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德与西敏.影评doc
伊朗故事的蝴蝶翅膀如何搅动了世界——关于《纳德和西敏:一次分

伊朗故事的蝴蝶翅膀如何搅动了世界——关于《纳德和西敏:一次分离》的传播效应解读作者:王宜文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4期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有个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他诗意地阐述:“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社会学界由此受到启发,应用来说明在彼此关联的一体化的世界里,微小的因素可以影响和引发全球性的改变。
如果把这个原理引申到分析《纳德和西敏:一次分离》这部影片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部投资仅三十万美元的纯粹的伊朗本土电影,遑论好莱坞的辉煌巨制,仅与中国奢华的大片相比,可谓是微不足道的蝴蝶体量,可正是这部影片,成为201 1和201 2年度全世界最瞩目的影片之一。
看过和没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关于伊朗的想象与认知,关于伊朗与世界的关系,乃至如何理解人类的相处,都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或许正是全球化时代,电影除了娱乐消费之外,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表述形式,带给世界的感动和改变。
作为传播现象的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分离》先后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和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等西方主要影展上获得巨大成功,被很多媒体和评论者视为饱含政治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褒奖,这符合占据主流话语权的西方舆论的思维定势,而这往往也就成为一种主流的世界性话语并被普遍接受。
结合这部影片在西方获奖的背景,似乎可以确认这种判断。
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受邀担任柏林电影节评委,但因其电影触犯了伊朗政府的禁忌被判处6年徒刑,并被禁止拍摄电影20年。
开幕式上,柏林电影节专门搬出了一尊空椅代表被禁止到场的帕纳西。
《纳德和西敏:一次分离》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之前也因所谓不当言论而遭到伊朗政府的惩戒。
而奥斯卡的颁奖正是在美伊两国关系紧张,似乎要兵戎相见的情形下进行的。
电影节评奖成为一种居于道德高位的价值判断,进而成为一种有指向性的文化评价与引导。
这种评价似乎并无什么不可,关键是,这是否就构成这部影片的全部价值?人们是否全面倾听和认真读解了这只蝴蝶微弱却也执着的振翅声。
浅析《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中的“分离”主题

浅析《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中的“分离”主题作者:李安琪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2期摘要: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以平实朴素的长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有关于中产阶级家庭与底层阶级家庭的“谎言”故事,用客观的视角展现了伊朗社会有关于个体生存与家庭命运、世俗思想与宗教文化、传统思想与现代文化的分离。
关键词:一次别离;伊朗社会;分离《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是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执导的影片,该片于2011年2月15日在德国上映。
在第61届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在第84届奥斯卡获得最佳外语片奖等25项国际大奖,这些奖项让原本不受人关注的伊朗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讲述了一对准备离婚的夫妻纳德和西敏,面对瘫痪在床的老父亲、流产的女钟点工等诸多问题,他们在道德与法律的纠结中痛苦挣扎的故事。
