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会相信阴谋论
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坚信阴谋论?

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坚信阴谋论?随着社会的发展,阴谋论逐渐成为了一种热门话题。
无论是政治、经济、历史还是科技,每个领域都有其对应的阴谋论。
很多人对此保持着极高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却并不了解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坚信阴谋论。
在本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会从多个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
一、心理因素1.缺乏信任感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人相信阴谋论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信任感。
这些人往往对政府、媒体和专家所说的话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这些人都在试图掩盖真相。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相信那些看似不被广泛传播的理论。
2.饱受挫折对于那些曾经失败的人来说,相信阴谋论可能成为自尊心的一种保护机制。
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由一些隐秘的力量所导致的,那么他们就不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质疑。
3.探寻生命的意义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是少数派或认为自己受到了压迫的人来说,相信阴谋论可以成为一种探寻生命意义的方式。
他们可能会从中得到满足感,认为自己是为了揭露真相而战斗的先锋。
二、社会因素1.网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能够轻松地找到各种阴谋论理论和论据。
这使得许多人就算没有原本相信阴谋论的想法,也会在网上搜寻相关信息产生兴趣并加入到阴谋论的信仰当中。
2.群体影响社交媒体和各种虚拟社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聚集的场所,在这里,他们能够与同样相信阴谋论的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种集体的力量常常会加深人们的信仰。
三、认知因素1.事实、解释和想象的界限相信某种阴谋论的人通常有一个共同的认知误区,即他们不能够区分不同的信息类型。
他们会将真实的事实、不准确的解释和不可信的想象混为一谈。
2.对信息的筛选能力不足很多人在寻找信息时,很容易被存在偏见的信息所迷惑。
他们可能会忽略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信息,只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3.心智闭合相信阴谋论的人往往会对其他观点和证据保持怀疑和否认的态度,他们不愿意接受那些挑战他们观点的证据。
这种现象被称为心智闭合。
结语相信阴谋论的人虽然在科学上可能存在错误和缺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不理智的。
公务员考试遴选公选笔试面试素养积淀-疫情期间,人们为什么容易相信“阴谋论”?

疫情期间,人们为什么容易相信“阴谋论”?(参读)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20年2月19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关于新冠病毒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强调疫情中相关数据迅速、公开且透明的共享正受到这种阴谋论的威胁。
其实这是意料中的事,每逢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总是伴随着阴谋论的身影。
本次疫情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阴谋论是病毒起源的问题。
尤其日本朝日电视报道称美国现有的流感案例中也有可能混入COVID-19后,舆情哗然,网友们纷纷猜测难道美国是幕后黑手?理由也很明确:新冠疫情爆发前,美国军人来参加军运会时,美国正在爆发流感,12月底武汉就发现了受感染的新冠病毒患者,时间不可谓不巧合。
“新冠病毒是美军带到武汉的”,“新冠是针对某个国家的生化武器”等说法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
一时间,一些关于军运会、外籍军人患疟疾等报道流传,掺杂着联想,各种阴谋论不胫而走。
为什么人们容易相信“阴谋论”呢?许多人相信阴谋论,有趣的是,相信阴谋论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美国政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所有美国人中至少有一半的人相信过至少一种阴谋论。
比较流行的阴谋论包括美国登月是假的,美国的秘密军事基地51区里边有外星人,世界是由一个秘密团体真正控制着,9•11是美国政府自己策划的等等。
阴谋论不是当前社会的主流,但古往今来人们相信阴谋论确有许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原因。
首先,人们出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和思维的惰性。
我们知道,世界是复杂的,现实中很少有单一的因果,大部分事件都是多因多果。
弄清楚事情的因果很难,如果要分析一个事件的某个因素影响的时候,需要控制其他因素的变化,使之不产生其他的影响,通常连专业的社会学家也难以做到,更遑论普通人。
因此,人们习惯简单思维。
当事情复杂程度超过认知能力的时候,人们就会陷入困惑、紧张和焦虑之中。
但人们对于重大事件总是本能地想要理解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以此来决定自己的反应。
超出认知范围,又想认知它,于是人们总是习惯于拿起自己的“奥卡姆剃刀”,剥离问题的复杂度,将其降解为符合自己认知的维度。
《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读后感

