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红色经典电视剧】红色经典电视剧《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西安事变的一些资料和影视作品,感触颇深。
说起西安事变,那可真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啊!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的命运就像在狂风巨浪中飘摇的小船。
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的义举,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紧张万分的一幕幕。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蒋介石趾高气昂地来到西安,想着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继续对红军发动进攻。
可这两位将军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们清楚地知道,这时候打内战,只会让日本人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略我们的国土,老百姓的日子会更加水深火热。
张学良将军,那可是个有血性的汉子!他年轻的时候,就有着一腔报国的热情。
他看着国土沦陷,百姓受苦,心里那个急啊!杨虎城将军呢,也是个铁骨铮铮的人物,一心想着为国家和民族做点实事。
他们两个凑到一块儿,一商量,决定不能再这么任由蒋介石瞎指挥,得想办法逼他抗日。
于是,就有了那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那天,蒋介石还在睡梦中,就被突然闯进房间的士兵给惊醒了。
他那时候的表情,一定是惊恐万分,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信赖的部下会对他动手。
他可能一开始还故作镇定,想着凭借自己的权威让张学良和杨虎城收手。
但这两位将军心意已决,哪会被他几句话就给唬住。
当时的西安,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大街小巷里,人们都在议论纷纷,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有人担心局势会失控,引发更大的混乱;有人则暗暗为两位将军叫好,觉得他们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我就在想啊,如果我当时在西安,我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可能会既紧张又兴奋吧。
紧张的是,不知道这场事变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兴奋的是,终于有人站出来,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奋力一搏。
再看看蒋介石,被软禁起来的他,一开始还死要面子,不肯低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
国内外的舆论压力,让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这时候,共产党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宽广的胸怀,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的是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红色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1000字5篇

红色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1000字5篇《西安事变》整个影片让我感动最深的是张学良将军的一句话:我们的枪不是打中国人自己的,更不是打大学生的,我们是打日本人的!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西安事变观后感近来无事,我就观看了《西安事变》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深有感触。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理解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
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
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
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用心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看到周恩来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达西安后,联想到国民党中那些所谓哥们的表现,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共产党最仗义!而重新拍制的《西安事变》也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在国民党内部,最讲民族大义的张学良也是最讲哥们情谊的人。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前段时间,我观看了有关西安事变的影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西安事变,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篇章。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的英勇举动,让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影片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表情都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紧张的时刻。
我看到了张学良将军的纠结与坚定,他身处国民党内部,却心怀民族大义。
杨虎城将军的果敢和决断,也让我心生敬佩。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事变前夕的紧张氛围。
那时候的西安,表面上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士兵们在城墙上巡逻,脚步声沉重而又整齐,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即将发生的大事,但那种严肃的神情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张学良将军的府邸里,灯火通明。
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手中的香烟一根接着一根。
他心里清楚,这一步一旦迈出去,就没有回头路。
但是,国仇家恨让他无法再忍受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他的内心在激烈地斗争着,一边是多年的兄弟情谊和上级关系,另一边是民族的危亡和百姓的苦难。
杨虎城将军则是一脸的刚毅,他坐在椅子上,双手紧紧地握成拳头。
他和张学良将军一起商讨着行动计划,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生怕出现一丝差错。
他们知道,这次行动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终于,到了行动的那一天。
士兵们悄悄地集结,武器被紧紧地握在手中。
当他们冲进蒋介石的住所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蒋介石从睡梦中惊醒,一脸的惊慌失措。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和绝望。
西安事变的成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希望。
