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体地球概论,地球圈层结构,构造运动知识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它由不同的层次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地球的形成、地震活动和板块运动等地球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包括重要观点、关键发现和进一步思考。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0-50千米,但在大陆地壳最厚的地方可达70千米,而海洋地壳则相对较薄,约为5-10千米。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重要观点: - 地壳是地球上最薄的圈层,但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地球表面。
-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关键发现: - 20世纪初,地球科学家首次利用地震波测定了地壳的厚度和性质。
- 钻探深海地壳的国际计划“国际海底钻探计划”(IODP)揭示了海洋地壳的特征和历史。
进一步思考: - 地壳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有何影响? - 地壳中的矿物资源如何形成?如何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方的一层固体岩石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由固态硅酸盐矿物组成,包括橄榄石、辉石等。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岩石呈现出流动的塑性。
重要观点: -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圈层,占据地球半径的大约84%。
- 地幔是地球内部热量的主要来源,与地壳和核之间的物质循环密切相关。
关键发现: -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揭示了地幔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 地幔柱假说提出了地幔对板块运动的驱动作用。
进一步思考: - 地幔中的岩浆运动如何导致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 地幔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和地质灾害的预测有何意义?3. 外核外核是地幔下方的一层液态金属层,厚度约为2200千米。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金属呈现液态状态。
重要观点: - 外核是地球的磁场产生的关键部分,对地球的生命和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高考地理基础地球构造基础知识点清单

高考地理基础地球构造基础知识点清单地球的内部结构1. 地球的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陆壳主要由硅质岩石组成,海壳主要由镁铁质岩石组成。
3.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厚达2900公里的固体岩石组成。
4.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球的板块构造1.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被分为多个大块,称为板块。
2. 板块边界类型:包括大陆边界、海洋边界和大陆-海洋边界。
3. 板块边界的地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4.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的地壳变动1. 变动类型:包括构造抬升、构造沉降、构造断裂和构造变形等。
2. 构造抬升:指地壳隆起,形成山脉或高原。
3. 构造沉降:指地壳下降,形成盆地或海洋。
4. 构造断裂:指地壳发生破裂,形成断层。
5. 构造变形:指地壳岩石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的过程。
地壳的地貌类型1. 高原:由地壳抬升或侵蚀作用形成的平坦或凹凸不平的地形。
2. 平原:由地壳沉降或侵蚀作用形成的平坦的地形。
3. 山地:由地壳抬升或地壳运动形成的起伏的地形。
4. 盆地:由地壳沉降形成的中部平坦而四周高出的地形。
地球的水体分布1. 海洋:包括大洋和海。
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2. 湖泊:由地壳抬升或火山喷发形成的淡水或咸水湖泊。
3. 河流:由降雨或冰雪融化形成的水流,汇入海洋或湖泊。
地球的大气环境1. 大气成分:主要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2. 对地球的作用:保持适宜的气候、生物活动和屏蔽宇宙射线等。
3. 大气层:由地球表面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和电离层等。
总结:地球的构造是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地壳变动、地貌类型、水体分布和大气环境等基础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而深入探讨地理学相关的问题。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重点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重点地理是一门涉及地球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科学。
在高一的地理学习中,第四章是一个重要的章节,它着重介绍了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球表层的动力过程。
本文将重点概括高一地理第四章的知识点。
一、地球内部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固态、液态和气态组成的行星。
它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
1. 地核: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2. 地幔:地幔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主要由硅、镁、铁等元素组成。
地幔是地球最厚的部分,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岩石圈。
3.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部分,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两部分,大陆壳比海洋壳厚,同时也更加坚硬。
二、地球表层的动力过程地球表层的动力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地表作用两个方面。
1.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质灾害两个方面。
-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指地球内部岩石的断裂、变形和漂移过程。
它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抖动等现象,例如山脉的形成和地震的发生。
-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的自然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灾害等。
2. 地表作用:地表作用是地球表层岩石受到风、水、冰和人类等外力的侵蚀和改造过程。
- 风力侵蚀:风力侵蚀主要指风对地表岩石的冲击、磨蚀和沉积作用。
例如风蚀造成的沙漠化和风蚀地貌的形成。
- 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水对地表岩石的冲刷、侵蚀和沉积作用。
例如河流的侵蚀力造成的峡谷和针叶瀑布的形成。
- 冰雪侵蚀:冰雪侵蚀是指冰雪对地表岩石的切割、冲击和磨蚀作用。
例如冰川侵蚀造成的U形谷和冰碛物的沉积。
-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对地表岩石产生重要影响,包括采矿、工程建设和土地利用等。
这些活动不仅会改变地表地貌,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地球表层的动力过程与地球内部构造密切相关,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而地表作用则是地球表面受外力侵蚀和改造的结果。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 古代的天圆地方说。
- 随着航海等活动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如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有力证据。
