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课程
《组织行为学》课程说明

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组织行为学课程是面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已经简单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应用知识的学生,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组织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等知识,以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管理素养的要求,同时为后续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结构的基本知识,造就现代企业管理人才。
本课程学习难度一般,具有一般管理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和管理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学生均能很快地适应本课程的学习。
但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特别是按照实训设计的内容进行实习是非常必要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授课的老师应该注重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能够结合实例,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理解供应链管理比较深奥的理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任课教师还可自编一定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目来理解书本中的内容。
3.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本书共其个学习情境,包括:组织行为学认知、个体行为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行为与团队、领导行为与艺术、组织行为与变革、构建健康组织等内容。
二、课程的教学层次在课程中,对教学内容分成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要求。
对于书中案例分析、参考资料部分的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不作考试要求。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建议一、教学形式建议1.本课程的教学以学生学习文字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主,系统全面地学习组织行为学七个学习情境的基本内容。
各教学点应聘请有一定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师进行面授辅导。
2.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讲解一些习题及关键的案例。
3.整个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书面作业3~4次,教师应该批改,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在公开场合予以纠正。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行为学 -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学生将研究有关个体行为、小组和团队动力以及领导行为的概念和原则。
研究目标
-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型。
- 掌握分析和解决组织行为问题的工具和技能。
- 培养个体和团队在组织中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力。
- 培养领导和管理能力以推动组织发展和创新。
课程大纲
1. 引言
-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范围
- 组织行为学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2. 个体行为
- 个体个性与行为
- 感知与决策
- 动机与激励
3. 小组和团队动力
- 小组动力与有效团队合作- 冲突与冲突管理
- 组织文化和组织认同
4. 领导行为
- 领导力的概念和原则
- 领导风格与影响力
- 变革和创新的领导
5. 组织行为的应用
- 组织结构与设计
- 组织变革与发展
- 组织绩效管理
评估方式
- 课堂参与度:20%
- 个人作业:30%
- 期末考试:50%
参考教材
- Robbins, S. P., Judge, T. A., & Campbell, T. T. (2018).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th ed.). Pearson.
以上为《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欢迎学生们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共同探索组织行为学的奥秘和应用。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的知识,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层面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最新学术成果的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使学生既具备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熟悉组织行为学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1.1了解组织行为学相关概念1.2 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与方法课程目标2: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实践奠定基础2.1了解个体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2.2了解群体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2.3了解组织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教学目标:(1)理解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了解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2.教学重难点:(1)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3.教学内容:(1)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4.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比较、案例。
5.教学评价:思考组织行为学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价值。
第二章个体差异1.教学目标:(1)了解个性理论和行为;(2)了解能力理论和行为;(3)了解价值观理论和行为。
2.教学重难点:(1)个体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2)个体行为的理解对管理者的启示3.教学内容:(1)个性理论和行为;(2)能力理论和行为;(3)了解价值观理论和行为。
4.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比较、举例分析。
5.教学评价:利用“大五”模型测试一下你自己的人格特征,分析结果并讨论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第三章工作态度和行为1.教学目标:(1)掌握态度的含义和构成;(2)了解典型的工作态度;(3)了解典型工作行为2.教学重难点:(1)态度的含义和构成;(2)典型工作态度和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本教学大纲将为学生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组织行为学对于组织管理和个体成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原则来改进团队合作和领导力。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和了解程度;2.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3. 培养学生发展和运用组织行为学知识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5.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三、课程大纲1. 组织行为学概述a.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范畴b.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c. 组织行为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2. 个体行为和决策a. 个体特质与行为b. 个体动机和满足感c. 个体学习与创新d. 个体决策与意愿3. 组织文化与价值观a. 组织文化的定义和作用b. 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影响因素c. 组织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影响d. 组织文化管理和价值观塑造4. 团队协作和领导力a. 团队协作的定义和重要性b. 团队发展和团队角色分配c. 高效团队决策和冲突管理d. 领导力的概念和影响5. 组织结构与设计a. 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点b. 组织结构的优劣与选择c. 组织设计的原则和实施过程d. 组织变革与创新四、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教师讲解和展示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和概念。