但随之而来的,是各方势力的博弈和谈判。
在这个过程中,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回想起来,这段历史真的让人感慨万千。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这样一群勇敢的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
他们或许没有想过自己会名垂青史,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和对国家的忠诚,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
西安事变中小学生观后感5篇

西安事变中小学生观后感5篇西安事变中小学生观后感作文(1)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情怀从未平息过。
爱国学生、抗战将领以及无数奋勇抗争的战士,为祖国大地上演了激昂澎湃的守护之歌。
中国的历史在那段峥嵘岁月中磨砺出厚重,并永远纪念着为抗战付出的人们。
20XX年4月27日,红色电影又一次将我们拉回了那个沐浴风雨的年代,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
这次的影片是《西安事变》。
它带着老电影独有的风格,激昂地诉说着那段历史。
没有华丽的色彩装扮,也没有精致的画面效果,整部影片变换着蓝白棕的主色调,却与那段历史如此切合。
西安事变是我们都熟知的事件。
影片中的演员用最真情的演出技巧唱着守护祖国的歌。
西安事变之前,日本大举侵略中国,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使抗战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
当时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军政首脑,实力强大,而共产党力量弱小。
所以,“逼蒋抗日”迫在眉睫。
然后蒋介石的不合作态度以及强硬的手段使共同抗战的梦想越来越远。
出于伟大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周总理的钦佩,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并软禁了蒋介石。
整个过程充满波折和风险,但张、杨两位将领无怨无悔。
影片很长,所以在时间允许范围内并没有放完。
但学过历史的我们都明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内战大体停止,民族前所未有的团结。
这次事件对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国内战争走向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我个人对张、杨两位将领很是钦佩。
他们在民族最紧急的时刻认清了现状,冲破党派的阻碍,不顾个人安危地发动了事变。
他们在那一刻必须从未想过结局,不成功,变成仁,一切是那么的理所应当。
中国抗战的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英雄,我们在今日重温这段历史,仍充满了无限活力和感动。
祖国今日的成就是那些英雄用自我的双手和鲜血换来的,今日的我们理应牢记那段历史,珍惜此刻的安定,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努力。
感激这次的红色电影,我重温了历史,思考了现状。
精选最新《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精选最新《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西安事变》观后感1最初的喜欢是因他的名字——学良,汉卿,爱国壮士味十足,却又带了一点优雅的精致。
那种喜欢是遥远而空洞的,虽然当年也曾惊叹于历史书上他如少帅这称号一般的气质,但也丝毫没有兴致去进一步了解什么,从这点来看我算不得花痴。
寒假里只是偶尔出于好奇点了PPlive上的《西安事变》,我之前并没有看过胡军的剧目,并觉得这个人的长相,稍稍有点辱没了他。
然而,那偶尔的一个点击,却一发不可收。
以至于那时我便想,一定要写点什么,来纪念这个男人,纪念这样一种率直的,秀气的,赤诚的,高傲的光华。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觉得用淳朴率性的《诗经》来形容同样的他最为合适。
东北人,率性俊朗,浑然天成。
却拥有江南人那般的皮肤,当年戴季陶曾形容他公子气,皮肤好得像个瓷娃娃。
电视剧中宋美龄一度称他为莱茵河畔的骑士,真实度虽不可考,当年宋美龄把少帅介绍进上海上流交际圈,时常相伴却是不假。
谣传更有甚者,据说墨索里尼的女儿对其一见钟情。
而赵四风流朱五狂,不过是从侧面印证其威仪之表罢了。
甚至到蒋介石先生逝世之后,隐退多年已然高龄的少帅出现于灵堂,在场的新人旧识仍要赞叹“汉公风度”。
但再胜的外表,也不过是绿叶而已。
少帅被嵌入历史册页,主要是两件事——东北易帜、西安事变。
那些俊朗的老照片,那些风流旧史,便如同一个重大日子的好天气,叫一切鲜明生动起来。
但那日子却无法改变,正如其赤诚率性无法改变一般。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最爱的镜头是第6集,宋子文问他,对当年东北易帜可曾后悔。
他说怎么可能。
当年土肥原转达日本天皇的意思——支持他当皇帝。
他拥有东北三省的土地,三千万人民,全国最强的兵工产业,还有自己的边业银行,若他当皇帝,就没有溥仪什么事了。
却让土肥原带回去两句话:“一、日本天皇不在我之上,我与裕仁是同庚;二、我张学良,永远是一个中国人。
”一旁的赵四静默地看着他,眼里却是说不出的崇敬。
那时我突然理解了赵四的心情。
爱国电视剧《西安事变》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爱国电视剧《西安事变》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大家有没有观看过爱国电视剧西安事变,有没有写过关于西安事变的观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能够分享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把3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西安事变》给看完了,真是感慨颇多啊!以前在历史书中看到有关西安事变的文字十分有限,而经过这次观看电视剧《西安事变》之后,对西安事变的整个经过有了一个详细,深入的了解.从这次事变中我更加对张学良的深明大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感到钦佩,而对蒋介石的老奸巨滑,言而无信而所不耻.也对爱国将士张学良将军的悲惨遭遇(被幽禁了55年)所同情,这样一名爱国将士竟然遭到如此待遇,真是太不公平了.虽然张学良将士已离我们而去了,可是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永远都怀念这位爱国将士,民族英雄!相信他将名垂青史,千古流芳!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情怀从未平息过。
爱国学生、抗战将领以及无数奋勇抗争的战士,为祖国大地上演了激昂澎湃的守护之歌。
中国的历史在那段峥嵘岁月中磨砺出厚重,并永远纪念着为抗战付出的人们。
2012年4月27日,红色电影又一次将我们拉回了那个沐浴风雨的年代,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
这次的影片是《西安事变》。
它带着老电影独有的风格,激昂地诉说着那段历史。
没有华丽的色彩装扮,也没有精致的画面效果,整部影片变换着蓝白棕的主色调,却与那段历史如此切合。
西安事变是我们都熟知的事件。
影片中的演员用最真情的演出技巧唱着守护祖国的歌。
西安事变之前,日本大举侵略中国,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使抗战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
当时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军政首脑,实力强大,而共产党力量弱小。
所以,“逼蒋抗日”迫在眉睫。
然后蒋介石的不合作态度以及强硬的手段使共同抗战的梦想越来越远。
