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 详解分析

合集下载

西安事变PPT分析

西安事变PPT分析

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停止了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 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 的机会。 总之,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 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蒋介石
• 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 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 • 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 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 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 革命军第一军师长,1927 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 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 抗日主张。 • 西安事变时任国民政府军 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 匪总司令。
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 取消“西北剿匪总部”, 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 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 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 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 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 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 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 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 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 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 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 结抗日大计。
张学良与中共的秘密接触
• 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了和中国共产党的秘 密接触。 • 4月9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同机 的还有王以哲、刘鼎。 • 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决定改‘反蒋抗日’的 方针为‘逼蒋抗日’。 • 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 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
• 督战剿共 苦谏不听 断然兵谏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 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 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 队交火。蒋闻枪声,越 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 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 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 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 蒋介石高级党、政、军 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 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 亡。

揭秘西安事变:三位一体局面瓦解,西安事变惨淡收场,只因二二事件

揭秘西安事变:三位一体局面瓦解,西安事变惨淡收场,只因二二事件

揭秘西安事变:三位一体局面瓦解,西安事变惨淡收场,只因二二事件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为改造东北军,推行联共抗日方针,提拔重用了一批年轻的军政干部。

于是,在东北军内逐渐形成了以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等为首的老派和以应德田、孙铭九、苗剑秋为首的少壮派。

1、二二事件的背景张学良送蒋去南京时,虽临时指定由于学忠指挥东北军,但于难以承担此项重任。

张在南京被扣留后,东北军群龙无首,少壮派和老派之间围绕营救张学良的分歧和矛盾愈演愈烈。

少壮派是张学良联共抗日以至对蒋发动“兵谏”的可靠力量,深得张的信任。

张在南京被扣后,这些人情绪激昂,甚至嚎陶大哭,表示蒋不放张返陕就与南京决一死战,主张武力救张;王以哲等东北军老一代高级将领,则认为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从整个国家民族利益出发,应该力争和平解决,通过谈判营救张学良,反对打仗。

也有极个别高级将领一面主和,一面在蒋的引诱下向南京靠拢,引起少壮派的强烈不满。

于是,东北军两派在和战问题上的分歧日趋紧张。

十七路军内部也有类似情况,只是在程度上还不那么严重。

杨虎城当时基本上是主和的,但有时也摇摆。

如1月下旬某日,60多名东北军军官向他痛哭陈情,要求杨领导大家同南京决一死战,以营救张学良。

这些东北军军官同仇敌忾的悲愤情绪,使杨深受感动,赢得了杨的同情。

面对外有重兵压境、内有和战之争的错综复杂形势,周恩来坚毅沉着,坚持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他积极支持和协助杨虎城,同杨反复分析当时的大局,坚定杨和平解决事变的信心。

对东北军中的两派,分别同他们谈心,希望他们认清形势和前途,在抗日救国的基础上团结合作。

可是,东北军少壮派掀起的主战声浪日益高涨。

1月20日左右,应德田、孙铭九等人发起请战签名运行,鼓吹为营救张学良,不惜与中央军作战;并扬言谁不签名,谁就是不拥护、不想营救张副司令,只顾个人升官发财,等等。

在这种舆论压力下,本来主和的军官,也只好跟着签了名。

2、中共试图避免事件发生的努力恰在此时,红军高级将领彭德怀等来到西安。

浅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浅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浅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摘要:西安事变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军谏,事变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有张杨二将军与蒋介石相互妥协、达成一致,又有中国共产党居间调停、顾全大局,国民党主和派面对现实、多方斡旋,国际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强烈反应等等。

这诸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关键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原因0 引言日本实行全面抗战以来,蒋介石实施“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致使军队对日作战部消极,影响了全国抗日活动的开展。

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为了“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动内外的“西安事变”。

这次事变在中国共产党和多方努力的调解下得以和平解决。

关于和平解决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坚持,国民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积极斡旋。

这三者之间,中国共产党的贡献是最大的。

1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因素我党一直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即独立自主地采取了对张杨的支持与保护政策。

事变发生的第一时间,在西安的中共中央立即发报表示拟派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去西安共商大计。

17日中共代表团到西安。

这说明中央的反应是迅速的、及时的和积极的,把和平调解作为解决事变的基本方针。

西安事变期间,中共领导工作的中心就是努力争取各方面力量,营造一个有利的国内环境,实现事变的和平解决。

首先中共中央积极争取蒋介石和南京政府接受张杨的抗日救国主张,坚决制止亲日派对西安的讨伐。

在谈判期间,周恩来曾单独与宋子文长谈,还与宋美龄两次长谈。

24日,在中共的力争下,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基本上同意了张杨八项主张。

2 以张学良、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张、杨二位将军自发动“兵谏”之日起就在争取和平解决的结局。

论西安事变是几方势力搏弈的结果

论西安事变是几方势力搏弈的结果

论西安事变挽救中国命运是多方势力搏弈的结果08历史2班庄严【内容提要】:1936年12月12日, 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 在全国人民抗日爱国运动和中共杭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 为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 逼蒋抗日, 采取果断措施, 率部“兵谏” , 一举逮捕了蒋介石及其聚集在西安的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军政要员, 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

