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设施热环境及其调控

合集下载

《阳泉市集中供热条例》公布公告(2020)

《阳泉市集中供热条例》公布公告(2020)

《阳泉市集中供热条例》公布公告(2020)《阳泉市集中供热条例》已于2019年12月25日经阳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并于2020年3月31日经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阳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0年4月13日阳泉市集中供热条例(2019年12月25日阳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2020年3月31日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集中供热管理,规范供热用热行为,维护热用户、供热企业和热源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供热安全,促进城乡供热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集中供热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和用热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集中供热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设以热电联产为主、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辅的热源保障体系,加强集中供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集中供热能力。

第四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集中供热管理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审批服务管理、能源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供热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做好辖区内集中供热工作。

第二章供热规划与建设第五条城乡集中供热专项规划由市、县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新建、改建、扩建城乡集中供热工程,应当符合城乡集中供热专项规划的要求,并依法履行基本建设程序。

新建建筑配套的集中供热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城市供热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城市供热的建设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家建设部《城市集中供热当前产业政策》、《城市区域锅炉供热管理办法》、《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城市集中供热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和河北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城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城区范围内的各类型的供热设施建设,供热生产、经营与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供热包括:(一)热电联产、区域锅炉集中供热;(二)各类燃煤、燃油、燃气及电力锅炉为热源的联片供热、分散型供热;(三)热交换制冷、空调、生活及经营性热水、蒸汽供应等。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供热单位,是指自己生产或使用外单位的蒸汽、热水从事供热经营及为本单位、职工供热的单位。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热用户是指消耗热能的单位或个人。

第六条凡在本市从事供热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监理;从事供热生产、经营;从事供热专用设备、附件、材料的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七条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是城市集中供热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集中供热工作。

市人民政府供热办公室是城市供热的管理部门,负责城市供热规划;供热项目建设的审批与管理;新装、增容锅炉的审批;供热行业、产业及资质管理工作。

(三)对不具备管理、维修能力的用户,可委托集中供热单位或其它符合资质的单位进行有偿代管代修其供热设施。

第二十七条供热单位与热用户应按合同法的规定签订供热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依法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八条热用户应按规定标准缴纳热费。

(一)对缴费确有困难的热用户经申请、批准后可拆除部分室内采暖设施,供热单位不承诺室内温度标准。

(二)对不缴纳热费和欠费的用户,供热单位视情节有权采取措施停止供热,直至通过法律程序追缴热费,也可通过司法机关协助拆除室内供热设施。

(三)热用户中途变更时,应到供热单位办理用户变更过户手续并缴清热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供热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供热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供热管理条例供热管理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供热用热行为, 提高供热服务质量, 维护供热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 节约能源, 促进供热事业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 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结合本省实际,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供热规划、建设、经营、使用及相关管理活动, 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供热, 是指供热企业依靠稳定热源, 通过管网为用户提供生活用热的集中供热行为。

第三条发展供热事业应当遵循政府主导、企业经营、保障安全、节能环保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供热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建立完善的供热保障体系和供热管理协调机制, 提高供热保障能力。

第五条省、设区的市、县(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供热管理部门(以下统称供热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供热及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环境保护、价格、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 做好相关供热管理工作。

第六条鼓励利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供热事业, 鼓励和扶持安全、高效、节能环保供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燃煤供热的规划, 对清洁能源利用区域、方式、规模和实施措施作出安排。

第二章规划建设第七条供热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城市、县城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供热专项规划, 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城市、县城供热专项规划应当包含新建住宅小区供热设施同步建设的内容, 并对既有住宅小区补建供热设施作出安排。

经批准的供热专项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 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八条城市、县城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建, 应当按照城市、县城总体规划和供热专项规划要求, 配套建设供热设施, 或者预留供热设施配套建设用地。

预留的供热设施配套建设用地,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

乌鲁木齐市城市热力管理条例【最新版】

乌鲁木齐市城市热力管理条例【最新版】

乌鲁木齐市城市热力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建设第三章设施管理第四章供热管理第五章用热管理第六章热费收缴第七章应急管理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热力管理,保障供热,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维护供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供热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和用热活动。

第三条市城市热力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城市热力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所属市城市热力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城市热力管理工作。