出于伟大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周总理的钦佩,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并软禁了蒋介石。
《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观看《西安事变》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西安事变》观后感1近来无事,我就观看了《西安事变》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深有感触。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
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
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
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看到周恩来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达到西安后,联想到国民党中那些所谓哥们的表现,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共产党最仗义!而重新拍制的《西安事变》也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在国民党内部,最讲民族大义的张学良也是最讲哥们情谊的人。
张将军为了抗战,扣压了他的“大哥”蒋委员长,应该说是一种为民族大义牺牲哥们情谊的表现,不过从以后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他的这一壮举也是最够哥们的,由此成就了蒋委员长的历史地位。
《西安事变》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西安事变》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大家有没有去观看过西安事变,有没有写过西安事变的观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能够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刚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深深地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精神所折服,他们明明白以下犯上是不允许的,一旦兵谏不成功就意味着他们会面临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但他们为了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存亡,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去进行了兵谏,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多么的深,中国哺育了他们两个,他们誓要保卫自我国家的领土,保护自我的民族,保护自我的国家的尊严。
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身为和他们相同种族的中国人的你我,难道不就应弘扬爱国精神吗他们为了国家的存亡,最终却落得客死异乡的收场,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个可恶的中国汉奸——川岛芳子,中国可恶的女汉奸,纵观她的一生,同样是中国人民,但她却丝毫不爱国,多次策划大阴谋,完全不把国家人民的生命当作一会事,多次卖国,真是令人发指。
她的爱国精神去了哪里竟然为了利益而放下自我的祖国,试问这与杨虎城和张学良根本是天壤之别。
身为现代主义的中国人,我们务必向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强烈爱国精神学习,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了解中国当年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史实,明白他们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弘扬爱国精神。
虽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这天,也许不再需要学《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那样为中国而献身,可是我们有职责爱国,在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当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所以弘扬爱国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却少的,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务必拥有爱国精神,也有职责去弘扬爱国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成为屹立在世界强大民族之林吧!剧中表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后,被蒋介石封为陆海空军的副总司令。
不料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奉命带兵撤出东北,使东北沦陷。
在北平休养期间张学良得知自我被民众称为“不抵抗将军”,决定觐见蒋介石并提出抗日的请求,但狡猾的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避抗日不谈……1935年,革命苏区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大红色经典电视剧】红色经典电视剧《西安事变》观后感
【--经典手机短信】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
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
yuwenmi整理了《西安事变》观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红色经典电视剧《西安事变》观后感一:
看完央视播出的《西安事变》,感触颇深,不禁为张杨两位将军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所折服。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停止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
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
正确主张,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
在形势危急、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兵谏,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
事变发生后举世震惊,全国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南京国民政府受亲日派控制准备进攻西安,各地军阀也是蠢蠢欲动,而国际上更是一致反对强烈谴责,甚至连苏联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背信弃义,只有中共为了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军事形势,张杨二位将军审时度势,提出了八项主张,并积极与中共方面联系,力求通过和平手段化解危机。
最终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遗憾的是,张杨二人一被终身软禁,一被残酷杀害,没能实现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心愿。
两位将军在危难关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必将名垂千古、万世流芳,为后人所景仰!
