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环境调控技术
《基于数据驱动的设施环境智能调控方法研究》

《基于数据驱动的设施环境智能调控方法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设施环境调控的智能化已成为各领域追求的目标。
本文针对设施环境调控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调控方法,通过对大量环境数据的采集、分析以及调控策略的制定,实现对设施环境的智能控制。
本文将首先阐述数据驱动在设施环境调控中的重要性,然后介绍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技术手段,最后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数据驱动在设施环境调控中的重要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已成为驱动决策的关键因素。
在设施环境调控中,数据驱动的方法能够实时收集、分析环境数据,为调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数据驱动,可以实现对设施环境的精准控制,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从而达到节约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
三、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1. 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收集设施环境的各类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
同时,采用数据处理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预处理,为后续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设施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设施环境的未来变化趋势。
3. 调控策略制定: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出针对设施环境的智能调控策略。
包括设定合理的环境参数范围、调整设备运行状态等,以实现对设施环境的精准控制。
4. 智能控制系统:将制定的调控策略集成到智能控制系统中,实现对设施环境的自动化控制。
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和环境变化,自动调整设备运行状态,以达到最优的设施环境控制效果。
四、实际应用效果分析基于数据驱动的设施环境智能调控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该方法能够实时监测设施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其次,通过对环境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挖掘出设施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更有效的调控策略提供依据。
园艺设施内温度环境调控方法

园艺设施内温度环境调控方法1. 温室通风:温室设施内部温度过高时,通过合理调节温室通风口的开启程度、设置风口位置以及使用风机等设备,实现温室内外空气的交换,从而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详细描述:温室通风是一种常见的调节温室温度的方法。
可以通过设置风口位置和调整风口开度,让外部新鲜空气进入温室,同时将温室内过热的空气排出。
还可以使用风机来增加风流量和调节通风效果。
通过合理调整通风量,可以控制温室内的温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2. 遮阳网的使用:在温室顶部或墙壁上设置遮阳网,可以有效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遮阳网可以阻挡太阳直射光的进入,减少温室内的光照和热量,从而降低温室的温度。
详细描述:遮阳网是一种常见的遮阳调温设施,在温室顶部或墙壁上安装。
它可以有效减少太阳直射光的进入,阻挡光照和热量的传递,从而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遮阳网的遮光率,以实现温室内的光照和温度控制。
3. 雾化降温:通过给温室内喷洒微细的水雾,通过蒸发吸热的原理,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详细描述:雾化降温是一种利用水的蒸发吸热原理来降低温室内温度的方法。
可以通过在温室内部喷洒细小的水雾,在雾化的过程中,水颗粒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而降低空气温度。
雾化也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提供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
4. 冷暖气设备:通过安装空调或暖气设备,调节温室内的温度,确保植物在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内。
详细描述:冷暖气设备是温室内温度调控的重要设备之一。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空调或暖气设备,通过加热或制冷来调节温室内的温度。
使用冷暖气设备可以在季节转换或气候变化时,为植物提供合适的生长温度,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5. 移动遮荫设备:通过设置遮荫网或其他遮挡物,调节温室内的光照和温度。
详细描述:移动遮荫设备常用于温室内的光照和温度调节。
可以根据温室内植物的需求或气候条件的变化,移动遮荫网的位置和开闭,调整温室内的光照和温度。
通过合理利用遮荫设备,可以保持温室内的光照和温度在合适范围内,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计算方法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计算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设施农业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作为设施农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设施环境中的光照、温度、湿度、CO2浓度以及其他环境因素,使得植物能够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进行相关的计算方法。