区、县城市热力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的城市热力管理工作。

城乡规划、发展和改革、环保、安全生产监督、国土资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质量技术监督、民政等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城市热力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城市热力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分级负责、安全运行、协调发展、稳定供应、全面保障、节能环保的原则。

第五条本市禁止新建各类燃煤供热设施。

城市供热应当使用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使用清洁能源供热和可再生能源的单位,城乡规划、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水务等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第六条本市鼓励和支持供热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供热、用热节能环保技术,加强供热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行供热能耗定额管理,提高供热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

第七条对在城市供热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规划建设第八条城市热力专项规划应当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市城市热力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城市热力专项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新建、改建、扩建城市热力工程,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热力专项规划,经市城市热力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施工。

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热力工程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供热设施应当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并与城市热力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三章 设施热环境及其调控

第三章  设施热环境及其调控

第一节 设施热环境特征
二、热平衡原理
温室内的热量来源 白昼:室内外水平面太阳辐射热量
太阳辐射
第三章
室内水平面 冬季 150~400 W/m2 夏季 300~600 W/m2
室外水平面 冬季 350~650 W/m2 夏季 900~1000 W/m2
第一节 设施热环境特征
二、热平衡原理
夜间:
加温温室
R=透明覆盖材料面积/土地面积的比值
4、设置防寒沟,防止地中热量横向 流出
地中传热Qf
二、加温技术 1、常见的加温方式及特点
热水采暖系统的设备
系统组成:热水锅炉→输送管道→散热设备及附属设备 特点:水热容量大,热稳定性好,室内温度波动小,停机后保温性强;配 置复杂、设备费用高;预热时间长 适用范围:大型温室、有较长期和大量供热需求的温室 圆翼型散热器(铸铁、钢)
1、增施磷、钾肥,减少氮肥的用 量,增施有机肥 2、注意抗寒锻炼(练苗)
第二节 作物对温度的要求
一、花卉作物对温度的要求
低温危害和高温障碍: 花卉作物遇到高温,花芽受到伤害, 生长速度下降,甚至脱水死亡。
1、保持土壤湿润,促进蒸腾 2、灌溉、松土、遮阴棚、喷水等
第三 节 设施热环境的调节技术与设备
吸收
通风Qvs
太阳热Qs 光合Qp
加温热量Qh
呼吸Qr
蒸腾蒸发Qvl
地中传热Qf
温室的热平衡方程
(Qs+Qm+Qh+Qr)-(Qw+Qf+Qvs+Qvl+Qp) = 0
第一节 设施热环境特征
二、热平衡原理
第三章
温室的热平衡方程 (Qs+Qh)-(Qw+Qf+Qvs+Qvl) = 0

黑龙江省供热管理规定(二篇)

黑龙江省供热管理规定(二篇)

黑龙江省供热管理规定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供热企业第三章供热设施第四章供热服务第五章供热价格第六章监管和监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黑龙江省的供热管理行为,确保供热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保护居民和单位的合法权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黑龙江省境内的供热企业、供热设施和供热服务。

第三条供热管理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障居民和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供热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合理配置供热设施,提供优质供热服务。

第五条供热企业应当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用户的问题和困扰,提供满意的供热服务。

第六条居民和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和合同约定,合法使用供热设施,维护供热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第二章供热企业第七条供热企业应当依法取得供热经营许可证,具备供热设施和供热服务所需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实力。

第八条供热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采取科学合理的供热方式,提高供热设施的效率和节能环保水平。

第九条供热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供热设施的管理和运维机制,定期检修和维护设施,确保供热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十条供热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供热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提供及时、准确的供热咨询和投诉服务。

第三章供热设施第十一条供热设施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具备安全性、可靠性和节能性。

第十二条供热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竣工验收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进行,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和验收,并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

第十三条供热设施应当按照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服务范围和要求进行供热,不能随意中断供热。

第十四条供热设施的运行应当按照规定的工艺和操作要求进行,保证供热的安全和稳定。

第四章供热服务第十五条供热服务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和标准,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第十六条供热服务应当符合用户的合法需求,提供满意的温度和温馨的居住环境。