一、个体与家庭的分离影片开头,黑白交替的画面,吱吱呀呀的机器声,复印机快速的复印各种证件,空气仿佛凝结,一个沉稳冷静的男声打破了这样的安静。
伴随着一句“以上理由都不足以使离婚成立”,纳德和西敏的脸庞进入观众视野。
随后,男女主人公在婚姻法庭上针锋相对,展开争辩,“离婚”——为全片铺设了争执与冲突的基调。
男女主人公纳德和西敏的离婚事件,是整个电影的开端,也是影片“分离”主题的开端,个体与家庭之间的分离在男女主人公纳德和西敏的离婚事件中显露出来。
开篇长达4分钟的长镜头,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分离无声的表露出来。
两人离婚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感情的破裂,而是西敏想要带着女儿特梅离开伊朗,而纳德不愿抛下父亲离开伊朗。
西敏为了女儿特梅的未来,执意要和纳德离婚,不愿意女儿特梅生活在这样一个以父权制度为主导的国度中,这从侧面暗示了伊朗男权社会主导一切的阴暗。
二、世俗与宗教的分离如果说纳德和西敏的离婚纷争体现了个体与家庭的分离,那么,纳德与瑞兹的撒谎则揭示了世俗与宗教的分离。
纳德与瑞兹作为共同生存在伊朗的人民,面对世俗不得不与宗教信仰所对抗。
一次别离电影解析

一次别离电影解析
《一次别离》是一部由伊朗女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执导的电影,于2011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对夫妇因为家庭问题而面临离婚的故事。
影片中,男主角纳德和女主角西敏是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纳德是一名移居国外的伊朗人,他在国外工作并把家人留在国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纳德决定回国与家人团聚。
在回国后,纳德发现妻子西敏已经怀孕,并且打算生下这个孩子。
但是,纳德并不想要这个孩子,因为他觉得这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
两人因此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离婚。
影片通过讲述这对夫妻的故事,展现了伊朗社会的家庭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男女平等等问题。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情节紧凑,语言简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次别离》还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包括第61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
这些奖项的获得充分证明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一次别离》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伊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分离中的呐喊与思辨——读解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分离中的呐喊与思辨——读解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
别离》
魏晓军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2(000)013
【摘要】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充满关切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当代伊朗人的生存状态,拍摄手法与电影风格紧密结合,电影里所揭示的信仰与现世的双重挣扎,敏锐地触及了现实社会中伊朗人在内心深处的灵魂与道德拷问.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魏晓军
【作者单位】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特梅的眼泪——电影《纳德和西敏的一次别离》中的儿童视角 [J], 王向辉
2.“罪”与“罚”的交锋——评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J], 梁香伟
