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师版)第三单元学案
九上第三单元古诗词的复习教案设计(学案)

九上第三单元古诗词的复习[第三单元课内古诗词]一、行路难(其一)[唐]李白(一)本诗主题本诗通过对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不平,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赏析全诗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运用夸张,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表现出朋友对作者的浓厚情谊;以乐写哀,营造欢乐宴饮气氛来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为下文写苦闷茫然的心绪做铺垫。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细节描写,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内心苦闷、抑郁的心情。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象征前途的渺茫,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分析】“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比喻对理想的追求;“冰塞川”“ 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正面写“行路难”,暗示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内心的失意与无奈。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诗中采用了姜尚“垂钓碧溪”和伊尹“乘舟梦日”的两个典故,表达了希望得到朝廷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委婉含蓄地说明自己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体现了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设问的修辞手法,使用简短有力的句子,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巨大困难:遭遇坎坷,突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慨叹。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和用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倔强、自信、积极、乐观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表明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对前途充满信心。
【分析】(1)“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完整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学案

(完整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学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赏析词中生动细腻地细节描写。
2:学习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3: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
学习重点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的特点。
【资料补充】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学习指导】悼亡诗,即借追述往事,表达对亡故亲人的悼伤与思念之情的诗歌。
悼亡诗的思想内容较为单纯,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以外,还常以“记梦”的形式,多写作者与亡故亲人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故亲人的悼伤与思念.由于失重的梦境“尽取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读了更觉情深意切,难以忘记.(一)诵读全词,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
(二)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写,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不少于100字)答: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猜猜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我与你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只有“相顾无言,泪流满面”!文本探究1、“十年生死两茫茫。
(教学案)第三单元 17、爱国词四首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 Word版含解析教案

“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感慨自己被迫退隐。
7、总结:
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反映陆游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感慨。
手法:比照、用典〔间接抒情〕、直接抒情
五、串读课文,升华情感
女生 男生
梦里原想——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朗诵?满江红?
二、知人论世
介绍作者陆游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初次朗读,理解大意
2、听录音,把握节奏和情感
3、学生再次朗读,揣摩作者情感
四、探究学习
1、解题?诉衷情?,明确:爱国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教案
授课教师
时间
课题
高度的爱国情怀——?诉衷情?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掌握作品用典、比照的艺术手法;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Βιβλιοθήκη :掌握诗歌朗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作用典、比照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古诗词中情感的分析
(2)典故:旧貂裘:传说苏秦十次游说秦王无成,回家时“黑貂之裘敝〞〔?战国策•秦策?〕。 这里那么是以貂裘积满灰尘,陈旧变色,暗示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3)“暗〞字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失落之情。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七课 将进酒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知作者]李白(见《越中览古》相关介绍)。
[知背景]《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
作者的这首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曾登高饮宴。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的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知常识]李白与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沿用乐府旧题,或用其本意,或翻出新意,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如《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等,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另一方面,用古题写已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身,在某一点上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在《蜀道难》中,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势带进乐府。
从而使古题乐府诗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
一、字音识记1.岑.(cén)夫子 2.将.(qiāng)进酒3.馔.(zhuàn)玉 4.金樽.(zūn) 5.恣.(zì)欢谑.(xuè) 6.烹.羊(pēng)7.对君酌.(zhuó)二、词语释义1.将.进酒将:请2.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应当3.钟鼓馔玉....不足贵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4.斗酒十千恣.欢谑.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5.径.须沽.取对君酌径:即、就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三、名句默写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部编】河北石家庄复兴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_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江南逢李龟年

《》第一课时教学案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3、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点: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杜甫的诗,因此他们对杜甫并不陌生,这样,学习这首诗就有了一定的铺垫,学起来有亲切感,从这个角度来说降低了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自主学习一、回顾旧知默写两首杜甫的诗二、人物小传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市)人。
世称“”、“”,时期伟大的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艺术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他的诗也被称为“”(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2、岐王与崔九李龟年,唐时乐工,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
为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
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
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
" 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
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终郁郁而死。
岐王,岐王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被封为岐王。
崔九,崔涤,唐朝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
三基本知识拓展与迁移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
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
(教师版)氓 学案

