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风》原文译文赏析
一年级古诗《风 》

一年级古诗《风》
作品原文
风
解落三秋叶⑴,能开二月花⑵。
过江千尺浪⑶,入竹万竿斜⑷。
注释
⑴解落:吹落,散落。
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一说指晚秋,农历九月。
⑵二月:早春,农历二月,一说指春季。
⑶过:经过。
⑷斜:倾斜,歪斜。
白话译文
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滔滔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得确证。
有人认为,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
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风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风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风》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全诗如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这首诗通过描绘风的形态,表达了风的强大与魅力。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讲解:
首先,这首诗从季节变换的角度描写了风温和的一面。
秋风吹来,树叶飘落,春风拂面、百花开放。
这表现了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
其次,这首诗从地点变换的角度描写了风粗犷的一面。
大风吹过江河,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万竿翠竹歪斜起伏。
这描绘了风在江面上掀起千尺巨浪,进入竹林时能使万竿倾斜。
这首诗中并没有出现“风”字,而是通过描写风对事物的作用去间接地描绘风的形态,这种描写方式让人感受到风的强大与魅力。
短短的四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外物变化的用心感受和敏锐的察觉能力。
此外,李峤的创作风格也值得一提。
他曾作《杂咏诗》一百二十首,分为乾象、坤仪、居处、文物、武器、音乐、玉帛、服玩、芳草、嘉树、灵禽、祥兽十二大类,各以一字为题,又称《单题诗》,一诗咏一物,如《日》、《月》等,句句用典,是诗歌的类书形式。
这种风格在《风》这首诗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在“解落三秋叶”一句中,“解落”就表达了一种力量的感觉。
综上所述,《风》这首诗通过描绘风的形态和力量,表达了诗人对于风的深刻感受和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李峤的创作风格和才华。
古诗《风》解析

古诗《风》解析
古诗《风》原文如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风的形态与力量,表现了风的魅力与威力。
在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
在第一句中,“解落三秋叶”,诗人描绘了秋风扫落叶的景象,表现了风的萧瑟与凄凉。
在第二句中,“能开二月花”,诗人则表现了春风催生万物的力量,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句,“过江千尺浪”,诗人描绘了狂风掀翻江水的景象,展现了风的狂暴与力量。
在最后一句,“入竹万竿斜”,诗人则描绘了风吹弯竹林的景象,表现了风的柔韧与变化。
整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风的威力与魅力。
同时,诗人也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这首诗充满了生命力与活力,令人叹服。
古诗《风》全诗解释

古诗《风》全诗解释
《风》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
全诗如下: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以下是每句诗的解释:
1. 解落三秋叶:这句诗意味着风的力量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
暗示了风之威力。
2. 能开二月花:这句诗描述了风的力量可以使春天美丽的鲜花绽放。
表现了风的生机勃勃之力。
3. 过江千尺浪:这句诗描绘了风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
展示了风在水面上的强大影响力。
4. 入竹万竿斜:这句诗描绘了风刮进竹林时,可以使万竿竹倾斜。
表现了风对物体的影响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述风在不同场景下的作用,间接地展现了风的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
诗人以自然界中的物象(叶、花、浪、竹)为载体,生动地描绘了风的力量和影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风的存在和力量。
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

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作、⽣活中,⼤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种体裁,⼜称古体诗或古风。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家分享。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花。
过江千尺浪,⼊⽵万竿斜。
注释 ⑴解落:吹落,散落。
⑵三秋:秋季,⼀说指农历九⽉。
⑶能:能够。
⑷⼆⽉:农历⼆⽉,指春季。
⑸过:经过。
⑹斜(xiá):倾斜。
参考译⽂: 秋风吹落了树叶,春风吹开了百花。
江风卷起千尺波涛,狂风刮得万竿翠⽵歪歪斜斜。
能吹落三秋的黄叶, 可拂开⼆⽉的春花。
能掀起江上的⼤浪, 可刮斜万根坡上⽵。
译⽂⼆ 风可以吹落秋天⾦黄的树叶,可以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能掀千尺巨浪,吹进⽵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这是⼀⾸描写风的⼩诗,它从动态上描绘了风的⼒量: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林时可以把万棵翠⽵吹得歪歪斜斜。
这⾸诗能让⼈看到风的⼒量. 这是⼀⾸构思别致的咏风诗。
诗中不出现⼀个“风”字,也看不到常⽤来描写风的“吹”“刮”等字眼,但我们仍能从四种⾃然现象上感受到风的⼒量。
前两句从季节变换的⾓度描写风温和的⼀⾯:秋风吹来,树叶飘落;春风拂⾯,百花开放。
后两句从地点变换的'⾓度找写了风粗犷的⼀⾯:⼤风吹过江河,掀起千尺巨浪;刮进⽵林,万竿翠⽵歪斜起伏。
这⾸诗对仗⼯整,韵律优美,每句诗中巧妙地嵌⼊⼀个数字,显⽰了诗⼈⾼超的语⾔技能。
⼆ 这⾸诗夸张的⼿法以及“三”“⼆”“千”“万”这⼏个数字巧妙的组合来表现风的强⼤,也表达了诗⼈对⼤⾃然的敬畏之情。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秋风能令万⽊凋零;春风却⼜能教百花绽放。
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波浪滔滔;⼊⽵林时,只见⽵竿⼀齐倾斜。
风古诗解释及译文

《风》古诗解释及译文:
《风》古诗解释:《风》是唐代诗人李峤的诗作。
此诗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经过江河时能掀起滔滔波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全诗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风》译文: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滔滔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风》李峤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风》李峤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诗的前两句“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风的强大。
秋风能扫落叶,春风能催开花朵,这两种自然现象都与风的作用密切相关。
诗人通过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风的威力。
后两句“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则进一步展示了风的力量。
风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风入竹林,能使万竿翠竹倾斜。
这两句诗通过对风过江面和入竹两种场景的描写,更加具体地表现了风的强大。
整首诗以风为描写对象,通过对风的不同表现的描绘,展现了风的多样性格。
风既可以温柔地吹拂,使万物复苏;也可以狂暴地肆虐,掀起滔天巨浪。
诗人将风的形象刻画得生动而富有诗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风的存在和力量。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风,而是通过描写风的作用来表现风。
全诗除诗名外,不见一个“风”字,但每一句都与风有关。
这种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深沉,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从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游览泸峰山时所作。
山上景色秀丽,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了风的魅力,于是即兴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风的自然现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从作品鉴赏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的结构严谨,前两句以“三”“二”“千”“万”等数字对举排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后两句则以具体的场景描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风的强大。
整首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作者简介部分,提到了李峤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李峤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多为咏风颂物之作,词新典丽,但内容较为贫乏。
他的诗歌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被誉为“文章四友”之一。
李峤的文学成就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作品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风》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风的强大和多样性格,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它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也是唐代诗歌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李峤《风》赏析《风》译文鉴赏

李峤《风》赏析《风》译文鉴赏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
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风》唐代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译文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风》注释解落:吹落,散落。
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
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风》赏析一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
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
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
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
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风》原文译文赏析《风》
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注释】
解落:吹落,散落。
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
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
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
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
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
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
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
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
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
“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
风之柔情让人感动。
“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
风之温情让人舒坦。
“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
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
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
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
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扩展阅读:
李峤(唐朝宰相)
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
唐朝时期宰相。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
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
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封为赵国公。
唐睿宗时,贬为怀州刺史,
以年老致仕。
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迁庐州别驾。
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终年七十岁。
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
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史家评价以贬义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