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文化调研报告
潮州文化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

潮州文化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潮州文化调研报告(一)一、引言潮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潮州成为了保留着浓厚传统风情和独特文化的城市。
本篇调研报告旨在探索潮州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并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
二、潮州的历史文化1. 潮州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其背后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
2. 潮州是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渔耕文化和海洋文化对潮州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古代潮州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潮州人的商业天赋为潮州文化注入了独特的商业风格和经商精神。
4. 潮州是中国侨乡,侨民的文化传统和全球影响力对潮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潮州文化的主要特点1. 潮剧是潮州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音乐、服饰和表演形式使其成为潮州文化的重要代表。
2. 潮州木雕是潮州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3. 潮州菜以鲜美清淡、讲究原汁原味的特点而闻名,广东菜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4. 潮州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庙会、传统婚礼和祭祀等各种节庆活动。
四、潮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潮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潮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潮州文化的保护工作。
2. 潮州设立了多个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博物馆,用于展示和传承潮州的历史文化遗产。
3. 潮州在教育领域加强了对潮州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培养新一代的传承者来确保潮州文化的延续。
4. 潮州积极发展旅游业,将潮州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推向世界,为潮州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五、结论潮州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性和多样性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潮州市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仍需加大对潮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提升潮州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
同时,将潮州文化与时代融合,开创潮州文化的新局面,为潮州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潮汕地区的调查报告简洁范本

潮汕地区的调查报告潮汕地区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潮汕地区的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对该地区的发展做出评估和建议。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98份。
问卷内容包括对潮汕地区的了解程度、人文风俗、传统饮食、演艺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对潮汕地区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3%的受访者对潮汕地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27%的受访者了解较少,只有10%的受访者对潮汕地区了解甚少。
人文风俗调查显示,潮汕地区有独特的人文风俗,其中潮汕音乐、木偶戏等文化表演深受当地人喜爱,受访者对潮汕人文风俗的满意度较高。
传统饮食潮汕地区的传统饮食以海鲜和糖水为主要特色,调查表明,受访者对潮汕地区的传统饮食非常认同,并表示喜欢潮汕菜的独特口味。
演艺文化潮汕地区有独特的演艺文化,如潮剧和潮州音乐等,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潮汕地区的演艺文化有较高的认可度,也认为潮汕地区应更加推广和保护这些文化。
经济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潮汕地区的经济状况较为稳定,尤其是近年来的旅游业和电子制造业等行业得到较大发展。
受访者普遍认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建议与展望基于调查结果和对潮汕地区的综合评估,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1. 加强对潮汕地区的宣传,提高潮汕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
2. 加大对潮汕地区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力度,推广潮汕音乐、潮剧等文化演艺形式。
3. 发挥潮汕地区特色饮食的优势,继续推广潮汕菜,并加强对在地特色餐饮的支持和规范管理。
