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共55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简介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简介1F10693 生物化学学分:4.0 Biochemistry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内容简介:主要讲述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生物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化学概念、组成蛋白质的20种天然氨基酸、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几种重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蛋白质研究的方法学、酶催化原理、核苷酸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脂类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结构和跨膜运输原理、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能量学、生物分子的分解合成代谢和遗传信息的复制及表达调控机制。
推荐教材:《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罗纪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Biochemistry》,B.D.Hames ,科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生物化学》(上、下册),沈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生物化学》,周爱儒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二版),聂剑初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F108257 微生物学学分:4.0 Microbiology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简介:围绕着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规律、生态及诱导育种、菌种保藏等作比较系统和详细的阐述,使学生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生物学观点,在发酵工程中赋于实践,以便开发微生物所具有的卓越功能和潜在能力。
推荐教材:《微生物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主要参考书:《微生物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教研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微生物学实验教程》,钱存柔、黄仪秀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F11945 食品工程原理学分:3.0 Principle of Food Engineering预修课程: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内容简介:介绍食品加工过程中涉及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热加工、冷加工、浓缩、干燥、挤压和发酵等食品加工原理、工艺和各类食品加工所需的设备,能将新技术、新工艺运用到生产实践,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食品科学与工程主要课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主要课程
1.食品化学:介绍食品成分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2. 食品微生物学:介绍食品微生物的分类、生长和影响因素,以及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控制方法。
3. 食品工程学:介绍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热传递、质量传递和动力学原理,以及食品加工设备的设计和操作。
4. 食品安全与卫生:介绍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食品安全法规和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以及食品中的各种污染物和控制方法。
5. 食品营养学:介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其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不同人群的饮食要求和健康问题。
6. 食品分析与检测:介绍食品分析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常见的食品检测技术和仪器。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食品产业和食品安全工作做好准备。
- 1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1.课程概述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以食品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研究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消费等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
该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通过讲授食品科学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为学生掌握食品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高食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课程内容2.1 食品基础知识该部分包括食品的定义、分类、成分、营养价值等基础知识,以及食品中微生物、酶和非酶促反应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2.2 食品生物技术该部分包括食品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应用和食品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3 食品化学该部分包括食品化学基础、食品添加剂、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及其检测等内容。
2.4 食品工程学该部分包括食品加工及其流程、食品机械控制原理、食品贮存物流及其管理、食品包装及其设计等内容。
2.5 食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该部分包括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加工质量控制、食品保质期及其安全控制、食品卫生等内容。
3.授课方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在授课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放在实验教学上。
授课内容由基础知识讲授至实践应用,课程设置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在实验室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学习、感受、掌握常见的食品加工和理化检测方法,如食品溶液制备、食品营养成分测定、食品防腐保鲜实验等等。
同时,还会安排课外实践、实习和科研等环节,让学生切实将所学知识应用于食品生产实践中。
4.教学目标4.1 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性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以更好地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食品生产与加工中的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加工的流程、基础工艺、设备和工具及其操作方法以及基本的质量控制方法。