- 现代精确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大小的主要数据。
-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
- 组成: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等气体组成。
- 分层: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 对流层特点: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场所,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平流层特点: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臭氧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 水圈。
- 组成:包括海洋水、陆地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范围:从地表向上可达23千米的高空,向下可深入到12千米的海底。
- 生物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地壳。
-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 组成物质: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
- 地幔。
-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 地核。
- 分为外核和内核。
-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
1. 矿物。
- 概念: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 分类: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如金、银等)、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氧化物矿物(如赤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等。
(完整版)初中地理地球的构造及地壳运动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地理地球的构造及地壳运动知识点总结初中地理地球的构造及地壳运动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本文将总结初中地理中关于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球的构造-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固体壳体,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 地幔是地球的中层,由固态岩石和部分可流动的物质组成。
- 地核是地球的内核,分为外核和内核,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2.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中各种运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的运动和变形等。
-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和移动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 火山活动是地壳中岩浆喷发、火山喷发等现象。
- 地壳的运动和变形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变化。
- 构造运动指地壳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产生的抬升、下沉、侧移和挤压等运动。
- 地貌变化指地表地形的变化,包括山地的形成、河流的侵蚀和沉积等。
3.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相对独立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运动。
-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形成等现象,也是地球构造的重要理论基础。
4. 地球内部的能量- 地球内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的自然放射性衰变、地热和太阳能等。
- 地球内部的能量对地壳运动和地质现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总结:初中地理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知识。
了解地球的构造对于理解地壳运动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内部的能量是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泉。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系统。
以上是对初中地理地球的构造及地壳运动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地理地球结构图知识点高一

地理地球结构图知识点高一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了解地球的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形成和各种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球的层次结构、地壳构造、板块构造和地震地质学等多个方面介绍地球的结构。
1.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按照性质和组成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从内到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
其中,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是地球的热源之一。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气层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包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成层圈。
2. 地壳构造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通常分为陆壳和海洋壳两种类型。
陆壳主要构成了七大陆板块,海洋壳主要分布在世界的海洋地区。
地壳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构成和变动方式。
地壳构造包括地质构造和地貌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岩石的分布和变动关系。
地壳的地质构造可以表现为褶皱、断裂、背斜、拗陷等。
褶皱是地壳中岩层受挤压后形成的弯曲现象,断裂是地壳中岩层沿断裂面发生位移的现象。
背斜是地层向不同方向倾斜形成的地质构造,拗陷是地层在两侧被隆起,中间下陷的地质构造。
地貌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河流等地貌特征。
这些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和地壳内部的构造密切相关,不同的地质构造能够塑造出不同的地貌。
3. 板块构造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地壳内部构造和运动方式的重要理论。
板块构造认为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以碰撞、分离、滑动的方式相互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自然现象的许多规律,如地震、火山、山脉等的分布和形成。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分为七块大陆板块和几块大洋板块。
这些板块以大约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速度不断移动,形成了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地壳构造。
4. 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研究地震的产生、传播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
地球科学知识点

地球科学知识点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学科,涵盖了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等多个分支。
