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寻根文学探究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与文化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文学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方式,而文化则为文学提供了土壤和养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并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它们之间的联系。

首先,文学是文化的抒发和传达方式。

文学作品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它们通过语言艺术的表达,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传递给读者。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这个民族的文化。

其次,文学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

同时,文学作品也对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经典文学作品往往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这些作品通过文字的力量,传递着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文学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力量。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传承性和创新性。

通过对传统文学作品的研究和传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同时,文学也是一种创新的力量,它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创造出新的文学作品,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创造。

最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文化的滋养,文学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文学作品需要依托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才能够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同时,文学也为文化提供了一种表达和传播的方式,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文学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学作为文化的表达和传达方式,通过语言艺术的表达,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传递给读者。

文学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对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辨析

对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辨析

对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辨析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是两个密不可分但又各自独立的领域。

文学研究关注的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如小说、诗歌、戏剧等,而文化研究则属于更宏观的研究领域,关注的是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人文等多方面的联系。

在人们对文艺的认识和评价中,文学艺术与文化因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理性地辨析它们的关系。

首先,文学研究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多重方面:它们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反映了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经验等。

因此,文学作品是探索文化内涵与意义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研究者需要对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以展示它们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其次,文学作品也反过来为文化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持。

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揭示了人类文化的一个侧面,为学者提供了深入研究的素材和案例。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某种文化或社会现象,我们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推断和分析。

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文学手法,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对文化现象的重要指示,从而深入了解文化方面的知识。

但是,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上的不同也导致了它们之间的一些差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些文学研究方法重视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美学性质,包括文学手法、创作原则、意象和象征等,而文化研究则重点关注其作品与社会、政治和历史背景的联系,更多的考虑其文化表达和影响等问题。

此外,文化研究还涉及到许多文化现象和活动,包括艺术、文化产业、社会习俗、科技文明、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具有更广阔的领域和内容。

在理论上,文学研究的重点是文学作品本身,它侧重于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文学手法研究,更多考虑的是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内在价值。

文化研究则强调文学作品与文化交流、思想繁荣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联系,更多地考虑其文化影响和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文学研究者和文化研究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系,试图寻找中国社会的根源和文化认同。

这些作品通常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以及一些影视作品。

代表作品包括:
1. 《红高粱家族》: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庄家家族的兴衰史,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2. 《白鹿原》: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山西村庄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和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

3. 《青春之歌》:龙应台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几个台湾少年的故事,探讨了台湾文化的多元和变迁。

4. 《活着》: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命运,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5. 《菊花石头》:刘醒龙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女子的成长历程,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和女性的自我解放。

这些作品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和社会认同的重要表达和反映。

- 1 -。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概念1983 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1985 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 80 年代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

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五》。

2.80 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1987 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

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

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如《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文化和文学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信仰、习俗、传统、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总和。

文学则是指以语言为工具,通过创作文学作品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文化和文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文学的基础和源泉。

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滋养。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动者。

文学作品通过表现人类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传递着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观。

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也对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变迁会导致文学主题、风格、形式的变化。

例如中国的文学史中,不同的文化时期,如唐代、宋代、元代等,都有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唐代的文学以诗歌为主,注重艺术性和表现力;宋代的文学以散文为主,注重现实主义和写实性;元代的文学则以戏曲为主,注重表现力和娱乐性。

文化的变迁也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影响,例如中国文学中,古代的主题多为表现人物的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现代的主题则更多关注人性、社会现实和现代化进程。

文化和文学的关系还表现在文学的传播和接受方面。

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需要有文化的支撑和背景。

文学作品的接受和理解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和背景知识。

例如中国文学中的古诗词,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同样,文学作品的传播也需要有文化的支撑和背景。

文学作品的传播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交流和传承机制,例如文学期刊、文学奖项等。

