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doc
萧华与王新兰:外力促成的红色恋人

萧华与王新兰:外力促成的红色恋人
梅子
【期刊名称】《名人传记:上半月》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1935年,漫漫长征路上,有一位年仅十一岁的小姑娘,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支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欢快地歌唱、吹奏,为战士们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6月出生于四川宣汉,六岁送过情报,九岁参加红军。
1937年春,由于出色的表现,十三岁的王新兰由团员直接转为中共党员。
"红小鬼"长高了,长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梅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8
【相关文献】
1.萧华与王新兰:外力促成的红色恋人 [J],
2.九岁参军三过雪山《长征组歌》长歌不尽——访萧华将军夫人、红军长征宣传员王新兰 [J], 柳秀文
3.最美兴国红至诚报国志
——萧华红军小学红色文化教育办学特色 [J], 王先清
4.在学生心田播下红色种子——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新兰小学积极打造红色校园文
化 [J], 蒙秀溪;韦荣刻
5.革命浪漫主义的一种可能性——由《红色恋人》谈红色电影创作 [J], 马圣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因太美被杀的女红军

因太美被杀的女红军因太美被杀的女红军00历史,不仅浸透著太多苦涩的泪水,还染著斑斑血痕。
对那场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由自己人造成的大劫难,徐向前元帅记忆犹新:“张国焘亲自审问。
开始还让我参加会议,因为我提了些不同意见,以后干脆把我甩到一边,连会也不让我参加,甚至暗地里审查我。
‘肃fan’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人:一是从白军中过来的,不论是起义、投诚还是被俘的,不论有无fan革-命行动,要审查;二是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不论表现如何,要审查;三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凡是读过几天书的,也要审查。
重则sha头,轻则清洗。
为防止部队发生异动,张国焘等分局领导人还决定以营为单位拆散混编。
分局组成巡视团,派到各师监督‘肃fan’,弄得人人自危,熟人见了面都不敢说话,生怕说成是‘秘密组织’、‘fan革-命活动’。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红军之家”的毁灭红33军中的各级指挥员被张国焘一锅端,而身为军部特务营营长的任俊卿,自然难逃一死。
任俊卿是战功累累的英雄,还是当时川北根据地著名的“红军之家”的成员。
在这个家庭中,王新敏、王新正两兄弟,王新诗、王新国、王新兰三姐妹,加上入赘到王家的任俊卿,总共6人参加了红军。
“红军之家”的兄弟姐妹中,最小的是如今健在的王新兰,她参加红军时只有9岁。
他们的亲叔叔,就是川东游击军总指挥王维舟。
王家满门参加红军,在川北苏区传为佳话,连省苏维埃zheng府机关报《川北穷人》也发表过介绍“红军之家”的文章。
可这6人中的4人成为革-命烈士的原因,却让后人感慨万端:他们没有一人牺牲在战场上,全是被自己人sha掉的,仅剩下王新诗、王新兰两姐妹。
“红军之家”中第一个被sha掉的,是王新兰的四姐夫任俊卿。
罪名是他参加红军前当过清溪乡的团总(那是组织派他以fan动面目去为共产抓“枪杆子”的),而他当团总时交往密切的不少地方头面人物后来都成了与苏维埃zheng权为敌的“白扇会”、“盖天”分子。
红军长征的故事:长征途中最小的女红军

