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指以寻找民族文化根源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该流派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与文化倾美的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回顾历史,寻找中国文化传统的渊源,以期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民众,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寻根文学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揭示历史真相和反思中华民族的文化困境,试图摆脱外来文化的束缚,塑造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

同时,寻根文学也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为当代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

在创作主题上,寻根文学多关注农村、山区和边疆地区,探讨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作家们常常以寻找自我、回归乡土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矛盾心理的描述,展示当代中国人在文化转型中的困惑与挣扎。

这种创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贴近现实,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寻根文学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对细节的刻画,通过描写传统文化的符号、艺术形式等细节,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性。

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对诗词、小调、传统戏剧等的引用与借鉴,同时也注重对方言、方言诗、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传承与创新。

然而,寻根文学并不是简单地做传统文化的宣传或模仿,而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中寻找时代联系和现实价值的转换。

寻根文学的艺术追求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的反思,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文学形象,描绘出更加复杂、真实的社会图景。

总之,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通过寻找传统文化根源,探讨民族文化困境,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并在艺术表现中注重对细节的刻画。

寻根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第十二讲+寻根文学

第十二讲+寻根文学
• 以神秘文化为载体的民族“集体无意识” : 万物有灵论 、畏天祭神 、千奇百怪的迷 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 、咒语拜物 教 、巫卜文化 、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 权威 、对人的兽性摧残 、好勇斗狠、集 团仇杀 。
• 三、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 人类整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探 索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 在的方式和意义。
1、王一生的人物形象: 呆、痴、淡
庄禅的人生境界:悠闲、淡泊、宁 静、平和,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 道家文化的自觉认同,呈现出一种 文化的人格魅力。
2、“吃”与“下棋” ——文化命题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 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于其中,终 于还不太像人。”小说通过吃与下 棋来表现人物的两种追求(生存本 能和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从而 达到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揭示。
“吃”——生存本能
• 寄寓着人生和社会的丰富内涵: • 写王一生对“饿”与“馋”的区别,
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某些可悲侧面; • 写王一生对于“吃”的高度重视,暗
示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无论在任何 逆境之中,均不必怨天尤人,只有执 着于生存,才能有所发展
下棋——进取意识
• 从“生存”到“思想”的生命升华和大彻 大悟似的超脱:
• 韩少功《文学的“根”》:“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 中”。
•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化是一个 绝大的命题。”
•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 的“根”》
• 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 开掘”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3、代表作家和类型
• A、对民族文化资源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 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阿城《棋 王》)

第六章 寻根文学

第六章 寻根文学

作品主旨
• 1、对健康、自然的生命、生活的赞颂。
• 作品赞美了小锡匠十一子和织席姑娘巧云 之间的发乎本性合乎自然的爱情。同时也 表现了下层穷苦人们承受苦难和反抗压迫 时的乐观、情义和坚强。
• 2、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和对民间道德观 念的讴歌和向往。 • 作者从真正的下层民间生活出发,来衡量 和质疑统治阶级强加于人们的传统道德意 识,或者是知识分子新文化道德意识的合 理性,热情讴歌了真正来自民间生活的道 德立场,包括巧云接受强暴的态度、小锡 匠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底层人们仗义反 抗压迫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韩少功
• 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笔名少功、艄 公等。湖南长沙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早期 创作知青作品《月兰》、《风吹唢呐声》、《西 望茅草地》、《回声》等;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 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 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代表作有《爸爸 爸》、《女女女》、《归去来》、《蓝盖子》等。 1986年与妹妹韩刚合作翻译出版米兰· 昆德拉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 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2002年发表长篇 小说《暗示》,2006年出版散文集《山南水北》 等。
《黑骏马》(1982)
• 主要内容: 《黑骏马》以流传久远的蒙古民歌 《钢嘎· 哈拉》——《黑骏马》古朴的歌词,和低 回、悲怆、激越的旋律作为小说的结构框架,叙 述了一个名叫白音宝力格的青年和蒙古草原姑娘 索米娅的爱情故事。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两人在 老奶奶额吉的养育下,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 少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索米娅在白音宝 力格外出学习时,被草原流氓恶棍希拉强奸并怀 孕,白音宝力格备受刺激,弃走他乡,到大城市 进了畜牧学院。
三、主要作家作品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概念1983 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1985 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 80 年代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

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五》。

2.80 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1987 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

