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节日介绍

合集下载

哈尼族传统节日

哈尼族传统节日

哈尼族传统节日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承载着哈尼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既是重要的社交活动,也是哈尼族人民欢度生活的方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哈尼族传统节日。

一、水龙节水龙节是哈尼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正月的第六个星期三举行,持续三天。

这一节日是为了祈求来年丰收和除去不祥之气。

在水龙节当天,哈尼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聚集在村中广场上。

首先,村长会率领着村民们进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和土地神。

随后,人们将龙灯舞蹈带到河边,龙灯由长达几十米的彩绸制成,龙头由竹子制作而成,逐渐地往下面的河流中沉入。

舞龙过程中,村民们手持各种乐器,敲击着锣鼓,让河水为之沸腾。

哈尼族人民相信,水龙可以带走一年来村庄里的晦气,也能为来年带来好运和丰收。

二、腊八节哈尼族的腊八节是为了纪念佛陀在腊月初八成佛的日子。

腊八节通常在农历腊月的初八这一天举行,也是哈尼族最重要的寺庙节日之一。

在腊八节当天,哈尼族人会前往寺庙烧香祈福,以祈求平安和吉祥。

人们还会准备腊八粥,这是由多种杂粮煮成的一道传统美食。

腊八粥有着浓郁的香味和独特的口感,被认为具有祛寒、养生的功效。

此外,腊八节还有一项独特的传统活动,那就是摔牛节。

摔牛节是哈尼族人通过摔牛的方式驱逐疫病的习俗。

哈尼族人认为,摔牛可以驱除一年来的晦气,带来健康和平安。

三、花山节花山节是哈尼族人民向春天敬礼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二月或三月的鸡年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在花山节期间,村庄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华丽的节日服装,参与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最受欢迎的活动是赛跑和跳戏。

赛跑是花山节最重要的传统项目之一。

人们一边穿着华丽的节日服装,一边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跳戏则是哈尼族人以歌舞表演的形式,讲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花山节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是独轿跳。

独轿跳是一种特殊的民间舞蹈,由选中的少女们负责表演。

她们手持彩绸,身着传统服饰,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

哈尼族节日:阿玛突(中国传统节日)

哈尼族节日:阿玛突(中国传统节日)

哈尼族节日:阿玛突(中国传统节日)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农历二月属龙日的“阿玛突”,又叫二月年,节日包括祭山、祭祖、祭社林等内容。

节日第一天杀鸡祭外鬼,并用竹签编成符抵御外鬼进入。

清晨,全村男女老少都自动到井边掏井,砍草扫地,然后,由魔巴或有威望的长老,杀白公鸡,祭水井,同时祭山,因为他们认为水来自于山,山靠林养育。

所以,这里的民族一般都将水井建造在树下。

中午祭寨心塔,寨心塔立于材寨中央,用泥土垒成,是建寨的最早地点。

祭完,则以寨心塔为“头”,每家凑一桌酒席,顺坡往下排;人称街心酒宴,凡男性都得参加,以示全寨同心协力。

仪式完后祭树林。

树林为村边一茂密树林,林中一草一木都不许乱动,女人则被禁止进入。

祭树林时,魔巴、族长、长者三人带领装扮成一男一女的两个小伙子,敲着锣,带着预先准备好的三个鹅卵石,血祭树。

三个鹅卵石,一个用本寨处女原红染之,放于树树根左侧,称祭龙(山与龙同一,有龙于山,则水清林茂);一个用猪血染之,放于树正中树前,为祭社林,包括祖先;第三个石头用狗血染之,放于树树根右侧,表示祭鬼。

装扮成一男一女的两个小伙子象征童
贞,恭立树两旁,三长老一边念诵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消灾灭难的咒语祭神,一边将三块石头献上,进行拜祭。

祭活动一共进行七天,以龙日前三天开始,停止一切生产和集市活动,如有不慎入寨者,则七天内不准出寨。

哈尼族节日习俗礼仪

哈尼族节日习俗礼仪

哈尼族节日习俗礼仪风俗祭龙(昂玛节)云南省哈尼族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一二月间举行,节期为三天。