气:“同志们,加劲走,赶快穿过大风口。莫歇劲,莫逗留,‘三不准’要求记心头。累了不准地上坐,坑洼里的积水不能喝。不 准大闹大步跑,互相帮助都走好。红军战士英雄汉,定能征服大雪山。”几十年前的这些宣传词,王老至今都是倒背如流。 8月下旬部队开始过草地。谈起过草地的经历,王老感觉仿佛就在昨天。她说:“我背着一双草鞋,一条线毯,拄着小棍, 紧紧跟着前面的同志,踏着他们的脚印,一步一步挪动。由于进入草地前没有筹到更多的粮食,因此在草地休息时,我们就四
久王新兰患上了伤寒,只能用棍子支撑着往前走,终于在一天早上支撑不住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宣传队的一位大姐抱着一线
希望,把饭嚼烂,掰开她的嘴喂下去,几天之后,她又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
在关于长征的故事中,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但是怎么会想到,小小的王新兰竟然会三过雪山草地。
1935年6月,王新兰第一次随部队来到了雪山。在攀登雪山的当天凌晨3点,她所在的宣传队员们就起床了,把所有的衣服都 穿在身上,用布把脚裹好,为了御寒,每人还喝了一碗辣椒汤。然而,当他们刚刚走到山脚下,就领略了大山的“*威”,地面冻 得硬梆梆的,棍子杵上去便铛铛做响。其实这还仅仅是开始,当他们走到山腰,肆虐的山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浑身都冻透
有以更昂扬的斗志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 王新兰其实很思念萧华,自从云阳镇一别,他们已经整整一年未见面了。1938年11月20日,延安遭到敌机轰炸,中央作 出决定,疏散机关和部队,到前线的干部立即出发。王新兰作为派往冀鲁边的干部也离开了延安。由于战争,本来到山东只需 要走几天的时间,王新兰他们却整整走了一年。1939年11月,王新兰到达了山东和萧华重逢。她发现萧华比以前黑了、瘦 了,萧华则发现王新兰长大了,也更加美丽了。尽管此时两个年轻人都很激动,但因为是军人,王新兰还是克制住感情,举起 右手行了个军礼:报告司令员,无线电报务员王新兰前来报到!萧华一下子把王新兰搂在怀里,王新兰忍了又忍的泪水终于尽 情的流淌,流满了脸颊。 得知王新兰来了,很多战友来看望他们。萧华趁此机会问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符竹庭,我们结婚要不要写份报告?符竹庭 说,毛主席都同意了,还写什么报告?这样吧,我来向组织部报告一下,我们打个牙祭就算把婚事办了。就这样,1939年11月 21日成为萧华和王新兰的结婚日。从此,他们一起转战山东,挺进太行,进军白山黑水,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直至萧华将军 于1985年8月12日去世,他们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 永远的丰碑——《长征组歌》 中国音协组织评选20世纪经典音乐时,《长征组歌》榜上有名。此次采访王老,《长征组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 不仅因为组歌词曲本身的魅力,更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代人永远抹不去的长征情结。而作为长征中的红小鬼、萧华将军的夫人,
少年老红军王新兰的长征故事

三一文库()〔少年老红军王新兰的长征故事〕王新兰,原名心兰,肖华将军夫人,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
1924年6月出生于四川宣汉,6岁送过情报,9岁参加红军,11岁随红四方面军长征。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少年老红军王新兰的长征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少年老红军王新兰的长征故事1924年6月,王新兰(原名王心兰),出生在四川省宣化县王家坝,她的父亲王天保是前清贡生,十分有文化。
父亲看重读书,也教王新兰姐妹读书,王新兰记事起就常听父亲说:“耕,养命;读,达理。
二者废一不可。
”王新兰从小就向往革命。
她有个叔叔叫王维舟,很早之前就加入了共产党。
受叔叔的影响,王新兰的几个哥哥姐姐都与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革命失败后,王维舟回到故乡,但仍然从事地下工作。
他的家里经常被作为召开秘密会议的场所。
小心兰那时才六岁。
她见家里总是有很多人,一来了就关起门来,还不让听,就觉得很奇怪。
后来问了哥哥姐姐,大家嫌她小,都不告诉她。
小心兰十分不服气。
但王心兰人小志不小,她曾经好几次帮叔叔送秘密信件,都成功了呢。
因为心兰人小,不容易被敌人注意,所以,有时候家人就让她去送信。
心兰送了几次,都顺利送到了。
家里人放了心,都称赞她是革命的好帮手。
那个时候,王心兰就对革命充满着向往,她希望可以像叔叔和哥哥姐姐那样,参加秘密会议。
1933年,叔叔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成红军三十三军,王维舟任军长。
由于形势紧张,部队决定进行转移。
心兰的姐姐王心国已经参加了红军,要随部队转移。
当时九岁的心兰不舍得姐姐,坚持要跟着她参加红军。
哥哥姐姐都劝她留下,母亲也舍不得小女儿,但心兰铁了心,就要参加红军。
“你参加红军能干什么?”母亲问。
“我能唱歌跳舞,会画画,还会写字。
我还能送信呢!”王心兰找队伍上的人要求当红军,但红军看她太小,不同意。
她又到另一个征兵点去问,还是不行。
于是,王心兰闷闷不乐。
天天愁眉苦脸的。
王心国没有办法,只好把心兰领到了红四军政治部,找到了徐立清主任。
红领巾讲红色革命故事演讲六年级

