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必看十部电影
30部电影30种风光,跟着电影游世界

30部电影30种风光跟着电影游世界景色:苏格兰高地——代表电影:《勇敢的心》——格兰高地的美有史诗般的壮观,海风如永不止歇的歌诉,深蓝色的山脉覆盖着一层紫色的天空,天空的边缘镶嵌着粉红色的云朵,仿佛这层天空对苏格兰高地来说,尺寸小了一点;自远处看去,大大的鹅卵石自山巅渲泄而下,然后冲流入一片深绿色的草原;还有那到处分布的苏格兰湖泊,时时映照着穹苍的变幻。
景色:湄公河——代表电影:《情人》——渡船静静的依着喧闹的码头,在湄公河黄色的浊流里荡漾起伏,影片《情人》就这样在湄公河上开常一片俗事的喧闹声中,一个身着西装的中国男子走到了法国女孩的面前,一段激情就这样开始了。
景色:阿尔卑斯山——代表电影:《蝴蝶》——阿尔卑斯山,《蝴蝶》的取景别致有佳,在一幕幕安静的森林中,隐藏着许多富有情感的滋味,我们能够会体会到森林其实就是一老一少的感情源泉,当他们进行诙谐的对话时,森林仿似也在微笑,当莉萨看到非法狩猎者的时候,森林也似乎凝滞了呼吸。
景色:阿拉伯——代表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在所有有关沙漠的电影中,这部电影把沙漠拍摄的最美,壮丽的夕阳加上广袤的沙漠,以及沙漠上坚毅的战士们,这是一幅多么有意境的景色啊~,让我们跟随这部电影走进沙漠,走近阿拉伯吧。
景色:柬埔寨吴哥古城——代表电影:《古墓丽影》——电影《古墓丽影》有一个绚丽的名字,而影片的外景地则更加绚丽,因为他选择了一个可以将漫长的时间和纷乱的地点交汇的地方,这就是——吴哥古城。
吴哥城是高棉帝国最后一座都城,城墙的四周佛像层叠起伏,令人肃然起敬。
组成佛像的巨石之间,以一种混合棕榈汁粘合,经过七、八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林,至今依然坚实合缝,这不仅显示了古代高棉国王的财富和权势,也反映出其国民精湛的技术和艺术才能。
景色:法国小镇——代表电影:《浓情巧克力》——说道外国小镇,我最喜欢英国和法国小镇,大片大片的绿地,安静的街道,以及时不时的一声狗吠,太美了。
电影浓情巧克力的拍摄地都是法国和英国的小镇,不能错过啊。
关于摄影师的电影

关于摄影师的电影午夜食人列车Midnight Meat Train编剧: Jeff Buhler / Clive Barker导演: 北村龙平(Ryuhei Kitamura)主演: Bradley Cooper / Vinnie Jones / Leslie Bibb名不见经传的摄影师里昂•考夫曼(Bradley Cooper 布拉德利•库柏饰)为求拍摄到令画廊主人苏珊(Brooke Shields波姬•小丝饰)满意的震撼性作品,每晚穿梭于纽约街头的阴暗角落。
某晚里昂跟踪几名黑人,并在铁铁站内营救了被这伙人骚扰的美丽日本女子,然次日便从报纸上得知该女子失踪的消息。
里昂向警方提供线索,却遭冷遇。
里昂的这组作品受到苏珊赏识,同时好奇心又促使他继续追查多年来发生在某地铁线上的连续失踪案件。
很快他便注意到一个经常出没地铁站、西装革履一脸严肃而又令人不寒而栗的神秘男人(Vinnie Jones 维尼•琼斯饰)……摄影师Snapshots(2002)导演:Rudolf van den Berg主演:伯特·雷诺兹Burt ReynoldsJack WouterseKees Hulst战地摄影师War Photographer(2001)导演:Christian Frei主演:Denis O'NeillJames NachtweyChristiane Amanpour为拍摄这部96分钟长的纪录片,从1999年6月到2001年6月,弗雷跟踪采访纳切威长达2年之久,科索沃、雅加达、拉马拉、东爪哇、纽约和汉堡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拍摄方法也很特别:弗雷将一架特制的超小型摄像机挂在纳切威的照相机上,不仅使观众可以看到这位著名摄影师如何观察、如何拍摄,甚至可以使我们听到他们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按下快门声,现场感极强。
电影用纳切威的一段独白作为开场白:“在现场的每一分钟,我都在想要逃走,我不想看到所发生的这一切。
电影经典作品大全