虽然事变最终以和平收场,但在斡旋的过程中,充满着南京国民政府内部、东北军、中国共产党和众多国际势力等因素的较量。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蒋中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众所周知,自从1931年7月23日蒋中正发表《告全国一致安内攘外》讲话后,“攘外必先安内”这一由蒋中正亲手制定的政策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基轴。

两个月后,沈阳被日军攻占,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

1933年,日军顺着长城一线将战火打到华北地区,直至1936年,东北三省和部分华北地区沦陷,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这国家危机存亡的关键时期,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事件,那就是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主导的西安事变。

事件的最终结果是蒋中正平安回到南京,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圆满结局。

与圆满结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复杂的谈判过程,其中交织着多方势力的利益,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搏弈中,是各方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才导致这种结局的产生。

一、南京国民政府各派势力对事变走向起关键作用。

(一)蒋中正本人作为西安事变的主要当事人之一,蒋中正本人的态度对事件的走向有直接的影响。

对于当时独裁统治的蒋委员长而言,被自己的部下兵谏,无论是从道义还是面子上都是无法接受的。

但由于形式严峻,自身无法掌握主动权,故对张、杨二人施行不理不睬的拖延战术,以保全自身平安。

虽然“攘外必先安内”是其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但由于日军将战线推进到华北地区,亦使得蒋委员长不得不重新审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否能够适应新局面的发展。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西安事变是一次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西安事变经过介绍西安事变是一场非常大胆的变革活动,当时张学良因为受到启发而觉得国民党的政策十分的不合理,于是屡次进言希望可以改变政策,并且暂时停止国内间的争斗,共同面对真正的敌人日军,但是蒋介石却十分的顽固,甚至还因此撤掉了张学良的职位,这样一来西安事变就发生了,那么西安事变经过是怎样的呢?西安事变经过说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首先张学良召集了手下所以的军队,然后说明了这次兵谏的意义和时间,这表面他已经下了非常大的决心,而他将这次事变定义为兵谏,这个说法在西安事变的经过中也埋下了伏笔。

第二天清晨张学良带领着士兵准备将蒋介石扣押,活捉后又再次扣留了许多国民党内部高官,这样一来也预示着西安事变的经过已经正式开始了。

在西安事变的经过中还曾经险些爆发武装冲突,国民党劝说无效开始向各界申请进行讨伐活动,张学良为了避免更加的冲突于是释放了蒋鼎文。

西安事变的经过同时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震惊,世界各国纷纷表示十分的惊诧,之后在张学良的公馆内还进行了一场谈判,但是张学良在周恩来的协调之下,终于让蒋介石答应了停止国内争斗的条件,虽然在西安事变的经过中是他亲自扣押了蒋介石,但是在释放的时候他却要求亲自护送蒋介石离开,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他被扣押在南京。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张杨两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

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建议:“根据我两年来的观察,蒋可能抗日,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过来。

”当张杨起事时明确表示:“捉了(蒋)之后,只要他答应抗战,我们还拥护他作领袖。

”但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内部对如何处置蒋介石议论纷纷,统一内部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

关于西安事变发生的前奏分析

关于西安事变发生的前奏分析

关于西安事变发生的前奏分析摘要西安事变在国共两党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性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本文就西安事变发动者张学良的转变及西安事变发生的前奏进行讲解和分析。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不抵抗政策延安会议统一战线一、前言1936年12月12日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为的是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中共为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两党团结,决定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进行和平谈判,最终已蒋介石被迫作出了停止剿共、练共抗日等六项承诺而结束。

西安事变使当时看上去胜券在握的蒋介石被迫放弃了安内攘外的政策,让几乎被逼上绝境的共产党获得的喘息的机会,历史的天平经由此渐渐倒向有利于共产党的一边。

而对于国共两党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一个转折性事件,课本上短短几段话的描述显然有许多问题和细节没有解释清楚,下面就我认为要正确认识西安事变有必要讲清楚的几个问题。

二、张学良——从不抵抗将军到联共抗日1.不放一枪撤出东北不能不提事件的发动者张学良,说到张学良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不抵抗将军”的恶名。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了震惊世界九·一八事变,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

率领东北军的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致使日军轻易便沈阳全城,东北军撤向锦州。

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张的不抵抗的命令,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关于“不抵抗”究竟是蒋介石电报中的指示,还是张学良自己的命令,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按课本所述,乃是蒋介石的命令。

虽然张学良晚年多次在公共场合承认所谓的不抵抗,是自己下达的命令。

红星照耀中国西安事变的起因经过

红星照耀中国西安事变的起因经过

红星照耀中国西安事变的起因经过《红星照耀中国西安事变的起因经过》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此次事件由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旨在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本文将详细剖析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经过。

西安事变的起因民族矛盾激化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逐步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九一八事变不仅是日本侵华的开端,也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起点。

随着日本侵略的深入,东北三省的资源被掠夺,人民生活困苦,民族危机感愈发强烈。

全国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学生、工人、农民等各阶层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张学良与杨虎城的立场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前的立场逐渐发生了变化。