2. 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和学生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思考和合作。
3. 案例分析:基于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4. 个人和团队项目:学生将独立或合作完成个人或团队项目,以应用所学的知识。
5. 实地考察:参观企业或组织,了解其组织行为学实践和案例。
五、课程评估1. 学生参与度:包括课堂互动、讨论参与和小组合作等。
2. 个人和团队项目报告评估。
3. 期中和期末考试:对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测试。
4. 课程论文: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和分析组织行为学相关话题,以展示其综合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组织行为学课程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IBehavior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开课专业:工商管理经济学开课学期:6总学时:32(其中理论32学时)总学分:2二、课程目标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以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管理者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一般规律,并能够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应用行为科学知识的能力,具备“人本管理”的意识。
(2)培养学生掌握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一般规律,能够运用组织行为学方法解决企业中人员管理的相关问题管理。
(3)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人际技能。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绪论(2学时)1.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内容与研究方法1.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2知觉(4学时)2.1知觉的一般问题2.2.社会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偏差2.3与行为(4学时)3.1个性的含义内容和影响因素3.2个性倾向性3.3个性心理特征3.4(6学时)4.1激励的含义与过程4.2激励理论4.3激励的常用方法与原则4.4行为(6学时)5.1群体的一般问题5.2群体决策5.3群体中的人际关系5.4群体冲突5.5(4学时)6.1领导的一般问题6.2领导特质理论6.3领导行为理论6.4领导权变理论6.5行为(4学时)7.1组织理论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7.2组织文化7.3核(2学时)五、教学方法及手段1.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2.课堂教学中穿插若干心理测试。
3.在硬件条件具备时,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无七、前续课程、后续课程前续课程:管理学八、参考教材及学习资源[1]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2]张德.组织行为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组织行为学 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一、引言1.1 课程介绍1.2 目标与学习结果1.3 教学方法二、组织行为学概述2.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与背景2.2 研究范畴与重要性2.3 组织行为学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三、个体行为3.1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2 人格与个人态度3.3 动机与激励3.4 工作满意度与情绪3.5 个体决策与问题解决四、团队行为4.1 团队动力与合作4.2 领导与管理4.3 沟通与协作4.4 冲突与决策4.5 组织文化与变革管理五、组织行为5.1 组织结构与设计5.2 权力与权威5.3 绩效管理与员工评估 5.4 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5.5 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六、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6.1 个案分析6.2 小组讨论6.3 实践活动6.4 学生报告七、课程总结与评估7.1 主要知识点回顾7.2 课程成果评估7.3 反馈与建议八、参考文献该课程大纲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应对个体、团队和组织行为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人的行为与组织运作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类管理挑战。
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通过学生参与实际案例分析与团队合作,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协作能力。
同时,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重要方面。
在个体行为部分,学生将学习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机与激励、工作满意度和个人决策等内容。
在团队行为部分,学生将深入了解团队的动力与合作、领导与管理,以及沟通与决策等关键因素。
在组织行为部分,学生将学习组织结构与设计、绩效管理与员工评估,以及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等内容。
课程还包括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还将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1BehaViOr)课程编号:00405029学分数: 3 (其中讲授学分:3 实践学分:0)学时:48 (其中讲授学时:48 实践学时:0)适用专业:行政管理先修课程:管理学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二、课程说明本课程是的一门基础课,主要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这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是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本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才。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以下4个层次的知识: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中知觉、价值观、个性和态度的认识,以及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窕;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等方面的研究;对组织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并应用这一理论对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进行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研究组织与社会的交换关系,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等。
(对应毕业要求:5、6)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形成以下三个层次的能力:能分析人类在工作中的行为;能评价个体的差异、激励和授权、管理组织中的群体;能考察工作设计、目标设定及工作压力。
(对应毕业要求:7、8、9、10、11)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组织中个体和团队的行为特征、组织结构和设计、领导力和决策等方面的重要考量。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组织结构、领导力等;2. 理解和分析组织行为学的实践应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和发展等;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提高其组织行为学方面的综合素养;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其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能力。
