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意想不到的真实论纪录片大师埃罗尔_莫里斯的电影风格
关于逻辑思维电影推荐

关于逻辑思维电影推荐逻辑思维电影一般运用自己的超凡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推理进而推动剧情的发展。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逻辑思维电影,希望能帮到你。
逻辑思维电影一《生死停留》在影片前120分钟都只是一个有点离奇的平铺直叙的故事而已,但最后十分钟却有大反转、颠覆整个影片的视角。
不过至于看到最后你能不能明白,就是个人造化了。
【剧情简介】This movie focuses on the attempts of a psychiatrist to prevent one of his patients from committing suicide while trying to maintain his own grip on reality.美术大学学生亨利扬言要自杀,他的心理医生山姆为了挽救他开始对其进行治疗。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山姆发现亨利经常会说出一些骇人听闻的预言,更加令人不安的是,这些预言竟然一一应验。
究竟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操控着亨利?逻辑思维电影二《穆赫兰道》被称为史上最难看懂的电影,是执导过《搏击俱乐部》的悬疑片大导演大卫林奇又一经典。
据说大部分人都需要靠影评辅助才能真正明白导演想表达的意思,你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呢?【剧情简介】After a car wreck on the winding Mulholland Drive renders a woman amnesic, she and a perky Hollywood-hopeful search for clues and answers across Los Angeles in a twisting venture beyond dreams and reality.深夜的穆赫兰道发生一桩车祸,女子丽塔在车祸中失了忆。
她跌跌撞撞来到一个公寓里藏身;一名男子说他长常常梦见一个叫云奇的地方,那里有个恶魔盯着他。
于是就来到云奇,果真见到墙后有怪物出现,男子当场晕死;另有一名杀手杀死了他面前的男人,然而蹩脚的他却惹来了不少一连串的麻烦。
新纪录片运动

一
70年代新纪录片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最早是由托马斯·沃提出并加以讨论的。1976年,托马斯新纪录片》(Beyond verit é-Emile deAntonio and the new documentary of the 70s )③的论文。在文章的开头,托马斯断言,以伊麦尔·德·安东尼奥的作品为代表的新纪录片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方向:“最近几年出现了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纪录片作品,最知名的如《画家的画作》(PaintersPainting)、《斯通周报》(I. F. Stone’s Weekly)、《阿提卡》(Attica)、《安东拉》(Antonla)、《心灵与智慧》(Hearts and Minds)等。这些作品提醒我们注意到,在70年代中期突然到来之际,美国纪录片不仅表现出了惊人的活力,同时还自觉地向一个独特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势必贯穿整个上世纪70年代。这个方向因其多样性而区别于主宰了60年代的真实电影。尽管怀斯曼、梅索斯兄弟和其他一些人仍然在奉行十年前的信条,毫无疑问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纪录片历史已经增加了新的篇章。”④这些纪录片不论在构成材料、组织原则还是美学风格上,都与60年代直接电影有着极为显著的区别。
法学专业学生必看的七十五部电影_来源

法学专业学生必看的七十五部电影法律人要看的74部电影说明:这是我转载的。
其中红色为我感兴趣想看看的。
蓝色为我看过,觉得不错的。