首先,针对光照环境的调控,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来预测设施内的光照强度分布。
通过测量光源的光强分布和设施内植株的位置信息,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光照的空间分布。
同时,还可以利用光度计等仪器对设施内的光照强度进行实时测量和监控,根据测得的数据来调整光照的强度和分布,以满足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
其次,对于温度和湿度的调控,我们可以利用传热传质理论来计算设施内的温度和湿度分布。
传热传质理论是研究传热传质过程的基本理论,通过热量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热的计算,可以得到设施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分布。
同时,湿度的计算可以通过湿空气的传质计算来实现,根据设施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速率等参数来计算湿地的浓度分布。
此外,CO2浓度的调控也是设施环境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CO2浓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提高CO2浓度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
设施内CO2浓度的计算可以通过测定设施内的CO2浓度和通风速率等参数,再结合传热传质理论来实现。
总之,设施环境调控技术的计算方法涉及到光照、温度、湿度和CO2浓度等多个方面。
通过数学模型、传热传质理论以及实时测量和监控等手段,我们可以对设施内的环境进行准确的计算和调控。
这些计算方法的应用可以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设施环境的特点及调控

设施环境的设计需要考虑到 使用者的需求、建筑的特点、
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设施环境的分类
自然环境:包括 气候、地形、土 壤、水源等
人工环境:包括 建筑、道路、桥 梁、隧道等
生态环境:包括 植被、动物、微 生物等
社会环境:包括 人口、经济、文 化、教育等
设施环境的重要性
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设施环境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使植物 能够正常生长。
提高生产效率:设施环境可以缩短作物的生长周期,提高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设施环境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如暴雨、干旱、病虫 害等,从而保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保护环境:设施环境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保护环境。
设施环境的调控
设施环境调控的必要性
噪音调控:通过隔音材料或 设备,降低设施内噪音水平
温度调控:通过加热或冷却 设备,保持设施内温度恒定
生物安全调控:通过消毒、 隔离等措施,确保设施内生
物安全
设施环境调控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某工厂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减少噪音和废气排放,提高生产效率。
案例二:某学校通过改造教室布局,优化采光和通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 率和健康水平。
环保化:采用环保 技术和材料,减少 对环境的污染和破 坏
集成化:将多种设 施环境调控技术集 成,实现多功能、 高效率的调控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技术挑战:如何 实现精准调控, 提高效率
技术挑战:如何 应对气候变化, 保证设施环境的 稳定性
技术机遇:人工 智能、物联网等 技术的发展为设 施环境调控提供 了新的手段
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 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设施园艺-环境及调控技术

高压气体放电灯
•水银灯(汞灯):主要是蓝绿光,紫外辐射高,发光
效率高(达50-60 Lm/w),光色差。低压灯主要用作紫 外光源,高压灯用于照明及人工补光。
•氙灯:分为长弧氙灯和短弧氙灯,两种氙灯辐射能量分
布与日光较接近,故称“小太阳”。强度高,发光效率高( 27-37 Lm/w)体积小,寿命长。
25~20
30
23~18
夜气温
最适温 最低界限
13~8
5
18~13 10
20~15 12
15~10 8
18~13 10
23~18 15
15~10 8
15~10 8
15~10 3
最高界限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地温 最适温 18~15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18~15 18~15 18~15
要求相对 湿度( %) >80 >60 土壤潮湿
干燥(旱)
>80 土壤潮湿 干燥(旱) >95 >95 干燥(旱) >95 >90 高温
除湿措施
(1)被动除湿
① 减少灌水 ② 地膜覆盖 ③ 增大通风量和透光量 ④ 采用透湿性和吸湿性良
好的保温幕材料
(2)主动除湿
① 强制通风换气 ② 加温除湿 ③ 强制空气流动 ④ 除湿机或除湿型热交换 通风装置
番 茄
炭疽病、灰霉病等
晚疫病
要求相对 湿度( %) >95
>90
蔬菜 种类
番 茄
>85
茄
25~85
子
干燥(旱)
干燥(旱)
辣
>95
请写出设施温光水气调控技术以及设施土壤环境调控技术

请写出设施温光水气调控技术以及设施土壤环境调控技术
设施温光水气调控技术主要指的是温室内的温度、光线强度、水分和空气流通等环境参数的调控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
1. 温度控制技术:通过温室内的恒温器、加热设备、通风设备等设备对温室内温度进行控制,实现温度的调节和控制。
