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归纳文学类文本的语言特色
《溜索》寻美解读

《溜索》寻美解读平中见奇语言美《溜索》的语言平淡朴实,不玩弄花巧;描写人物以白描居多,语句大多为口语,看似通俗却十分精准,有以少胜多的力量。
多用单音节词。
汪曾祺先生认为,避开书面语言的双音节词,采用口语单音词,是使文章“脱俗”的一种方法。
阿城在《溜索》中尽量减少虚词和双音节词的使用,通过单音节词增加语言表达的张力。
比如,“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中,“急”比“急忙”更干净利落,节奏更紧凑;“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早”比“早已”少了副词“已”,偏正式词语“石壁”减为单音节词“壁”,不影响意义表达的同时更显干净利落;“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旋、扎”与“飞旋、扎落”相比,更加短促有力、节奏感强,写出了雄鹰展翅飞翔时动作的迅猛、连贯,突出了力量美。
词性转换独特。
阿城小说在用词上的另一特色,是把一些常用词用得十分新鲜,或者说,“是把一些常用词用得极不寻常”。
词性转换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方法之一,作者将某些词的词性改变后运用到句子中,从而使表意更加精准,同时创设真实的画面感。
例如,“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一句中,将形容词“细”变为动词使用,写出了首领若有所思之状,结合后面的“满脸冷光”和“腮上绷出筋”来,可以感受到首领对大自然是充满敬畏的。
同时,“细”字还给人一种目光坚定之感,虽然怒江如此凶险,但首领不会退缩。
如果将这个“细”字换成“眯”字,就带上了一种蔑视的色彩,与所要表达的情感不符。
短句结构简单。
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明白晓畅。
汪曾祺先生认为,语言要明确生动,就要尽量把句子写短,能切分就切分。
《溜索》在人物对话和多种细节描写中都运用了简练的短句。
比如: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这两个情节中都加入了问答对话,语言简练到不能再少一个字,且充满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
解读《溜索》语言之美

解读《溜索》语言之美作者:江燕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03期《溜索》是著名作家阿城的小说,被选入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文章以凝练传神的语言和作者特有的视角对滇西的马帮生活进行了生动描述。
小说递进式层层烘托的艺术效果、舒缓有致的节奏刻画、凝练且丰富的语言特色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一、平中见奇——语言简约之美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并非用词越多越好,相反在用词简洁凝练的情况下,却能将意思表达充分是最成功的。
作家阿城的小说语言在用词方面具有淡、少、轻三个特点,简短的用词使得阿城的作品传神且精妙,给读者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感。
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阿城的用词简洁特征为切入点,对其作品进行阅读,并从中感悟作品以少胜多的曼妙之美。
比如,引导学生体会开篇第一句的描述,用小腿在马上“磕”了一下,一个“磕”字非常简练,却真切地刻画出马帮和马的关系,表现出了马帮首领对马发自内心的怜爱以及对马的熟练驾驭程度,而这就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描写,一个“磕”字胜过一大段马帮首领对马怜爱的解释性描写。
此外,对鹰的描写也极具特点,同样是简洁凝练的语言,却表现出了鹰的特征,使人读后产生一语中的之感。
比如,“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其中的“一歪身”三个字描写充满了画面感,使人反复看到了侧身飞翔的鹰;而一个“扎”字,则更加准确地刻画出了鹰的飞翔速度之快,一个字远胜过用一段文字对鹰的飞翔速度的刻画。
此外,在对峡谷峭壁进行描写的过程中,有这样一句“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其实绝壁应是一幅静态的画面,但是,在马帮人眼中,这个静态的绝壁却是具有动态特征的,作者以简短的一句话,就展现了峡谷陡峭深邃的特点,不仅使读者体会到了峭壁之深、之高,同时也为后文马和牛在过峭壁时候表现出的胆怯做了铺垫。
也就是说,在这简短的一句话描写中,不仅交代了环境背景,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简洁凝练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溜索分析

溜索阿城为了方面后面的答题,我们还是将全文的思路整理如下:(1)距离怒江越来越近,我的心也越来越紧。
最后抵达江边人牛都被吓得屏气腿颤。
(2)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垂悬的江边壁顶上,深远、喧腾的怒江让我们心颤不已。
(3)领队稳坐在沉静的马上沉着带领慌神的驼队向峡上绳索进发。
(4)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极其利索地溜索。
(5)剩下的汉子也决定溜索。
(6)汉子们将吓得精神几近崩溃的牛群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7)最后领队和我溜索,我溜索时心惊胆颤,溜过后又激动、惊奇。
(8)我发觉领队呼出响哨飞跃下索头走到跟前。
(9)溜索后,惊魂未定的我感觉牛们和我都长出了一口气,我又感觉到了闷雷声。
13.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5分)题目要求说出表达特色,且需要分析。
那么答案的组织必然要扣住文本,力争做到言必有据。
表达特色类题型大致的答题角度如下:【答题角度】1、修辞手法2、表现手法3、表达方式4、句式5、语言风格6、景物的描写角度7、作者情感【注】如果语段的修辞比较单一,就对修辞进行具体分析。
修辞手法或其他艺术手法兼用,就对文章进行整体分析。
结合文本,我们发现题干的答题角度涉及到这些方面: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景物的描写角度、作者情感。
我们依次开始组织答案,答案如下:①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段中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可是,高考试题上给出的答案又是什么呢?请看: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姑且不说答的角度,但说分析,参考答案根本没有分析,且很空洞,未结合文本,不知道这样的答案是否能让考生不糊涂?14.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原文相关段落重现及笔者分析】第一段:……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溜索》高超的语言艺术所构建出的多层审美空间

