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陆地生活的动物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课件 新人教版

58
兔的呼吸过程: 表示膈向胸腔___运动,胸腔容积___,肺__,结果是___空气。 表示膈向胸腔___运动,胸腔容积___,肺__,结果是___空气。
59
第二章第二节书上实验练习答案
• 实验
1、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中穴居生活。一般昼伏夜出,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 食。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2、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有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 大气中的氧可溶于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如果蚯蚓 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将土 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 上来呼吸。
25
饲养和观察蚯蚓
四. 讨 论 1. 蚯蚓衣、食、住、行? 2. 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
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26
饲养和观察蚯蚓
四. 讨 论 3. 在实验过程中, 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 4. 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 上来?
27
饲养和观察蚯蚓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 器具:玻璃板、棉球、放大镜、镊子 2. 身体圆柱形,分节,前端到环带有13节。 环带占有3节,腹部颜色浅,背部颜色深。 3. 触摸腹部,粗糙。 有刚毛,与肌肉配合运动。 4.体壁有黏液,溶解氧气。
书第15页
幻灯片40
• 身体分节 的意义:
身体分节可以使躯体运动灵活、 自如、转向方便。
34
知识总结
蚯蚓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1. 生活环境:一定温度、湿度、温差变化不大、 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2. 生活习性:昼伏夜出。
3. 身体结构:有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八年级生物上册《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1)陆生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重点(2)描述蚯蚓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3)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2、难点:(1)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差别(2)设计制作观虫器(3)观察蚯蚓(4)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4学习过程一、情景引人1、观察P12页图片描述这些动物的栖息环境2、假设水中生活的动物如鱼到陆地生活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引出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不同,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比较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不特点对比分析教材中的图片,讨论总结填表。
温差湿度浮力氧的存在状态复杂程度水生环境陆地环境学习任务二:举例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学生自学教材P13结合图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2、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湿度运动呼吸反应环境特点动物适应结构3、结合学习内容归纳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特点(1)结构:(外骨骼、鳞、甲)(2)器官:(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3)呼吸器官:(气管和肺)(4)反应:(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发达,能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学习任务三: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1、学生观察和饲养蚯蚓,各小组描述采集的环境介绍并展示蚯蚓观察器的制作方法及饲养过程,互相质疑。
(指导观察方法:先整体后局部做好学生思想动员,消除部分学生恐惧心理)2、探究活动:观察和实验(1)蚯蚓的生活环境(2)外部结构特点(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3)生理特点(对比蚯蚓的运动)(呼吸)小组在进行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时严格按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操作,随时作好记录。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3篇)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3篇)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一一、说教材㈠.教材分析“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
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⑴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八年级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倡导学生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使学生能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唤醒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使学生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方法演示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多种陆生动物生活片断的光盘或影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不同类群代表动物的干制标本或净制标本。
2.学生准备:(1)家养宠物或陆生动物图片。
(2)瓶装小活鱼,每组一尾。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总结,实验导入]教师用谈话式和组织学生做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对水生环境进行总结,进而引出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如下引课。
教师:请各小组将本组准备小鱼拿出来,放在课桌上,观察鱼的活动,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鱼不能"站立"了。
八年级生物 陆地生活的动物

三、环节动物 — 蚯蚓
1.土壤穴居生活。 2.身体是由许多彼此 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的。 3.通过肌肉和刚毛的 配合来运动。 4.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四、兔
歌谣:小白兔,白又白,
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和青菜,
蹦蹦跳跳真可爱。 思考:兔子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一、陆地上的动物分为:
1、地表生活的动物。如人、狮子等。 2、地下穴居的动物。如蚯蚓、蜈蚣等。 3、水陆两栖的动物。如犀牛、青蛙等。 4、空中飞行、陆地上休息活动的动物。 如丹顶鹤、鸽子等。
二、陆生动物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防止水分蒸发的结构。(鳞、甲等) 2、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3、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各种器官。(气管、 肺等)