文学作品的传播还需要有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平台,例如文学节、文学讲座等。

总之,文化和文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文学的基础和源泉。

寻根文学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寻根文学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寻根文学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寻根文学的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寻根文学是一种探讨个体根源、文化传承和历史观察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介绍不低于30句寻根文学的名言,这些名言旨在让读者深入思考自身的身世和文化背景,并在大时空背景中寻找个人发展的路径。

正文:1. "家谱是寻根的起点,其中记录着千百年的延续与传承。

"2. "我们的根在过去,但我们的叶在未来。

"3. "回望过去,寻找自我;展望未来,不忘历史。

"4. "寻根文学是一个个人与历史、家族与社会之间的对话。

"5. "寻根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与祖先对话的机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6. "通过寻根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与归属感。

"7.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家族故事,寻根文学帮助我们发现这些宝贵的财富。

"8. "寻根文学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激发内心的力量和勇气。

"9. "家族历史是我们的根,寻根文学帮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扎下自己的深根。

"10. "寻根文学提醒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

"11. "寻根文学是寻找个人身份与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方式。

"12. "寻根文学鼓励我们通过对过去的研究来塑造未来。

"13. "忆古人者,温其情;品古书者,育其才。

"14. "寻根文学是我们回归历史,感受前人智慧的桥梁。

"15. "寻根文学使我们重温历史的同时,也理解了人类共同的命运。

"16. "家族是一本活生生的书,寻根文学帮助我们翻开这本书,阅读自己的故事。

"17. "寻根文学让我们明白,我们不仅是个体,更是连续不断的人类链条上的一环。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一、背景(一)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二)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

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三)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文化寻根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

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

(四)阿城:“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郑义:《老井》贾平凹:《商州系列》李锐《厚土系列》莫言《红高粱系列》(五)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但一些作家却发觉即使抛开暂时的政治、道德因素,人也不可能像动物那样,进入绝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着人类,制约着“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就是“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寻根文学探究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以《棋王》为例文学与文化似乎一直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谈论文学就离不开文化。

但在文革结束以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始终与政治要求紧紧结合在一起,第一次文代会上确立的“文学新方向”成了当代文学的指定方向,第一次文代会也被认为是当代文学的起点。

1此后直到文革结束的这段时间里,文学的首要目的成了为政治服务,文学的创作或多或少地受到政治纲领的制约。

文革结束后,“当代文学”迎来了一个转折点。

人们在反思文革带来的创伤的同时,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方向也进行了许多尝试,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相继出现。

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出现再一次将文学与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提到寻根文学,就绕不开阿城的《棋王》,《棋王》作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宣告了中国传统小说美学的回归。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似乎被割裂了,寻根文学旨在重塑两者间的羁绊。

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2这也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宣言。

寻根文学起于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文化思想进入中国之际,彼时对于如何应对这些思想,知识分子主要分成了直接学习模仿和以本土文化吸收西方现代文化思想两派。

加之当时世界“寻根”潮流的巨大影响,中国作家们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这种思想逐渐占据了主流,寻根文学应运而生。

寻根文学的特点在于从民族文化的深处寻找文学的根源,寻根文学的作品中也处处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韵。

细细品读一番《棋王》,它的语言风格、叙述手法以及小说内容都透露出民族文化的影子。

《棋王》的艺术风格平淡而有质感,文章节奏不紧不慢,有如作者娓娓道来。

在正常的发展中有变化起伏,在变化起伏中,又依循了情理的发展,使得文章于自然平常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从开头的“我”与王一生的交谈,到后来王一生与脚卵对弈,以及最后王一生大战九人,这几个重要场景的描绘简洁有力,多用短句,语言朴实自然。

比如“一个精瘦的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p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1-01第1版2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学生”,“手拢在袖管儿里”……“走过三十几步,王一生很快地说,重摆吧……又走了几步,脚卵慢慢说,再来一盘”等等。

1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是另一大特色。

小说中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吃”,一是“棋”,这也是《棋王》寻两个根,一为身体之根,一为精神之根。