3.“突转”艺术中人性的挣扎--评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J], 黄斐
4.艺术镜头中的生活流以音乐的眼光看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J], 杨燕迪
5.生命的圆圈--论电影《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中伊朗新知识女性形象塑造 [J], 袁欣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次别离影评

《一次别离》影评《一次别离》,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脑袋里幻想出无数画面,究竟会是个什么事。
当影片最开始几分钟不断出现一个场景,不同男人和女人的身份证一次又一次被印刷,然后西敏和纳得出现在屏幕里,西敏因纳得不肯跟她出国而要与他离婚,而纳得却抛弃不下他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年迈的父亲。
最后由于理由不够充分,离婚申请被驳回。
西敏也说纳得是一个好人,没有家庭暴力和任何不良嗜好。
不难看出这两人之间其实有着很深的感情羁绊。
当故事进行到这里,我所预见的就是两男女主角离婚不成后,可能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别离,在别离发生期间,两个人慢慢发现离不开彼此,最后又走到一起的爱情故事。
但我在看完影片后,不由为自己这种肤浅的预知感到难堪。
影片的内涵远远超过了所谓的爱情,我也体会到一部小成本电影荣登奥斯卡榜的实力。
在西敏和纳得离婚时候后,西敏搬去了自己母亲家,影片中的离别正式开始。
而此时纳得不得不开始为自己的父亲找一个家庭保姆,于是另一个家庭的女主角开始出现。
已经怀孕的瑞兹由于丈夫的失业和负债的经济窘境接受了这个远距离的家政工作,但是第一天纳得的父亲就开始小便失禁,瑞兹不知所措,因为她是一个虔诚的古兰经教徒,她除了自己的丈夫是不应该接触其他男士。
这里,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纳得的父亲已经穿着失禁的裤子半个小时了,瑞兹不忍心看下去,但是又迫于宗教信仰,于是她开始打电话咨询,“你好,我有一个宗教问题。
我给人做家政,要照顾一个老头……”“我想问问,他尿了裤子,如果我给他换裤子,算不算罪过?”“这里面没有别人”“他有七、八十岁,很衰老……”“因为这可怜的老土这么坐了已经半个小时了……”“我可不可以?”最后瑞兹还是帮老人换了裤子。
这里让我特别感动的一个镜头就是,瑞兹带好手套准备去浴室的时候,女儿索玛耶一直望着母亲,那双清澈的大眼睛眨了几下,然后说:“我不会告诉爸爸的。
”然后纳得接女儿回来后,瑞兹说自己不能做这份工作了,因为涉及到她的宗教信仰。
结果瑞兹又不想舍弃这份薪酬,她答应让自己的丈夫过来。
影评 一次别离

我当然知道这不是一篇影评,但所有的一切必须从电影说起。
中产阶级的纳德一家,妻子西敏为了女儿日后的优良教育环境提出出国,但纳德因为要照顾不能自理的父亲选择留下,于是矛盾激化,纳德为了照顾父亲请来护工瑞茨,而瑞茨家是个贫苦的底层家庭。
纳德因护工把父亲绑在床上而大怒,推到了瑞茨致使其流产,于是两个家庭需要在法庭上对峙,在道德上接受拷问,在信仰上选择坚守与背弃。
看到片中人在这件小事上的备受挣扎,不敢因撒谎获利从而害怕受到惩罚,抑或必须撒谎逃避宗教道德,从而选择屈服顺从生存法则,看到他们的战战兢兢,我不自觉地面红耳赤,因为无绝不敢对《古兰经》宣誓,因为我撒下了无数个谎言,更因为我都没有任何对《古兰经》宣誓的资格,中国的知识青年,新一代的大学生,与伊朗的普通市民相比,在信仰道德上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至于信仰、道德、法律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似乎并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的确该是各不相同的。
先说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确立的用来维护社会秩序,惩罚坏人保护好人,对于社会而言,他是一个不可触碰的高压电网,更多的是惩罚性的手段,中国几千年的王朝更替之时,总会用严苛的法律来束缚众人。
诸如先秦御六国,韩非的法家思想自此一脉相传,明太祖也提出乱世用重典从而确立了明朝的基本治国思想。
更有甚者,像哥伦布的航道滑向美洲,飞翔的荷兰人来到非洲,日不落帝国降临印度,先进社会对落后社会的殖民都是用法律来统治人民。
所以后的绝对实力的统治者都愿意用法律这种简单粗暴的工具来使人民臣服。