红色经典电视剧《西安事变》观后感二:
红色经典电视剧《西安事变》,以荧屏的角度再现了"西安事变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过程,揭秘了"西安事变的内幕和历史真相。
让后来人对"西安事变的整个经过有一个详尽、深入的了解。
西安事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的分水岭,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最终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从长期的内战到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序幕从此全面拉开。
少帅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的胆识、深明大义的气概,着实让人感到无比的钦佩。
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的杨虎城是民族英雄的代表,他的联俄联共抗日主张,在整个"西安事变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张杨两位爱国将士,他们对中华民族抗击日寇取得的决定性胜利,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的卓越功勋将名垂千史,万古流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中国共产党
在其整个过程中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西安事变从爆发到最终和平解决,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深明大义,遵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宗旨,积极倡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代表团赶赴西安,在政治、军事上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张学良和杨虎城妥善处理善后工作。
经过周恩来等人卓有成效的工作,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才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成果得到巩固,结束了国民党政权历时十年的"剿共血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西安事变中,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努力和卓越贡献,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抗日救国,谱写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红色经典电视剧《西安事变》观后感三:
这两天热播电视剧《西安事变》我只是看到片名就觉得可笑。
重拍什么电视剧不好?非要拍《西安事变》我认为首先是导演脑子进水,要不就是工作太忙,还不知道现在有个互联
网,宽带可以进入家庭。
老百姓看世界不是光靠CCTV,还能通过互联网看世界。
还不知道现在的百姓已经和过去的百姓有天壤之别,不那么好忽悠了。
暂且不谈,张学良将军为国家作多了大贡献。
就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后,陪蒋介石回南京这场戏,我党毛泽东,周恩来那个惋惜啊,好像张学良犯了多么最低级的错误,断定这一去,一定不会有多的好下场。
也应该这样讲,我们从小受的教育这样告诉我;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是错误的,是最不应该的,蒋介石是不会讲信誉的,说话常常出尔反尔的,张学良将军陪蒋介石回南京一定是有去无回。
蒋介石回南京后,一定会至张学良于死的。
可历史确和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张学良后来非但没死。
却成了一位寿星。
历史也证明了共产党所说的,张学良确实再没回过大陆。
可历史又证明;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是张学良最明智
的选择!
理由如下:
1;假如张学良没有陪蒋介石回南京,留在西安,就算抗战没有战死,解放战争起义。
他也逃脱不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的魔掌。
2;他在东北放着日本鬼子不打,跑到西北打红军打内战,就这一条就可以让他死几回。
3;共产党夺取政权后,比他贡献大大有人在如;元帅级的刘少奇,林彪,彭德怀,陈毅,贺龙,,,,,,,,,,等等元帅大将都死于非命!何况是他。
4;张学良虽漂泊海外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寿命过百。
古今少见!
退一万步讲:假如历史可以从来。
你问自己的夫人,如果有来世,你会嫁给我吗?
夫人也许会告诉你:会的!
可是我在这里可以断言!
回顾历史,让张学良将军再选择一遍,不论大陆任何人问?
张将军,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会留在西安吗?你会加入共产党吗?
这个问题是在太简单了,简单的我都不能回答,只好到幼稚元去问了。
可是我们的大导演还告诉我,张将军你不应该陪蒋介石去南京!
求你了大导演,历史终究会大白于天下。
历史已经证明;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是张学良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