电影经典作品大全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拥有独特的魅力,能够通过影像和故事情节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每个时代都会诞生一些经典作品,它们被广泛传播和热爱,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瑰宝。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经典作品,希望能引发您对电影的兴趣和思考。
1.《公民凯恩》(1941)《公民凯恩》是由奥逊·威尔斯执导的一部黑白剧情片。
影片通过回顾富豪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一生,展现了权力与财富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该片的拍摄手法和叙事结构颇具创新,被誉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2.《教父》(1972)《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科波拉执导的一部黑帮题材电影。
该片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意大利裔美国黑帮家族的故事。
该片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扣人心弦的剧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堪称黑帮片的经典之作。
3.《肖申克的救赎》(1994)《肖申克的救赎》是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的一部剧情片。
该片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安迪·杜弗雷恩在肖申克监狱中的生活和改变。
影片通过深入的人物刻画和感人的故事,探讨了希望和人性的主题,成为了影迷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4.《星球大战》(1977)《星球大战》是由乔治·卢卡斯执导的一部科幻电影。
该片以宇宙为背景,讲述了反抗帝国的义军与黑暗势力作战的故事。
无论是其精心构建的宇宙设定,还是引人入胜的剧情,都使得该片成为了科幻电影的经典代表之一。
5.《教父续集》(1974)《教父续集》是《教父》的续集,同样由弗朗西斯·科波拉执导。
该片延续了前作的主题,通过反叛与权谋,完整地展现了福斯特家族的历史。
该片凭借其出色的表演和权谋的戏剧张力,赢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成为续集中的佳作。
6.《飞越疯人院》(1975)《飞越疯人院》是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一部剧情片。
该片改编自肯·库西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精神病院中患者的故事。
最具有艺术性的实验电影

最具有艺术性的实验电影实验电影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创新的叙事结构、独特的影像处理和大胆的艺术表达,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这些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实验性而备受关注,并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本文将探讨几部最具有艺术性的实验电影,并分析它们在影像表达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月黑高飞》《月黑高飞》是中国导演王家卫的经典作品,也是实验电影的杰作之一。
该片通过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独特的摄影技巧,将情感与时空交织在一起。
电影以黑白影像为主,通过光影的运用,加强了影片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导演以视觉的冲击力和节奏的紧凑性,将观众带入了影片中所呈现的社会底层生活之中。
《月黑高飞》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影像表现力,在实验电影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2001太空漫游》《2001太空漫游》是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实验电影的经典之作。