同样无秩序的地区也必须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增加犯罪成本,从而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而道德和信仰似乎是一下子难以分辨的东西。
自然规律当称之为道,按规律办事可谓之德,它是一种社会规范,从源头来看该是人心中的良善。
而信仰在我看来就是所有的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他像一个万能的标准,能够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在中世纪的欧洲和现如今的伊斯兰国家,宗教的力量绝对凌驾于政治之上。
浅析《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视听语言

浅析《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视听语言作者:廉艺璇来源:《声屏世界》 2019年第9期廉艺璇提要: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将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与伊朗本土的民族观念融为一体,影片虽然没有精妙绝伦的画面以及气势磅礴的场景,但是却采用了一种最朴实的叙事手法来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
文章透过影片一个小片段的视听语言分析来解析伊朗当代电影更深层次的隐喻。
关键词:《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视听语言现实主义伊朗电影随着伊朗政府相关文化政策的开放,许多导演更加关注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以及对人性深刻的关怀。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自编自导的电影《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在21世纪给世界电影又一次带来了欣喜与颤动。
电影真实展示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困境与朴素的矛盾情感,让全世界的人民通过电影了解到一个充满了动荡的国家和政权。
内心的拷问与艰难的选择影片《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讲述的是两个伊朗家庭因为一场小的纠纷而进入法庭的故事,影片题材选择的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主人公西敏想要带着自己的女儿特敏离开伊朗,西敏希望丈夫纳德能和她一起出国以便女儿能享受更好的教育。
然而纳德却不同意,因为他要照顾自己年迈并且老年痴呆的父亲。
西敏与纳德在经过激烈的争辩以后并没有什么结果,两人在一次次的争吵后开始分居。
因为西敏回到了自己的娘家,所以纳德雇佣了怀有身孕的保姆瑞茨来照顾自己的父亲。
有一天,纳德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己的父亲被绑在床上并且从床上摔了下来,而他请的保姆瑞茨却不知去了哪里。
等到瑞茨回家以后,纳德与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纳德一怒之下将瑞茨推出了家门,没想到怀孕的瑞茨竟然在第二天流产了,瑞茨将纳德告到法庭。
随着影片故事的逐渐推进,两个家庭都陷入了无尽的法律纷争当中,影片中所有人的生活也因此陷入到了无边的麻烦之中。
电影中的每个人仿佛都有着自己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和感情烦扰。
纳德是伊朗社会中典型的中产阶层,他每天按时上下班,下班后回家照顾患病的父亲,给女儿辅导功课,生活的压力和重担让他喘不过气来。
孩子的眼睛是最明亮的窗户——《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观后感

孩子的眼睛是最明亮的窗户——《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观后感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对准备离婚的夫妻纳德和西敏,出现在法院,因为女儿的教育问题、赡养患有老年痴呆的老父亲等问题的原因,对移民到国外未达成协议而气愤的离开法院。
西敏为了女儿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丈夫纳德却不这样想,他还有身患老年痴呆的父亲需要照顾,无法一走了之。
在法院上没有得到答案的西敏一气之下回了娘家。