《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读后感一、阴谋论的吸引力。
阴谋论这东西啊,就像是隐藏在暗处的小怪兽,特别吸引我们的眼球。
为啥呢?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好奇感。
就好比我们总觉得这个世界背后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秘密被少数人掌控着,而我们普通大众就像蒙在鼓里的小绵羊。
比如说,有些阴谋论说外星人早就控制了地球的某些高层,这听起来多玄乎啊!我们平时的生活平平淡淡,突然听到这样惊爆的消息,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下了一颗大石头,激起层层涟漪。
而且,阴谋论往往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像经济危机、政治动荡啥的,都是由好多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
但是阴谋论就简单地归结为是一小撮人的阴谋,这让我们觉得好像一下子就看透了事情的本质,心里就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可带劲了。
二、我们内心的不安与寻求安慰。
其实啊,我们相信阴谋论,还反映出我们内心的不安呢。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啦,今天还流行这个,明天就被新的东西取代了。
科技发展得像火箭一样快,好多人都担心自己被淘汰。
就拿工作来说吧,以前的铁饭碗现在也不铁了,到处都是竞争。
在这种不安的情况下,阴谋论就像是一个避风港。
我们觉得如果是阴谋导致了我们的困境,那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呀。
比如有人说某个行业的衰败是因为有大公司在背后搞鬼,而不是因为自己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样想的话,心里就会舒服一点,就像给自己找了个借口,好像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
而且,当我们相信阴谋论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少数知道真相的人,这会让我们有一种优越感。
就像在一个秘密的小圈子里,我们是掌握特殊信息的人,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暂时忘记生活中的那些烦恼和不安。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我们相信阴谋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的信息传播速度超级快,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就像一个大喇叭,什么消息都能传得满天飞。
有些人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就会编造一些阴谋论的故事。
而且,这些消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添油加醋。
人们为什么有时候会选择相信谎言而非事实真相?

人们为什么有时候会选择相信谎言而非事实真相?1.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分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一天接收到的信息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许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深入了解复杂的事实,导致他们容易被简单直接的谎言所吸引。
此外,社交媒体等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人们也更容易受到感性和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冷静分析真相。
2. 意识形态和认同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选择相信符合自己意识形态或者利益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并非事实。
对于某些人来说,相信谎言可以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群体凝聚力,而事实真相往往会对个人或团体的立场造成威胁。
因此,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者归属感,人们会选择相信谎言。
3. 缺乏批判性思维和信息验证能力在当今社会,批判性思维和信息验证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许多人缺乏培养这些能力,容易被谎言所欺骗。
他们可能缺乏分辨真假信息的能力,或者缺乏对信息进行独立分析的意愿。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忽视事实真相,选择相信谎言。
4. 社会化和群体心理人是群居动物,群体心理对人们的认知和决策产生着重要影响。
当一个群体中出现了流行的虚假言论时,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化效应,使得更多的人选择相信这些谎言。
在这种情况下,虚假言论被认为是正确的,真相则被异化和排斥。
5. 情感与情绪的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决策容易受到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如果缺乏冷静客观的思考,人们往往会受到恐惧、愤怒或者焦虑的情绪影响,从而选择相信那些通过情感诉求、简单直接的谎言。
这些情绪会使人们忽视事实真相、理性分析,陷入谎言的陷阱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选择相信谎言而不是事实真相时,往往是受到了多种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社会需要加强对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引导人们更加理性地接受和分析信息,避免被谎言误导。
《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读后感