该片以太空为背景,通过大胆的镜头运用和独特的视觉效果,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观。
影片中对光影、色彩和音乐的运用,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2001太空漫游》的实验性不仅在于其宏大的科幻叙事,更在于导演对观众情感和意义的探索。
影片中的一系列象征性的画面和场景,使观众得以自由地漫游于影像和艺术之间。
三、《凌晨三点鸟哨》《凌晨三点鸟哨》是韩国导演洪常秀的代表作品,也是实验电影中的一部佳作。
该片以对话与影像间的错位、碎片化的叙事和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模糊为特点,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
导演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情节发展方式,不断挑战观众的理解和感知。
《凌晨三点鸟哨》通过其奇特的故事表述方式和独特的影像表现手法,成功地展现了实验电影的艺术性和探索精神。
四、《贪婪之岛》《贪婪之岛》是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作品,也是实验电影的杰作之一。
该片通过多线叙事和非线性结构,展现了一个荒诞而复杂的世界观。
导演以想象力和幻想来探索人性的黑暗面,并通过影像的创新表达,使观众得以深入思考和感知。
电影史上16个鬼斧神工的经典长镜头

导演:奥逊·威尔斯摄影:拉塞尔·麦蒂开场镜头:时长3分20秒难度系数:★★★★★完美指数:★★★★★这部电影曾经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悲剧,环球公司的乱剪,让奥逊·威尔斯的心血毁于一旦,许多年后当人们认识到这部电影的价值,却只能从40年后的重剪版去猜测奥逊·威尔斯的天才构想了。
《历劫佳人》的开始是一个3分20秒的长镜头,如今仍被众多影迷津津乐道,并被称为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长镜头之一。
这个长镜头的的复杂性在于空间调度,它有横向的移动,也有纵向的升降,还有镜头的远近推拉,尤其是镜头从屋顶摇到楼房的另一面,并紧接着后退跟拍,这样的难度在此后50年中竟然难以逾越。
奥逊·威尔斯在这部电影里运用了一切当时可能的技术手段,包括摄影车、起重机吊臂来支持镜头运作,吊臂上的运作至今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案例,除了有相当的复杂性,它在广角镜头和大特写之间的切换同样非常自然。
镜头前半部分的俯拍和后半部分的平拍,让我们一目了然的观察到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混乱和污秽,它始于一个手握定时炸弹的特写,然后放置到一辆汽车的后备箱之中,整个三分钟里汽车在镜头里牵动着剧情发展,造成了惊心动魄的紧张效果。
这个开场镜头后来被许多导演争相效仿,最成功的则是罗伯特·奥尔特曼在《大玩家》中的8分钟镜头,奥尔特曼在日后访谈中大谈奥逊·威尔斯,致敬之心昭然若揭。
天才的奥逊·威尔斯,在现实生活里却命途多舛,《历劫佳人》糟糕的剪辑终至票房惨败,他自己也再次失去了拍片的机会。
为了“伸冤”,威尔斯写过一份58页的备忘录,今日竟被环球公司厚颜无耻的拿来做《历劫佳人》50周年纪念版DVD的赠品。
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摄影: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屋顶镜头时长3分22秒难度系数:★★★★★完美指数:★★★★★如果要从世界电影史上选取一个长镜头和奥逊·威尔斯《历劫佳人》中的开场白相媲美,那一定是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在《我是古巴》里运用的那个屋顶镜头,在3分22秒的时间里,镜头扫荡了整个屋顶的格局,然后下降两个楼层(此时的高楼边缘清晰可见),最后扎入游泳池而结束。
摄影师们不可错过的十部电影

摄影师们不可错过的十部电影作者微博:@周健__“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
