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中的九江
2年语文说到的景点

在二年级语文课本中,提到的景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1.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是黄河流域大河历史文化遗存之一。
2.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3.黄山:位于安徽省,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山。
4.日月潭:位于台湾省,是台湾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5.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6.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是一个充满热带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地方。
7.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是中国著名的皇家祭祀园林之一。
8.七星岩: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是著名的溶洞景区。
9.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一个充满纳西族风情的古城。
10.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是清朝皇家园林,也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
11.苏州园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
12.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
13.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
14.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
15.秦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秦始皇帝陵的守护者,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力量的见证。
16.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和自然景观。
17.桂林山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18.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纳西族的神山。
19.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20.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湖泊景区。
21.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22.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2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24.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
25.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中国功夫的发源地之一。
26.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中国最大的海洋公园之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第一部分:识字与写字1. 抄写下面的句子,要求: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字距要匀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本学期我们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知道了科学家经过反复yán jiū()发明了léi dá()走进hūfēng huàn yǔ()的世纪;还和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观察了不利用现成的洞穴,shèn zhòng()xuǎn zhǐ()建造住宅.(zái zhái)的蟋蟀;也认识了心系.(jìxì)人类疾苦,“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2. 根据拼音,在文中的括号里写出词语3. 请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4.上图是关于“宅”和“穴”汉字的演变,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两个汉字都有______的意思,但又有所不同,“宅”一般指______居住的地方;“穴”一般指的是______居住的地方,那么蚂蚁的家称为______穴,老虎的家称为______穴。
第二部分:梳理与探究阅读车票,完成填空。
看了纪录片《跟着课本去旅行》,刘琪同学也想去看一看课本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真面目,十一假期,他就和妈妈踏上了去往九江市的列车,开启了难忘的庐山之旅。
5. 刘琪乘坐的火车出发地是______,终点站是______,发车时间是______,这张火车票的票价是______。
6. 除了以上信息外,我还从这张车票上获取到了以下两条信息:①______②______7. 根据情境填空。
经过九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刘琪终于来到了庐山脚下,李白笔下的瀑布果然气势非凡,飞流直下的瀑布发出巨大声响,让他不禁想到表示声音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走进山林,绿树成荫,未见人影,但隐隐约约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见此情景,不禁想起诗句:“______,但闻人语响。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册)庐山简介

庐山简介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里南端。
堪称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青水秀风景泛胜。
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情景。
故先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 ,形容恰到利处。
也正因是这样,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川画卷。
庐山是一座兴起于平川的巍雄伟峨的孤立形山系。
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堆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高升露出水面遇到锉磨,后下沉吞没汪洋海水继得浸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 ,掀起“褶皱”波浪从头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久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激烈的冰川剥蚀,因此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激烈。
庐山地形走向,东西伸展,南北缩短,像片枇杷树叶。
东临高垄,西接赛阳,南濒黄龙山麓,北靠莲花。
其长约29公里,宽约15公里,四周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
由于庐山所处在亚热带地方,土质湿润肥饶,天气润湿,有益各样植物发育。
所以,在这广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中,生长植物3000多种。
归纳说来,山上山下植物散布有亚热带竹林,有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有寒带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时夹杂野花野草。
形成竹木旺盛,花草芳香,生气勃勃,好个植物荟萃。
之所以成为胜地,也与植被的伟绩分不开。
这样茂林修竹,不愧为幽雅翠境。
庐山天气温适,夏季凉快,冬季也不太冷,这是庐山又一优胜条件。
节令特点:春迟、夏短、秋早、冬长。
庐山气温,依据历年记录:最高只32摄氏度,最低在-16.8摄氏度,整年均匀为15摄氏度,可见庐山气温适量。
以致于四时,按季节均匀计算差别也较正常:春天是11.5摄氏度,夏季为22.6摄氏度,秋天则为17.4摄氏度,冬季常在1摄氏度左右。
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润湿气流在行进中遇到山地阻拦,易于兴云作雨。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归园⽥居·其⼀》是陶渊明⼭⽔⽥园诗的名作,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着重表现了诗⼈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然的闲适之情。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七课《归园⽥居·其⼀》课⽂原⽂ 《归园⽥居·其⼀》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2.部编版⾼⼀上册语⽂第七课《归园⽥居·其⼀》教案 教学⽬标: 1、解读⽥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归⽥园前的⼼境,解读诗⼈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暗,辞官归⽥,不与当时⿊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园⽣活地精神,学习其⾼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追求。
学习⽅法: 朗读、品读、⽐较、探究。
教学过程: ⼀、激趣导⼊: 上课之前,⽼师先请同学们做⼀道选择题:如果⼤家⾛⼊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家的选择都有各⾃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不断地得到。
东晋⽂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且,他为⾃⼰的选择写了⼀系列的。
《归园⽥居》写于归隐后⼀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作者简介 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多写退隐后的⽣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活,表⽰对⿊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然,诗味醇厚,语⾔清新,对后世有很⼤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桃花源记》是东晋⽂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选⾃《陶渊明集》。
此⽂借武陵渔⼈⾏踪这⼀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由平等⽣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活不满。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9课《桃花源记》课⽂原⽂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
缘溪⾏,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
初极狭,才通⼈。
复⾏数⼗步,豁然开朗。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
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见渔⼈,乃⼤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村中闻有此⼈,咸来问讯。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
停数⽇,辞去。
此中⼈语云:“不⾜为外⼈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尚⼠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问津者。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号五柳先⽣,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东晋诗⼈,是我国⽂学第⼀位⽥园诗⼈。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语⾔质朴、⾃然⼜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故事背景 本⽂⼤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暗,战乱频繁,⽣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个与污浊⿊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以寄托⾃⼰的政治理想。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知识点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知识点第一单元一新闻两则毛泽东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况,战线。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3、新闻常识:1.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2. 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3. 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4、细心揣摩有特殊意味的语词,如“不料”等。
“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免了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同日同时”,不仅用语简洁,也可见我军的气度。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5、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芦花荡孙犁1、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2、老头子:外貌描写,行动、语言等描写。
3、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精干坚韧,智勇双全,出奇制胜,爱憎分明,爱国,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4、写景的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加强抒情韵味。
5、侧面描写:“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
人教版部编本二上语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教案说课稿