《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读后感《<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读后感》读《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这本书是一次很特别的体验。
读到书中探讨人们为何容易相信阴谋论的时候,我感觉这仿佛是在剖析人性中的一个隐秘角落。
就像平时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些阴谋论的观点,比如说一些人声称某些大事件背后有神秘组织操纵之类的。
这让我想起曾经听到的关于疫苗的阴谋论,有人无端猜测疫苗是某个利益集团用来控制人口的手段。
特别触动我的是,这些阴谋论在一部分人群当中传播时,他们坚信不疑的态度。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容易就被这样没有太多事实依据的观点说服。
书中提到人们相信阴谋论可能有心理上寻求安全感的因素。
我忽然间明白了那部分相信疫苗阴谋论的人,可能是因为对现代医学体系不够了解,又很担心疫苗潜在的风险,一旦有一个看似能解释他们担忧的阴谋论出现,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他们渴望控制、理解周围复杂的事情,如果归结于一个有阴谋策划者的理论,就会让自己觉得一切有迹可循。
这就好比人们在黑暗中行走,阴谋论像一盏看似明亮却不一定方向正确的灯。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我们要对阴谋论有一个理性的辨别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来源五花八门,很容易让我们陷入未经证实的阴谋论陷阱。
这也让我联想到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些政治类阴谋论,一些人凭借着断章取义的信息编造出充满阴谋论色彩的故事,吸引了很多缺乏批判思维的受众。
我们如果失去理性分析的能力,很可能就会在毫无根据的阴谋论海洋里迷失自己的判断。
对了还想说,书里部分解释有点难以理解。
比如一些涉及比较复杂的心理学概念部分,但这也不影响整体对于阴谋论现象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启发就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观点时,要运用理性思维、依据科学知识去分析验证,不要轻易被阴谋论所左右。
这对于我们在社交中不受误导、做出正确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也要更多地向周围的人传达这种理性对待阴谋论的观点,避免让阴谋论的传播影响大家的正常判断和认知。
为什么一些人倾向于相信或试图破解阴谋论?

为什么一些人倾向于相信或试图破解阴谋论?阴谋论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一些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为什么一些人会对阴谋论执着不舍呢?下面从心理、社会和媒体等方面,探讨一些可能的因素。
一、内心的不安全感与控制渴求一些人倾向于相信阴谋论,是因为他们内心存在着不安全感。
他们害怕无法掌控和预测未来,担心自己的权益和利益可能被忽视或侵犯。
阴谋论的提出,往往会给人们提供一种虚拟的控制感和安全感,让他们承认某些事情会变得更加便捷和安全。
但是,阴谋论可以产生邪恶结果。
比方说,网上有不少声音认为新冠疫情是细胞信号技术扩散的邪恶结果,但这种种论断的推行行为起到的确切效果是让人们抵制疫苗和学校,这些都是基于阴谋论的严重危害,同时它们也会使人们的不安全感更加糟糕,进而推动更多人加入阴谋论的框架。
二、社交认同与归属感一些人倾向于相信阴谋论,是因为他们希望获得一种归属感和社交认同感。
与其他富有热情的支持群体形成紧密联系,阴谋论经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供需要的别样体验。
在日益离散的社会中,许多人渴望在某种框架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融入感。
然而,阴谋论也可以创造一种错误的社交认同感和畸形的归属感。
加入某种阴谋论社群,需要牺牲自由思考和目标存在的能力,同时也要延续错误的看法和观念,才能够和权威观念相约而同,这样反而加重了人的虚荣心,与正常生活和社交相比,这种模式并不健康。
三、媒体和信息环境的传播和过滤一些人倾向于相信阴谋论,是因为他们所接受的媒体和信息环境可能会过分强调和传播阴谋论,甚至在某些时间间隔内指定对特定的阴谋论进行更多报道。
在这种情况下,阴谋论不光是充当了中心角色,并引发了社交和回应的苹果,从而形成一个自我满足的世界观。
因此,这时候合理的抗议与反抗就变得必要。
如果媒体和信息环境的过滤出问题,阴谋论就会把主导的角色,但是如果有反声和反抗的存在,他们就会意识到阴谋论总归是拓宽生活体验和认识的信息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平衡和观察看法,不被阴谋论压迫和引导。
专家盘点“阴谋论”风行的3点原因