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亚当斯之前做的关于摄影的电影推荐,反响还不错,本着分享交流的原则,在这里做第二次相关分享,今后会陆续安利一些我个人认为很不错的电影给大家。
都与摄影直接相关,或是电影本身就讲述着摄影的故事,或是电影的摄影画面或着色彩值得关注与学习。
1.枪火枪火应该是杜琪峰的巅峰之作或者至少是代表作品。
这不是个很庞大或是很复杂的故事。
故事虽小,却体现了杜sir在很多影片中都使用到的一种手法-“以小博大”(类似的影片比如PTU)。
不同于吴宇森闻名遐迩的暴力美学,杜sir电影里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动静相宜的美感”,由枪火里迸发出静态的张力。
几段枪战都相当经典。
最值得一提的是商场那段枪战。
五人组的站位气场十足,层次分明,构图感也极强。
不得不说杜sir的空间感真的很强。
他常常通过空间设计来制造始终带着悬念的紧张氛围(类似的影片比如放逐)。
以空间位置的变化暗示人物关系的此消彼长。
他利用立柱在水平和纵深两个方向上将一个完整的空间按照人物站位有层次地进行分割。
镜头开始在有节奏地间隔中运动,让一个静止的场景充满动态的张力。
而原本确定的空间在这种处理下变得难以预测。
从而在视觉上制造错觉借此达到氛围营造的效果。
几个大咖在等老板的时候打发时间踢起了纸团。
踢纸团这种小孩子的游戏,发生在几个“身份显赫”的大人身上,形成一种有趣的反差。
经典的踢纸团还有结尾的五人拿枪互指,酷的没话说了,最后我还是要再次强势安利一波银河映像的所有电影2.青木瓜之味整部片子给人很安静很祥和很美好的感觉,片子看着很真实,素面朝天的梅、青翠的树叶、浓郁的木瓜汁、长鸣的知了、跳动的青蛙、濯枝润叶的雨水、轻风拂动的蚊帐、床前的旧拖鞋,每个画面都那么美仑美奂,光影处理和明暗对比都恰到好处,陈英雄对细节的铺陈和雕琢透着一种女性才有的细腻。
摄影经典案例

摄影经典案例摄影经典案例:1. 《阿富汗少女》这是美国摄影师史蒂夫·麦科里的一幅作品,拍摄于1984年,展示了一名战乱中的阿富汗少女的眼神。
这张照片被认为是摄影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它传达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类的无助。
2. 《月亮上的美国国旗》这张照片是阿波罗11号航天员巴兹·奥尔德林在1969年登上月球时拍摄的。
在这幅照片中,美国国旗在月球表面飘扬,象征着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的壮举,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经典瞬间。
3. 《曼哈顿午餐》这是由美国摄影师艾德·弗雷尔德拍摄的一幅作品,拍摄于1945年。
在这张照片中,一群摩天楼工人坐在一根钢梁上享用午餐,他们毫无畏高症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现了工人阶级的勇气和团结。
4. 《闪电之击》这是由美国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拍摄的一张照片,拍摄于2012年。
在这张照片中,一道闪电击中了纽约市的自由女神像,给人一种震撼和壮观的感觉,成为了摄影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5. 《背对背的黛安娜和查尔斯王子》这是由英国摄影师马丁·埃利特拍摄的一幅作品,拍摄于1992年。
在这张照片中,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和王妃黛安娜背靠背地站在一起,表达了两人婚姻破裂的象征,成为了英国王室历史上的经典瞬间。
6. 《沙漠之舞》这是由美国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拍摄的一张照片,拍摄于1993年。
在这张照片中,一位沙漠中的部落女性穿着华丽的舞蹈服饰,在黄沙中跳舞,展现了沙漠中的神秘与美丽,成为了摄影界的经典之作。
7. 《越战惨状》这是由美国摄影师尼克·乌特拍摄的一幅作品,拍摄于1972年。
在这张照片中,一名越南儿童在战争中流离失所,身上被烧伤,展示了越战的残酷和无辜受害者的悲惨命运,成为了反战运动的象征。
8. 《乌戈·奇亚雷斯的死》这是由美国摄影师凯文·卡特拍摄的一张照片,拍摄于1993年。
在这张照片中,一名苏丹饥饿难民乌戈·奇亚雷斯蜷缩在地上,面临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饥荒问题的关注。