我觉得这里面的电影介绍不太好。
1、《死囚168小时》Dead Man Walking (1995) :苏珊·萨兰登奥斯卡奖作品。
西恩·潘演一个死囚,死前获得了宁静。
而凶杀事实是渐渐呈现出来的,也并非重要,重要的是死囚的心理变化。
2、《刺杀肯尼迪》JFK (1991):检察官调查肯尼迪案。
奥利弗·斯通导演,美国有人说他在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而另有一个我国网友曾说那个凯文·科斯特纳最后陈词的长镜头让他激动流泪。
很好的法庭演讲啊,被很多人赞为经典。
3、《伸张正义》And Justice for All (1979) :又名义勇急先锋,阿尔·帕西诺主演。
北大一老师作文举例称此片主角是一个三流律师。
是三流吗?不是,只不过确实是一个在生活中挣扎的律师,为公正与恶法官作鱼死网破式的斗争。
说他是三流,太市井味了。
本片对律师在公正与职业义务之间的挣扎也有很好的表现。
4、《甘地传》Gandhi (1982) :甘地学法律的,也做律师。
本片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5、《丑闻》(1950):日本法律电影,黑泽明重要作品。
“故事以一个无能而又品质恶劣的辩护律师和一位委托他对损坏名誉案件做辩护的年轻画家为中心展开”,“压轴一场法庭戏差不多长达15分钟,镜头沉实,剧力迫人”。
6、《民事诉讼》A Civil Action (1998) :又名“禁止的真相”“公民行动”,获得当年奥斯卡提名,着名律师电影,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是由畅销作家强纳森哈尔的名作《民事诉讼》改编,为一真实故事。
本片也常为国内法学老师提起,比如其中的睡醒后第一句是“我反对”情节。
一部对美国现实法律的有很集中很细腻表现的优秀电影。
《民事诉讼》故事叙述一当红律师,因接手一水污染案件而失去了一切;但与此同时,他才有机会认清法律真义及生命价值。
主观真实地记录世界--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作品探析

主观真实地记录世界--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作品探析吴鸶懿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2016(0)6
【摘要】伊文思自小受到家庭的熏陶,24岁决定从事电影专业,伊文思电影纪录片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纵观伊文思的电影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青年创作期、社会主义建设期和战争期;伊文思热爱人民,他的纪录片主题总是人民,他始终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伊文思的作品中搬演的情况是比较多的,他强调主观真实的纪录;伊文思认为音乐恰当的使用更能表达影片的目的,但是一定要再现真实的声音。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吴鸶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虚构”的纪录片——探索尤里斯·伊文思纪录电影语言先锋性 [J], 温碧璇
2.“虚构”的纪录片——探索尤里斯·伊文思纪录电影语言先锋性 [J], 温碧璇;
3.伊恩·麦克尤恩作品中的创伤探析 [J], 高玉珠;顾梅珑
4.伊恩·麦克尤恩作品中的创伤探析 [J], 高玉珠;顾梅珑
5.揭示意想不到的真实--论纪录片大师埃罗尔·莫里斯的电影风格 [J], 孙红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版《影视鉴赏》网课答案

影视概说1【单选题】(A)属于纪实感很强的电影。
A、《三峡好人》B、《英雄》C、《小时代》D、《杜拉拉升职记》2【单选题】(B)类电影尤其具有“窗户”功能。
A、幻想风格B、现实风格C、惊悚风格D、喜剧风格3【判断题】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贾樟柯的电影具有社会活化石的作用。