三、课程安排1. 第一模块:组织行为学导论-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演变-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模型2. 第二模块:个体行为分析- 个体特征和个性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 动机理论及其应用- 情绪与情感管理- 个体决策与创新3. 第三模块:组织结构与设计- 组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权力和政治在组织中的作用- 组织间关系与联盟策略4. 第四模块:领导力与团队管理- 领导力理论与实践- 团队动力与团队建设- 冲突管理与解决- 跨文化管理与全球团队5. 第五模块:组织行为学的实践应用 - 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激励- 组织员工培训与发展- 组织沟通与信息管理- 组织创新和知识管理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演示和实践等。
学生将通过课堂参与、小组项目和论文撰写等方式提高其对组织行为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讨论参与等):20%2. 个人或小组项目:30%3. 期中考试:20%4. 期末论文:30%六、参考教材1. Robbins, S. P., Judge, T. A., & Sanghi, S. (201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earson Education India.2. Kinicki, A., & Fugate, M. (201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 Practical,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McGraw-Hill Education.3. Colquitt, J. A., LePine, J. A., & Wesson, M. J. (201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and Commitment in the Workplace. McGraw-Hill Education.以上为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大纲,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其在组织中的个体和团队行为表现以及领导力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的共有信念及价值观,用以指导员工的行为。组织文化的研究围包它对业绩的影响,以及如何增强和改变组织文化。
VI群体行为的基础
VII群体行为与工作团队管理
VIII人际沟通
XI领导
X权利与政治
XI
第四篇组织过程与结构
XII组织结构的基础
XIII工作设计
XIV组织文化
XV组织发展与管理变革
四授课方式(LecturingMethod)
本课采用教师讲授、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特邀讲座、座谈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通过本课程了解一些基本理论,形成一些理念,熟悉一些方法,从而有效地指导将来的工作。
通过学员间的交流学习,获得经验和启示和建立管理人员所必备的(诸如人际个体、团体合作等)技能。
三教学容及结构(CourseContentandStructure)
第一篇总论
I组织行为学概况
第二篇个体过程与行为
II个体行为的基础
III知觉和个人决策
IV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V激励及其应用
第三篇群体过程与行为
二是指个人参与课堂教学讨论等活动(以个人单独评分)。
七作业题目(TermPaper)
请结合你现在或曾经工作过的的企业或机构,就下列任一专题进行讨论。
企业文化
组织发展
绩效评价
变革管理
工作设计
激励与绩效
领导风格员工绩效
团队建设与竞争优势
论组织政治的利与弊
工作压力及其预防
要求:
1 .结构要严谨,容要充实。
2组织(Organization):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行,以达到共同的目标或一系列目标。
3管理的功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4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 .恰当应用相关的案例提供旁证。
3 .分析精辟,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实用。
4 .字数要3000字或以上。
5 .作业容至少包含封面页、前言、正文、结论以及必
要的参考文献。
6 .作业最好电脑打字,排版清晰。
第一章总论
I.组织行为学简介
1管理者(Manager)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作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行为以达到工作目标。
五教材及参考书(TextBook&References)
组织行为学(第七版),斯蒂芬×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版
六考核说明(Assessment)
课堂出勤(10%)案例报告(70%)课堂参与(20%)
*专题报告:一篇综合案例专题分析报告(个人课后完成)。
*课堂参与:一是指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发言(成员分数相同);
组织行为学
一课程简介(CourseDescription)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组织行为学的畴可以分为四大类。
个体行为:包括个体特征、性格、态度(尤其是工作态度)、工作动机,以及工作设计。研究个体行为的目的是弄清楚每个员工的特点,按照每个人的特点来设计工作,及对员工作出相应的激励,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
二课程目标(CourseObjective)
通过三天的学习与研讨,学员将:
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的概念和基本理论,以便了解组织中人的活动的一些重要问题。
从工作行为中的个体、群体与组织三个层次水平分析了解影响组织绩效的有关因素,
了解人的工作行为的实质,从而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人的行为的预测、协调和控制能力,从而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工作潜能,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组织结构的另一研究容为组织变迁和发展。由于社会环境不停的在改变,组织也必须不断地改变来适应新环境。当面对这些变迁时,员工会由于各种原由而尝试抗拒,如何顺利推行组织部的改革和发展是组织行为学的一项容。
人际交往的技巧:组织的每一成员都必须与别人交往,上司、下属、部门的同事,以及组织之外的人,如股东、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甚至是机竞争对手,因此每个人都应懂得同人交往的技巧。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人际交往技巧包括沟通技巧、领导技巧、谈判技巧、权利运用和组织政治。
群体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员工不会单独工作,他们大都会以小组或部门形式来工作,因此我们有必要清楚认识如何提高小组和部门的生产能力。群体行为包括工作组的建立,正式或非正式小组对组织和组员的影响,在小组的决策方法,小组的凝聚力及规(Norms)对小组表现的影响。群体行为也包括小组间的交流,尤其是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对小组成员及组织的影响。
沟通活动:交换日常信息并处理书面资料;
人力资源管理:奖励、训练、管理冲突、安置、培训;
网络活动:社交、政治活动、与外部交往
7 组织行为学(OB):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部的影
响,以便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关心人在组织中的活动,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关注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
缺勤(absenteeism)
流动(turnover)
工作满意度(Jobsatisfaction)
理有关的行为。
8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机会
改善质量和生产率(再造工程)
改善人际技能
管理劳动力多化
回应全球化
授权
激发革新和变革
处理临时性
员工忠诚心减弱
9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
心理学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人类学
政治学
10组织行为学的模型
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
生产率Productivity效果effectivieness效率efficiency
5管理技能(Robert Katz)
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应用专门知识或技能的能力
人际技能(Human skills):与人共事、了解别人、建立别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利用心智分析诊断复杂的情况的能力
6管理者进行的活动:
传统的活动:决策、计划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