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三一轮精品复习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练习“散文鉴赏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过关检测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的选择秦羽墨①燕子来的时候,村庄早就忙开了,犁田翻地,一派热闹景象。
谁也不知道它们具体什么时候来的,当我们注意到燕子时,它们已经布满天空。
②南风和煦,春光大好,燕子成排站在电线上,交头接耳一番,而后商量好似的,突然飞起,一个个好生自在。
它们飞得不像夏天那么高,而是贴着地,好像对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
别说是它们,就连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满目的新鲜。
绿色铺满大地,有另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使人们内心变得丰茂而蓬勃。
③我发现刚来时燕子并不急着安家,而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成天以野地为家,像贪玩的孩子,将足迹印遍村庄的各个角落。
燕子不会随随便便把家安在哪里,它们非得绕梁三日,经过细心查看和选择,在心中衡量比对一番,看看这个家是否结实稳固,这家人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值得跟他们一起风雨同舟。
④不知为何,所有燕子都觉得我们家不值得托付终生,我们家搬到村口好几年了,也不见有燕子来筑巢。
这件事很令我想不通,怎么说新屋也比以前奶奶家的老屋结实多了,屋前的树渐渐成荫,而且又在村口,按理说它们不可能视而不见的,奶奶家的旧堂屋有三窝燕子,我们家这么多年却连一窝也没有,燕子好像把我们一家人给遗忘了。
这件事不单令我烦恼,父亲也担心起来,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
起初他以为屋才新修,燕子们还不熟,过一两年就会来,然而五六年过去了,依然空空如也。
燕子并不是没来看过,每年春天有好多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家门口飞来飞去,左右徘徊,可最后过家门而不入,只惆怅地望一眼便转身而去,有的飞了很远还忍不住不停回眸,遗憾得很的样子。
⑤到底是什么让它们望而却步?又是什么让它们觉得遗憾呢?一对燕子来了,发现这里没一点前辈的痕迹,于是就以为不可靠,而后来的燕子也都人云亦云?我不相信燕子会像人一样刻薄,村里总要修新屋,每座新屋也总要有第一对新燕前来安家。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 散文阅读(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 散文的表达技巧(练习)(解析版)

第03讲散文的表达技巧(基础题和拔高题)阅读梁衡《线条之美》的相关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
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
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
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
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
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
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
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
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
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答案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生可在把握句子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语言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揣摩作者的用意。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以书法艺术为例,表现线条的魅力。
其中“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运用比喻(或通感)手法,将视觉化为听觉,表现线条的千变万化;“洗尽铅华”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书法艺术是纯粹的线条之美;“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则运用排比,写出书法艺术中的线条的无穷魅力。
还可以从用词和句式选用角度进行赏析,如词语“游走”化静为动,写出书法中线条的灵动;句式上长短结合,多用短句,如“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写出线条表现力的丰富以及书法家对线条的喜爱。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考纲解读】《xx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分析表达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已是屡见不鲜了。
例如“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指的是表达技巧,主要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
一是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问题只是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篇章结构)等。