(√)4【判断题】电影可以说就是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1【单选题】关于电影《摇尾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影片内容是总统如何利用影像的力量影响公众B、这是一部美国电影C、影片反思了影像与现实间的关系D、影片采用了纪实的表现方式2【单选题】理论家波德里亚认为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不包括(A)。
A、影像以符号的形式包围着现实B、影像是现实的反映C、影像掩盖真实的不在场D、影像掩盖和篡改现实3【判断题】《西蒙妮》讲述的是导演通过电脑技术虚拟出一位完美男主角的故事。
(×)4【判断题】电影就像镜子,因为我们会把电影里的人生和自己进行比较。
(√)“影像文化”及其革命性意义1【单选题】根据麦克卢汉提出的“一切媒体都是人体延伸”的观点,电影是人类(A)的延伸。
A、想象C、视觉D、听觉2【判断题】电影所代表的形象思维,会与逻辑思维相互对立并互补。
所以一般形象思维比较好的人逻辑思维就比较差。
(×)3【判断题】好莱坞电影中“奇观化”法则指的是电影要表现出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的东西。
(√)4【判断题】电影具有艺术特质,但不完全等同于艺术的产物,其还会受到技术、市场规律等影响。
(√)影视文化的负面价值1【单选题】面对当今的电影,我们应该反思和批判的是(D)。
A、意识形态欺骗性B、电影的平面化、单面化问题C、媒体的强势话语霸权D、以上都对2【单选题】关于“摄影机如自来水”,下列说法有误的是(B)。
A、它是电影理论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
B、这句话主要是强调摄影师对电影创作的重要性。
C、由法国电影理论家阿斯特吕克提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电影与电视复习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电影与电视复习与练习电视已进入了它的第80个年头。
80年间,电视的发展速度惊人。
在美国,电视已经完全普及。
在中国,目前电视机拥有量已超过3亿台,有线电视用户突破1亿家庭;每天大约有10亿人次收看电视节目,平均每人每天收看电视时间为3小时;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共有3598个电视频道!然而这个陶醉期经历的时间并不长。
很快,电视文化开始遭遇多重质疑。
电视之过:1)有人针对“电视的世界”提出了质疑。
质疑者认为:电视中的世界并非客观、真实的世界。
更有人指出,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用欣赏旅游风光片来代替亲近大自然,用观看体育直播来代替体育锻炼,用观看电视中描绘的世界来代替用自己的眼睛认识世界、用简单地赞同或反对电视中的观点来代替独立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沉溺于电视会使人们与真实生活相隔离,忘记电视中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
2)有专家提出,电视是排斥思考的。
电视与文字相比较,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同时必须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相反,电视直接用图像传递信息,它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日复一日坐在电视机前,接受无需思考的电视“熏陶”,容易养成思维的惰性,会形成人对电视的依赖性,不自觉地接受电视潜移默化地灌输,从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
电视为懒人填充空虚,制造欢乐,甚至用美妙的幻想来掩饰现实的问题。
3)电视会淡化家人的感情,看的时间多了,交流的时间反而少了。
一个家庭中不同成员的欣赏口味是有很大差异的,爸爸喜欢体育节目,妈妈爱看言情剧,而孩子则可能喜欢娱乐综艺节目。
试一试在你爸爸观看一场激烈球赛的时候去跟他说上两句别的什么内容,估计如果只是挥挥手示意你走开,已经算是对你很宽容了。
4)电视剧为了达到流行,获得大众的认可,必定要将剧情搞得弱智不堪。
譬如时装古装的情感剧,在煞有介事的波折虚饰下,是苍白思想发展下的人物性格、命运,以及故事情节。