失去西敏的纳德发现自己的生活一团糟。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雇佣了女工瑞茨照顾自己的父亲,却又发现瑞茨不但对于父亲疏于照顾,更将他绑到床头,差点导致父亲窒息死亡。
愤怒之下,纳德将瑞茨推出了门外,瑞茨失脚滑下楼梯,意外引起流产。
纠纷也是从这里开始了,瑞茨夫妇将纳德告到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定罪纳德。
定罪的关键在于“纳德是否知道瑞茨身怀有孕”。
在此之前,女儿的家庭教师曾经和瑞茨说过关于怀孕这件事,而且还把医生的电话给瑞茨,这一切的谈话都发生在纳德的家中,纳德是否听到这个事实是纳德和女儿争论的关键,也是男主人公最为挣扎的地方。
男主人公纳德是一个银行职员,工作稳定,收入可观是一个非常热爱自己的女儿和父亲的正派人物,因为父亲需要人照顾,因为女儿需要陪伴,他如果一坐牢整个家就垮掉了。
父亲的假供让女儿的良知无法接受,在女儿的拷问下父亲才能说出实情,但女儿在法官面前依然做了伪证,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
但他们为此背负的所有包袱,则是因为他们的良知。
两个分属不同阶层的家庭偶然的冲突,本都是善良之人,也都有着各自生活重负,彼此针锋相对,却在冲突过程中不得不撒谎,两家人的命运始终牵挂着我的视线和心绪。
影片中纳德坚定不移地对法官说他不知道女工怀孕,可是女儿却一直质疑他,因为父亲一直教导他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
本来为了家庭想蒙混过关的纳德在女儿的质疑下最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同时他高大的形象在女儿的眼里也瞬间崩塌。
最终,他们并没有抹掉自己的良知,瑞茨在信仰的支撑下没有接受那笔不属于自己的钱,没有接受会诅咒自己孩子幸福的钱,家庭教师也到法院改了自己之前的假供,女儿也因为撒谎行为留下了伤心的泪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制作,大电影——《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影评我只能说它像风暴一样,因为在这一年《一次别离》这部伊朗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所迸发出来的能量实在太大了。
它2011年在伊朗公映,同年先是拿下第61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接着拿下第69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2012年,又一口气拿下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可以说在知名电影节上是所向披靡了。
没错,这就是这部伊朗电影拿下的成绩。
我想对于一部伊朗电影以这种完胜的姿态冲击各个世界知名电影节有点反应不过来的感觉的肯定不光我一个人。
什么!?一个不知名的、地域性的导演拍出来的一部还是伊朗制片的电影,横扫了同年美国的金球和奥斯卡两项大奖?伊朗的文化产品以如此这般攻势撞到了美国影评人的心坎里?那么至少可以证明一点,美国与伊朗之间政治舞台上的不愉快起码在当事者那里是就事论事的,因为美国人在文化领域竟然给了伊朗掌声。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产自伊朗才使这种口碑神话显得更加不可思议,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这部电影的成功说白了是文化领域里电影艺术的成功,我的感觉是就好像是在这个反复被认为文化荒漠的时代又诞生了一部《茶花女》并且还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而使世界范围里的读者为之侧目——这是多么的惊奇啊,因为可能除了《哈利波特》这部很难去定性的文学产品(我个人觉得《哈》是西方的武侠小说。
),文学已经很久没有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发光了,我们听说的更多的是欧洲也好美国也好媒体为了迎合政府的“经济复苏”而渲染的车展和奥运会。
从这个角度说的话,《一次别离》无疑是一种回归,它通过它的成功告诉你,电影可以这样拍。
然后你在看完电影的时候在很自然的回味中不禁想到:难道电影不是本该是这样的吗?是的,电影的确本来也不是非得有大制片厂和大明星--当然这归根结底都是钱的问题,你可以没有钱,但想做出好的作品就必须有料。
这部电影的所谓“料”,很简单,是用电影讲故事的能力,即电影叙事技巧,这是个技术活儿。
这部电影由阿斯哈-法哈迪编导,雷拉哈塔米等主演,恐怕除了伊朗自己国家的观众,这个编导和主演在世界范围里只能用名不见经传来形容了。
在这一点上,此片和几乎横扫了84届奥斯卡的《雨果》的对比显得很有讽刺意味。