哈尼族认为龙是他们的保护神。

关于祭龙,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古时候,哈尼族的祖先来到哀牢山时,有个山魔天天来到寨子骚扰村民,还要村子每年二月给他送一个姑娘。

后来有个叫碑娘的寡妇,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打扮成姑娘,送给山魔,夜晚,当山魔喝醉后,两个小伙子拔出刀子刺杀山魔,山魔被杀,她的两个儿子也力竭而亡。

为了纪念这两个小伙子,人们举行这个节日。

节日这天,全寨杀牲祭祀,并选出两个小伙子装扮成姑娘,在人们的簇拥下巡游寨子一周。

这天,青年人还要骑魔秋。

此外,还要举行赛歌、跳舞等活动。

苦扎扎又称“六月节”,哈尼语为庄稼即将丰收、丰足的日子即将到来的意思。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二至五天。

节日****于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哈尼族人崇拜一个名叫“威嘴”的神人。

每年五六月间,威嘴神人都要到山寨巡视,看看人、牲畜和庄稼,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为了感谢威嘴神人,人们筹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迎接神人进寨,以驱除邪害,保佑人民安宁幸福。

这样代代相传,就成了今天的节日。

新米节新米节是哈尼族的传统农事节日。

哈尼语称为“吃新米饭”;红河州叫做“车实扎”,汉译新米节;另有些地方称“卡奴抽也”“约普墨切”。

每年农历八月,当田里稻谷泛起杨梅色的时候,择日举行。

有些地方选在龙日,因为“龙”在哈尼语里有“多起来”“增添”的意思。

哈尼人希望经过吃新谷、喝新谷酒的仪式,预祝稻谷丰收,越吃越多。

节日这天早晨,每家户主来到稻田边,选一个穗长粒大的稻穗,搓下少量稻谷、用树叶包好挂在田里,以示稻田多结稻谷。

他们还釆一把谷穗带回家去,椿出新米,做成新米饭,摆设新谷酒,宴请村中头人或家族亲戚。

他们还用一部分新米爆米花。

在晚饭之前,每家都要先用新米饭,米花等祭祀祖先,再用米花喂狗。

据说,很古以前,世间所有作物在一次大洪水时都被冲走了。

水退后,一只小鸟发现了一穗稻谷,正欲啄食,一只狗吓飞了小鸟,检回了谷种,从此人们才重新种植水稻。

【传统文化】哈尼族“扎勒特” 哈尼族的新年为何在十月

【传统文化】哈尼族“扎勒特”  哈尼族的新年为何在十月

【传统文化】哈尼族“扎勒特” 哈尼族的新年为何在十月【传统文化】哈尼族“扎勒特”哈尼族的新年为何在十月哈尼语称“扎勒特”,意即新年的开始,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

哈尼族根据古老的历法,他们的新旧年的交替,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把农历九月底作为年末,把十月当作岁首。

新旧年之间没有具体固定的时间界限,而是采用古老的地支记时形式,将每年的农历十月间,第一个辰龙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卯兔日即为旧年的岁末。

按照本民族的传统习惯,节日期间必须杀猪、鸡、鸭,舂糯米粑粑,做糯米汤团。

以此送旧岁,迎新年,祭祖先等。

新年当天,全寨要共同杀一头猪,这头猪称为“生轰”,大意为“共同分的”。

这“生轰”猪无论大小,必须按全寨户头平均分配。

而且猪身上的肝、肠、肚、心、肺等等,哪怕只能分一点,也要家家都分到。

其目的在于全寨各户,用同一头猪的肉,各家分别祭祀自己的祖先。

第二天凌晨鸣火枪迎接新年的到来。

节日一般为期6天左右。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身着新装,走亲串寨,宴请亲朋好友,共叙友情,互通信息。