不用思考即可轻松领会即是电视剧相对电影的最大优势,并借此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
经典法律电影130(法科学生必看)

经典法律电影1301、《十二怒汉》12 Angry Men (1957):西德尼•鲁迈特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个人认为在法律电影中排名第一,在imdb的排名也相当靠前。
2007年俄罗斯导演米哈尔科夫翻拍了这部经典,重拍版亦获得很多的好评。
2、《大审判》The Verdict (1982) :西德尼•鲁迈特导演作品,保罗•纽曼演一个穷困于酒的律师办一个重振雄风的案子。
本片能反映出在美国“小律师”与“大律师”法庭如何搏弈,富有信息,很能给人各种启发。
好片啊。
3、《判我有罪》Find Me Guilty(2006):西德尼•鲁迈特导演作品。
影片根据美国司法历史上最长的一次黑帮刑事审判改编而成,主人公为上世纪80年代的传奇帮派头目杰基•迪诺西奥(Jackie DiNorscio),故事情节与台词片段均采自18年前入档的庭审记录。
由于案情复杂,且牵涉人物众多,审判持续21个月之久,并创下多项纪录:创下了多项庭审纪录:20名被告配备了20名辩护律师、8个陪审团轮番上阵以及史无前例的超长结案陈词(其中一位辩护律师的结案陈词居然宣读了5天)。
4、《在魔鬼知道你死前》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2008):西德尼•鲁迈特导演作品。
片名出自于一句爱尔兰当地谚语:“在魔鬼知道你死之前,希望你已经在天堂待了半个小时。
”(May you be in heaven half an hour 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导演通过对一个犯罪惊悚的故事描述,揭示人性罪恶及黑暗的一面。
5、《性书大亨》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1997):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影片,曾执导过《飞跃疯人院》《莫扎特传》的著名导演米洛斯•福曼作品,一个激荡人心的故事,一切关于言论自由,一切关乎宪政理想。
6、《公民行动》A Civil Action (1998) :又名“禁止的真相”、“民事诉讼”,是由畅销作家强纳森•哈尔的名作《民事诉讼》改编,真实事件,环保题材。
试论文献纪录片的特质及创新之路

探 索 龟 新 实 践
ON GNA N
矗
实探 务讨 媒与 目究 体 节研
— —
试 论 文 献 纪 录片 的特 质 及 创 新 之 路
பைடு நூலகம்李 洁
(西南大学新 闻传媒 学院 重庆 40 1 0 7 5)
摘 要 :随着 电视 这一传播媒 介的普及 , 电视 纪录 片已 在 于现 实生活 中 , 去的历 史 已由前 人书 写完毕 , 在的 历 过 现 逐 渐广为人 知 ,同时受众对纪录片的品质要 求也越 来越 高。 史 正由我们书 写着 ,未来 的历史又将是我们 对生活 的期望。 文献 纪录片作为 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类型 , 引起 了业 内外 人 士 电视纪 录片《 故宫 》 一经 推 出就 受到世界 的广 泛关注和 高度 的 关 注 ,本 文 将 从 三 方 面逐 一探 讨 这 一 类 型 纪 录 片 :一 ) ( 关 评价 。它将历史最大 限度 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 烂的建筑瑰 灿 于文 献 纪 录 片 的界 定 。根 据 其 定 义 找 出 区别 于其 他 类 型 纪 录 宝被赋 予了生命 , 沉寂 的历史人物被重新书写。 片的特质。 二 ) ( 文献纪录片的特质。 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 两 分 2诗——审美的张力。 . 生活本身即是美 , 何况被艺术化 的 方 面 进行 阐述 。( ) 索文 献 纪 录 片 的创 新 之路 , 结 归 纳 出 三 探 总 生活 , 更是让人记住最真 实的美。纪录片大 师埃 罗尔 一莫里 部 好 的 文献 纪录 片应 注意 哪 些 问题 并 采 取 什 么样 的 对 策 。 