本文将从地球的结构、地壳运动、大气层和水圈等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科学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结构1.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最薄的一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层,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位,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2. 岩石的组成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下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物等在水体或风力作用下沉积而成的,如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由原来的岩石经历变化形成的,如片麻岩、大理石等。
二、地壳运动1. 构造板块理论构造板块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运动的构造板块组成的。
构造板块之间存在着板块边界,包括边界的三种类型:边界是岩石的碰撞形成的冲撞边界,如喜马拉雅山脉;边界是岩石的撞击形成的剪切边界,如圣安德烈亚斯断裂;边界是岩石的相对运动形成的扩张边界,如大洋中脊。
2. 地震和火山活动地震是地壳发生破裂导致的地球表面振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常见形式,也是构造板块运动的一种表现。
火山活动是地球深部岩浆经由火山口喷发到地表的现象,与构造板块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三、大气层1. 大气层的组成大气层是地球环绕其周围的气体层,由多种气体组成。
主要组成气体有氮气(78%)、氧气(21%)、氩气、二氧化碳等。
此外,还含有水蒸气、臭氧等成分。
2. 大气循环大气循环是指地球大气层中气体和能量的动态交换和运动。
主要有垂直循环和水平循环两种形式。
垂直循环指的是温暖空气的上升、冷空气的下沉,形成对流;水平循环指的是赤道附近热带气流向两极流动,形成大气环流。
四、水圈1. 地球上水的分布地球上水的分布包括海洋水、冰雪水和地下水。
其中,海洋水是占据最大比例的,约占全球水量的97%;冰雪水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地区和高山地带;地下水则分布在地下岩石层中。
小学地球构造与运动知识点梳理

小学地球构造与运动知识点梳理地球构造与运动知识点梳理介绍:地球构造与运动是小学地理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了解地球构造与运动的知识,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并培养他们对地球的热爱与关注。
本文将对小学地球构造与运动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地球的构造:1. 地球的形状:地球大致呈近乎球体的形状,但因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两极稍微扁平。
2.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由内向外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层。
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壳是最外层的硬壳。
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以自西向东的方向自转,完成一天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和自由落体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
2. 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运动,完成一年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
地球公转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3. 偏转:地球自转引起了地转偏向现象,地球北极点指向北极星,并形成了地球的赤道和北极、南极两个极地。
地球上的自然现象:1. 日照和光照时间: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当地球某一地区面对太阳时,该地区将接受太阳的光照。
2. 地球的倾斜度和四季变化: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有倾斜角度,这导致了不同地区四季变化的差异。
3. 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化引起了地震和火山的活动,这些事件对地球表面的地貌产生影响。
4. 大气层:地球外围包裹着一层气体,称为大气层。
大气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空气、云、降水等气候要素。
5. 水循环:地球上水的循环以蒸发、降水和蒸发的循环过程为主。
水循环对维持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气候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保护与环境意识:1. 生态平衡: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彼此之间相互依存。
保护生态平衡有助于维持地球的生态环境。
2. 资源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应该正确使用和保护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
3. 环保行动:通过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和能源等环保行动,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地球物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现代应用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与地球系统有关的现象及其运动规律。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宇宙大爆炸理论:1、大爆炸时形成的一块星云因为自转和自身引力收缩形成了太阳系,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太阳,其余部分形成了其它天体系统2、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原始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
3、类地行星的共同特征:它们由高熔点的矿物,像是硅酸盐类的矿物,组成表面固体的外壳和半流质的内壳,以及由铁、镍构成的金属核心所组成。
)分异作用:由于原始地球的收缩和放射性元素衰变等原因,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物质出现可塑性,局部出现熔融状态,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异,其中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固体地球。
水圈和大气圈对固体地球的形成和改造有重要影响。
地球在加热到铁能熔化的温度后,其物质结构和组成必然发生变异,地核的形成是地球内部物质分异作用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地球内部的物质大体上是均一的,在分异过程中,铁沉入地心,形成致密铁质的地核,低熔点的较轻物质上浮,形成坚硬的地壳表层,地壳与地核之间是分异生下的地幔。
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为重要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过程。
它最终导致地壳与大陆的形成。
分异作用也可能促使地球内部的气体逸出,最终导致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
地球的圈层:地壳、地幔、地核、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大气圈: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
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
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至莫霍界面之间一个主要由硅酸盐矿物为主体的岩石构成的薄壳,平均厚度17公里。
按结构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
大陆地壳有硅酸铝层(花岗岩质)和硅酸镁层(玄武岩质)双层结构,而海洋地壳只有硅酸镁层(玄武岩质)单层结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有33公里,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10公里。
地壳大陆地壳的代表岩石为花岗岩,大洋地壳的代表岩石为玄武岩。