十部史上最美的电影,美到窒息

⼗部史上最美的电影,美到窒息这是⼀份视觉⼤餐。
由外国专业电影⽹站CineFix,于去年评出的,有史以来颜值最⾼的10部电影。
这⼗部电影,随便在哪个地⽅按停⽌键,出来的画⾯,都美到窒息。
不信,你试试?⼗俄罗斯⽅⾈Russian Ark(2002)整部⽚采⽤“⼀镜到底”的⼿法,96分钟,不加任何剪辑,镜头没有⼀次切换。
但是,画⾯丝毫不会有单调之感。
原因在于摄影师对摄像机漂亮的操作:推,摇,拉……镜头时⽽俯冲滑⾏,时⽽平缓拉进,画⾯在同⼀个镜头⾥产⽣了丰富的变化。
⾃然精巧的构图,演员井然有序的⾛位,凭借空间切换来实现场⾯调度。
让我们得以不知疲倦地观赏这场俄罗斯贵族⽣活,⼀步步⾛向衰落的过程。
你可以批评它的故事,但你不能不为它的创意和执⾏⼒献上持久的掌声。
九曼哈顿Manhattan(1979)这是伍迪·艾伦写给纽约的⼀封情书。
当时宽银幕刚流⾏不久,该⽚的摄影执导⼽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决定要⼤胆地给这部⽚,涂上⿊⽩⾊。
⽽伍迪·艾伦也同意,因为这才是他童年记忆中的纽约。
电影⿊⽩画⾯之间的灰⾊⾊阶⾮常微妙(暧昧),让整座纽约城极具情调。
⽽夜间灯光点点的曼哈顿,让它看起来像⼀座浮在星星上的天空之城。
⽚中,最让影迷津津乐道的是以下⼏张⿊⽩剪影,纽约浪漫的⽓氛溢满整个银幕。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不论在哪个榜单,只要想服众,《公民凯恩》绝对会在前⼗占据⼀席之地。
本⽚解放当时电影⼈在拍摄和想象上的限制,让观众看到电影捕捉⼈类情感和经验的更多可能性。
同时,它也是最美的电影之⼀。
这⾥⾯⽤了太多⾰新电影这项艺术的技术和风格了,各种景深镜头、长镜头、低⾓度的仰拍镜头,闪回的叙事、开放性的结局等等。
最疯狂的是,这是奥逊·威尔斯的处⼥作。
他之前完全不知道应该要怎么去拍摄,电影⾥所使⽤的技术,也是他借鉴⾃平时看到的⽚⼦。
七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当电影⼤师们想要为头上的星球,编织⼀部戏时,他们总会让观众感到惊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观摩电影,不仅仅是摄像师的专利,拍摄静态照片的摄影家们,同样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教益。
从摄影家的角度欣赏电影,注重的并不是演员的表演,也不是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而是用光的角度、环境和场景的选择。
为此,我们选择了以下的十部电影,它们的场景令人过目难忘,恨不得身临其境。
1. Baraka(天地玄黄)Baraka是一个古代伊斯兰苏非派单词,含义是“祝福”。
这部影片在刚推出时评价极高,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
几年前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
这部电影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对白。
面前的景色究竟来自何方,完全靠观众自己揣摩。
据称,导演Ron Fricke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带着三人拍摄小组,花费14个月,走遍了六大洲的24个国家。
共耗费四百万美元。
如此高投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拍摄器材:它使用昂贵的TODD-AQ 70毫米格式。
同时,本片的音乐效果极为优秀,为你带来不可多得的视觉和听觉双重震撼。
2. Barry Lyndon(乱世儿女)谁有f0.7的镜头?即使是在工业发达的今天,这样的珍宝恐怕也无处寻觅吧。
也许全世界只有一块f0.7镜头——就是导演库布里克拍摄这部《乱世儿女》所用的那块。
这块珍贵的镜头,据说是蔡司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定制的产品,后来落到了库布里克手中。
他将这块镜头稍加改装后,安到了摄像机上。
f0.7的巨大透光量,使得他在拍摄室内景物时可以完全使用烛光照明,无需任何其它的人造光源。
这部电影无论是野外风景还是室内空间,构图用光都极其用心,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精美油画,随便拉出一幅,都能挂到墙上。