斯导演 的旅行纪 录片《 弗农 一佛罗里达》 被称为最朴 实、 最纯 关 键 词 :文 献 纪 录 片 特 质 创 新 之 路 粹、 最迷人 的纪录 片。它记录 了佛 罗里达 一个小镇居 民对事 物 的 古 怪 看 法 , 头 选 取 了几 个 年 老 的 镇 民 , 说 他 们 的 那 镜 据 些 言 论 让 镜 头 后 的莫 里 斯 捧 腹 大笑 。 文献纪录片的界定 3思— — 思 想 的 张 力 。 件 很 平 常 的事 , 过 纪 录 片 这 种 . 一 通 所谓 文献纪 录 片, 是指 利用 以往拍摄 的资料 片 ( 时辅 特殊 的形式 表现 它 , 能产生 不一样 的思想张 力 , 有 却 让人 感慨 以新拍摄的素材 ) 的纪录片。在西 方, 编辑 这种纪录片通常称 万千。 1 8 9 0年 , 莫里斯拍 摄 了他 的首部 纪录片作 品《 天堂之 为 汇 编 影 片 。 美 国 电影 史 学 家 埃 利 克 一 巴 尔诺 认 为 , 献 纪 门》 文 这部被 誉 为 “ 实 电影 的奠 基 之作 , 上最 伟大 的纪 录 真 史 录 片 是 苏 联 电影 工 作 者 艾 瑟 一苏 勃在 2 0世 纪 二 十 年 代 确 立 片 ” 影 片 仅 仅 是 关 于 宠 物 墓 地 搬 家 的故 事 , 莫 里 斯 通 过 的 而 的一种纪录片类型 , 她完成于 1 2 9 6年 的影片《 罗曼诺夫 王朝 采 访 宠 物 墓 地 的 经 营 者 、 助 商 、 围 的 邻 居 、 物 的主 人 , 赞 周 宠 的灭亡》 是世界文献纪录 片的开端。【 1 这个定义有 些宽泛 , 若 竟 悄 悄 然 反 映 出 了上 世 纪 七 十 年 代 末 美 国人 的生 活 状 态 。 要 深 入 探 讨 文 献 片 的特 质 必 须 缩 小 它 的 界 定 范 围 , “ 献 如 文 4情——情感 的张 力。若只 一味地追 求真 实而缺 乏情感 . 纪录片 以历史文 献资料为基础 , 运用多种艺术 手法对重 要历 的奠基 , 未免空洞 乏味, 只有躯干而无血 肉。好 的纪录片一定 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和审视。” 是真实 中参杂人 类的情感、 思考 与反省。人们 通过 回味 自己 二 、 献 纪 录 片 的特 质 文 所 记录下来的影像 , 逐渐醒悟 , 意识到曾经犯下的过错。 ( ) 外 部 特 征 看 一 从 三、 献纪录片 的创新之路 文 1主 题 宏 大 。 主 要 围绕 重 大 历 史 、 化 、 实 、 际 题 材 。 . 文 现 国 ( ) 视计 划 性 一 重 20 0 8年 8月 8日中国圆 了百年奥运 梦, 围绕着 “ 林 匹克影 奥 创作 出一部好 的文献纪 录 片要特 别重视 策划 ,落实任 响中 国 , 国丰 富奥林 匹克 ” 中 这一 主题 , 国奥林 匹克 委 员 务 , 中 制定措施。策划的主要环节是 : 对拍摄 内容 、 影像结构、 表 会, 中央 电视 台联合摄 制 了《 我们 的奥林 匹克》 型纪录 片。 现 手法 、 大 艺术 风格 以及 实施 步骤 , 制作 播出方式 等 的提 前运 该 片于 2 0 0 8年 1 1月在意大利 获得米 兰国 际 电影 电视 节奥 筹和考量 , 还要对经费筹集 , 算进 行精 心安排 。尤其是应把 预 林 匹克精 神价值单元最高 奖——荣 誉花环奖 , 这是 我国首次 市场 发行作 为重 中之重进 行超前 运作。 策划是 资源整 合过 获 得 该 项 中 国体 育 电视 领 域 的最 高 奖项 。 程, 通过合理 配置资源 , 高工作效率。提升 节 目品质 , 提 实施 2规模 巨大。 . 多部集 , 内容涵盖量 大。 大国崛起》 2 0 效 益 的最 大 化 。 ㈤ 《 是 06 年 在 中 国 中 央 电视 台经 济 频 道 首 播 的 一 部 1 2集 电 视 纪 录 ( ) 握 时代 性 二 把 片 , 录 了葡萄 牙、 班牙 、 兰 、 国 、 国、 国、 国、 记 西 荷 英 法 德 俄 日 1正 确 处 理历 史 与 现 实 的 关 系 . 本 、 国九 个 世 界 级 大 国 相 继 崛 起 的过 程 , 总 结 大 国 崛 起 美 并 文 献 纪 录 片 既 要 真 实 准 确 的 记 录 历 史 , 重 历 史 , 要 尊 更 的 规 律 。这是 中 国 中央 电视 台第 一部 以 世 界 性 大 国 的 强 国 历 契 合 当 下 的 语 境 , 映 广 泛 的 民 众 诉 求 , 献 纪 录 片 应 从 两 反 文 史 为 题 材 并 跨 国 摄 制 的 大 型 电 视 纪 录 片 。 