上地幔:从地核外围约2900公里深处的古登堡界面一直延伸到莫霍界面的区域被称作地幔。
平均密度是 3.3-5.5g/cm3。
地幔可再分为两部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从莫霍界面到670km 深处的部分称为上地幔,上地幔的上部为固态(—60km),是一层薄的固体岩石。
中部为部分熔融状态(60—250km,岩浆发源地),上地幔上部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中部低速层(部分熔融状态)为软流圈;下部为固态(250—670km)。
上地幔由相当于基性岩(橄榄岩)物质组成,其主要矿物为橄榄石、辉石和石榴子石,被称为地幔岩,与石陨石相似。
上地幔上部存在的软流圈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
下地幔:从上地幔底部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为下地幔(670-2889km),一般被认为是固态的,呈半固体的状态。
下地幔—同上地幔物质成分相比,铁的含量相对增加。
液体外核: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地核又分为两部分:一个半径约1250km的内核,以及一个在内核外部一直到距地心约3500km的液态外核。
地核大部分是由铁所组成(占80%),其余物质基本上是镍和硅。
地幔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
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完全由液体构成。
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最靠近地心的就是固体内核圈,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
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内核为固体结构,主要由铁和一部分镍组成。
最近的观测证据显示内核可能要比地球其他部分自转的快一点,一年大约相差2°。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压强、温度、密度、重力、地磁要素、地磁场、地震波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有什么区别?大陆地壳有硅酸铝层(花岗岩质)和硅酸镁层(玄武岩质)双层结构,而海洋地壳只有硅酸镁层(玄武岩质)单层结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有33公里,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10公里。
大陆地壳的代表岩石为花岗岩,大洋地壳的代表岩石为玄武岩。
活动带的标志:是地震的发生恶化火山的喷发,它们和地球表面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
活动的地球:地球演化过程中,始终处于运动发展之中,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得地球表面出现大陆和海洋,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坚硬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可分为几个大板块,他们“漂浮”于相对具有塑性的软流圈之上,并受到地球内部动力过程作用而产生缓慢的运动,以致在板块之间以及板块内部的活动带上表现出地震和火山的活动。
活动的地球:地球表层的持续不断的构造运动,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控制着地震、火山的发生与分布。
构造运动指主要由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
动力主要来源于地球自转、重力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能量。
构造运动的分类:(1),按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2),按运动速度分为: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较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动,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快速的运动:如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
1、收缩说:地球最初是熔融体,逐渐冷却。
冷却是从外表开始的,地壳最先冷却形成,而后地球内部逐渐冷却收缩后,体积变小,这时地壳收缩发生褶皱。
2、膨胀说地球曾有很高温的时期,同时在地壳下部有一个膨胀层,由于膨胀层受热膨胀,使地壳裂开,解释了一些深大断裂、洋脊、裂谷的成因。
3、脉动说由于地球内部冷热交替,导致地壳周期性的振荡运动(脉动)受热隆起,冷却地区坳陷。
4、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导是致地壳运动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由于离心力作用,地壳物质向赤道集中,相当于受到南北向的挤压,形成纬向构造带。
地球自转减慢时,地壳物质从赤道向两极扩散,形成经向构造带。
重点:大陆漂移说在成煤期(300Ma以前),世界上只有一个超级大陆(泛大陆,Pangea),由轻质的刚性硅铝层组成,漂浮于重质的硅镁层之上。
到恐龙期(150Ma以前),泛大陆解体,分离出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它们开始向西或向赤道漂移,就像船在海上行进那样。
到100Ma以前,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即1亿年前,大西洋才张开。
(百度百科:原由魏格纳提出的,现今的大陆是由古生代时全球惟一的“泛大陆”,于中生代时开始分裂,轻的硅铝质大陆在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达到现今位置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
)海底扩张(Sea Floor Spreading)大洋盆地直接表现出地球内部的对流过程:对流体沿洋脊中央裂谷上涌,熔岩凝结成固体,形成新的洋底并依次向旁侧扩张开来。
海底扩张说是在洋底地形研究基础上设想出来的概念。
赫斯还认为,大陆漂移是对流的结果,即大陆受地球内部对流作用的推动,好像是处在一条水平运行活动的传送带上。
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扩张,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消减,使洋底不断更新。
洋底的扩张是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
运动的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洋脊位于对流圈上升处,海沟位于下降处。
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内部就导致大陆的分裂。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百度百科)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与脊轴被错开的方向相反。
因此它不同于普通的平移断层。
转换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只发生在被错开的洋脊之间,并伴随有地震发生。
越过洋脊,断层两盘同步向远离洋脊的方向运动,不再有地震。
贝尼奥夫带:贝尼奥夫带:在海沟岛弧系中,地表都位于靠大陆一侧,这种系统中才出现深源地震,并且震源深度的变化很有规律,在近海沟处都是浅源地震离,远海沟处出现中源地震,到大陆内部出现深源地震,这一地震带中震源排列成为一个由海沟向大陆方向倾斜的面,其倾向一般45°左右,这一带称为贝尼奥夫带。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内。
板块构造:基本概念:由地壳和软流圈之上的固态上地幔构成的岩石圈以洋中脊、俯冲带和转换断层为界,分成若干刚性的岩石圈块体,即板块。
以地幔对流为基本动力,这些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由于板块是刚性的,因此板块内部基本不变形。
大规模的构造作用(变形、变质、岩浆活动等)主要发生在相邻板块接触部位。
板块边缘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带。
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构造作用。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地幔对流。
在洋脊地区,由于软流圈内的向上对流,使岩石圈向两侧迁移,离散拉张产生裂谷。
熔岩从软流圈上升、喷发,从裂谷中溢出,形成新的洋底。
在海底扩张的另一侧,两个板块作相对运动而发生聚敛和碰撞,其中密度大的海洋板块受迫而向下沉降,在洋底形成海沟或深谷,沉降板块边缘由于摩擦生热发生部分熔融,熔融岩浆上升到地表喷发为火山,在太平洋东岸形成安第斯山脉,在太平洋西岸形成如日本、琉球形岛弧,未熔融部分继续下降、升温、熔融,最后被周围物质同化和吸收,以致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