影片有意识的采用大量的“中心构图”,从视觉心理上来说,只有在对称发生偏转或变动时,才会有活跃动态的感觉,这种静止镜头中的标准对称,只能产生沉闷的心理的感受。
而这也正是库布里克想要传达的: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等级森严,无所事事。
在这部超过3个小时的电影中,至少有二三十处值得记录为静态画面的场景。
当然,如果你没有以上所说的f0.7镜头,还是试着打几快反光板吧。
毕竟,f0.7听上去比神话还遥远。
3. The Conformist(顺从者)这部电影可说是大导演贝特鲁齐的成名之作。
虽然情节编排没有选用传统模式,但摄影师Vittorio Storaro充满灵性的拍摄,使得这部片子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极为讲究的用光,罕见的拍摄角度,以及各种色彩滤镜的使用,都使这部电影增色不少。
虽然拍摄于35年以前,但今天的摄影师们仍旧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如“跳出陈旧的框框,创造自己的风格”。
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位导演是谁,那我来说几个你一定知道的名字吧,《末代皇帝》、《遮蔽天空》、《巴黎的最后探戈》等等。
4. Day of Heaven(梦断情天)静态摄影家经常会谈到所谓的“魔幻时刻”,也就是每天的黎明和黄昏。
这些时间,微弱、温暖的日光使物体显得分外美丽。
但对于电影摄像师来说,由于剧情和资金预算的限制,有时无法选择“魔幻时刻”。
很显然,没有任何一个剧组愿意花大钱请演员和工作人员呆坐一天,就为了黄昏那片刻时分的拍摄。
《梦断情天》也许就是唯一的特例。
这部拍摄于1978年的电影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初的一段三角爱情故事。
导演马利克难得的聘请到了当时的两大著名摄像师:Nestor Almendros和Haskell Wexler。
它的绝大多数镜头都是在黄昏拍摄的,并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最佳摄影金像奖。
Nestor Almendros在电影杀青后的感想:“所谓的魔幻时刻,其实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每天最多不过25分钟。
在这段时刻里,太阳刚刚落山,天空还没有黑下来,却已看不到太阳了。
这段时间的光线最为柔和,常常有一种魔幻的效果。
有时,我们每天只能拍摄20分钟。
但是这确实物有所值,影片效果非常美丽、浪漫。
”5. Dreams(梦)这是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对梦的勾画。
全剧由八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太阳雨、桃园、风雪、隧道、乌鸦、红色富士山、垂泪的魔鬼和水车之村。
这八个梦几乎贯穿了人类生活的所有主题,战争与和平、社会与人生。
在不同的梦境里有着不同的场景,配合不同的色彩,把人类所面对的所有主题一一呈现。
超现实的视觉效果在当年颇为引人注目。
这部电影给静态摄影家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尽最大可能挖掘内心深处的想象力。
本片中,黑泽明大胆的使用了极为鲜艳的色彩范围,从明媚的春光,到阴冷的隧道,或许每个人,都有个彩色的梦吧。
总之,《梦》已经不仅仅是黑泽明个人的一种感情宣泄,在我们的感觉和感情被烂片弄得越来越迟钝和粗糙的今天,我们其实需要的是这样一种真实的童话,而不是那些让人越看越蠢的傻瓜教科书。
6.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又是一部贝特鲁齐的电影。
对全世界任何一个导演而言,拍摄末代帝王溥仪的故事,都是巨大的挑战。
贝特鲁齐成功的完成了这部跨度长达59年(从1908年到1967年)的电影,并使其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故事的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
色彩的运用绝对是这部史诗的亮点。
贝特鲁奇和摄影师Vittorio Storaro使用了相当罕见的色调渲染气氛。
例如,在溥仪的童年时代中,他的生活还算丰富多彩,色调以桔红色和明黄色为主。