七 个 摄 制 组 分 赴 方 面 入 手 处理 好 历 史 与 现 实 的 关 系 : 方面 要 在 片 中体 现 历 一 欧、 、 九个国家进行深入采访和实地拍摄。 亚 美 史 纵 深 感 、 史 的 张 力 , 受 众 了解 历 史 的 运 行 轨 迹 和 发 展 历 让 3制作庞大。包括丰厚 的投 资和庞大 的制作集体 。纪录 变 化 历 程 ; 一 方 面 要 紧 扣 时 代 脉 搏 , 力 彰 显 当 下 最 具 现 . 另 着 片 为 了 更 好 地 再 现 历 史 上 的 伟 大 瞬 间 , 往 运 用 大 量 的 电脑 实意义的思想和理念 , 往 为人们提供 现实参 照的真 实样 本。 为 特技达 到理想化 的效 果。《 国崛起》 大 除了规模 宏大 之外 , 更 了更好 地将历 史呈现 在受众面 前 , 纪录 片人往往 采用 “ 景 情 有 让 所 有 人 眼 前 一 亮 的地 方 , 它 对 电脑 特 技 的 运 用 , 过 再 现 ” 即 通 的手 法 。 特技 这种独特 的手 法复 原 了大量重要 的历史 瞬间 : 葡萄 牙和 2明确 定 位 “ 国 的 窗 口” “ 界 的 镜 子 ” . 中 与 世 西 班 牙 的 航 海 探 险 、 国 全 盛 时期 的 第 一 届 万 国 工 业 产 品 大 英 在 纪 录 片 生 产 与 传 播 上 ,我 国 制作 方 需 突 破 视 野 局 限 , 博览会等等 。 处理 好 对 外 传 播 的 “ 国 的 窗 口 ” “ 界 的镜 子 ” 关 系 。 中 和 世 的 ( ) 内部 特 征 看 二 从 对 于 媒 介 生 产 来 说 ,中 国 的窗 口” 意 思 是 面 向全 球 华 人 报 “ 的 1史— — 历 史 的 张 力 。 历 史 似 乎 离 我 们 很 遥 远 , 又 存 道 中国事 ,世界 的镜 子” 是面 向全球华人 报道世界事 。打 . 却 “ 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今纪录电影大师埃罗尔・莫里斯作品的独特电影风格及对纪录电影美学的卓越贡献。
莫里斯在反叛直接电影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恐怖采访”的形式,无线索叙述的方式,选取非同寻常的拍摄对象探究他们如何理解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及周围世界。
他的作品在华丽的艺术派头背后渗透着悲观而复杂的主题及些许后现代艺术的尴尬。
关键词纪录片恐怖采访无线索叙事悲观而复杂的主题交叉授粉揭示意想不到的真实论纪录片大师埃罗尔・莫里斯的电影风格孙红云大师研究埃罗尔・莫里斯(ErrolMorris,1948—)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纪录电影革新中旗帜最鲜明的一位导演,他从投入纪录片事业一开始就自觉地与直接电影决裂,他探索和拓展了纪录片的表达空间,丰富了新纪录的表达手段。
他认为“70年代,纪录片陷入泥淖之中。
依我看,有几分是真理电影(实指直接电影)①的罪过。
”②莫里斯以他的作品毋庸置疑地确立了新的纪录片的美学品质。
在新纪录的创作上,埃罗尔・莫里斯不仅在发现和寻找拍摄对象上具有天才的直觉和非凡的能力,更在具体拍摄手法和制作理念上“异端斜说”层出不穷。
莫里斯挑战着“纪录片”这个真实的假定,他认为纪录片可以是主观的,并且身体力行拍摄反映内心主观世界的纪录片。
在纪录片的名义下,莫里斯狂热的大脑试图以第一人称探索人们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理解自己和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
他执着地把镜头聚焦在那些看似古怪、离奇、有趣的现实人物身上,借他们可笑、荒谬、半悲剧的故事分析和讽刺复杂怪异的美国文化及资本主义社会。
一为直接电影鸣起警钟以打破电影传统为乐趣的埃罗尔・莫里斯是从反叛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欧美的直接电影开始他的电影事业的。
“真理电影(实指直接电影)的主张惹恼了我。
这些主张对我而言,很清楚是错误的。
自身明显的错误。
风格不是真实。
你选择了一定的风格,并不意味着你就莫名其妙地解决了‘笛卡尔之谜’,也不意味着你不再需要进行任何思考。
你只是87选择了一种方法论。
这非常像这种思想:因为《纽约时报》使用了某种字体,这种字体就保证了该报上所写的每个句子都是真实的。