4. 扶持和引导当地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潮汕地区在电子制造业等领域的竞争力。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潮汕地区的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展望,希望能对潮汕地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潮汕特色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潮汕特色传统文化调查报告潮汕特色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一、引言潮汕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是华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
潮汕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为了了解和传承潮汕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展开了潮汕特色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对潮汕特色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民俗传统文化潮汕的民俗传统文化非常独特,代表了潮汕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其中,最著名的成分之一是潮剧。
潮剧是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唱腔、快速的语速和精彩的表演技巧深受人民的喜爱。
除了潮剧,潮汕还有许多其他的民俗文化。
例如,在潮汕,人们普遍对传统的节日非常重视。
元宵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潮汕地区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
潮汕老百姓在这些传统节日里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爆竹等,使得这些传统节日更加热闹和隆重。
三、饮食文化潮汕的饮食文化也是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菜以其新鲜、原汁原味和独特的口味闻名于世。
潮汕菜注重清淡,以保留食材的原味为主要特点。
在潮汕地区,人们普遍喜欢吃海鲜,如螃蟹、虾、鲍鱼等。
此外,潮汕还有许多有名的小吃,如潮汕鱼蛋、潮汕牛肉丸等,这些小吃都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
四、建筑文化潮汕的建筑文化也是潮汕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的传统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以其精致雕刻和独特形式而著称。
潮汕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入,往往兼具实用性和审美价值。
潮汕地区的宅第和庙宇等建筑都展现了潮汕建筑的精髓。
潮汕传统建筑的特色还可以追溯到闽南文化的影响。
闽南文化在潮汕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建筑方面。
闽南风格的建筑常常被认为是潮汕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潮汕的地域特色。
五、传统手工艺潮汕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潮汕彩工艺。
潮汕彩是潮汕地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彩绘技巧和色彩运用,使潮汕彩艺术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除了潮汕彩,潮汕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手工艺,如纸扎、木雕、竹编等。
潮州文化调研报告

潮州文化调研报告潮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潮州市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更是为这个城市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大课题。
本文将从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艺术表演、以及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一、历史悠久潮州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地的历史文化中,有许多古建筑、文物、景点等等,其中更有许多知名的历史名人。
例如唐代文学家蒲松龄、明代陶炳文、清代文学家林则徐等。
这些人物在当地人们心中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伟大的成就,是代表了潮州历史上文化发展的巅峰。
除了名人外,当地人民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来代表他们的历史。
潮州话、福建歌、潮剧等等都成为了地方的文化符号。
二、传统文化在潮州的传统文化中,以潮剧最为著名。
潮剧是潮汕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歌唱特色,独特的传统音乐也让许多人心生感动。
不仅如此,潮州还有宝塔寺、后岭革命旧址,潮州古城漆画等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景点。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潮州的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形态,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寻或者体验。
三、艺术表演潮汕音乐是非常重要的艺术表演之一,它包括了多种形式: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和潮州独立音乐,这些音乐形式无不带有深厚的潮州文化底蕴,每年的音乐节也为当地市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除了音乐之外,潮汕地区还有神功戏、大秧歌等影视和舞蹈表演,是当地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文化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潮州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而是在新时代中不断创新,迎接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近年来,许多文化活动也在逐渐拓展,一些文化艺术展览开始成为当地市民的日常活动。