当今影坛,我想说才华与名望拼得过马丁斯科塞斯的恐怕没有人敢夸这个口,所以不说也知道《别离》的制作班底与人家差距甚大,甚至可谓天壤之别,但《别离》的叙事实在比《雨果》要好不是一个档次。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和《别离》一起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中国影片《金陵十三钗》,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后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幸的充当了背景,而且后者作为一部电影也并没有不济到乏善可陈的地步,但美国人毕竟是公正的或者不公正的让这个执导08年奥运会的导演体会了不买账的感觉,而要是允许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的我不揣冒昧的说一句的话,我会说,如果单评这两部电影的优劣,我想结果没有任何悬念。
在这里提到《金陵十三钗》,没有深意,仅表示惋惜。
不管怎么说,事实摆在那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别离》可以,《十三钗》不可以,纵然你有蝙蝠侠。
在综合性的讨论这部电影之先,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相对于它所获得的赞誉,确实实至名归,即使这样说很俗滥。
我形容这部电影为个人年度影片,也就是说恐怕今天我所已经看过的以及将要看到的电影无有出其右者了。
一般的观众,看电影可能更多关注的是这部电影的戏剧层面的东西,也就是剧情,当然更细了说还有布景、服装和化妆等(因为它是一部剧情上定位于讨论现今时代背景下的宗教与生活的关系的家庭剧情片或者伦理片,所以布景、服装和化妆可以忽略不说,毕竟这种电影中关于戏剧除剧本之外的细节只要按着现实中的样子做就够了,而剧情也并不通过服装或者化妆来表达)。
我们就先说剧情,很明显的这部电影的剧情已经绝对对得起观众的那笔电影票的钱了。
然而如果把剧情从这部电影中抽离出来的话,即这部电影的剧本——也就是没有经过导演加工的剧情——谁都看得出来它相当简单。
用很简单的剧本拍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级别的电影,我们的确应该对导演竖一竖大拇指了。
把简单的剧本拍的好看,无外乎电影叙事技巧运用成熟。
一方面是导演的整体架构,而更重要的则是剪辑了。
这部电影的剪辑相当成功,很少有电影的剪辑能够作出这种效果,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甚至有种我脑海中觉得应该出现什么场景了而导演在下一段的镜头中就给什么场景的感觉,剪辑师对于剪辑逻辑的把握相当精准,这直接影响电影整个剧情在精妙的起承转合的故事框架之下故事的完整和精彩。
很多国际知名导演强调过电影就是剪辑的艺术,这一真理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证明。
另外的,电影的摄影,场面调度,表演以及意识形态上都很简单,但可圈可点。
这些都将在下面谈到。
的竟是宗教或者道德的话题,当然实际上它谈论的并不是这个。
电影情节很简单,概括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纳德和西敏是一对儿伊朗夫妻,他们与纳德的老年痴呆的父亲住在一起。
两人因为是否出国培养女儿的问题而闹到了离婚的地步,结果法官因为两人并没有考虑好离婚的细节而没有批准。
西敏于是回了娘家,纳德只能请来一个保姆照顾自己的父亲。
从保姆的到来到纳德和保姆一家两次的对薄公堂是这部电影的副线。
纳德和西敏的婚姻戏则是这部电影的主线。
所以说香港的译名有点让人搞不明白。
由于这部电影教科书般的剪辑,所以我会按着剪辑的思路来分析这部电影。
电影的开始是纳德和西敏在法院协商离婚的场景(构图上很像《史密斯夫妇》的开场)。
我们看到纳德和西敏在法官的提问下阐述事件的经过。
西敏希望离开伊朗以给女儿特梅更好的成长环境,而纳德因为放不下自己生病的父亲以及可能的别的原因而不愿意离开,俩人虽然闹到了法院,但对话里明显的谁也不想离婚,只是谁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都不想让步的分歧而已。
导演用一个两人中景的长镜头贯穿始终,两人挨着坐着,西敏在左,纳德在右,两人的旁边各有一把椅子,后边还有与前排相对应的一排椅子。
两个人分别占据镜框之内的两个平衡位置,这种平衡感强烈以衬托和谐的场面调度和构图加上两人暧昧的争论给人一种这一对儿夫妻并不是要离婚而只是到法院那里吵一架的感觉,法官到后来也受不了了,直接说了句:我判定你们俩的事是小事,就把两人打发走了。
然而不得不说,这个两人的中景是电影中唯一一次,直到电影最后的两人离婚时的全景,两个人再没有像开头这个中景一样和谐的出现在同一个镜头中。
