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的文化常识 (1)
新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含答案(1)

新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是《羊脂球》,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C. 谥号,是古代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事迹和品德给予的称号。
如欧阳修被称为“欧阳文忠公”,韩愈被称为“昌黎先生”。
D. 《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答案】 C【解析】【分析】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
韩愈的谥号是“文”,“昌黎先生”是世称。
故答案为:C【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和阿城的《溜索》都是短篇小说,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是中篇小说。
B. 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C. 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D. “中国梦”“精准扶贫”“一带一路”“振兴中华”“互联互通”等短语是同一结构的短语。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
D “中国梦”“精准扶贫”是偏正短语,“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是并列短语,“振兴中华”是动宾短语。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及短语类型。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文化常识知识归纳与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文化常识知识归纳与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一)课文文学与文化常识归纳1《春》作者,字,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你我》等。
2《济南的冬天》作者,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剧本《》《》。
3《观沧海》作者,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字,号,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5《次北固山下》作者,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第二联为,第三联为,第四联为。
6《天净沙·秋思》作者,号东篱,戏曲作家、散曲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天净沙”是,“秋思”是。
7《金色花》作者,作家、诗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
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8《荷叶·母亲》选自《往事》,作者,9《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
《咏雪》出自《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10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例如,令尊:称对方的;令堂:称对方的;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
例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自己的;家母、家慈:称自己的。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 “白发三千丈”和“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两句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 “市民可以在手机上申请车牌摇号。
”这句话的主干是“手机申请摇号”。
C. 关联词考察:“即使……但”(原题未全)。
D. 《史记》中“世家”是用来记述平民的,陈涉出身农民,所以记录在世家中。
【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要考平时的积累,对语文知识要重视,字词句,修辞手法、文学常识、语法常识等方面,多积累联系,及时纠错巩固提高。
B主干应为“市民申请摇号”;C项关联词语没有成套的使用。
改为“即使……也”或“虽然……但”。
D“世家”主要是诸侯传记,不是平民。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答题时应注意,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做题时调动知识储备,又要小心仔细,认真辨析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B项“市民可以在手机上申请车牌摇号。
”这句话的主干是“市民申请摇号”。
“可以在手机上”是谓语“申请”的状语。
D项《史记》中“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包括《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2.下面对名著及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被鲁迅称为神魔小说,林庚称为童心之作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西游记》。
B. 江姐,许云峰,齐晓轩,刘思扬,小萝卜头都是长篇小说《红岩》中的人物。
C. 宋代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 清代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贯穿全文的主人公范进的故事,抨击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答案】 D【解析】【分析】D.分析有误,应该是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文学文化常识积累(一)春秋时期①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称“圣人”。
《论语》是一部辑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南宋朱熹把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
“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②《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后被收入儒家经典,称之为“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的第一首诗是《关雎》③《左传》,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又叫《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所学《曹刿论战》记述了长勺之战的情形。
(二)战国时期①孟子,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人,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孔孟”并称,人们尊称“亚圣”,主张施行仁政,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7篇。
代表作品:《得道多助,失首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②墨子,名翟,相传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现存53篇。
代表作品:《公输》。
(三)西汉①司马迁,字子长,史学家,文学家。
人称“太史公”。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世家”主要记诸侯之事,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选自《史记》记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
②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共33篇,共12策,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如:《唐雎不辱使命》。
(四)东汉三国①曹操,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文学常识

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文学常识(大全)第1课《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其诗词作品气魄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二、故事背景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
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曾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诗人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赠以《沁园春·雪》。
三、文体知识词,兴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
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按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
结构上一般由词牌、标题、上阕(片)、下阕(片)组成。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
题目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四、理解词义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词中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须:等到。
3.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词中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词中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4.妖娆:娇艳美好。
5.折腰:鞠躬,倾倒。
6.文采:本指辞藻。
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7.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中考复习:文学常识(一)