氓预习学案一.基础知识:1 . 诗歌中的生字词注音:匪()蚩()愆()乘()垝垣()载()筮()咎()于()耽()说()陨()徂()渐()朝()咥()隰()2.《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305)篇。
除极少数是西周作品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的体例是(风)(雅)(颂)表现手法是(赋)(比)(兴)3.什么是比兴,比,就是(打比方、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2.古今异义词?氓之蚩蚩古:民众、外来百姓今:流氓泣涕涟涟古:眼泪今:鼻涕士贰其行古:不专一、有二心今:二的大写至于顿丘古:直到、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体无咎言古:占卦的结果今:身体士也罔极古:标准今:程度副词,到了极点女也不爽古:差错今:爽快总角之宴古:欢乐今:宴会3.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4 .梳理诗歌中的通假字;6.特殊句式俟我于城隅状语后置于城隅俟我秋以为期以秋为期固定句式载笑载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连词,表示强烈的感叹,重点在”哉”字上,可译为“了吧”。
)二.自主读诗歌并翻译诗歌(可借助工具书)给10分钟时间读熟诗歌。
10分钟理解大意。
文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比兴,请同学们找出一两处并加以赏析。
三.朗诵全诗,整体感知概括故事大意请同学们概括一下这个恋爱故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恋爱阶段男女双方的表现是怎样的?女子为何被弃?谈谈诗中弃妇的形象。
四.拓展延伸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当今的实际,你是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爱情!。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第14课苏轼词二首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人生际遇。
2.认识苏轼遭贬后的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4.初步体会苏轼豪放的语言风格和雄奇奔放的文气。
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
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诗意解读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片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却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于即景抒情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名句识记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考点演示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
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同意。
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
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三单元 课文古代诗词诵读《凤栖梧》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三单元课文古代诗词诵读《凤栖梧》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教学章节\项目\模块\任务三教学时间2023年10 月26 日教学课题凤栖梧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学科素养具体内容及培养目标,说明学科素养落实举措,包括信息获得、理解掌握、知识整合、研究探索、操作运用、语言表达、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等;了解词的内容,当堂背诵本词。
体会词人情感,学会通过分析意象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了解词人在面对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有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主体,一般采用动宾结构短语,1.知识目标:常用动词如“了解"、“理解”、“掌握"等。
2.能力目标:常用动词如“能”、“会"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常用动词如“形成”、“养成"、“关注”等。
思政元素\思政目标深挖内涵,体现盐溶于水,同向同行。
了解词人在面对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有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词人情感,学会通过分析意象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意象,进而分析意境,进而推断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使用器材、教具、多媒体、课件、微课、学案、自助等)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启发诱导、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讲授法、练习法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王国维《人间词话》要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需经历的三个阶段导入,共同探索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出处。
能否读懂词的内容,小组合作,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本词。
(5分钟)然后两个小组展示合作成果。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尝试翻译文本,疏通文意。
分析词的内容。
_________ 引导学生写作思路,尝试背诵。
___ 从词人当时所处的地点出发,引导学生明确词人伫立高处,极目远视,由看到的春景而引发了词人连绵不绝的春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蝶恋花柳永(北宋)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
②黯黯:迷蒙不明。
③拟把:打算。
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1)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文学评论专著《人间词话》中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境。
”其他两种境界分别为:“”和“”(2分)(2)问: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答:1、(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共2个得分点,每点3分,共6分。
(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3分。
(只有“坚贞”、“执着”、“志诚”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2)从“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3分。
(只有“愁绪”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3)两点融合起来,并结合原词句进行了具体分析,视分析程度也可给6分。