4.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强调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导论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1010412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时数:64学分数:4.0执笔者:花旭斌编写日期:2006年12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食品工程原理研究和介绍食品工业生产中传递过程与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内在规律、常用设备及过程的计算方法。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运用这些理论并结合所学的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基础知识,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原理。
熟悉典型单元操作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和工艺和计算。
主要的单元操作包括:流体输送与压缩、制冷技术、过滤、沉降、离心分离、固体流态化、气力输送、传热、蒸发、气体吸收、蒸馏和物料干燥等。
培养学生具有针对食品生产实际,正确选择适合的单元操作的能力;组成和完善生产工艺过程的能力;正确进行过程的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和设备选型配套设计计算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重视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掌握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在工程设计计算中会正确查阅工程手册中各种工程图表,获取设计计算有关参数。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教学内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现代食品工业的特点,食品工程与化学工程的关系,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特点、内容及任务教学要求:理解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特点、内容及任务,现代食品工业的特点,掌握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单位换算重点: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单位制及量纲分析难点:量纲分析第1章流体流动与输送(13学时)教学内容:流体的物理性质及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及其应用,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管内流动及管路计算,流速及流量的测量,非牛顿流体,液体输送设备,气体压缩和输送设备教学要求:1、理解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掌握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及其应用2、掌握稳定流动、流速与流量、连续性方程,3、掌握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能量守恒—柏努利方程式,柏努利方程的应用,实际流体稳定流动的能量守恒4、管内流动及管路计算掌握流动类型及其判别,掌握流体在圆直管内流动的沿程阻力及计算,计算圆直管沿程阻力的通式,滞留、湍流的流速分布及摩擦阻力系数的确定,掌握管路局部阻力及其计算5、流速及流量的测量掌握毕托管、孔板流量计及文丘里流量计、转子流量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能正确使用。
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509925课程名称:食品工程原理实验(Principal of Fundamentals of Food Engineer Experiment)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教材名称:《食品工程原理实验讲义》学时学分:学时 32学分 1 实验学时 30考试学时2应开实验学期:三年级五学期先修课程:食品工程原理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一、课程性质及要求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是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基础,是食品工程原理的配套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掌握典型单元操作设备的操作技能和学会借助实验方法来解决纯理论方法不能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二、内容简介(200字左右)食品工程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生产上所遇到的工程问题大多数无法用纯理论解决,而需借助实验方法加以解决。
因此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验证和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方法和掌握实验技能的必要环节。
三、主要仪器设备:成套的单元操作教学仪器。
四、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教学采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本课程实验属工程类实验,强调独立思考及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验前,学生必须经过预习,交出预习报告;在教师现场讲解后才能正式操作;实验结束后按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交出实验报告。
为保证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及实验效果,每次每套设备人数不超过7~9人;部分目前没条件进行的实验可以通过模拟仿真实验加深了解。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工程实验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条件合适时增开综合型、设计型实验。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单元操作设备的操作要点;掌握常用流量、压力、温度等过程参数七、说明实验一流体流动阻力实验实验学时数:3(一)实验目的:1、了解流体流经管道或管件时阻力的测定方法。
2、测定流体通过直管时的摩擦阻力,并确定λ与R e的关系。
(二)实验项目内容: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由于粘性剪应力和涡流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流体压强的损耗(能量损失)。
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有直管摩擦阻力(或成、称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如流体流经各种管件、阀门及流量计等所造成的压力损失)。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2002年制订,2004年修订)课程编号:200265 /200267英文名:Fundamentals of Food Engineering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等后置课: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等均为本课程的后置课,本大纲能满足后继课的要求。
学分:3+2学分课时:90课时,其中实验课16课时,主讲教师:万忠民、马云等选定教材:高福成.食品工程原理[M].2rd.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出版社~2002 课程概述: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是以食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按其操作原理的共性归纳成的若干“单元操作”,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主要研究食品工程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构造及工艺尺寸。