比如,潮汕青年艺术展、潮州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等等,都热闹非凡且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同时,这些文化展览也开始让更多的年轻人对潮州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潮州的文化也因此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
综合来看,潮州市的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历史悠久的古迹与名人,还是传承自身的潮州文化,以及不断创新的文化展览和活动,都代表着潮州的魅力和内涵。
潮汕文化调研报告

潮汕文化调研报告潮汕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潮汕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为保护和传承潮汕文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取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参观潮汕文化遗产,访谈当地居民和专家学者,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等。
三、调研结果(一)发展历程潮汕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潮汕地区自古就是南方重要的商贸港口,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如汉族及少数民族,他们各自带来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受到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潮汕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二)特点1. 方言:潮汕地区有独特的潮汕方言,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
这种方言以潮州话和汕头话为主,部分地区还有揭阳话等。
方言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当地人的身份认同和地方归属感。
2. 饮食:潮汕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式而闻名。
潮汕菜注重原汁原味,讲究色、香、味的协调,尤其以海鲜和烤制的菜肴为主。
潮汕人对饮食非常重视,每年的重要节日和庆典都离不开丰盛的宴席。
3. 曲艺:潮剧是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艺形式之一。
潮剧以其活泼生动、音调优美、富有感染力的唱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同样,潮剧也是潮汕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4. 音乐:潮汕音乐风格独特,常常表现为悠扬的曲调和欢快的节奏。
潮汕音乐在传统乐器演奏上独具一格,如“潮州提琴”、“狮胆管”等。
潮汕音乐不仅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更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潮汕文化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潮汕文化成为当地居民之间联系和互动的纽带,增强了地方凝聚力和归属感。
其次,潮汕文化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最后,潮汕文化也对其他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将优秀的潮汕文化元素传播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四、结论潮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魅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潮汕文化,应加强文化教育,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并加强对潮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潮州古城调研报告

潮州古城调研报告潮州古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潮州古城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为城市规划和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我们分小组前往潮州古城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古城的环境、建筑、历史文化等情况。
2. 文献研究:通过阅读相关书籍、网络资料了解潮州古城的历史背景及相关资料。
三、调研结果1. 历史背景:潮州古城创建于唐代,有着千年的历史,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城中保留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是中国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2. 环境状况:潮州古城位于潮州市中心,周围有河流环绕,形成了古城独特的水乡风格。
古城内有广场、河道、石桥等景观,环境整洁、绿化程度较高,给人一种古朴宜人的感觉。
3. 建筑风格:潮州古城的建筑风格以明清建筑为主要特色,古城内的庙宇、宅院、民居等建筑形式多样,保存完好,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4. 文化内涵:潮州古城作为潮汕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城内可以欣赏到潮剧、木偶戏等多样的戏曲表演艺术,还能品尝到地道的潮汕美食,了解潮州的传统饮食文化。
5. 旅游资源:潮州古城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古城内有许多历史遗迹、文化景点可以参观,如陈士韩故居、通济桥、帮办署等。
此外,古城还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等,吸引着大量游客。