2. 光照强度控制技术:利用遮阳、补光等技术调节温室内的光照强度,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3. 水分调节技术:通过雨水收集系统、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自动滴灌系统等技术对温室内的水分进行调节,保证植物在适宜的湿度下生长。
4. 空气流动控制技术:通过设置通风设备、空气循环设备等设施来控制温室内空气的流通,保持温室内空气的新鲜,提高植物的生长效率。
设施土壤环境调控技术主要是指通过控制土壤中的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盐碱度和营养物质含量等参数实现作物生产的调控。
这些技术包括:
1. 土壤温度调控技术:通过控制土壤加热、保温等措施对土壤温度进行调节和控制,提高作物的生长效率。
2. 土壤水分调节技术:通过喷灌、滴灌等技术对土壤中的水分进行调节控制,保证植物在适宜的湿度下生长。
3. 土壤通气控制技术:通过加设排水设施、通风设施等对土壤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控制,保持作物根系良好的通气状态。
4. 土壤盐碱度调控技术:通过施加改良剂、定期排盐等技术对土壤中的盐碱度进行调节和控制,提高土壤的肥力。
5. 土壤养分调控技术:通过施加有机肥、化肥等技术对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进行调节和控制,提高植物的生长效率。
《基于数据驱动的设施环境智能调控方法研究》

《基于数据驱动的设施环境智能调控方法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设施环境调控的智能化已成为现代工业、农业、城市管理等领域的重要需求。
传统的设施环境调控方法往往依赖于人工经验,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变化。
因此,基于数据驱动的设施环境智能调控方法应运而生,其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大量数据,实现对设施环境的智能调控。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数据驱动的设施环境智能调控方法,为相关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设施环境智能调控已成为一种趋势。
数据驱动的设施环境智能调控方法,通过收集设施环境中的各种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设施环境的实时监测、预测和调控。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设施环境的舒适度、安全性和能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是实施基于数据驱动的设施环境智能调控方法的基础。
本部分研究通过传感器、监控系统等设备,收集设施环境中的各种数据。
同时,运用数据清洗、预处理等技术,对数据进行筛选、去噪、标准化等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分析与建模在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础上,本部分研究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如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通过建立设施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模型、预测模型等,实现对设施环境的智能预测和调控。
3. 智能调控策略制定根据数据分析与建模的结果,本部分研究制定智能调控策略。
通过设定调控目标、选择调控手段、优化调控参数等方式,实现对设施环境的智能调控。
同时,通过不断试错和反馈机制,对智能调控策略进行优化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调控效果。
四、实验与分析为了验证基于数据驱动的设施环境智能调控方法的有效性,本部分研究进行了实验分析。
实验采用某工业园区的实际环境数据,通过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分析与建模、智能调控策略制定等步骤,实现了对工业园区环境的智能调控。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一)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一)摘要在设施环境栽培中,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和土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别论述了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土壤等环境调控技术,以期在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时段,科学调控每个环境因子的参数指标,达到设施栽培的高产、高效、高创收的目标。
关键词设施环境调控;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土壤设施园艺实现了可调控内部环境因子量值、改善内部作物生长环境的小型人造“温室效应”,打破地域、气候、环境差异,创造作物正常生长的环境载体。
通过配套设备或设施分别调控与控制各个环境因子(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土壤、生物)的量值幅度与状态,给作物提供最佳的适宜生存环境,以达到市场供求及个别需求,实现经济收益。
1温度环境调控温度是影响作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
作物从萌芽到成熟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体内一切生理生化过程,都有一定的“三基点”温度要求。
根据作物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分为耐寒性、半耐寒性、不耐寒性等3类作为温度管理的主要依据。
在设施栽培中,目前主要推广的是棚室四段变温管理,即把一昼夜24h分成4个阶段,上午、下午、前半夜和后半夜。
上午以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为目标,进行高温管理;下午和前半夜温度逐渐降低,以便把光合产物运送到各个器官;后半夜在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进行低温管理,防止消耗更多的养分。