本课程以“三传”为主线,即以动量传递为基础,讲述流体输送、搅拌、沉降、过滤等单元操作;以热量传递为基础,讲述传热、蒸发操作;以质量传递为基础,讲述了吸收、精馏、萃取、结晶等单元操作以及热量、质量同时传递过程的干燥操作。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了流体流动、泵特性、过滤、传热、精馏、吸收、干燥等典型单元操作实验和换热器设计等课程设计环节。
在讲述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将学科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如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和反应精馏技术等。
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计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教学目的:食品工程原理教学的主要目的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单元操作的能力,在食品生产、科研和设计工作中,达到强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防止污染以及加速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目的,为学习后继课程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食品化学反应工程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考察、分析和处理食品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把食品工程单元操作推向新高度。
《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092112B 092113B中文名称:食品工程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80(食品工程原理Ⅰ48;食品工程原理Ⅱ32)总学分:5学分(食品工程原理Ⅰ3学分;食品工程原理Ⅱ2学分)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以力学、动力学、传热学和传质学为基础理论的学科,主要讲授食品工业生产中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常用设备及操作过程的计算方法。
包括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蒸发、蒸馏、浓缩、干燥、吸收等。
目的使学生掌握保证食品工艺准确实施的必备知识,以便进行食品机械设计制造、选型配套以及维修操作等。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讲授、自学和讨论,可使学生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理论及常用单元操作中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及设计计算等知识;培养工程设计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等后续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为今后从事食品加工和机械设备方面的研究和开发等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流体流动与输送(1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初步完成食品工厂中输送水、气以及稀溶液等牛顿流体的管道设计与计算工作。
2、教学要求:掌握实际流体与理想流体的区别;掌握流体流动中各能量平衡方程的区别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方程解决问题;掌握流体参数的测量原理与方法;掌握流体流动阻力计算方法;了解非牛顿流体种类和简单计算;管路的构成(管、阀件)、复杂管路的特点及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流体流动中各能量平衡方程的区别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方程解决问题;流体流动阻力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经验公式的换算方法;边界层的概念【教学内容】1.1流体基础知识与概念1.2 流体静力学1.3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1.3.1 稳定流动、流速与流量、连续性方程1.3.2 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能量守恒—柏努利方程式,柏努利方程的应用1.3.3实际流体稳定流动的能量守恒1.4 管内流动及管路计算1.4.1 管流要素、流动类型及其判别:滞留、湍流、雷诺准数1.4.2 流体在圆直管内流动的沿程阻力及计算:计算圆直管沿程阻力的通式,滞留、湍流的流速分布及摩擦阻力系数的确定1.4.3 管路局部阻力及其计算1.5 流速及流量的测量(实验课)1.5.1 毕托管1.5.2 孔板流量计及文丘里流量计1.5.3转子流量计1.6 非牛顿流体1.6.1 非牛顿流体的类型:塑性流体、假塑性流体、胀塑性流体和时变性流体;稠度指数和流变指数1.6.2 假塑性和胀塑性流体作层流流动时的速度分布和流量1.6.3 非牛顿流体的流动阻力1.7 流体输送机械1.7.1 概述1.7.2 离心泵1.7.2.1离心泵工作原理1.7.2.2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1.7.2.3离心泵的特性曲线1.7.2.4气蚀现象与允许安装高度1.7.2.5泵的工作点1.7.2.6泵的选型。
(完整版)《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本课程为食品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三大传递理论及其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即研究食品工程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动量传递内容包括流体力学和流体输送机械(泵与风机)的选用、颗粒与流体间的相对运动;热量传递内容包括传热学和蒸发操作等;质量传递内容包括传质过程、吸收与蒸馏、吸附与离子交换,浸出与萃取等单元操作;此外还包括热、质同时传递的过程,如食品的干燥等。
食品工程原理是一门主要研究食品加工过程的技术原理与工程实现的应用基础课程,与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的有关课程密切相关,其基础涉及数学、物理、力学、热力学、传热学和传质学等。
本课程以单元操作为主线,研究食品加工过程的有关理论与工程方法,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研究提供参考。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其相近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宽,对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实验探索、工程经验的贯通融合和创新应用方面要求很高。
学习中要注重逐步树立学生的工程观念,从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经济方便、节能减排等方面认真掌握单元操作和工程系统集成方面的知识。
1.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应用的能力。
食品加工工艺千变万化,其实现的途径又可以多种多样,所以要树立学生的工程观念,能够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和物料特性,合理地选择单元操作及相应的设备,完成过程分析、设计计算,努力使系统集成达到最优化。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攫取能力。
食品工程原理学科研究的历史短,基础数据十分缺乏。
如何通过网络或资料查取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或者通过实验测取、生产现场查定相关数据、是进行良好的食品工程设计的重要前提。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习实验设计、单元操作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