那完全是一派胡言!”③莫里斯从自己第一部影片《天堂之门》(GatesofHeaven,1978)就开始讨伐直接电影的制作方法,“《天堂之门》的确是对真理电影的一个反击。
事实上,在制作这部影片时,我们曾经开玩笑说,我们要谨奉真理电影所有的原则,并首先坚持它。
取代手持摄影机的是,我要确信摄影机始终在三角架上!还有代替观察人们,尽可能地做一个谦虚者的原则,我让人们直接对着摄影机谈话,还让他们直接看着摄影机,尽可能地调动人!取代轻便设备的是,我要使用重型设备!对不进行任何安排的主张,我要安排一切!”④《天堂之门》的成功使莫里斯更加相信:能够以一种更加有力的方式,即完全不同于直接电影的方法完成纪录片的叙事,而且能够使影片非常生动有趣并真实有力。
该影片调查拍摄了两个宠物公墓的故事。
空想主义的麦克卢尔满怀对宠物虽死犹生的爱而开设的宠物公墓最终以失败而告吹。
另一个由精明的哈波特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在纳帕山谷开设的宠物公墓繁荣兴旺起来。
影片透过这两个故事使人窥视到美国后现代社会人的各种病态以及与宠物千姿百态的关系。
该片不可磨灭地改变了人们对纪录片的理解,也为莫里斯赢得了一批狂热的崇拜者。
以同样的创作方式,莫里斯创作了《弗农,佛罗里达》(Vernon,Flori-da,1981),纪录了一个死水一潭的小城里一些行为古怪的居民。
1988年,莫里斯完成了迥异于直接电影的新纪录的典范影片———《细蓝线》(TheThinBlueLine)。
他说“该片的拍摄,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那种带着一个手持摄影机东奔西跑努力去观察一系列事件的标准纪录片。
”⑤它在美学意义上对直接电影进行了彻底的革命,自觉地对纪录片在内容和风格两方面的局限提出疑问。
影片是对一起发生在1976年美国德州达拉斯高速路上一名警察被射杀案件的重新调查。
该片直接挽救了因该案被错判为死刑的亚当斯的生命,并使他获释。
莫里斯在该片的创作中植入剧情片多视点多层面的复杂叙事方法,以摄影机为调查真实的工具,通过搬演几个案发目击证人不同的,自认为真实的场景而提醒观众不要把看到的想像为现实的客观、可信的纪录。
影片没有直接断言某人的证词比其他人的更正确,也没有任何画外叙述,而以多重观点来增加诡异性,表达客观真实的不可能。
值得提醒的是,莫里斯的这些搬演不是作为说明真实的一种方法,不是为了向观众展示真实地发生了什么,而是在告诉:真实常常是必然发生的,但抓住它却很难。
讽刺地是,基于《细蓝线》的巨大影响,这种搬演手法从此被大量的纪录片效仿,往往被认为是新纪录的标志之一。
另外,对该片搬演手法的模仿还产生了大量的真实电视及各种真实秀的电视节目。
在《死亡先生》(Mr.Death,1999)、《战争迷雾》(TheFogofWar,2004)中,莫里斯仍然使用了搬演来增强视觉力量。
但事实上,搬演只是莫里斯为增强视觉力量所采用的手段之一,他的关于斯蒂芬・霍金的影片《时间简史》(ABriefHistoryofTime,1991)和受到批评家高度赞扬的《快速、廉价、失控》(Fast,Cheap&OutofControl,1997),以及系列电视纪录片《第一人称》(FirstPerson,2000),都是没有使用搬演的优秀新纪录影片。
莫里斯精心构思的《细蓝线》在纪录片形式上还运用了许多原创的手法,包括在实际的行为和资料影片之后创造性地使用真实的声音录音带,即该片的高潮———哈里森招供。
录音带里莫里斯与哈里森对话的声音赋予视觉小型录音机的特写以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还有华丽的摄影、与众不同的剪辑、大胆的黑白色彩校正处理以及施催眠术般的原创音乐,都使得该片被直接电影视为异端怪物。
《细蓝线》成为直接电影的一个警钟,也是纪录电影的一个里程碑,它对80年代纪录片的普及功不可没。
88二恐怖的采访一流的采访是埃罗尔・莫里斯的纪录片叙事的关键因素,也是他影片的核心与灵魂。
莫里斯耗时3年的分析哲学的博士生学习和长达六、七年私人侦探的体验及经历为他影片中被称为“精神疗法”或“谈话疗法”的采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莫里斯认为纪录片的采访本质上应该是调查:“在采访中我所揭示的材料本质上是调查性的。
司空见惯的采访是拿着一张写着一些要人们回答问题的表格,并且他们已经知道了他们所期待的答案。
他们不是调查。
而我非常非常努力地去做采访,我所做的调查不是我原本想听的事情,或者希望听到的事情抑或认为我将要听到的事情。
至少,我尽量打开一些不可预料的将要发生的事情可能性。