2.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2.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3.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4分)(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两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
(4分)3.(1)<1>拟人(或比拟);<2>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评分标准:本题4分。
第一问1分。
第二问3分,修辞原理与作品实际相结合作答才能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1)<1>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
<2>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
[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问2分;二词的“相异”之处各1分。
]4. 鹊踏枝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1)词的上片写整夜为相思苦恼。
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怀?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3分)(2)词的下片写翌日的登眺。
试赏析“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句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3分)(3)词由诗演化而来,因此也叫“”,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因此也叫“”。
(2分)4.【答案】【解析】(1)主要运用拟人手法(1分),烘托思妇(游子、作者亦可)苦怀。
菊花笼罩着一片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
秋凉了,双栖的燕子也飞走了。
(1分)只有无情的月亮,没完没了地一直照到天亮。
这种无端迁怒,更表现出主人公心中的烦懑。
(1分)(2)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但要寄信吧,水远山遥,竟不知伊人何处。
彩笺写罢,又换尺素,表现了闺中人(游子、作者亦可)絮语叮咛的情意。
(1分)这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无限悲慨。
(要点:对照、突出悲慨)(2分)(3)(2分)诗余长短句5. 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
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
(2分)(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5、参考答案:(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得分关键:“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该点2分。
如果考生围绕“通感”这种特殊的比喻来作答,此点亦可给分。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
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该点2分)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6. 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①。
注:①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词的上阕,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怎样的境界?(3分)(2)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
请说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
(4分)6.参考答案:(1)作者描写了兰芽溪水、沙路无泥和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塑造了一个清新、洁净、幽雅的境界。
(3分)(2)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
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4分)7. 清平乐晏几道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⑴本词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色?(4分)⑵结尾两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5分)7.⑴此词写离别,然而所写景物却是碧波春水、青青杨柳、晓莺啼鸣。
这是以乐景写离愁,以春天美好的景物写离别,词中景物枝枝叶叶都饱含感情。
⑵结尾两句以怨写爱,抒写出因多情而生绝望,而绝望又恰好表明不忍割舍之情。
8.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的什么特点?(3分)(2)、下片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8、①幽静冷清的环境特点;(3分)(2)虚实结合(或托物言志或象征);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5分)9. 鹧鸪天①贺铸紫府②东风放夜③时,步莲秾李④伴人归。
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香苒苒,梦依依。
天涯寒尽减春衣。
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注]①作者在青年以后,长期辗转在偏僻之地任一些微小官职,本词作于此间。
②紫府:紫色象征华贵,此处代指整个东京。
③放夜:解除夜禁。
唐发后,逢正月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宵禁,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
④秾李:形容女子容貌娇美如秾艳的桃李。
(1)这首词上片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3分)(2)本词上片忆旧,下片写实。
请从往昔对比的角度,简要赏析作者抒发的情感。
(5分)9.(8分)(1)运用了对偶(或对仗)手法(1分)。
“五更钟动”对“十里月明”,“五更”句暗示笙歌彻夜,喧闹时间之长(1分);“十里”句点出东京处处繁华,欢度佳节范围之广。
(1分)(2)昔日是笙歌阵阵、灯火璀璨,场面热闹,眼前是炉香袅袅,处境孤凄(1分);往昔居于繁华的京城,如今独处暮春时节的天涯(1分);昔日凤凰城阙佳人相伴,如今犹如一只孤雁,在稀疏的晨星中鸣叫着飞过(1分);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有志难展,郁闷孤独,怀才不遇的情感(2分)。
基础知识梳理:讲读篇目一、注音耆卿羁旅羌管市列珠玑征帆去棹残阳里斜矗星河鹭起宫阙低绮户一蓑烟雨推翘勇矜豪纵联飞鞚酒垆鹰嗾犬倥偬鹖弁二、解释念去去千里烟波(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此去经年(年复一年)参差十万人家(将近,大约)重湖叠yǎn()清嘉(峰峦重叠/风光秀美清雅)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吹奏/漂浮)吟赏烟霞(烟水云霞,此处指山水景色)异日图将好景(绘成图画)天气初肃(萧瑟)千里澄江似练(水清)翠峰如簇(聚积)念往昔繁华竞逐(争相)悲恨相续(络绎不绝)对此漫嗟荣辱(徒然)但寒烟衰草凝绿(只有)把酒问青天低绮户千里共婵娟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握着)肝胆洞(洞悉)推翘勇(出众)矜豪纵(自以为能)春色浮寒瓮(词中指酒)闲呼鹰嗾犬(呼唤)怀倥偬(事情繁多)簿书丛(文书/繁多)渔阳弄(小曲)自读篇目一、注音伫倚危楼明月不谙离恨苦彩笺蕲水临皋欹玉枕髻鬟对起溽暑二、解释黯黯生天际遇(迷蒙不表)拟把疏狂图一醉(打算/精疏狂放)强乐还无味(勉强)明月不谙离恨苦(熟悉,了解)欲寄彩笺无尺素(彩色的精美信笺,可以用来题诗、写信//古人书写用素绢,通常长一尺,故称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