课前热身
2、①古人常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你知道除此 之外,“国家”还有哪些代称吗?请例: 。 神州、四海、江山、九州…… ②科举制度起于隋唐,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 试和殿试三级。《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是参加 乡试 得中“亚元”的,这一级别考试的第一名 被称为“ 解元 ”。 ③古代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如用“垂髫” 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总角”代指八九岁到十三 豆蔻 四岁的少年,十三四岁到十五六岁用 ,男子 弱冠 而立 二十岁用 ,男子三十岁用 。
课前热身
2、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 A.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想像和夸张反映 生活,使儿童受到教育。 B.《孔乙己》、《背影》、《听潮》、《白杨礼赞》 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 C.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竞选州长》 的作者分别是莫泊桑、契诃夫、马克·吐温。 D. 茅盾、朱自清和老舍都是现代作家。
文学常识(二)
要点、考点聚焦 课前热身 典型例题解析 课时训练
要点、考点聚焦
在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了解有关文体知识的基础上,尝试将相关知识 前后勾连进行训练。
课前热身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孔乙己》通过对咸亨酒店各种人物及丁举人的描 写,揭示了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范进中举》通过 对胡屠户、张乡绅、邻居等一群人物的描写,揭示了范 进所处的社会环境。 B.《论雷峰塔的倒掉》选自《坟》,采用夹叙夹议的 写法,有力抨击了封建势力,表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层层论述,得出了结 论即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捕蛇者说》、《岳阳楼记》中“说”、“记”都 是一种文体,如同现在的抒情散文。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1)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咬文嚼字》公布2018十大流行语,“锦鲤”“店小二”“巨婴”“教科书式”均是其中之一,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锦鲤,本是一种高档观赏鱼,极富观赏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现已经成为“好运”的象征。
随着热度增长,“锦鲤”开始泛指在小概率事件中运气极佳的人。
B. 店小二,原指旧时茶馆、酒肆、旅店等处负责接待顾客的伙计。
当下,“店小二”便逐渐演化出新义,指推进经济发展、为当地经济繁荣作出贡献的小微企业和小老板。
C. 巨婴,本是指体形巨大的婴儿。
近年来,人们用“巨婴”指心理滞留在婴儿阶段的成年人。
这类人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出现超乎自己预期的情况,就会情绪失控,产生过激的非理性行为,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D. “教科书式”是人们用它来指“规范的”“典范的”“经典的”“示范的”“完美的”等,形容某事做得非常标准、规范,如“教科书式表演”“教科书式避险”“教科书式设计”等等。
【答案】 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流行语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分析评选《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基于的社会学价值原则所蕴含的道理,属于体现类型题。
B、错误;店小二,原指旧时茶馆、酒肆、旅店等处负责接待顾客的伙计。
当下,店小二”便逐渐演化出新义,指推进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周到服务的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流行语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对一些流行语做一些理解和积累是做题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2.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鲁迅《朝花夕拾》描述往事,既有温情与童趣,又夹杂着犀利的批判。
B. 吴敬梓《儒林外史》主要写明清时期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 苏东坡的主要功绩是使词依附于音乐,成为一种新型的独立抒情工具。
D.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第一册: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7.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8.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9.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0.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11.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12.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第二册: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烛之武退秦师》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黄河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优美的汉字》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2、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3、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4、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5、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
“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6、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
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7、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发。
8、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2、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
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
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
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3、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诗经》两首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离骚》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
《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孔雀东南飞》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出生年、月、日的干支。
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
盛行于东汉到唐。
《兰亭集序》1、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1、既望:过了望日(阴历每月十五为望),阴历十六。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游褒禅山记》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
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
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蜀道难》1、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1、青衫:黑色单衣。
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马嵬》1、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
2、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寡人之于国也》1、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1、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2、六合:天地四方。
3、敲扑:刑具。
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
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8、七庙:天子的宗庙。
《师说》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人物传记。
《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
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
(司空、司徒、司寇、司马)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苏武传》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张衡传》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官吏初到任。
14、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归去来兮辞》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2、下榻:在某地住宿。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
《逍遥游》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9、犬马:臣子自谦。
古代文化常识1、二十八宿:古人划分的恒星集群。
2、分野: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
3、银河:又叫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星河。
4、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五湖: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6、三秦:现在的陕西省一带。
7、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
8、三楚:西楚、东楚、南楚。
9、古人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
干支纪年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得一种纪年方法。
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明清两代)的方法。
10、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1、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2、古人纪月:序数纪月和特殊称谓纪月。
每季用孟、仲、季区分。
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标识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