从高考实际考查来看,一般不要求学生判断表达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要求体会赏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考点综合】“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往往会在以下知识点上命题:1、针对行文的人称运用、人称变化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子2】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2、针对写作上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例子2】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例子3】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3、针对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命题;【例子1】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2020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专题3.2散文阅读(教学案)(解析版)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专题3.2散文阅读(教学案)(解析版)从各地模拟题及其他省份高考题来看,对散文的考查有以下特点:简答题往往从散文的词语和句子含意、结构的作用、形象的特征、手法与情感等多个角度出题。
散文中探究题相对较少,多是对散文复杂意蕴和多样手法的分析评价。
在题材上记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情的散文都有,尤其注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的作品。
一、散文的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他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二、考场上如何迅速读懂散文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7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解析(精品文档)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米缸山下播绿记白莹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是一件大事。
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已经到达离场部十多公里的二台苗圃地。
山谷里晨风清凉宜人,天空蓝得像是刚刚被擦洗过;此起彼伏的鸟语,清澈如露珠;岩生忍冬小小的淡紫色的花朵正在吐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米缸山是六盘山的主峰,南北走势,巍峨高耸,山的东坡落叶松林浩瀚如海,那是西峡林场的前辈们历尽艰辛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营造起来的。
如今站在山下仰望,峰峦苍翠,林海茫茫,针叶林与天然林林相迥异,林界清晰,却又融接为一体,像穿在大山身上一件裁剪合体而又别致的绿罗裙。
山谷幽深宁静,除了清脆的鸟叫声,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
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条:开沟、撒种、覆土,各司其职。
这里是近几年新开辟出来的一块山地,土质并不好,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
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
这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活,实际干起来,若不是亲自劳作,真的是没法理解个中的艰辛。
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接微喷水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大多已经露白,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暴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
大家心里都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快。
西边的山头上飘过来几朵闲云,朝忙忙碌碌的我们张望了一会儿,又悄无声息地飘走了。
日影一点一点朝我们的头顶移过来,长时间重复弯腰的动作,大家的腰都有点受不住了,但育苗工作向来是一件辛苦又开心的事,接踵而来的笑声又冲淡了疲惫。
腰疼,那就忍着,谁让你不把腰放家里呢?——相互之间的调侃和打趣是最能解乏的。
午餐很简单,蒸馍就榨菜,还有白开水。
开水是二台护林点供应,驻点护林员马连成是一个行将退休的老牌护林员,在这个点上已经十多年,由于管护人员紧缺,他是这个点上唯一的一名护林员,独自守护着这片林区。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解题方法: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2、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能够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增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增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3.4 鉴赏散文的语言与表达技巧练习

四鉴赏散文的语言与表达技巧预习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岭上梨花雪张峪铭①你不得不承认,世间有些事很奇妙。
如春天就像一位姑娘拿着一根季节的牧鞭,轻轻地抽打着万物,于是万物苏醒了,并欢快地迈向春光深处。
奇怪的是人到了这个季节也不例外,也慢慢地敞开胸怀,也乐意、兴奋地扎入春潮之中。
②这不,朋友金兄来电说,若再不到岭上来,那梨花将要谢了,到时你不要懊悔。
最后还诗意地说了一句:满山梨花雪,飘洒能几时?其实朋友的夸张语言比不上季节的诱惑。
对岭上的梨花,我已钟情很久了,只不过时间难以支配,一拖再拖。
我也担心若不前往,恐怕梨花已卸妆,赶不上其尾声末场了。
③岭上,实际上是三条岭简称,它属东至县尧渡镇管辖,离县城以东约十里地。
这里原先就是古徽道必经之地,是东边通往小城的咽喉。
可时光的草早已将古道湮没,石板路也习惯了人的冷落。
不想岭上人,在那贫瘠的土地栽上了梨树,于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得四方游人来。
岭上成了梨花的天堂,春天的秀场,连古道也焕发了生机。
④那天雨丝飘落,我们一行人轻踏如琴键似的石道阶梯,张望恼人的春色,谛听快乐的跫音,路过一潭碧水,走过一段山冈,穿过一座古亭……你举眼一望,无边景色迎面扑来。
那满山遍野的梨花,攻陷了整个山梁,那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成了梨花的配角,就像一匹巨幅白绢上点缀一点绿色和一抹红,将那梨花衬托得更加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如雪素洁淡雅。
这让人想起了中国画,寥寥几笔,春意盎然,那大片的留白,给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⑤说起岭上梨花的配角,不能不说那些奇形怪状的褶皱石。