当然在《细蓝线》中情况也是这样。
它是一个我非常非常自豪的调查。
”⑥为了获得意想不到的调查效果,莫里斯努力实现第一人称的交流。
为此,他专门发明了“恐怖采访机”(Interrotron)用于采访。
“恐怖采访机”是由莫里斯的妻子根据他的采访特点而杜撰的词汇,因为这个词结合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恐怖”(Terror)和“采访”(Interview)。
⑦这个发明物与讲词提示机相似:莫里斯与拍摄对象每个人都面对一台带有监视器的摄影机,莫里斯的影像就投影在拍摄对象面前的监视器上,而拍摄对象的影像也同样投影在莫里斯面前的监视器上。
这样莫里斯和拍摄对象都直接看着人脸谈话而不是面对黑洞洞的镜头。
1997年完成的《快速、廉价、失控》是莫里斯第一部使用恐怖采访机的影片。
之后,他不断发展完善该设备,把“恐怖采访机”的概念发展为“盘封系统”(Megatron)概念。
实际上是使用更多的摄影机。
莫里斯在拍摄电视系列片《第一人称》时,盘封系统有时同时使用17-20架摄影机。
“我讨厌重复自己,使用盘封系统,20台摄影机可以使我在仔细打量拍摄对象的同时细察采访的过程。
”⑧莫里斯使用恐怖采访机或者盘封系统的采访具有三重美学价值:1、比起莫里斯与拍摄对象面对面的谈话,恐怖采访机的采访保持了二者之间一定的距离。
这个距离有助于拍摄对象更加自由地谈话,增加了谈话的私密性;2、这种技术设置使拍摄对象与莫里斯的目光相对的同时,也直接面对摄影机谈话,因而给人以第一人称独白的深刻印象,而不同于普通的脱口秀;3、利用这种多台摄影机拍摄的影像使莫里斯能够在后期剪辑中有更多的机会随心所欲地操控和风格化影像。
“这就是人为的第一人称与真实的第一人称之间的区别。
这个恐怖采访机是真正第一人称摄影机诞生的标志。
”⑨莫里斯认为这套设备使得影片不再强调采访者与采访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采访主体身上,也就是他(或她)怎样看待他们自己,而不是我们怎样看到他们自己。
这恰恰是埃罗尔・莫里斯纪录电影的核心和灵魂观点。
拍摄对象以个性化方式谈话是莫里斯风格影片的重要特征之一。
莫里斯为了保持采访主体谈话的新鲜感和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绝不在拍摄前与拍摄对象会面,而是出其不意地直接进行采访。
“我认为拍摄前会见拍摄对象是毁掉一场谈话的最好方法。
我的采访是要自然发生的。
我不能在事先已经知道拍摄对象的情况下投入一场采访。
我需要的是进行探索、调查、发现。
”⑩莫里斯视采访为以摄影机为工具进行的调查。
调查拍摄对象如何以个性化的方式看待他们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调查拍摄对象理解他们自己和世界的独特方法。
《天堂之门》中纳帕山谷宠物公墓业主哈波特的大儿子直言不讳父子三人的矛盾:父亲具有强烈的权利欲望而不愿退居幕后,弟弟的专业优势也使其地位高于他,他只有屈居第三。
二儿子则更多地沉浸在自己诗意梦想失落的独语中。
《弗农,佛罗里达》里那位火鸡射猎狂谈到自己相距不到半小时的两次射猎时的兴奋溢于言表;还有那些戴着厚厚的眼镜长期生活在固步自封的世界里的老头们对采访显得兴奋而炫耀,他们得意地向莫里斯展示他们豢养的实用大龟和负鼠,强调自己所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细蓝线》是不同寻常的,它甚至可能是独特的。
它不是讲述一个凶手案件的故事,也不是相关的一个调查。
而是一个调查!这个调查在哈里斯向我招供他是真正的凶手时达到高潮。
”!"#《死亡先生》中雷彻特甚至谈到他想以否定大屠杀而使自己成为一名重要而可信的科学家,从而达到他事业颠峰的幼稚可笑心理。
《战争迷雾》中麦克纳马拉谈到40年前肯尼迪总统被刺杀时满眼的泪水和哽咽的声音,他直言不讳二战美国在日本投原子弹前一夜之间就烧死日本10万人口,承认他们几届政府都支持特务刺杀卡斯特罗,越战中因为情报出错而导致战争扩大化等等。
莫里斯影片丰满复杂的人物形象正是从谈话中凸现出来,他的89这种谈话疗法的采访效果体现在莫里斯所有的影片中。
“我非常相信通过人们怎样谈话,他们怎样使用语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他是怎样的人。
”!"#三无线索叙事以反常规反传统为乐趣的莫里斯在他影片的叙事上同样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