这两个要素的描写着实精彩。

“吃”是中国文化一大精髓,也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写“吃”,紧扣人物动作,“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小口小口的呷”,“腮上立刻显出筋络”,“喉结慢慢移下来,眼里有了泪花”等。

阿城的细节描写一向传神,曾读过他的溜索,对其中几句仍记忆犹新,“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2寥寥数语,便将整个场景活脱脱地展现在你眼前。

读阿城文,如读水浒。

这种叙述风格和手法无疑是“文革文学”后的一股清风。

写“棋”除了动作描写外,更增添了许多道家禅意,突出了“棋势”的描写。

“或找眼钉下,止住他的入势,铺排自己……势势有相因之气,势套势,小势开导,大势含而化之”等。

阿城此文中使用了大量道家哲学的描写,以至于有人认为《棋王》旨在展现道家文化,这就以偏概全了。

《棋王》中许多地方读上去确实流露出道家美学的意味,这也使得许多人将《棋王》与宣传道家哲学挂钩了,这一点逐渐成为寻根文学后期的一个通病,即单纯为了文化而写小说,甚至有人认为阿城个人是尊崇道家哲学的。

对于这一点,阿城在他的随笔《魂与魄与鬼及孔子》中写到:“我喜欢孔子的入世,入得很清晰,有智慧,含幽默,实实在在不标榜。

道家则总有点标榜的味道,从古到今,不断地有人用道家来标榜自己,因为实在是太方便了。

我曾在《棋王》里写到过一个光头老者,满口道禅,捧起人来玄虚得不得了,其实是为遮自己的面子。

我在生活中碰到不少这种人,还常常要来拍你的肩膀。

汪曾祺先生曾写过篇文章警惕我不要陷在道家里,拳拳之心,大概是被光头老者蒙蔽了”。

3《棋王》中也有许多类似“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 ……似无所见, 似无所闻……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 久久不散……”的描写,似有道家天人合一之范,王一生为人也是洒脱不羁,不慕虚名,但我们也应考虑到王一生这样的态度并不是他个人主动寻求,而是当时的物质条件让他没有选择。

李陀曾回忆说《棋王》最初的结尾是“我从山西回到云南,刚进云南棋院的时候,看王一生一嘴的油,从棋院走出来。

我就和王一生说,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啊?还下棋不下棋?王一生说,下什1秦宁,试论《棋王》的文学性,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p95,,第27卷第92期2阿城,《溜索》,摘自《阿城精选集》p83,北京燕山出版社3阿城,《魂与魄与鬼及孔子》,摘自《阿城精选集》p190,北京燕山出版社么棋啊,这天天吃肉,走,我带你吃饭去,吃肉”。

1因此,阿城在《棋王》中涉及的道家哲学并不意味着他个人对其的推崇,我想更有可能的是阿城只是将道家哲学作为小说的一味调料,旨在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将传统民族文化引入当代文学创作的府库,个人觉得这也应当是寻根文学的精髓。

寻根文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它的高潮突如其来,但随后的衰落也非常迅速。

84年前后这段时间,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寻根文学作品,如阿城的“三王系列”,韩少功的《爸爸爸》,贾平凹的《商州初录》等等。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特色,较之早前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这时的寻根文学作品激发了人们对民族文化宝藏重新认识的热情,鼓励了大批青年作家发掘民族文化的积极内核。

寻根文学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同时也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继续批判,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深入挖掘。

彼时寻根文学对现实社会的问题揭示,对民族文化特性的剖析仍较为重视,譬如透过《棋王》中对“吃”和“饿”的描写,文革和知青下放时的社会面貌及其荒唐性可见一斑。

这一点非常关键,私以为文学的最终目的是不能与现实社会相割裂的,寻根文学寻的“根”是传统民族文化,但寻到了“根”之后如何扎根,如何生长直至开花结果,这才是最关键的。

不幸的是,后期“寻根派”的大多数作家剑走偏锋,出现了极端“复古”之症,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忽略了对民族特性的深入剖析,寻根寻入史前、蛮荒,对当代社会没有现实意义,忽略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索,最终使得寻根文学日渐式微。