第十七条供热服务应当提供及时、准确的供热咨询和投诉服务,解答用户的问题和困扰。

设施热环境控制PPT课件

设施热环境控制PPT课件
设施热环境控制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设施热环境控制概述 • 设施热环境影响因素 • 设施热环境控制技术 • 设施热环境控制策略与优化 • 设施热环境控制实践案例 • 结论与展望
01 设施热环境控制概述
CHAPTER
设施热环境定义
设施热环境
指建筑物内部的人造环境,包括 温度、湿度、气流速度、辐射等 因素的综合作用。
技术瓶颈
成本问题
目前设施热环境控制技术仍存在一些技术 瓶颈,如精确控制、高效节能等方面仍有 待提高。
一些先进的设施热环境控制技术成本较高 ,难以普及应用。
缺乏统一标准
用户认知不足
目前设施热环境控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 范,导致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用户对设施热环境控制的重要性和方 法了解不足,难以实现合理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技术创新
未来设施热环境控制技术将不断突破技 术瓶颈,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控制。
绿色环保
未来设施热环境控制将更加注重环保 和节能,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设施热环 境控制将更加智能化,能够根据实际 需求进行自适应调节。
普及应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设施 热环境控制技术将更加普及,惠及更 多的人群。
室内气候条件
室内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与人体舒适度和建筑能耗有 关。
建筑围护结构性能
01
外墙、屋顶、地面等围护结构的 热工性能,影响建筑的热传导和 热辐射。
02
窗户、门等开口部位的隔热性能 ,对室内热环境有重要影响。
建筑布局与朝向
建筑群布局
建筑之间的距离和朝向影响通风和遮 挡阳光。

浙江海洋大学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渔业)设施化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浙江海洋大学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渔业)设施化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渔业)设施化
《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温室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规律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植物对环境要求的特点,研究如何采用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控工程技术与设施,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了解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设施光环境及其调控
(1)掌握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以及功能,四种太阳辐射的单位及其特点。