在“伪满洲国”时期,电影的色调变为压抑的靛青色。
而当他受到毛主席的关怀,接受再教育的时候,色彩变为朴素的灰色。
在溥仪生命的最后阶段,颜色慢慢趋向柔和,暗示着这个历经大起大落的人最后的觉悟……该片在西方上映后。
立即掀起了“中国热”。
1988年,第60届奥斯卡奖颁奖揭晓,《末代皇帝》一举夺得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服装、最佳作曲、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摄影和最佳美工9项奖。
7. 大红灯笼高高挂(Raise the Red Lantern)作为一部心理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对色彩的运用极为讲究。
张艺谋不愧是摄影师出身,不同色彩基调的反复出现,使观众的情绪也随着剧情忽高忽低。
乔老爷想在哪位太太的房中过夜,那位太太的门前就挂起大红的灯笼。
经典三原色冲印法的使用,使这部电影的红色和黄色十分鲜艳,而这在西方国家的电影中是不多见的。
同时,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服装,也使这部电影显得更为精致。
8. The Third Man(第三个人)感谢数码技术的应用,使这部电影有机会制作成DVD,成为黑白年代不朽的回忆。
在拍摄手法上,这恐怕是电影史上第一次将摄像机安在角落拍摄,以表达不安和焦虑的心情。
同时,有意识的广角畸变和浅景深镜头,也加重了影片冷酷的基调。
大量光影的使用,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注意力。
整个影片像梦魇一样震撼,且过目难忘。
与前几部彩色电影相比,这部黑白电影是不是显得有些过时?但是如果你仔细看完这部影片的话,你会重新体会到黑白光影的魅力——单色的魔术。
这部电影曾荣获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23届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金奖,并被评选为英国电影史上最佳影片第一名。
9. Visions of Light(光的影像)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纪录片”。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也能发现以上介绍过的多部影片。
例如《梦断情天》的摄影师Nestor Almendros,他在临死之前接受了这部电影的短暂采访。
还有《末代皇帝》的摄影师Storaro等人。
这部电影由数百个电影片段组成。
影片结束后,你一定会深深地被摄像机背后的灵感和魔法打动。
而静态摄影师也将从中获益匪浅。
这是一部摄影科教片,数百个片段将指导你如何用光,如何选择合适的色调,如何使你的片子成为经典。
这部电影按年代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无声电影年代。
第二部分是带旁白的黑白电影时期。
第三部分是彩色电影时期。
影片最后讨论了如何利用不同的色彩调动观众的情绪。
10. Winged Migration(鸟与梦飞翔)这是一部关于野生动物的纪录片。
相信很多摄影家都有过拍摄飞鸟的经历吧。
长焦加连拍?那只是小儿科。
让你看看这个疯狂的法国导演是如何拍摄飞鸟的。
凭借上百万美元的经济支持,导演Cluzaud雇用了四百五十人的拍摄队伍。
拍摄工具包括热气球,小型滑翔机,甚至伪装成飞鸟形状,内藏摄像机的小型飞机。
在第一年内,他们基本不拍摄,只是跟着鸟到处迁徙,和这些鸟混得很熟,使得这些鸟对他们不再警觉。
之后的两年,他们的拍摄团队(其中包括五十人的鸟类专家)跟踪这群飞鸟,穿越四十个国家,并将所有结果浓缩在98分钟的电影中,平均每225分钟素材只取一分钟。
效果自然极为真实感人。
在花絮中你可以看到,摄制组不惜时间,驯化了一批小鸟,使它们习惯飞机的轰鸣声,用于拍摄在航空母舰和工厂那几场戏。
摄影师需要和初生的小雁培养感觉,模仿它们的鸣叫,跟它们一起游泳,让它们认为摄影师它们的一员。
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耐心的感情培养,才有了那些如此近距离而又真实的镜头展现给我们。
作为一部纪录片,《鸟与梦飞行》在法国能达到250万人次的票房,并不是偶然的。
绝美的画面,得体的配乐。
震撼人心的镜头,就是一部完整又完美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