他们意识到,继续内战只会削弱中国的整体实力,无法有效抵御日本的侵略。

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领导者,亲眼目睹了东北的沦陷和人民的苦难,这使他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杨虎城则在西北地区目睹了红军的抗日决心和行动,深受感动。

他们都认为,只有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才能形成抗日的强大力量。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联共抗日的坚定立场,并决定通过实际行动来促使国民政府改变政策。

红军的感召与停战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与红军实现了停战。

这一停战不仅为张学良和杨虎城提供了与红军建立深厚同志感情的机会,也为他们发动西安事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军在陕北的抗日宣传和实际行动,深深打动了张学良和杨虎城。

他们意识到,红军不仅是抗日的中坚力量,也是实现全国团结的重要力量。

通过与红军的接触,张学良和杨虎城逐渐形成了联共抗日的坚定信念。

西安事变的经过蒋介石的西安之行蒋介石在1936年12月初前往西安,意图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继续执行“剿共”政策。

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意义篇一:西安事变的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西安事变是一个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它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时局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西安事变是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共产党联蒋抗日,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战,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形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是由各方面因素促成的,有张学良、杨虎城的作用,有共产党的作用,也有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作用。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中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其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1936年12月,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

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要求,继续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将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统领的西北军调到陕甘一带攻打红军。

张、杨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认识到“剿共”没有前途,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但是,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其反共内战政策,拒绝接受张、杨多次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建议。

12月初,蒋介石再度到西安督战,逼迫张、杨加紧“剿共”。

张、杨出于爱国热情和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激愤,在“哭谏”无效后,毅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于12日清晨在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囚禁了十几名国民党军政大员,并随即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企图取蒋而代之,进一步扩大内战。

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应张、杨的邀请,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调停。

周恩来等向各方面耐心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同蒋介石进行谈判,12月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1/2
西安事变
1936年春,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 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合抗日。蒋 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政要围攻红 军。 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中正,请缨抗战,遭蒋拒绝。 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中正,再三苦谏,要 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
张学良与中共的秘密接触
• 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了和中国共产党的秘 密接触。 • 4月9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同机 的还有王以哲、刘鼎。 • 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决定改‘反蒋抗日’的 方针为‘逼蒋抗日’。 • 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 《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
2018/11/2
谢谢观看
2018/11/2
经过
• 督战剿共 苦谏不听 断然兵谏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 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 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 队交火。蒋闻枪声,越 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 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 索发现后捕获。西安事 变爆发。2018 Nhomakorabea11/2
当年蒋介石被扣押之地
2018/11/2
亲日派掌权, 国家陷入混乱割据局面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概况
• 时间:1936.12.12(又称双十二事件) • 地点:西安 •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目的:逼蒋抗日
主要人物
张学良
• 国民革命军将领,军阀首领 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 名的爱国将领、政治家、军 事家。 • 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 期软禁。 • 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 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 “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 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蒋介石
• 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 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 。 • 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 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 共合作破裂。西安事变后 接受抗日主张。 • 西安事变时任国民政府军 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 匪总司令。
历史背景
1935年八月 “八一宣言” 1936.6.1 六一事变 1936.12.12 西安事变 1931.9.18 九一八事变 1935.12.9 1936.10 1935年9月-11月 一二九运动 长征结束 四次剿共
杀蒋
如何处置 蒋介石 日本有机可趁
放蒋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 可能同意共同抗日
西安事变后各方态度
国民党政府
1、以何应钦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
派周恩来赴西安 进行谈判: 放蒋,共同抗日
日本
亲日派: 积极部署讨伐张、杨 2、以宋美龄为代表的 亲英美派: 积极营救蒋介石
杀蒋,趁机侵华
共产国际
放蒋,共同抗日
西安事变结果
1、抗战节节失利,国家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但蒋介石仍然采取不抵抗政策; 2、中共积极倡导国共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2018/11/2
九一八事变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东北全境沦陷,14年殖民统治,3000多同胞沦为亡 国奴。 中共对日宣战,而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采取“不抵抗政策”。
• 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 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 • 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回到南京, 张学良被扣留 •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 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 • 西安事变后停止了安内攘外的政策,迫使 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 日统一战线
2018/11/2
总体影响
•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基本停止了内战,极大地鼓舞 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 停止了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 行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 大的机会。 • 总之,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 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1935.8)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一二九运动(1935.12.9)
•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停止内战,一致 抗日”,各地响应。
东北军四次剿共失败
•四次同红军交手均失败,共损失3个师,1500人
两广事变(又称六一事变或西南事变)
•1936年6月1日,陈济棠、李宗仁在广州发出通电。 痛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对中国土地的践踏,决定 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复失地。结果不久后广东将领、 飞行员纷纷向南京政府投诚,事变失败。
• 杨虎城 陕西蒲城人,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 上将。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 西民军与清军作战。1912年投身于孙 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 因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而被迫到欧 洲考察,随后秘密回国被囚禁十二年。 1949年9月6日,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重 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是100位为新 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 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