青年男女相邀一起,对唱情歌,通宵达旦。

哈尼山寨处处欢歌笑语,喜气洋洋。

祭拜活动,就是哈尼族“扎勒特”的关键的内容之一。

节日之前,各家按自己家庭的传统,已经开始展开各种祭拜活动。

首先必须在大门外或在天井里杀鸡祭献,目的就是祭献那些死去于异地他乡的家里人或村里人,指出过年的时候他们都会回家的,但他们的冤魂无法入家门,因此必须在门外敬奉他们。

“扎勒特”也就是哈尼族家人团圆的日子,通常娶妻没多久的姐妹,不管后生没有生小孩,都必须恳请回去居住几日。

十月年为大年,按哈尼族的历法,十月是岁首。

节期六天左右,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

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村里的老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

红河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红河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红河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红河哈尼族,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但说到他们的传统节日风俗,那可是热闹得很,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宝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节日概述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尤其是“年”,也就是春节,那是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打扫卫生,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尤其是那美味的米线,哎呀,光想想就让人流口水!而且,哈尼族的春节一般是在农历的十二月,跟我们常说的春节差不多,但他们的庆祝方式可有意思多了。

1.1 年前的准备在春节前的日子里,大家都像是上了发条似的,忙得不可开交。

家里的长辈会提前就开始准备各种年货,米、肉、菜样样都不少,尤其是那特色的红米,象征着吉祥如意。

小孩子们则负责帮忙打理家里的小动物,喂猪、喂鸡,这可真是个轻松的差事,但没想到最后他们会得到丰厚的“红包”哦!1.2 节日的习俗到了春节那天,哈尼族的人们都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民族服装,男的帅气,女的美丽,真是个“绝配”。

一大早,他们就会去田里,给祖先上香,感谢他们的庇佑。

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热闹得像个大party。

饭后,还有歌舞表演,真是热血沸腾呀!2. 特色活动哈尼族的春节可不是简单吃吃喝喝,里面还有不少特色活动,特别有趣。

2.1 独特的“跳月”习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跳月”了。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其实就是在月亮最圆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跳舞、唱歌,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这个习俗传承了几百年,每年都能吸引不少游客来围观。

跳月的时候,姑娘们会穿上漂亮的衣服,像蝴蝶一样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简直美得让人心醉。

2.2 打鼓和舞龙除了跳月,打鼓和舞龙也是少不了的环节。

哈尼族的鼓声可不是一般的响亮,鼓手们在台上手舞足蹈,简直把全场气氛推向高兴。

而舞龙则是个全村人一起参与的活动,大家齐心协力,配合得天衣无缝,真是团结的象征,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享受乐趣,还增强了彼此的感情。

3. 家庭与团圆说到节日,怎么能少了家庭的温暖呢?哈尼族人特别重视家庭团圆。

哈尼族传统节日

哈尼族传统节日

哈尼族传统节日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哈尼族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节日自然有很多,你知道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吗?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哈尼族传统节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哈尼族传统节日阿玛施阿玛施,哈尼语意为祭寨神树,云南省哈尼族民间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属龙日举行。

相传,远古时,人鬼是兄弟,后因不合而分家,鬼住草木丛中,人住杂草不长处。

鬼常跑去扰乱人,于是人到天神处告状,天神同情人类,遂让女儿变作树木给人类作护寨神,并叫人每年此日到鬼住的地方敲锣打鼓,生火烧灰盖住草木,以镇恶鬼。

久而久之,便成了祭祀节日。

祭寨神树以家族为单位,各个家族都有各自的神树,届时,巫师先挥舞长刀,在寨内转游,意为将村里的火神、瘟神皆赶出去,然后将涂有狗血的木刀、木棍悬挂在村口,称为断路,认为这样鬼魂就无法进寨,外人见状也不能进褰。