四、问题与建议1. 保护措施:尽管潮州古城已被列为中国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建筑物的老化、环境污染等。
建议加强古城的维护与保护工作,注重对古建筑的修缮,并加强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古城的原貌得以保留。
2. 文化传承:潮汕文化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
建议在古城内设立潮汕文化展示馆,通过展览、演艺等形式向游客介绍潮州的文化特色,加强文化传承的力度。
3. 旅游开发:潮州古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不够充分。
建议加大对古城的旅游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潮汕祠堂文化调研总结汇报

潮汕祠堂文化调研总结汇报潮汕地区是我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拥有独特的潮州文化和普宁文化。
在潮汕地区,祠堂是重要的文化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潮汕祠堂文化,并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潮汕祠堂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潮汕祠堂文化起源于宋朝,经过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与演变,并在现代得到保护和传承。
祠堂作为传统的聚会场所和宗族组织的管理中心,承载着宗族文化和家族精神的传承。
祠堂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宗祠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以及举行祭祖仪式的活动。
二、潮汕祠堂建筑特点和布局潮汕祠堂的建筑特点独具一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占地面积较大,常由三进制成,有进殿、正殿和后殿。
2. 板瓦结构,屋顶高耸,雕刻精细且色彩鲜艳,呈现出潮汕地区独特的民俗建筑风格。
3. 前进门和后花厅是连接各个建筑单元的重要部分,通常用于举行仪式和聚会。
4. 祠堂内设有祖堂和家庙,用于祭祀祖先和宗亲。
三、潮汕祠堂的功能和作用潮汕祠堂不仅仅是宗族文化的传承场所,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功能和作用:1. 社交交流场所:祠堂作为宗族成员聚会的场所,促进了宗族内部的交流和互动。
2. 信仰和宗教活动:祠堂内设有祭祀场所,宗族成员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追思。
3. 文化传承和教育:祠堂内设有中堂,举行讲座和教育活动,传承宗族文化和价值观。
4. 社区管理和组织:祠堂作为宗族组织的中心,管理宗族事务和处理纠纷。
四、潮汕祠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潮汕祠堂文化,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 加强宣传和意识培养,增强公众对祠堂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2. 修缮和保护祠堂建筑,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建筑技艺和工艺。
3. 加强祠堂文化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祠堂文化的学术化和专业化。
4. 鼓励年轻一代参与祠堂文化传承,激发他们对祠堂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五、结语潮汕祠堂文化是潮汕地区重要的文化资源,它承载着潮汕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了潮汕祠堂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潮州民俗调研报告

潮州民俗调研报告潮州位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潮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情。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介绍潮州的民俗文化,展示其特点和魅力。
一、潮州的传统节日潮州拥有众多传统节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潮州三月三龙船节。
龙船节起源于唐代,是潮汕地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在节日期间,潮州各村各户都会组织龙船竞渡活动,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此外,还有潮州的顶笠挂,宴山,寻根祭祖等各种民俗活动,让人们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潮州的婚俗习惯潮州的婚俗习惯独特而丰富。
婚礼通常在新房内进行,一般由男方家属首先到女方家求亲,之后才进行婚礼仪式。
潮州的婚礼仪式有“拜堂”,“合箱”,“分餐”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祝福。
在婚礼上,新娘通常会穿着精美的红色婚服,同时还有许多独特的饮食习俗和娱乐活动。
这些独特的婚俗习惯传承了潮州的历史文化,也展示了潮州人民的热情和豪爽。
三、潮州的民间艺术潮州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以木偶戏、手绘泥塑和歌仔戏最具特色。
潮州木偶戏又称“木狮子”,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木偶戏形式之一。
它以狮子为主角,形象生动,动作矫健,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潮州手绘泥塑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泥土为原料,通过手工塑造的方式制作各种形象和物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品味。
歌仔戏则是潮州地区独有的戏曲形式,它以独特的音乐和表演方式表达故事情节,深受潮州人民的喜爱和传承。
四、潮州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潮州还有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鳄鱼纹身女儿”和“东莱泉”的传说。