这段开场的场景中有一段这样的对白:法官:孩子生活在这里就没有机会吗?西敏:作为母亲,我宁愿她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
法官:什么环境?什么环境?在这里有父母,不比她出国没有父亲更强吗?这是电影中唯一一个还算有一点敏感的对白。
可能不少的观众会惊讶于为何这样的对白能够在一部伊朗制片的电影中被保留下来。
伊朗全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在伊朗境内,所有媒体都受到国家直接或者间接的控制,而且必须经过伊斯兰教义执导部的批准,才能公开运作。
而这种明显表达对国家现状不满的台词竟然通过了审查。
不知道伊朗伊斯兰教义执导部的这种开明是否让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受到点启发。
然后就是第二个说明性的场景,西敏回家收拾东西离开。
摄影机在这里对于纳德和西敏的家给我们做了一个全面的说明。
导演在这里交代了纳德老年痴呆的爸爸、10岁的女儿特梅(就起年龄来说,演员明显偏大。
)、以及一个将要在纳德家里做保姆工作的女人和她的女儿索玛耶。
这一场景中的镜头含义有深刻的家庭寓意,西敏要走的时候,镜头反复在纳德、西敏和特娜之间游移,强调这个曾经美满的三口之家现在出了点问题。
最后西敏离开的背影、特娜期待不要分离的眼神以及纳德无奈地低下头的中景的相继出现宣告电影的开场:别离开始。
也就是在这一段中,电影的第三主角——保姆——进入视野。
严严实实的罩袍以及忧愁满满的面容给了观众很深的印象,这种印象与之前看到的西敏的形象有显著的差异,能看得出导演有比较明显的对比,作为电影中两个同为伊朗文化背景下的女性角色,观众很自然的会去思考这种差异的原因。
保姆“黑衣人”似的从头到脚的一抹黑色和西敏虽然也有头巾但并不长的到膝的灰色风衣以及一头靓丽的暗红色头发实放在一起实在很不协调。
通俗的想,这两种服装和化妆可能代表伊朗的两种阶级,保姆是相对的下层阶级,而西敏很明显是更高的知识分子阶级:她是一个大学老师,有自己的“标志”汽车,而且送女儿出国留学这种想法若是放到保姆一家的身上是不可想象的。
用阶级来解释她们之间的差异使这个问题看起来顺理成章,但当我看到两人在电影荧幕中同时出现的时候还是不由得有种为什么伊朗的女性在着装上会显示出如此差异明显的文化尺度的困惑。
让你不得不去想,贫富到底是种物质的差距还是一种文化的差距。
引用一句很有深意的话“这是个问题”。
保姆和纳德协商好了工作的具体问题便回去了。
调侃一句,保姆穿着罩袍的样子特别像蝙蝠侠,不知道蝙蝠侠的服装设计是否有从伊朗女性的服饰中获取灵感,但直观上真的很接近,而且电影中有一个镜头是保姆从楼梯上上往下走,镜头在高位向下俯瞰,看起来特别像《蝙蝠侠4》中蝙蝠侠下楼的那个经典镜头,唯一不同的只是蝙蝠侠是飞下去的,而保姆是沿着台阶走下去的。
导演用两个说明性的场景开场,到这里大体的故事以及人物背景都已经交代完了。
下面导演便循序展开了保姆一家与纳德一家的纠纷的副剧情。
我概括为三个二。
首先,第一个二,即是保姆在纳德家工作的两天。
第一天。
保姆带着自己的女儿索玛耶进入纳德的家,很自然的把自己的罩袍叠起来。
这时纳德的父亲走进镜头,保姆发现他尿裤子了。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特别伊朗化的事情:保姆在给老人换裤子的时候给教会打了一个电话。
“我有一个宗教问题。
我在照顾一个老人,他尿裤子了,如果我为他换裤子,算不算罪过?”在得到教会的认可之后,保姆才敢去做。
这个时候,保姆的女儿说了一句话“我不会告诉爸爸的”。
我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感觉是不是味儿,当然我明白在一个伊斯兰国家这样的禁忌很正常,但女儿的那句话让人听来总感觉很别扭,像是保姆给老人换一下裤子就是背叛了自己的丈夫一样。
经过了这件事情,保姆在晚上纳德回来的时候告诉他她决定不再做这份工作,而打算把这份工作转手给自己的丈夫。
纳德同意了。
第二日。
保姆的丈夫并没有来,据保姆说是让债主给拦住了,所以第二日保姆自己又来了。
保姆拉上了窗帘,然后开始倒垃圾,洗地毯。
索玛耶在保姆忙着的时候玩弄老人的氧气阀,无意之中差点伤害到老人。
这个场景在电影中起到一个预示的作用。
就在保姆忙着清理垃圾的时候,索玛耶跑来告诉保姆老人不在房间了,保姆急忙下楼去找,好在保姆很快看到了在报亭边上的老人。
在保姆寻找老人的时候,因为被风吹起了罩袍,我们明显看到保姆因为怀孕而涨起来的肚子,保姆就那样贴着车流在跑着寻找老人,而当后来我们看到反应迟钝的老人正在徐徐穿过车流过马路,这样的镜头加上嘈杂的汽笛声,都给电影营造了一种紧迫而危及重重的感觉,像是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出什么事故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