《溜索》高超的语言艺术所构建出的多层审美空间作者:程诚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8期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载体,作家通过语言传递自己的思想,读者通过这一媒介来感受作品的魅力。
在当代作家中,阿城因其作品特有的语言风格在文学界独树一帜,他的小说《溜索》也因为文质兼美而被选入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
本文就从语言的音韵节奏和语言的含义两个层面出发,对《溜索》一文中字、词、句的选择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从而体会作者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为我们所构建起的多层审美空间。
关键词:《溜索》语言艺术审美空间语言是文学家构筑形象体系,传达审美信息的物质材料和媒介。
[1](P85)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和读者必须在语言这个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既然语言是一种媒介,那么不同风格的语言就会带来不同的阅读效果和审美感受。
《溜索》一文出自阿城的笔记小说集《遍地风流》,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很好地展现,下面,笔者就从语言的音韵节奏和语言的含义两个层面来分析作者为我们建构出的多层审美空间。
一.语言的音韵节奏《溜索》一文非常显著的两个特点就是大量地使用叠词和短句,这使得文章读起来具有一定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1.叠词中调质的暗示意义《溜索》是阿城的一篇隨笔小说,篇幅虽短,但却使用了38次叠词,这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表层的音韵之美。
除此之外,小说在叠词的选用上还体现出一种深层的音韵之美,具体来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选用了两种叠词的搭配形式,一种是常见的搭配,如“慢慢流、望望天、黏黏的血、急急地离开”等,还有一种是陌生化的搭配,如“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2](P26)。
在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两组陌生化的搭配,除了给人一种新鲜感之外,这些叠词的调质还富有暗示意义,由“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一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想要表现怒江磅礴的气势,那么相应地选用了具有去声韵的“亮亮”二字,读来有一种铿锵之感,暗示了怒江的波涛汹涌;同样,“隐隐喧声腾上来”一句,作者使用“隐隐”来形容声音“腾”的样子,也具有暗示性,这里我们不妨进行一个联想,即我们经常会用“蒸腾”一词来描述高温油锅上方波浪式的热气,所以“腾”这个动词往往用来描述波浪式上升的东西,在原文中,声音是随着阵阵水流发出的,因此这里的“喧声”也具有波浪式散发的感觉,再来看“隐隐”二字为上升韵,发音时中间会有一个拐点,大体如v字形,呈现弯曲之感,与“腾”字所形容的波浪式“喧声”暗合,比常用搭配“阵阵喧声”的表达效果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文7《溜索》图文解读

03
图文关系探讨与解读
插图内容简述与功能分析
插图内容
课文《溜索》中的插图展示了一条横跨峡谷的溜索,人们通过溜索在峡谷之间穿 梭。图中人物动作各异,有的正在溜索上滑行,有的正准备开始滑行,还有的已 经在对面着陆。
功能分析
插图作为课文的辅助材料,直观地呈现了溜索这一交通工具的使用场景,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插图还展示了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为学生提供了 丰富的想象空间。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文7《溜索 》图文解读
CONTENTS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图文关系探讨与解读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启示 • 知识拓展:溜索文化与民俗传
承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阿城及其作品风格
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 当代作家,其作品以独特 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社会 洞察著称。
强调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渺小和脆弱,以 及面对自然时应保持的敬畏之心。
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 态文明理念。
当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思考
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 重。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代社会的迫 切需求。
06
知识拓展:溜索文化与民俗传承
溜索历史起源及发展过程
起源
溜索作为一种古老的渡河工具,起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跨越峡谷和急流,利用藤条或竹 索制作了简易的溜索。
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溜索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不断改进。从最初的藤条、竹索到后来的钢丝绳,溜 索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溜索也逐渐从一种实用的渡河工具演变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民俗 活动。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洗练新颖的语言艺术——阿城《溜索》语言特色赏读