据说,“鳄鱼纹身女儿”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为了救父亲而牺牲自己的故事。
而“东莱泉”的传说则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子为了治愈疾病,不慎落入泉中,最终神奇的疗愈了疾病的故事。
这些传说不仅富有情节,还展现了潮州人民勇敢、善良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潮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潮州的民间工艺品潮州的民间工艺品以木雕、漆器、陶瓷等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文化调研报告潮州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结合土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交融后所形成的一种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
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潮州文化调研报告,希望可以帮到您。
潮州文化调研报告篇1 潮州语言文化潮州方言,即潮州话、潮语,是汉语闽南区的次方言,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地区。
英文称为Teochew或者 Chiuchow。
语言学上潮州话源于古闽南语,潮州人的先祖多为中原汉人,在公元9世纪至15世纪期间为躲避战乱,移民南迁经由福建莆田进入广东东部即今潮州地区。
由于身处封闭式的地理环境,移民们一直较好地保留着中古和上古时期的华夏文化传统,所使用的语言逐渐发展为今天这种古朴典雅,生动幽默的独立方言。
历史上古代潮州府包括现今潮州、潮安、饶平、汕头、潮阳、澄海、揭阳、揭东、普宁、惠来等地以及客家话地区大埔和丰顺,“潮州话”的称谓便来自于此,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受到海内外潮人普遍认同。
潮州话语音复杂,词汇丰富,语法特殊,古语义多,并且拥有众多自己的语言研究专著,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被语言学家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对于广大潮人来说,潮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当身处异域他乡,每逢亲切潮音,便是“自己人”了。
方言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
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而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
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
潮州文化调研报告篇2 基本情况潮剧俗称潮州戏,是荃国十大剧种和八个出国剧种之一。
它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成的,有500多年的历史。
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潮州音乐和汉族民间舞蹈的精华,同时博取其他剧种的长处,终于形成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汉族戏剧。
潮剧的行当(角色)分生行(小生、老生、武生等)、旦行(花旦、老旦、武旦、乌衫)、净行(俗称“乌面”)、丑行(小丑、老丑、女丑等)。
潮剧在表演程式上,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唱工唱腔注重委婉清析,悦耳动听。
生旦表演技巧灵活、细腻、形象;丑角的表演滑稽轻捷,诙谐风趣,很受人们的喜爱。
舞台上所有行当,一切身段动作都有程式规范。
比如手的活动区位,就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
潮剧的伴奏分文场(畔)和武场(畔)。
文场音乐采用整套潮州弦乐的乐器,武场主要是潮州锣鼓。
潮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57年、1959年潮剧两次进京献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先后观看了演出,还接见演员并合影留念。
1991年底,市潮剧团作为广东省唯一的一个艺术团体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桂冠。
近年来,潮剧团多次赴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起源潮剧产生于潮州,而后流行于潮州及福建南部、台湾及香港,在东南亚诸国有深远的影响,很多潮剧刻本如《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在美国、英国、奥地利和日本等国的图书馆均有收藏。
在潮侨最多的泰国,潮州戏班竟有30多个。
表演特色潮剧圈内人说起潮剧表演特色时,最常听见的有几种:⑴“三小”说(潮剧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
⑵“细腻”说。
⑶“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或回避以男主角为主的戏)。
我认为:“三小”说只说对了三分之一。
为什么?与其他剧种相比,潮丑有很多人无我有的东西,譬如扇子功(他人无我丰富),譬如项衫丑(以《闹钗》为代表)、踢鞋丑(以《刺梁冀》为代表),那自成一格,互不相混的表演身段,堪称珍宝,而“三小”中的小生、小旦便不那么风光了。
废除童伶制之后,潮剧的生旦向其他剧种学习了不少表演艺术,有的还能予以溶化,但充其量也是人有我有,难言特色。
我本人是武生出身,然对于旦角身段也颇有一点研究,每到外地看戏学习,总能看到一些生旦的表演身段远在潮剧之上,难免叹服与惭愧并生。
两年前到成都观摩川剧汇演,有幸看到川剧学校演出的传统剧目《碧波红莲》。
书生与龙女幽会一场戏的生旦身段,便使我五体投地。
“细腻”说——不少人认为潮剧的表演特色是细腻的。
单就我们较易看到的越剧和梨园戏说,早以表演细腻、清雅而蜚声海内外。
而川剧虽以“辣味”及特技著称,有不少剧目的表演也是细之又细的。
至于那些我尚未看到的剧种,若论起细腻来,肯定也各有所长。
所以我认为,“细腻”很难说是潮剧特色。
“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的内涵与“三小”说基本相同,只是视角不同而已。