(2)掌握设施光环境特点。

(3)掌握设施光环境的影响因素
(4)掌握设施光量、光谱、光周期调控的方法。

(5)掌握人工光源的要求及常见人工的种类和特点。

3、设施热环境及其调控
(1)掌握设施热环境的变化特征。

(2)掌握热平衡方程的基本原理及其作用。

(3)掌握设施保温的主要技术措施。

(4)掌握设施加温主要方式的特点及应用。

(5)掌握设施降温的方式与设备。

4、设施水环境及调控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地表附近温度及其变化
地表附近温度随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以及时间 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纬度增加,太阳辐射量降低,因而地表温度降低,一 般纬度增加1°,平均温度降低0.5℃-0.9℃(1月份为0.7℃ , 6月份为0.3℃ )
海拔升高,太阳辐射增强,但大气层变薄,大气逆辐 射 下 降, 因 而 温 度下降 , 海 拔 每 升 高100m, 气温下降 0.5℃左右。
加温热量Qr
蒸腾蒸发Qvl 地呼中吸Q传b 热Qs
温室的热平衡方程
Qg+Qm+Qr+Qb = Qc+Qs+Qv+Qi+Qp+Qf
1. 设施内地温的变化特点
设施内白天气温一般高于地温,而夜间地温一般 高于气温,地温比较稳定,变化滞后于气温。
–日最高地温出现在14时左右。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日最高地温出现的时间逐渐延后
透明材料主围护覆盖层单独使用时的热贯流率
覆盖材料 单层玻璃
热贯流率 W/(m2∙℃)
6.4
覆盖材料 单层聚乙烯(PE)薄膜
热贯流率 W/(m2∙℃)
6.8
双层玻璃
4.0
单层聚乙烯(PE)保温膜
6.6
单层聚碳酸酯(PC)板
6.3
双层聚乙烯(PE)薄膜
4.4
6mm聚碳酸酯(PC)双层中空板
4.2
单层聚氯乙烯(PVC)薄膜
16mm聚碳酸酯(PC)三层中空板
2.9
单层乙烯-醋酸乙烯(PO)复合膜
6.6
单层玻璃纤维增强聚酯(FRP)板 6.3
双层乙烯-醋酸乙烯(PO)复合膜
4.2
单层玻璃纤维增强丙烯(FRA)板 6.3
双层充气聚乙烯(PE)膜
4.3
单层丙烯树脂(有机玻璃 MMA)板 6.3
双层充气聚氯乙烯(PVC)膜
4.1
温室内番茄叶温与周围气温的差异(单位:℃)
3. 设施内温度的变化特征
(1)气温的季节变化:
北方地区,保护地设施内气温存在着明显的四季变化。 按照气象学以季平均气温≤10℃、旬平均最高气温≤17℃、 旬平均最低气温≥4℃作为冬季指标;以季平均气温≥22℃、 旬平均最高气温≥28℃、旬平均最低气温≥ 15℃作为夏季 指标,则日光温室内的冬季天数可比露地缩短3-5个月,夏 天延长2-3个月,春秋季也可延长20-30天;而大棚冬季只比 露地缩短50天左右,春秋只比露地增加20天左右。
保护地类型 玻璃温室 玻璃温室 塑料大棚 塑料大棚
覆盖形式 单层 双层 单层 双层
R(次/h) 1.5 1.0 2.0 1.1
换气失热量还与室外风速有关,风速增大时换气量增
大,所以应注意防风。由于通风时必有一部分水汽流向室 外,所以通风换气有潜热失热。
(3)土壤传导失热:包括土壤的上下层之间及土壤的横
• 距地表5cm深处的日最高地温出现在15时左右 • 距地表10cm深处的日最高地温出现在17时左右 • 距地表20cm深处的日最高地温出现在18时左右 • 距地表20cm以下深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很小
作物栽培区,由于有作物的遮荫作用,地温相对较低, 日照不足的地区,冬季和早春季节温室地温一般偏低, 这也是一些情况下温室内要设置地下加热系统的原因之一。
பைடு நூலகம்
日光温室内热的收支平衡示意图
第二节 温度的生物学效应
一、作物的生理三基点温度
温度是园艺作物设施栽培的首要环境条件,它影响作物 体内的一切生理变化,每一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温度 都有一定的要求,都有温度“三基点”,即最低温度、 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最适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 –最低和最高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但能存活 –最低和最高温度外,作物就会受到危害甚至死亡。
(1)不同作物、生长期对环境温度的要求:
叶菜类较耐低温,果菜类不耐低温; 种子发芽阶段最适温度较高,幼苗阶段最适温度较发芽 阶段低,开花结果阶段要求温度较高。
温度T
40
30
发芽期
营养生长期
20
营养生长后期
生殖生长期
幼苗期
10
0 生长时期
(2)地温对作物的影响
大多数作物以根区温度17~23℃时生长旺盛,最适地温 范围为15~20 ℃。地温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表现在影响作 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等上面。
6.6
8mm聚碳酸酯(PC)双层中空板
4.0
单层聚氯乙烯(PVC)保温膜
6.5
10mm聚碳酸酯(PC)双层中空板 3.6
双层聚氯乙烯(PVC)薄膜
4.2
16mm聚碳酸酯(PC)双层中空板 3.3 单层乙烯-醋酸乙烯(EVA)复合膜 6.7
10mm聚碳酸酯(PC)三层中空板 3.3 双层乙烯-醋酸乙烯(EVA)复合膜 4.3