洗练新颖的语言艺术——阿城《溜索》语言特色赏读阿城的小说《溜索》,以其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
曾经被选作高考语文阅读试题(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可能是由于高考阅读篇幅的限制,高考试题在文本上作了很多删节。
在此全文刊出《溜索》文本,供大家参考)。
小说的语言艺术值得体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词凝练,以上胜多。
诗歌的语言讲究凝练含蓄,小说同样如此。
这有利于节省笔墨,以少胜多,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
“阿城的小说语言,近乎中国文学中的古典诗的手法。
明白一点说,阿城的小说语言的特色是:说的少,说的淡,说的轻。
”(郭枫《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略测钟阿城的小说世界》)这个评价是切中肯綮的。
首先,用词精妙传神。
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这里的一个“磕”字,准确表现了马帮与马的关系。
不用“打”“抽”等词,而用“磕”,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
唯有“磕”字能表现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写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的急速迅猛的特点。
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
“绝壁”本是静止不动,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地垂下去”的。
这里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写怒江:“怒江自西北的天际亮亮而来”。
“亮亮”有力传达出在高处眺望怒江的视觉感受。
写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
“细”(不说“眯”而言“细”,多么凝练新颖的语言艺术啊!)“绷”等词语的选用,将首领的神态写得栩栩如生。
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现代文阅读《溜 索》附答案详细解析

现代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第7课《溜索》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7 溜索一、说教材《溜索》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多篇小说,对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在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并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溜索》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与之前的现代小说《孔乙己》以及讽刺小说《变色龙》,在风格、情节、语言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我们需要进行比较学习,来深入理解《溜索》的独特魅力。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小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梳理情节的能力和简单的语言赏析能力。
《孔乙己》、《变色龙》重点讲解了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已经能够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初步理解主题。
但学生对笔记小说接触较少,需要教师的引导来理解文本的艺术创作手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特点,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特点。
2.结合重点语句鉴赏文章语言的特点,体会文章特有的语言特色,分析人物形象,感知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受文章独特的描写视角,获得对文章描绘的物与人的美感体验。
感受我国人民的智慧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善于观察环境,激发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批注法、小组合作学习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设想:在已知的基础上接触未知,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经验和体验去阅读新的文本是简单快捷高效的方式。
本课我们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一)导入新课ppt图片展示。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例回顾
• 2018全国二卷《有声电影》: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
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
子,并简要分析。(6分)
• 2017全国三卷《我们的裁缝店》:本文的语言充满
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 2015全国二卷《塾师老汪》: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
又掺入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这样的语言既契
作家的语言风格、笔调、 情味,遣词造句的习惯
平和、舒缓、直率、含蓄、清 新、幽默、诙谐、辛辣、自然、 洗练、简洁、明快、魔幻、奇 崛、诗意等
描写对象的典型性,描写 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角度、情景的关系处理 烘托或衬托人物形象、心情
非常形象生动;
• 句式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富有节 善用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突出怒江的奔涌及领队、汉
子们的勇猛豪放;
• 文风干净洗练,简洁明快,平中见奇,令人回味无穷。
分类
阐释
作用
该词在细节刻画、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的过程中 最具艺术表现力,如动词、形容词、暗示主题的 名词。
对文章结构和内容主题起到重要作用的句子;富 有艺术表现力的句子;富有哲理意味的议论性句 子;展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句子。 语言上的细节刻画,比较集中体现人物性格、展 现人物复杂心理活动的词语。
体现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和人物心理的句子;推 动情节发展的句子;点明主题的句子。
语言之美
阐释
效果
用词锤炼 句式变化
阿城《溜索》
文学类文本的语言特色
细读文本,找出描写马队领队 的语句,分析其人物形象特点。
领队“懒懒说是怒江”“稳稳 坐在马上,笑一笑”,都体现他的沉着冷静、从容不 迫;(第一段、第三段) • 身手非凡、经验老到:当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 领队吼一声“命在天上”;作者对领队溜索过江的动 作描写都体现了他身手非凡、经验老到;(第八段) • 自信、粗犷豪放,具有领袖气质:领队最后过江,吹 着唿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体现他的豪放粗犷,具有领袖气质。(第九段)
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 2014全国一卷《古渡头》: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
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
• 2013全国二卷《峡谷》:B.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 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C.小说文字简洁,
注重细节描写。
• 用词精妙传神,如描写精瘦短小汉子和领队溜索时的动词,
写作手法 整体文风 语言特色 描写技巧
经过千锤百炼的词语,尤 准确、凝练、细腻、形象、生
其是动词
动、逼真、深刻等
整文言散白句句、、长 口短 语句 书、 面排 语比 、句 方、错 奏 气 族落 感 息特有 、 ,色致 韵 有, 律 书富美卷有,气变亲,化切体,,现具有地有生域节活民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衬托、象征、讽刺、白描、形象、生动、鲜明、突出等 双关等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大纲
•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
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感受形象,
,领
悟内涵,
,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
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鉴赏评价 D ⑴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⑵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