才子佳人易于在生活中找到素材,不因地域而异,但帝王将相对于“山高皇帝远”的潮州地区,特别是对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潮剧演员来说,势必是云遮雾障,隐约朦胧。
因而他们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以塑造,其结果最缺乏的就是气势和风度。
若“避硬就软”说成立,正像对一个两腿不齐的人称赞其腿有特色一样。
潮剧在表演上有一不大为人注意的特色,这便是形体动作上的“收敛”。
“收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手的幅度小,无论是云手、山膀、顺风弦以至“拉山”踢腿等皆如是。
二是上身前倾、扣肩、收腹,屁股必然后凸,有人嘲为“长民仓”。
此种表演于生、净尤为突出。
不信请看:目前常见于壁画、浮雕、屋顶塑像及用于迎神赛会或家庭摆设的“翁仔屏”,几乎无一不以“长民仓”现世。
假设一万年后,潮剧已不存在,后代人用当代考敦煌舞的方法从壁画、浮雕上去考“潮剧”,势必以“长民仓”为第一特征。
此种体态,塑造诸如《芦林会》中那个既贫穷、落魄、迂腐,又被家庭纠纷困扰着的姜诗是恰到好处的。
但要塑造那些潇洒、得志或桀不驯的人物,显然大相径庭。
就连《告亲夫》中的盖良才一类人物也难就其范。
由于交通日趋便利而使剧种的交流频繁,特别是电视的普及,致使自身特色并不多且又善于兼收并蓄的潮剧表演身段明显地被异化了。
这对于潮剧的振兴是利是弊,值得进一步探讨。
演出形式据说它是由当地皮影戏演变而成,故潮州人称”纸影戏”。
清末,潮州皮影弃皮成形改捆稻草为身,泥头,纸手,木足,着戏装,并在背后和双手安硬铁线一根操纵表演,使之成为木偶。
艺人们仿戏剧舞台,去窗挂幕,前置桌椅,演出形式从此定型。
其造型,酷似当地传统工艺花灯的形象,偶高1至1.4尺,铁线长1尺,后加长到1.6尺,表演或坐或立,班社9人(操纵、演唱、乐工各3人)。
舞台一丈见方,离地约4.5尺,台中挂幕帘,操纵者在帘后表演,分头、二、三手。
[2] 剧本语言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象比喻。
这三点,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
但由于旧社会的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很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上面提到的三点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
有些经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典僻深奥。
总的说来,潮剧的语言还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建国后由于有不少新文艺工作者进入潮剧团担任文化教员,帮助艺人学习文化,参与编写剧本,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有所提高。
五十年代涌现了一批经过认真整理,情文并茂的剧目,如《辩本》、《扫窗》、《芦林会》、《刺梁骥》等。
《苏六娘》一剧尤为雅俗共赏的好例子。
例如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和民歌的融合,近于“本色”。
综观现在潮剧舞台上演出剧目的语言,有些还不理想,还未达到“雅俗共赏”的高度,还有待我们努力。
而努力的方向,我想该从广大观众着眼着手。
潮剧观众层次不同,就文化程度来说有高中低之分,就年龄结构来说,有老中青之别,就地域区分来说有城市、乡镇、山村的不同。
那么一出戏要使这么广泛众多的观众看懂、爱看、多看不厌,实非易事,这其中有许多学问要我们去学,就语言方面来探讨,我认为可以着重注意三点:一、着眼中间层,兼顾高低层。
即是说,整出戏的语言尽量使中间层的观众全懂,兼顾高低层而变通。
僻典僻语不用,晦涩词句不用,必要用典故时则想出辅助办法,使观众明了。
二、以“本色”为主体,左跨“文采”,右跨方言。
戏曲语言有“本色”、“文采”之分,而无贵贱之别,“本色”语言接近于民歌、生活,运用得好,同样有高品位的文学价值。
三、抓紧“纵的统一,横的差别”。
这是运用语言刻划人物性格、区分行当最重要的一条。
“纵的统一”,是说剧中每一个人自身的语言风格要自始至终保持统一;“横的差别”则是指剧中各个人之间的语言风格要有差别,而且差别越明显,他们的个性就越鲜明,这和电视荧屏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柱一样,它们之间的边缘越分明越是斑斓好看。
服饰历史潮剧在50年代以前,舞台服饰(戏服、盔帽、靴鞋、髯口等)实行衣箱规制,由三、四十种特定造型的戏服和盔帽,通过造型、色彩图案的变化,配套使用,适用于周秦两汉、唐、宋、元、明(清代另设)各个朝代、各种人物的服装穿戴。
这套传统衣箱规制的形成,是历代戏曲艺人们在艺术实践中,运用他们的智慧和艺术想象力,不断创造的结晶。
剧团只拥有几只箱子,装上最少最简单的行头,就能转移于各乡村作巡回演出。
这种简单而适用的方式,直至今天仍为我们继承运用。
中国各剧种的衣箱规制大同小异,而各剧种的服饰则各具浓烈的地方色彩。
潮剧传统的服饰,具有潮绣托底、垫高、呈现立体感的刺绣工艺技法,其配色对比鲜明,装饰性强,将潮绣的刺绣特点溶入潮剧服饰之中,成为驰名中外的“潮绣戏服”。
例如:衣身以金线绣上大小狮子(谐音“太师少师”)的黑开台(开氅),专为太师和国丈穿用;绣有大小鳄鱼纹样的“红开台”,则是给朝中权贵宦官所穿;穿红蟒或黄蟒的小生角色,必须挂上一个绣有狮子或珍禽、填满金银线的“苫肩”(俗叫“小生苫”)。
盔帽则有“射箭眼帽”、“绣状元帽”、“珠笠解元巾”、“痴哥啭”等,这是其他剧种所不曾见到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50年代末期,潮剧服饰大力进行改革在原来传统特色基础上不断吸收外地剧种的服饰,创制新的服饰。
有些同志担心“潮剧改革越多,剧种的特点越少了”。
我认为所谓特点是从对比中产生出来的,特点又带有历史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今天遗留下来的传统和特点,不过是过去某个时期的创新,而今天我们的改革和创新,或许也就是将来的传统了。
因此,我们既不能把传统的特点看作陈腐俗套,也不要把它看作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
重要的是要加强研究,去粗存精,以传统作借鉴,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地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潮剧是一个善于“兼收并蓄”、吸取别人长处来丰富自己的剧种,舞台服饰也没有例外。
潮剧1952年参加中南区戏曲汇演,1957、1959年两次上京演出,和全国各大剧种、兄弟剧团互相交流,吸取了人家不少长处。
例如,学习京剧的“女被衣”,定名为“京装”;学习上海越剧的服装,冠上“改良”二字,如现今常用的‘‘改良蟒”、“改良官袍”、“改良甲”等,还有许多生旦角色的服装,现在已在潮剧舞台上扎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