有的如天蟾,有的如书卷,有的如莲座,有的如宝剑……梨树植在山石间,山石卧在梨树前,就如袭一身白裙的女模特,倚在肌肉健硕的男子身边,一个风情万种,一个雷霆不动,演绎着野性与温柔之美。
一树梨花细雨,一座古亭微风。
梨花是那么的鲜活清新,古亭是那么的质朴禅定。
这样的画面,让人古意顿生——风扫素眉,眼角垂泪,玉笛轻吹,千娇百媚,只为在这世上走过一回,只为在万紫千红中独守清白而无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鉴赏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过关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神眷顾的平原
简
兰阳平原的孩子,首先认识的是水:雨水、井水、河水……一年两百多天自成一本雨谱,宜兰人恐怕大部分在雨天出生,死时听着雨歌敛目。
宜兰地形长得大胆,像一只从山脉跃下,打算盛海的“水畚箕”,众水汇聚只好归诸天意。
这就难怪宜兰人长得水瘦水瘦,一街子来来往往,没几个胖;男的像瘦石、女似竹,眼睛里七分水意三分泪意,好像一生都是湿的。
宜兰人天生带山带水,性格里难免多一份巍峨的柔情,与人订交,动不动就靠近山盟海誓,且在浪漫中又自行加工“舍我其谁”的义气;可是,一旦出现严重裂痕,让他铁了心,其壮士断腕的气概又十分悲壮。
这两种极端性格糅合在宜兰人身上并不难理解,柔情属水神后裔,悲壮来自先祖垦拓遗血。
祖先们攀山越岭历经艰险,终于在溪埔、河畔落脚时,难免仰首大哭,自后柔水钢刀性格便定了。
所以,鸭赏、胆肝与金枣糕、蜜饯成为宜兰名产,外地人弄不懂怎么“咸得要死”与“甜得要死”可以一起出品。
只要了解宜兰人性格就懂,它总是加倍给,爱与憎、同志与异类,每一种情感都推到极致。
宜兰人讲“真水”,是动了真感情的,短短二字绕了九拐十八弯,声音极尽缠绵。
早年我到台北,有一次买水果,试吃一瓣橘子喊声:“真酸!”老板马上换了表情:“宜兰的!”喜出望外,自家乡亲一切好说,他像不要钱似的猛往塑胶袋装橘子,我是八十给一百不要找,他坚持八十算四十,两人一面“推托”一面“牵拖”把宜兰县市地图复习一遍,总算在远房的远房亲戚那边找到更进一步的交集。
这种萍水相逢的恋恋不舍,非常宜兰味。
三山一海的平原里,装着水粼粼的人情。
站在我家大门往前看,通过广袤的稻原,最后视线抵达一列起伏的山峦。
离家门最近的扭腰处约一百五十公尺,她就是“冬瓜山河”。
离开故乡那年,她开始接受整治,逐渐变成今日面貌;没有亲见她转型的过程,保留在记忆里的,仍是她旧时的彪悍与沛然莫之能御的水魔个性。
我喜欢坐在屋顶上,隐身于苍郁的丛竹间,想象低飞的白鹭鸶正沿着她的身体投下倒影,想象她抵达海口,终于释放被禁锢的灵魂。
漂浮在乡野间的多神传说,让我自然而然形塑她的神格,点拨忧伤、鼓动幻想,甚至在不可言喻的压抑下,期待她借着强台而破堤决岸,赎回狂野与自由。
她,带来大水。
水,漫入屋子的速度如厉鬼出柙,浩浩荡荡冲入大门,瓦解屋舍是人最安全的庇护所的定律。
苍莽暗夜,一切浸在水里,无边界的漂泊感在我幼小的心内种下一株清明:毁灭与永逝乃动人的暴力。
强风咆哮,折断竹身,随势横扫屋顶,砖落瓦碎的声音如细针掉地而已;滂沱大雨摔击屋顶,耳膜只接收巨大鸣响,无法听辨身旁人的语句。
多年之后,我才发觉自己陷溺文字世界,是因为贪婪地想搜罗更多的唇舌替我抒发抑郁——来自那一条母河长年的鞭打,我愈从文字里显影她,愈了解自己的生命能量乃是从她身上获得的事实。
她用一把锋利水刀,砍断我那扎入母腹的双脚,挑明那双痴恋蔷薇不愿远眺的眼睛,她把我赶出新月形沙丘,只交给我暴烈的想象去未知世界构筑自己的命运。
即使是最落魄的时候,我在异地街头行走,依然感受她的刀尖抵在背后,冷酷地下令:不准回头。
宛如门神的龟山岛出现在火车右侧,整个太平洋吟诵远行之歌。
十五岁那年,我忽然可以理解,在我之前
无数离开兰阳平原的子弟,坐在火车里凝视龟山岛的心情:怯弱夹杂悲壮。
他们可能趁火车驶入隧道时悄然抹去薄泪,肃穆地在心底为家乡种一棵承诺树,等两鬓霜白,会返回多台平原,回到雨神眷顾的所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孩子出生写起,中经外出闯荡,最后落叶归根,终老故里,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详略有致,张弛有度。
B.第三段里“与人订交,动不动就靠近山盟海誓”一语,运用了比喻手法,突出了宜兰人讲信用的特点。
C.第三段写宜兰名产鸭赏、胆肝与金枣糕、蜜饯,通过“咸”“甜”对立,意在说明宜兰人性格既柔情似水,又有壮士断腕的悲壮。
D.第四段最后一句“装着水粼粼的人情”,将抽象的人情具象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宜兰人天生带水、柔情似水以及重视乡情的特征。
★2.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3.作者写兰阳平原的子弟离开家乡时的心情是“怯弱夹杂悲壮”,怎样理解这种心情?谈谈你的看法。
答:
★4.(原创题)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文章是怎样描写“冬瓜山河”的。
答:
参考答案
1.
解析:选A A项,“以时间为线索”分析不当,文章是以情感为线索的。
★2.
解析:赏析画线句时,可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虑,该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分别指明比喻和拟人在句中的具体体现;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该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先用“长得大胆”写宜兰地形,赋予无生命的地形以人的性格,再以“水畚箕”作比,写宜兰地形的特征。
全句通过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宜兰多雨水的特点,含蓄地写出了宜兰人天生与水打交道的特殊经历。
3.
解析:作答本题,要抓住“怯弱”和“悲壮”两个词语,通过对词语的理解达到理解情感的目的。
可以采用设问的方法来促进思考,如离开家乡时为什么会有“怯弱”感?为什么在家乡时没有这种感情?“悲壮”从何说起?通过设问和思考,可以从对家乡的依恋、对陌生地的担心和毅然前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解答。
参考答案:生于斯,长于斯,家乡养育了自己,自己对家乡又有着极大的信任和依赖之情,担心自己将要前往的地方能否像家乡一样美好,能否托身,“怯弱”是依恋和畏惧的共同反映。
然而,有志者志在四方,雄鹰不可恋巢,纵然前程莫测,也应毅然前行,“悲壮”是勇毅的表现。
★4.
解析:题干中已明确指出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所以解答本题,首先应找出描写“冬瓜山河”的段落,接着对其认真研读和找出其虚写与实写的部分,然后举例说明,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文章写“冬瓜山河”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如“想象低飞的白鹭鸶正沿着她的身体投下倒影,想象她抵达海口,终于释放被禁锢的灵魂”,实写如大水“漫入屋子的速度如厉鬼出柙,浩浩荡荡冲入大门”。
通过虚实结合,既突出它以前的彪悍、豪放和内在的狂野,又写了它被整治后的平和与被禁锢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