单层聚酯(PET)片材
6.3 双层充气乙烯-醋酸乙烯(EVA)复合膜 4.2
(2)通风换气放热:包括由设施的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建
筑材料裂缝、覆盖物破损、门窗缝隙等渠道进行的热量散失。 温室内通风换气热量损失量包括显热失热和潜热失热。
显热失热的表达式为:
Qv=R·V·F(tr -t0)
式中
tr—— 室内气温,℃;
二、作物的温周期现象
自然界的温度有昼夜周期变化,作物由于白天制造的 养料积累后,供给夜间细胞伸长和新细胞的形成。所以作 物一般在夜间生长比较快,这种因温度的昼夜变化影响到 作物生长反应的情况叫温周期现象。
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对作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产量及品质均起着重要 作用。
1、温周期对作物的影响
(1)温周期促进种子萌发
对大多数作物,在周期性的变温作用下种子发芽率提高,主要原因 是降温作用能增加氧在细胞中的溶解度,改善萌芽透气性,温度交替变 化可提高细胞的透性。
(2)温周期影响果菜的花芽分化
花芽分化和结实要求夜温比日温低一些,如果夜温高,则花芽分化 延迟,花也容易脱落。
向热传递,土壤垂直方向上的传导失热,可用土壤传热 方程表示:
Qf Ksj Asj (ti to )
j
式中 ti、 to—— 室内与室外气温,℃; Asj ——温室地面各分区面积,m2; Ksj——地面各分区传热系数,W/(m2·℃)。
10m Ksj=0.24
10m Ksj=0.12
Ksj=0.06
地温偏低:增加水的粘滞性和降低作物根系细胞膜的透性,影响根 系对水的吸收,从而影响作物叶片的气孔阻力,限制植物的光合作用。
地温偏低直接影响微生物的活动:如干扰细菌的固氮、氮素转换活 动。间接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地温影响土传病害的繁殖:地温高,根系呼吸作用加强,造成根系 衰老,易发生番茄、茄子的青枯病、凋萎病;地温低易发生番茄的根腐 病。
(2)气温的日变化: 冬季和春季不加温温室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略 迟于露地,但室内日温差要显著大于露地。
无加温温室内温度的日变化 θi: 室内气温 θ0: 室外气温
(3) 设施内“逆温”现象
通常温室内温度都高于外界,但在无多重覆盖的塑料拱 棚或玻璃温室中,日落后的降温速度往往比露地快,如再 遇冷空气入侵,特别是有较大北风后的第一个晴朗微风夜 晚,温室大棚夜晚通过覆盖物向外辐射放热更加剧烈。同 时室内得不到热量补充,常常出现温室内气温反而低于室 外1-2℃的逆温现象。
1、高畦栽培,覆盖地膜。
对于冬季移栽的番茄、茄子、辣椒等幼苗, 栽前应将棚内的 土壤起垄并培成高畦,然后覆盖地膜。这样做既可降低地下水位 ,减缓晚间热量的散失,又可保温、保墒。需要注意的是,地膜 四周一定要盖严,以防冷空气侵入。
2、棚内套棚,多层覆盖。
蔬菜幼苗移栽成活后,要在大棚内增设拱棚,进行多层覆盖 ,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提高棚内温度。
耐寒蔬菜
适温 (℃) 20~30
15~20
半耐寒蔬菜
17~20
喜温蔬菜
20~30
耐热蔬菜
25~35
最高 (℃)
35
30
30
35
40
最低 (℃)
-10
-5
-2
10
15
蔬菜举例
黄花菜、石刁柏、茭白 等
菠菜、大葱、大蒜等
根菜类、白菜类、蚕豆、 豌豆、莴苣、洋葱等
茄果类、黄瓜、菜豆
冬瓜、南瓜、西瓜、豇 豆等
t0 ——室外气温,℃;
F—— 空气定压质量比热容,1.3kJ/(m2 ·h ·℃); R —— 每小时换气次数; V —— 设施的体积或容积,m3。
换气失热量与换气次数有关,因此缝隙大小不同,其传 热差异很大,下表是设施在密闭不透风时,仅因结构不严 引起的每小时的换气次数。
每小时换气次数(密闭时)
气温日较差是气温在一天中最高与最低值之差,它表明 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幅度。气温一般中午最高,日出前降到 最低。一般纬度越高,日较差小;夏季日较差大,冬季小; 晴天大,阴天小;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小。
3. 温室热支出的各种途径
(1)贯流放热:通过覆盖材料或围护材料以热传导的方式向 外的散热。这种贯流传热是几种传热方式同时发生的,它 的传热过程主要分为三个过程:
2. 设施内温度的空间分布
设施内温度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受到太阳辐 射的不均匀性、采暖系统和降温系统的设备布置位 置和室外气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白天温室上部温度高于下部,中部高于四周, 日光温室夜间北侧高于南侧
保护设施面积越小,低温区比例越大,分布也越 不均匀。
设施加热系统的布置会影响温度的空间分布, 散热器附近温度高于其他区域。
作物的基点温度与其原产地密切相关,原产热带 的作物,开始生长的基点温度为18℃;原产温带的 一般在10 ℃ 开始生长;原产亚热带的一般15~16 ℃
开始生长 。
根据作物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可以将作物分为: — 耐寒性作物; — 半耐寒性作物; — 不耐寒性作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