1.1温室加温冬季,温室内部温度受到室外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降低,可能降至作物生长温度最低基点以下,若不及时采取加温措施,将很难维持作物正常生长所要求的温度环境,因此需要加温。
一是空气加温。
常用的主要有热水供暖系统和热风供暖系统。
前者主要热媒为水,介质热容量较大,系统热稳定性较高,适应范围较广;后者热媒为空气,介质热容量较小,热稳定性较低,适用于短时间补充热量,用以短期维持室内空气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或提高。
二是土壤加温。
多采用土壤下埋入电热线和埋设酿热物。
前者又称电热温床,使电能转化成热能,实现土壤温度的自动调节,保温效果好,设备简单,用途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摘要在设施环境栽培中,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和土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别论述了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土壤等环境调控技术,以期在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时段,科学调控每个环境因子的参数指标,达到设施栽培的高产、高效、高创收的目标。
关键词设施环境调控;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土壤设施园艺实现了可调控内部环境因子量值、改善内部作物生长环境的小型人造“温室效应”,打破地域、气候、环境差异,创造作物正常生长的环境载体。
通过配套设备或设施分别调控与控制各个环境因子(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土壤、生物)的量值幅度与状态,给作物提供最佳的适宜生存环境,以达到市场供求及个别需求,实现经济收益。
1温度环境调控温度是影响作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
作物从萌芽到成熟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体内一切生理生化过程,都有一定的“三基点”温度要求。
根据作物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分为耐寒性、半耐寒性、不耐寒性等3类作为温度管理的主要依据。
在设施栽培中,目前主要推广的是棚室四段变温管理,即把一昼夜24h分成4个阶段,上午、下午、前半夜和后半夜。
上午以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为目标,进行高温管理;下午和前半夜温度逐渐降低,以便把光合产物运送到各个器官;后半夜在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进行低温管理,防止消耗更多的养分。
1.1温室加温冬季,温室内部温度受到室外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降低,可能降至作物生长温度最低基点以下,若不及时采取加温措施,将很难维持作物正常生长所要求的温度环境,因此需要加温。
一是空气加温。
常用的主要有热水供暖系统和热风供暖系统。
前者主要热媒为水,介质热容量较大,系统热稳定性较高,适应范围较广;后者热媒为空气,介质热容量较小,热稳定性较低,适用于短时间补充热量,用以短期维持室内空气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或提高。
二是土壤加温。
多采用土壤下埋入电热线和埋设酿热物。
前者又称电热温床,使电能转化成热能,实现土壤温度的自动调节,保温效果好,设备简单,用途广泛。
后者温室土壤下面埋1层酿热物,既能提高地温(10cm 深土层温度提高1.5~2.0℃),又能补充二氧化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1.2温室降温温室的降温在夏季尤为重要,降温的措施主要有:一是通风换气,包括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二是遮阳降温,主要包括设置内、外遮阳幕系统、采用布织布覆盖、温室透明屋面涂刷半透明涂料等;三是蒸发降温,主要包括湿帘降温和空气加湿降温。
1.3温室保温有效的保温措施可以减少热损失,在节省能源的同时,保持作物正常生育所要求的环境温度。
保温措施主要有:改善温室结构形式和结构材质,提高自然光的透光率和采光量,如园艺“LY-Ⅰ型”蓄热保温墙体的应用等;选用透光率高、导热性差的透明覆盖材料;设置室外辅助保温层、内保温幕和多层覆盖技术(比单层棚膜提高10~12℃),提高散热面热阻,降低向外的长波辐射率;选址适当,避免在冬季多风、风大的风口附近建造温室。
2光照环境调控作物全部干物质产量的90%~95%均来自于光合作用。
因此,设施光环境直接关系作物生命及其干物质产量和品质,是一种基础环境。
它包括光照强度、光照时数、光质、光照分布等。
不同植物所要求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不同,前者分为强光照、弱光照、中光照植物;后者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植物,光照强度和光周期性反应是进行光照条件管理的主要依据。
在设施有限的空间中,在自然光照形成的设施光照环境基础上,进行对室内光照条件适当地限制、补充和有目的地调节与控制,可以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条件的前提下,营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全过程的良好光照环境,能够使温室周年生产各种不同的园艺作物,满足市场供应或其他需求。
一是光照强度调节。
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棚、室设计,如选择合适的建筑方位、合理的温室结构、适宜的透光覆盖材料、减少结构和设备的遮阳率等。
二是光质调节。
根据作物对光质的要求,选择透射的光谱波段应有益于该种植物生长与开花结果的材质。
如紫色膜对紫外光、紫光透过率高,有利于茄子果实的着色和提高品质。
三是人工补光调节。
分为人工光周期补光和人工光合补光。
前者是对长光性作物正常发育采用的人工延长日照时间的措施,如安装荧光灯和钨丝灯;后者是作物自然光照强度不足而采用人工光源补充光合能量不足的补光措施,如安装农艺钠灯、荧光灯或张挂聚酯反光幕、覆盖银黑色地膜。
四是遮光调节。
包括光合遮光调节和光周期遮光调节。
强光和高温会降低光合速率,抑制光合作用,采用有一定遮光率的遮光材料,减弱光照强度,有效降低温度,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短光性作物并不需要日照时间过长,需要用周期遮光的措施延长暗期,缩短日照时间,以利发育良好或提早开花、促进早熟。