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

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如《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张贤亮
主要经历 十六岁时父亲因历史问题被 捕(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 与张学良等有过从), 十八岁时因父亲问题被学校开除,二十岁因发表 诗歌《大风歌》成为“右派”,后来“以书写反 动笔记的罪名被叛三年管制,在社教劳动中,又 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叛三年劳教,劳教期间 回到农场,正遇上‘文化大革命’,我升级为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专起来。1970年, 我被投进农场私设的监狱”,1979年平反,时年 四十三岁。1992年9月22日抵押全部资产在贺兰山 下镇北堡建立影视城。
代表作家作品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寻根意识最早体现在朦胧派诗人杨 炼的组诗里,包括他在1982年前后写成的《半坡》、《诺 日郎》、《西藏》、《敦煌》和稍后模拟《易经》思维结 构写出的大型组诗《自在者说》等,这些作品或者在对历 史遗迹的吟赞中探询历史的深层内涵,或者借用民俗题材 歌颂远古文明的生命力,或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想象来构 筑人生和宇宙融为一体的理念世界。在小说领域里,则是 起于王蒙发表于1982年到1983年之间的《在伊犁》系列小 说,虽然作家不过是描写了个人的一段生活经历,但其对 新疆各族民风以及伊斯兰文化的关注,对生活的实录手法 以及对历史所持的宽容态度,都为后来的寻根文学开了先 河。1983年以后,随着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 《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作品的发表和引起轰动, 许多知青作家加入到“文化寻根”的写作之中,并成为这 一文学潮流的主体。主要作品如汪曾祺的《受戒》、邓友 梅的《那五》,
产生的原因


1)、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直 接反映。 2)、世界文学“寻根”潮流的影响。

前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如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等) 对异族民风的描写、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如马尔克斯、 阿斯图里亚思等)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以及日本川 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对中国年轻一代作家 是深有启发的。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 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同时,又分明渗透了现代意识的 精神,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的创作倾 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和 有效的鼓励。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 同感和凝聚力
语言风格独特
运用方言土语,具有地域特色
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
语言风格多样,既有古典韵味, 也有现代感
语言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 刻画人物形象和场景
文化反思与批判
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挖掘其内在的矛盾与冲突。
寻根文学关注民族文化的根基,揭示其优劣之处,引导人们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学创作上的局限
过分强调地域特色,忽视普遍性 过度依赖传统元素,缺乏创新 主题单一,缺乏多样性 语言风格不够现代化
势的寻
第 五
发根 章
展文
趋学
与其他文学流派的交融
寻根文学与魔幻现 实主义的结合
寻根文学与后现代 主义的对话
寻根文学与民间故 事的相互影响
寻根文学与地域文 化的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与碰撞
寻根文学将更加 关注现实问题, 积极参与社会议 题,发挥文学的 社会责任和文化 担当。
感 谢 观

看报 人 :
XX
寻根文学的美化倾向可 能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片 面理解,甚至造成对现 代社会的隔阂和误解。
过度美化传统文化可能 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批判 性和反思精神,限制了 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寻根文学中,应该保持 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和全面 的认识,避免盲目美化或 贬低,以促进文学和文化 的发展。
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
寻根文学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对现代化进程持怀疑态度。 寻根文学作品中,现代化常常被描绘为破坏传统文化的力量。 寻根文学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可能导致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局限性。 寻根文学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的融合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影响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寻根文学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寻根文学

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
文学常识: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她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理想和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城市文化寻根”代表作家有刘心武、冯骥才等,“乡野文化寻根”代表作家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寻根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兴起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

寻根文学主要关注个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通过对个体经历和乡土生活的探索,回溯和重建祖国的根源和文化记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寻根文学的内涵。

一、回归乡土,追溯根源寻根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回归乡土,追溯个体和祖国的根源。

作家通过刻画主人公的乡土经历和成长环境,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描写,表达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热爱与理解。

这种追溯根源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体成长背景的反思,也是对祖国民族文化的探索和传承。

二、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寻根文学在探讨个体与文化的关系时,常常涉及到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体的身份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寻根文学通过展示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彷徨,探讨个体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选择和平衡,引发人们对文化认同的思考。

三、历史记忆与群体命运寻根文学借助历史记忆,回顾群体的命运变迁。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个体的亲身经历的描写,寻根文学以文学的方式记录历史的痕迹和群体的命运,揭示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这种对历史记忆的追溯,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审视。

四、乡土叙事与艺术创新寻根文学强调乡土的特殊性和个人经历的独特性,倡导以乡土为背景的叙事创作方式。

通过细腻的描写,作者能够让读者深度体验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寻根文学的乡土叙事方式注重细节的描绘,力求还原乡村的真实画面,给人以真实感和历史感。

五、对乡村现实的反思与呼唤寻根文学中的作家通过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呼唤,探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他们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命运,关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问题。

