不离婚 , 自己实
在 又不想这样 过下 去 ,在 内心鲍 秉德 常常 觉得疯
妻子是一个负担 , 因此 , 他曾打过 自己的前妻。所
收稿 日期 :O9—1 0 2o 2— 8
作者简介 : 张太兵 (90一 )男 , 17 , 安徽滁州人 , 滁州学院 中文系讲 师 , 。 硕士
Vo 1 L 3 No 2 . Apr201 . 0
论寻根文学经典文本的缺陷
张太 兵
( 滁州学 院 中文系 , 安徽 滁州 2 9 0 ) 3 0 0
摘
要: 寻根 文学的经典 文本是 当代文 学创作的一个重 大收获 , 但在 思想上和 艺术上有 一定的缺陷 , 比如 :
《 小鲍庄) 美空间的相 对狭 小 ;棋王》 审 《 的瑕疵 ; 红高粱》 《 审美的缺 陷与作 家思想上 的局 限等。 它是 导致“ 寻根 文
淮 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 第3 1卷 第 2 期 21 0 0年 4月
J un lo ab iC a n u t e c es C H g o ra fHu ie o lId s y T a h r o e e r (h ooh n oi c ne) P i spyadSc lSi cs l a e
革” 对小 鲍庄人 的影 响被王 安忆悬 置 了,文 革 ” “ 中 人 的异化被 王安忆悬 置 了。王安忆 的很 多小说 都
“ ” 下棋 ”亦 即物质与 精神 的最低层次 的需求 吃 和“ ,
度过了许多动乱的年代 。 作品中的那个十年动乱只 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动乱年代的一种。 吃” 而“ 和 “ 下棋”贯穿其中,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民族的韧
学” 衰落的重要原 因之 一。 关键 词 : 寻根文 学; 经典 文本 ; 陷 缺
中图分类号 : 4 文献标 识码 . I7 2 A
文章编号 :0 3 14 2 1 ) 2一 1 1—0 10 —2 3 (0 0 0 O 1 4
寻根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当代文学创作的重大 收获, 重读 “ 文化寻根派” 的经典作品发现它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