7、兔的心脏包括( C ) A.一心房一心室 C.二心房二心室
B.二心房一心室 D.一心房二心室
作业:课下查阅资料,列举出当地或中国
2~3种濒临灭绝陆生动物的名称, 并分析它们濒危的原因,提出合理 化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3.内部结构
气管
(呼吸)肺
心脏 胃 肾脏 膀胱
肝脏 小肠 大肠
盲肠
兔是植物性动物, 有发达的盲肠, 人是杂食性动物, 调节而维持体温恒定的动物。
如:哺乳类、鸟类
变温动物: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体温恒定对动物适应陆地环境有什么 意义? 保证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
野兔
家兔
毛 1.体表的观察:家兔体表被__,分为 __和__两种。__主要具有保护作用, 野兔 家兔 粗毛 __主要具有保温作用。 绒毛
2.身体各部分的观察:
陆地上生活的动物蚯蚓生物说课八年级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 和资料分析,培养观察、 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蚯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分解者
蚯蚓以腐叶、朽木等有机 物为食,将有机物分解为 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土壤改良者
蚯蚓的活动能够改善土壤 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和 肥力,有利于植物生长。
促进生物多样性
蚯蚓是许多动物的食物来源,它们的存在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有助 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蚯蚓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参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能量的流动,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 重要作用。
05 蚯蚓的利用价值与保护
CHAPTER
蚯蚓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01
蚯蚓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
蚯蚓通过在土壤中活动,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
排水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
02
蚯蚓作为有机肥料
蚯蚓以腐叶、有机残渣等为食,通过消化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肥料,这
种肥料富含氮、磷、钾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03
蚯蚓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蚯蚓可以作为饲料喂养一些鱼类、鸟类等动物,也可以作为宠物直接饲
陆地上生活的动物蚯蚓生物说 课八年级
目录
CONTENTS
• 课程引入 • 蚯蚓的解剖结构 • 蚯蚓的繁殖与生长 • 蚯蚓与土壤的关系 • 蚯蚓的利用价值与保护 • 学生活动与实验设计 • 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引入
CHAPTER
课程目标与意义
01
02
03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生物 分类、形态特征、生活习 性以及在陆地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篇教师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概述青蛙的发育过程和适于水陆两栖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与人类的关系。
3.概述爬行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4.知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技能性目标:通过对青蛙、蜥蜴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性目标:通过青蛙、蜥蜴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总结青蛙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知道爬行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和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教师:老师说一个谜语,看哪位同学最先说出谜底。
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时有尾没有脚”指的是青蛙生长发育过程的哪一阶段?(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蝌蚪是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里;青蛙的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
像青蛙这样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
下面我们先学习有关两栖动物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一)两栖动物教师:(出示活的青蛙,或播放青蛙的图片)青蛙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学生观察后作出回答)教师: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统一意见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青蛙的身体表面有斑纹,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一致,不容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
如果我们握到活的青蛙,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青蛙的皮肤没有覆盖物,是裸露的,能分泌黏液,经常保持湿润。
在陆地上活动一段时间后,就要回到水中补充体内的水分。
因此,青蛙活动的范围内要有淡水。
青蛙具有四肢,它的前肢和后肢有什么特点?青蛙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青蛙的后肢粗壮,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生活的动物
八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蚯蚓、小白兔的生活习性;调查、搜集当地陆生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并了解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蚯蚓
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兔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栖息地的保护1、观察并说出当地陆地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
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着不同(干燥、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充足,以及环境复杂多变等)。
4、概括出当地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分别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对比观察其运动情况及身体的变化)。
4、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观察有关兔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兔的外部特征(思考兔毛的作用、推测对维持恒定的体温有关的器官系统)。
2、观察兔的标本。
思考其前后肢的长度(思考推测兔的跳跃与前后肢长短的联系)。
3、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图片(思考牙齿的不同与食性的关系)。
4、观察兔的内部结构挂图(与人体的内部结构图进行对比,如心脏的位置和结构,消化道等,进而推测兔与人的食性不同及分类地位关系)。
归纳出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各小组汇报调查和搜集的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