专家盘点“阴谋论”风行的3点原因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一、阴谋论”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而且随着现代传媒力量的不断发展和升级、信息透明度、公众信息获知能力的提升,“阴谋论”文化也在加强,这就形成一个悖论:人们知道的信息越多,怀疑的就越多。
二、“阴谋论”产生的思维环境和过程往往是重大事件—重大影响—重大关联—重大疑惑。
当大事发生关乎社会、个体安全和生存且无法谋得答案时,“阴谋论”就找到滋生的沃土。
“阴谋论”的产生,因其“阴”而常常潜藏机谋,以图发泄、以图袭扰,甚至含有政治意图。
三、“阴谋论”如此特殊的效能,使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工具。
有工于此道者甚至提出炮制一套“完美的阴谋论”的厚黑攻略:比如反社会和反权威的立场能增加人们对阴谋理论的相信程度,因此要选择一个庞大的权威组织作为对立面;还需要围绕一个重大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来编制阴谋理论。
另外要精心构造一个能打动人的故事或者理论以俘获受众,当然还要准备好“辩护词”,一旦“阴谋论”被揭穿,要准备好退路。
Reading2 Why People Believe in Conspiracy Theories(译文)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阴谋论?美国宇航局伪造了登月事件?全球变暖是个彻底的骗局?上个月的波士顿爆炸案是美国政府“自导自演的悲剧”?Timothy Melley在《阴谋帝国》一书中写到,阴谋论历来被许多社会科学家认为是"疯狂的极端主义者所持有的一种不可信的观点",这个观点来源于已故的历史学家Richard Hofstadter 描述的"美国政治的偏执风格"。
受此观点的影响,许多学者都认为阴谋论是一种偏执的幻想和错觉,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少有贡献,仅仅确认了阴谋论的神经病学源头,认为阴谋论的这种错觉和精神分裂型的妄想有关。
然而,这个病理学上的解释显然远远不够,因为阴谋论决不只是少数妄想者的不可取信的观点。
比如,近期公布的一份全美民调显示,37%的美国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个骗局,21%的人认为美国政府掩盖了外星人存在的证据,28%的人认为一股秘密的精英力量正带着一份全球主义的议程意图控制世界。
在波士顿爆炸发生的仅仅几个小时内,数不清的阴谋论就浮出水面,从认为这根本就是美国政府"自导自演",到一段YouTube上的视频宣称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相信阴谋论?他们不可能都是精神分裂症。
新的研究为我们解释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的解释。
我们从研究中所知道的是,有时相信一种阴谋论的人也更会相信另一种完全相反的阴谋论。
这就是心理学家Micheal Wood等人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的。
这个研究团队发现许多参与研究的人会相信几种完全相反的阴谋论。
比如,人们对一个声称本·拉登还活着的阴谋论和另一个认为本·拉登在美军到来之前就已经死了的阴谋论的信服程度成正相关(译者注:说明相信前者的人同样容易相信后者,反之亦然)。
这从逻辑上根本说不通:本·拉登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既死了又活着。
研究者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人们并不是因为某个细节而倾向于相信阴谋论,而是出于一种更高层次的支持阴谋论的信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者介绍
Sander van der Linden, PhD.
Dr. Sander van der Linden is a social-psychologist based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link is external)(心理学系的社会心理学家) with joint appointments(职务)in the Woodrow Wilson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link is external)(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事务学院)and the Andlinger Center for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安德林格能源和环境中心)He is also an affiliate of the Princeton Global Health Program(link is external)(全球卫生计划).
At Princeton(普林斯顿), Sander directs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 (SED) lab and teaches the Psychology of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link is
extern He previously held a visiting scholar(交流学者)appointment (2012-2014) with the Yale Program on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link is external)(耶鲁气候变化通讯计划) at Yale University(link is external).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学位)
His research has received numerous awards, including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美国心理学会)(APA's) outstanding Graduate Research Award(杰出研究生奖), the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ocial Issues(社会问题心理研究学会)(SPSSI's) dissertation prize(论文奖), and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AAP's) "best paper" award(最佳论文奖)
<简洁版>
Sander van der Linden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social-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 and currently a visiting research scholar with the Yale Project on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at Yale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behavioral change, the psychology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risk perce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