这种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呼唤,体现了作家们对乡村的责任与担当,也激励社会各界和政府加强对农村的关注与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1、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
“寻根”,作为对中国历史文明的重新挖掘和审 视,作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评价和扬弃,实际上 是一种强烈的文化回归意识。这种文化上的回归 意识,早在“寻根”的大旗被正式张扬出来之前, 已显露端倪。汪曾祺、邓友梅、刘绍棠、陆文夫、 张承志等分别创作了《大淖纪事》、《那五》、 《蒲柳人家》、《美食家》、《黑骏马》等中短 篇小说,不仅显示了作家对生活中别一种美的发 现与追求,而且也体现了对传统美德、文化精神 的呼唤与张扬,表现出一种寻根的倾向 。
王一生 :不随流,不合污, 矢志弥坚,操守如一,超 然于世。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 对祖辈豪爽自 由生命力的张扬。
余占鳌和戴凤莲 : 高密东北乡人高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般鲜明的性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意义: (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 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 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 探索者。 (2)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寻根运动使小 说摆脱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 辑进行写作的时代,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 治的话语时代,而开启了超验的和‚虚构‛ 的时代。
三、寻根的主要内容
1、对民族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寻根的任务就是要把散落在偏僻的边地、山村、 规范之外的、生气勃勃的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 化重新发掘出来,这就使作家们对自己所熟悉的 人文环境、自然生态、地理风貌表现出浓厚的兴 趣,使寻根小说带有色彩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韩少功在《爸爸爸》、《女女女》等小说中,展 示了一个神秘怪诞、充满了巫术文化的艺术世界。
寻根小说也有其自 身的局限性,它对 于“根”的理解是 静止的、非历史的, 最终一些作家一味 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难以寻找 到真正有生命力的 文化之根。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
(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 点,风俗意识。 (2)具有现代意识。以现 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 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 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 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 代相融合。
3.1987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 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以莫 言《红高粱》、张炜《古船》 为标志。
四、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
寻根文学的倡导者韩少功说:‚寻根文学 是一个先有旗号,后有创作,先有理论, 后有实践的‘有意为之’的文艺流派。这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倒是罕有先例。‛ 1、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说: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植于民族文化的 土壤里,根不茂则叶难盛‛。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充满山情野趣,充分展示 了秦汉古老文化风采。
邓友梅《那五》《烟壶》 冯骥才 《神鞭》 《三寸金莲》写的是中国 历史文化中所独有的裹小 脚现象。 张承志的草原系列小说中, 母亲-人民成为其作品的 主题,从中可以感悟到他 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新的追 溯、观照和评判。
2、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判国民劣根 性
寻根作家对民族文化 传统的开掘,是以现 代意识对传统文化加 以新的选择和重构的。 把笔伸向民族文化心 理的深层,从人们的 现实心态中,发掘出 历史的沉淀物,探索 并解剖批判中国文化 的劣根性。
李锐的《厚土》系列小说,从队长、无能 的男人和作为牺牲品的女人的人际关系等 组成的生活场景中,展示了传统的习惯势 力,封闭的生活环境,滞重单调的生活节 奏,贫穷困顿的生活条件,造成了农民们 的愚昧、麻木、疲惫的精神状态。封建文 化的沉积就像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一样, 窒息着生命的活力,扼杀着个性精神。
(2)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又是 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
一是寻找民族文学之根, 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寻找属于作家自我的艺术 表现形式。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融夸 张、变形、怪诞等艺术手 段于一体,成为民族精神 与外来现代文明巧妙结合 的典范。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2、外来文学思潮的涌入
(1)、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国门敝开后,西 方文化艺术思潮大量涌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 大碰撞、大融汇,思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 讨论的热潮。 “寻根”一词最早借用了美国表现黑人归乡寻祖 意识的长篇小说《根》的名字,但为主张文化寻 根的中国作家提供现成的经验和有效的鼓励的则 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 张扬 ,如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百 年孤独》 。
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初期 的民俗风情小说。汪曾祺《受戒》 (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
五》。
2.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
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
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 爸》《女女女》,阿城《棋 王》《树王》《孩子王》, 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 《黑骏马》《北方的河》, 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 《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 遗风》,冯骥才《神鞭》。
4、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
寻根作家大都是基于艺术视野的开拓,审 美意识的更新的愿望和要求,进而提倡文 化寻根的。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 族艺术精神的认同,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 重视,复活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给新 时期文学灌注进我们民族所特有美学气韵 和情致。
阿城的“三王”系列小说,表现出平淡冲和、旷 达淡泊的艺术人格,郑万隆对那些山野汉子们粗 犷强悍、质朴自然的感性力量的张扬,莫言对祖 辈们蔑视人间礼法、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命 意识的认同,韩少功对原始古老的初民心态的冷 峻审视及作品的神秘瑰丽,贾平凹的朴拙凝重, 郑义的深沉悲壮,张承志的雄浑奔放,无不得益 于民间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滋养。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 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对民族落后文化形
态的理性批判。
丙崽:民族文化‚劣
根性‛的象征物。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 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中国文 化精神,内涵更接近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四、寻根文学的意义
寻根小说的创作从思 想延续的角度看,它 既是“反思”在新的 历史阶段的再次呈现 和发展,更是超脱相 对具体和粘着的时代 背景,在更为广大的 空间和更为长久的时 间之流中探寻我们民 族生存命运的文化奥 秘。
寻根作家对文化意识的重视和追求,标志 着文学创作界文化意识的觉醒,中国当代 文学从此改变了单一的政治视野,生成了 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另外寻根小说中的 浪漫倾向及其对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 的探索,打破了小说创作单一的现实主义 格局,并在语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 式、作品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表现出 了文学的自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