阿城1985年在《文化制约着人类》中提到:“中国文学尚没有建立在一个广泛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

没有一个强大的、独特的文化限制,大约是不好达到文学先进水平这种自由的……听朋友讲,洋人把中国人的小说拿去,主要是作为社会学的材料,而不作为小说……社会学当然是小说应该观照的层面,但社会学不能涵盖文化,相反文化却能涵盖社会学以及其它。

”2诚然,文学的壮大是离不开文化这块土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非浸润着丰厚的文化滋养不可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必须以文化为对象,文化应是渗透其中的,融入作者内在灵魂中去,但是后来的作家大概只体会到了文化的重要意义,转而以文化为创作对象,写一篇“某地文化”或者“某族文化”,此类文章岂不成了说明文?1李云,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当代文坛》p56,2010年01期2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摘自《阿城精选集》p286,北京燕山出版社寻根文学给中国当代文学带回了“文化”二字,但它在当代文学史上仅仅是昙花一现,原因之一便是寻根派后期的剑走偏锋。

此外它的衰落和寻根群体的狭隘性也是分不开的。

寻根文学的创始者以知青作家为主,寻根文学它不适用于所有中国作家。

“寻根”是知青作家的一次群体性尝试,它具有局限性,是不容易模仿和复制的。

韩少功后来在《寻根群体的条件》一文中写到:“群体性的尝试,其实受制于诸多条件,似乎不那么好仿造与移植……顶着寻根标签的作家,有一共同特点:有过泛知青的下放经历。

他们曾离开都市和校园——这往往是文化西方最先抵达和覆盖的地方;然后来到了荒僻的乡村——这往往是本土文化悄悄积淀和藏蓄的地方,他们曾在西方与本土的巨大反差之下惊讶,陷入情感和思想的强烈震荡,其感受逐步蕴积和发酵,一遇合适的观念启导,就难免哗啦啦地一吐为快。

”1因此,可以说那一次知青下放的经历造就了那批作家,也催生了寻根文学,这也使得寻根文学是难以复制的,因为难以有再一次的知青下放,不过寻根文学带来的文化烙印已然深深地镌刻在了当代文学史上。

寻根文学的那批作家将民族文化拔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但我们也要看到他们所处的背景正是西方现代文化又一次进入中国之际,文学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实际上是并行的,寻根文学不正是受了拉美文学的影响么?文化是文学创作的府库,是文学的给养,但不是文学的全部。

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社会性,不难发现,一次次文学的重大革新都与社会的大变革息息相关,文学始终需要不忘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寻根文学给了我们一次机会去审视一种文学样式发展壮大直至衰亡的全过程,“寻根”的意义, 不在于它对民族文化作出了怎样新的诠释, 而在于它是一个转换思维方式与寻找写作资源的过程2,文化是作为文学的资源而存在的,但是如果为了文化而文学,那么就如同先前的为了政治而文学,只不过给文学套上了一层新的枷锁。

文学是灵动的,它有着自己的灵魂,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蜕变,文化是文学的一剂染料,但颜色不管怎么变,文学骨子里还应是它自己。

寻根文学虽已离我们而去,但寻根作家开拓性的尝试为后来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以及整个当代文学的蓬勃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让人们对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对文学的创作有了新的思路,这便是寻根文学的现实意义。

引用及参考书目:1韩少功,《寻根群体的条件》,《上海文化》p13,2009年05期2朱珠,《寻根的意义》——以《棋王》为例,《文教资料》p26,2008年05期1.《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第1版2.《阿城精选集》,阿城,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7-13.《文学的根》,韩少功,《作家》1985年第6期4.《寻根群体的条件》,韩少功,《上海文化》2009年05期5.《试论<棋王>的文学性》,秦宁,《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第27卷第92期6.《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李云,《当代文坛》2010年01期7.《寻根的意义——以<棋王>为例》,朱珠,《文教资料》p26,2008年0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