8、古诗二首教案《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背景及诗人生平简介。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并背诵。
3.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教学重点:1、背诵古诗词。
2、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了解古诗大意,培养热爱文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
(师生)2.制作生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师)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学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导入活动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我国唐代的杰出诗人有哪些,你们知道吗?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王之涣等)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王之涣。
2.介绍王之涣3.诵读汇报(1)(出示《登鹳雀楼》课件)集体齐读《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交流文章写作背景(1)同桌商量、准备交流。
(2)老师进行提示并请同学回答。
(3)老师进行总结。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2.游戏活动(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富有感情的朗读)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2)组内比赛读,指名读,全班交流汇报。
(3)学习文章中的重点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三、指导书写1.展示本古诗书写生字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个生字,看清偏旁和笔画,找一找不容易写好和容易写错的笔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本里的九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这“五柳先生”指的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他偏爱他家乡山水田园,在《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及《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把他家乡田园里恬淡的躬耕生活及家乡景致,描写成了一幅唯美的画。
而《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一代代读者对桃花源中纯美的生活乐园向往了千年,桃花源就是以他的家乡为原形的。
而《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自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从而在他的家乡洒脱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充满了人格魅力。
这个家乡,就是江西九江。
也是我的故乡。
故乡代代都是有文人的。
在唐代,李白脚着谢公屐而来,仰望三叠泉,挥笔写下《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想象力,再一次把李白的浪漫主义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描绘出了家乡三叠泉的壮观与曼妙身姿。
李白前脚走了,带着愁苦的白居易被贬而来。
深秋月夜送客至浔阳江头作别时,感怀琵琶女的境遇,在《琵琶行》中写到“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名句,把细腻的感伤、人性关怀,都留在了浔阳江头的月夜下。
被贬的心境总是惆怅的,幸好九江有美景为伴,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就是对九江长江边美景的回忆,描摹九江长江畔人间难得的绚丽与烂漫。
宋人也偏爱九江。
苏轼摆脱了朝廷的监视后心情大好,来到西林寺墙壁上写下《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禅理入诗,说尽了万千顿悟。
又在一个明月当空、水光潋滟的夜晚,乘一小舟临石钟山绝壁,求证”水石相博,声如洪钟“的钟声,写下了名篇《石钟山记》。
我也曾月夜桥墩探头眺望,绝壁下东坡不再,小舟已去。
九江人是喜欢花的。
九江廉溪池里的莲花,让周敦颐偏爱不已,在《爱莲说》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在九江的花草间感悟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语文课本中关于故乡九江的文章很多,他们印证了故乡文化的浓重及景物之美,我深深地爱上我的故乡,爱那悠然的生活,爱那江畔的凄美,爱那江花绚烂,爱那里的人文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