然后,巫师带领寨人修理水井,各家取来清水冼净祭品,各户去一男子,大家一起在神树前杀一头纯黑毛大猪,用头和脚献祭,其余则平分给各户,意为与神共享。

如有不生育妇女,可到神树前抱抱供祭的猪脚,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得子。

昂玛吐扎昂玛吐扎,哈尼语意为祭祀保佑村寨的山神。

云南省绿春一滞哈尼族支系稠定人的传统节日。

在每年扎勒特节(农历十月)之后的属虎日举行,历时一天。

稠定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因得到了山神的保护才得以生存,所以每建立一个村寨,都要在村寨的附近选择一株枝繁叶茂的树为“昂玛阿波”(山神树)。

“昂玛阿波”旁的树木不得砍伐。

“昂玛吐扎”这天。

所有人家都要舂糯米杷粑,全村集资买一头猪、两只鸡,另准备一个蛋和九块糯米粑粑,各家出一人,到“昂玛阿波”处,杀鸡宰猪祭供。

祭祀仪式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莫罢”主持。

凡参加者要共餐一顿,剩余的肉由“莫罢”平均分给各户。

然后把蛋和一碗米埋在“昂玛阿波”边,以此表示全村人一心祈求山神保佑村寨安宁。

宝瑞瑞宝瑞瑞,哈尼语意为祭龙,云南省哈尼族祭祀节日。

哈尼族风俗

哈尼族风俗

哈尼族民俗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份散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自称称呼多源于先人名,有的那么源于居地名,或衣饰、图腾及其他。

他称有20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哈尼族。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域,占本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散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又分哈尼、碧卡、豪白三种方言。

2 0 世纪5 0 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

唐朝,“昆明”部族中显现了“和蛮”及“和泥”的分支,这是历史上最先的哈尼族称呼,因频繁的战乱,哈尼先民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迁至红河南岸的哀牢山。

隋唐时期,哈尼族和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

唐初,哈尼族先民慢慢从“乌蛮”中分化,散布于哀牢山、无量山区的哈尼族称为“和泥”,滇东南六诏山区显现了“和蛮”部落,开始与中原有了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系。

“和泥”一名为哈尼族自唐朝至清朝最普遍的历史名称,且为自称之一。

此刻通用的“哈尼”一名为其人口最多的一个自称。

哀牢山区哈尼族以为,“哈尼”一词是组成强悍、勇猛和女性的词素,两个音都有独立的意义。

“哈”在哈尼语中含有强悍、勇猛的意思。

“尼”和“咪”是同意的转音,不仅具有“人”的概念,而且有“女性”的含义,反映了哈尼族名称产生于盛行图腾崇拜的母系氏族时期。

哈尼族历史名称繁多,主若是那时氏族部落的不断分化繁衍所造成。

而后来“哈尼”这一族称的相对统一,那么反映了哈尼族在历史上曾有过较大的聚居区,有过较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宋时,在红河南岸设“罗孔道”。

元朝改设“落恐军民万户府”,其中的思陀、溪处、左能、落恐等地,均为今之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地域。

哈尼族多数居住在海拔8 0 0 至2 5 0 0 米的山区,要紧从事农业,善种梯田,制造了高达上百级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传统节日及日常食俗

哈尼族传统节日及日常食俗

哈尼族传统节日及日常食俗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日常食俗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注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分支僾尼人喜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并以此为主食的上品。

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

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块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和生肉制成的。

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省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不论平时或节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

豆豉的吃法很多,可将其配上辣子、芫荽、姜、蒜苗烧熟作主菜;将豆豉切片炸香拌竦椒面当咸菜等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食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物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有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饮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喝茶多用煨酽茶的方式。

即先用铜壶或大口缸在火塘上将水烧沸,然后再放入茶叶煨煮,待再烧开时饮用。

一般每天一次只饮一道。

西双版纳的僾尼人都喝鲜茶,茶叶都是现喝现采的老叶,有的甚至是带枝的老叶。

烧茶时先将鲜茶用火烤至微黄或焦糊,然后投入沸水内,煮沸即可饮用,鲜茶有一种苦涩味,但能消暑解渴。

1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一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用;一个火塘支有蒸锅,专门用来蒸制食品;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从不乱用。

节庆、礼仪食俗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

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

一个是十月年,另一个是六月年。

十月年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历时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