3水分环境调控水是构成并支撑植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植物总质量的80%~95%,园艺产品尤甚。
设施的水分环境,由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共同构成,二者只有协调管理,才能充分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
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水分条件要求:种子发芽期,需要足够大量的促进种子贮藏物质的转化和原生质的生命活动,以利胚根伸出并向胚胎供足水分;幼苗生长期,根系弱小,保持土壤湿润,过高的土壤湿度造成植株徒长或烂根;营养生长期,处于茎叶生长盛期,需水量大,对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要求高,但湿度也不可过高,易引发病害;开花结果期,对环境水分要求比较严格,土壤水分足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不可缺水,否则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或落花。
空气湿度宜低,利于开花授粉。
果实膨大要求土壤水分充足[1,2]。
一是土壤水分调控。
土壤水分的调控目的,是满足不同作物对水分的不同要求,根据不同生长期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次数。
如采用滴灌、微喷灌、膜下沟灌等。
二是空气湿度的调控。
降低空气湿度采用:通风换气,是实现棚室内外空气交换、将温室内湿度较高的空气排除、降低室内空气湿度的办法,有效调节设施环境湿度,如通风口开启等;加热降湿,通过加热提高室内空气温度从而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减少水分蒸发,通过采用膜下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节水、减少水分蒸发量,降低空气相对湿度。
增加空气湿度,如冬季供暖系统导致空气相对湿度过低,采用灌溉、微雾喷灌,增加地表水分,提高蒸发量。
4气体环境调控温室内气体来自室外环境中的大气,但温室是个半封闭的空间,并非随时与室外保持连通,同时又种有作物,气体条件比较复杂,二氧化碳气体有时不足,有毒气体较多,如管理不当,易造成作物减产甚至中毒死亡。
二氧化碳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有重要影响,随着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作物碳代谢、体内碳氮比提高,促进花芽分化、器官健全、可达到增产和果实品质优良的目的。
试验证明,二氧化碳浓度比正常空气高50%时,作物增产26%~37%。
有害气体通过作物气孔进入其体内,不但影响作物生产发育,而且有的会导致作物受害致死,主要可能发生的有害气体有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二氧化硫、氯气、氨气等。
一是二氧化碳调控。
及时打开通风口,使室外的二氧化碳补充进来,以满足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降低“生理饥饿”造成的减产。
采用一氧化碳定时、定量的充分燃烧,液态或固态二氧化碳的挥发、化学反应等方法,定量提高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或利用有机肥的发酵在一定程度上作人为调控,从而提高光合速率,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是有害气体调控。
选用安全可靠的农用塑料薄膜、塑料制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防止氨气和二氧化硫有毒气体的危害;直燃式供暖设备的密闭性,防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有毒气体的危害;避免化肥、农药等堆放不当,造成挥发,产生有害气体。
5土壤环境调控土壤环境包括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气体)、土壤化学性状(土壤的酸碱度、土壤所含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生物环境,对作物的生长与营养状况及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温室周年生产,土壤利用率高,施肥量大,造成室内土壤环境与室外露地土壤明显不同,造成表层土壤盐分高,产生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连作障碍突出等问题[3,4]。
一是利用平衡施肥技术。
根据土壤的供肥能力和作物各生长阶段的需肥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从根源上减少土壤盐分积累,避免或减缓土壤次生盐渍化或酸化。
二是有机肥调节。
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腐殖质同时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缓盐类浓度上升。
三是调节灌溉方式。
采用微喷、滴灌、渗灌等灌溉方式,节水同时有效降低土壤表层蒸发强度,减缓土壤因大量水分上升而导致的地表层盐分过多积累。
四是土壤消毒。
温室内出现土壤病虫害难以灭绝,可采用高温消毒或药剂熏蒸消毒如硫磺、氯化苦等。
五是合理轮作。
避免由于栽培品种单一连作而造成土壤中养分失衡,植物残体及根系分泌物产生的自毒现象,对保持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极为有利。
六是改善土壤环境。
由于温室空间有限,可以花费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彻底改变温室内的土壤环境,如更换土壤、针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有目的地改良土壤。
6参考文献[1] 闫杰,罗庆熙,陈碧华.园艺设施内湿度环境的调控[J].长江蔬菜,2004(9):36-39.[2] 程冬玲,林性粹.园艺设施内的水分调控[J].西北园艺(果树),2001(1):21-22.[3] 张福墁.设施园艺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4] 李东坡,武志杰,梁成华,等.设施土壤生态环境特点与设控[J].生态学杂志,2004,23(5):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