红领巾讲红色革命故事演讲六年级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六年级(8)班的施娇娇。
伟大的红军长征胜利_年了,无数的长征故事一直感动着我们的心。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不能忘记长征,不能忘记千千万万红军流血牺牲——没有他们的奋斗与奉献,能有我们的今天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_周年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一位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
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参加红军后改名王新兰。
她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因此,我把她尊称为长征路上的红小丫。
她加入红军的时候才9岁,10岁开始到12岁跑着参加了长征,因为她人小,别人走一步,她得跑两三步,才能跟上队伍。
1935年3月30日晚上,不满11岁的王新兰,由宣传队的大哥哥们搀扶着,在爆豆似的枪炮声中登上木船渡过了嘉陵江,开始了万里长征。
王新兰跟着队伍一直往西走,整天整夜地走,没完没了地走。
往哪走?那时她不知道,只知道必须跟着队伍走,千万不能掉队,掉队就是死亡。
王新兰在宣传队,他们带着乐器,什么快板、笛子,洋鼓,边走边宣传鼓动。
山路崎岖难走,十几个小战士用绳子把胳膊连到一起,一个人倒下了,其余的人就一起拉。
他们一边艰难的行走,一边宣传鼓动。
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
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着轻伤员走。
王新兰不仅会打快板、唱歌,还会讲笑话,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
可是,半个月以后,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她染上了重伤寒。
一天早晨,身体越来越虚弱的王新兰,拄着一根木棍,摇摇晃晃地往前走,咬着牙坚持着。
宣传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问她要不要歇一会儿,她摇摇头。
走了10多里地以后,她眼前一黑,一头栽到了地上。
大家用树枝扎了一个担架,抬着她走。
躺在担架上的滋味很不好受,抬担架的同志也都骨瘦如柴,走路艰难。
几天以后,王新兰连饭也吃不下,昏昏沉沉,头发眉毛都脱落了,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了。
炊事员老谢给她送饭来,摸摸她的额头,翻开眼皮看了看,沉重地说:“这娃儿恐怕不行了。
值得一读的红色书籍《我的母亲——长征中最小的女红军》

不 能平静 … …
这 部 由中国文 联 出 版社 于 2004年 1月 出
版的红色书籍 2008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并人选 “送 书下 乡工 程”。笔者认 为该 书 的弟弟 “小萝 卜
头”》、《钢铁是怎样 炼成的》、《卓娅和舒拉 的故
事 》、《赵 一曼 》,以及 七十年 代 出版 的《闪 闪的红
5 结 语
《科 技 文献信 息管 理 》近 3O年 风雨兼 程 ,在 陕西 省 内外 图情 学 界 已初具 一 定 的影 响 力 ,来 人来 函索 取 、订购 刊 物 的单 位 也在 图情 类 所 有 内刊中为最多 ,欣喜之余展望未来,前路 多艰 , 刊物 水 平 与 图情 科 技发 展前 沿 距离 尚远 ,办 刊 质 量亟待 提 升 。编辑 部 正 在 克 服 内外 部 制 约 , 不 断学 习 ,加强 宣传 ,开拓创 新 ,改进工 作 ,积极 探索 内刊的生存发展之路 。
读 到此时 ,不 禁 想起 了 肖华 作词 的《长 征组 歌 》中的《过雪 山草地 》:
雪 皑皑 , 夜 茫茫 , 高 原寒 , 炊 断粮 , 红 军都是 钢铁 汉 ,
(下转 第 62页)
62
科 技 文 献 信 息 管 理
第 28卷
及 时发现 新成 果 、新 论点 ,为读者 提供 最具价 值 的信息 。编 辑 的创 新 意识 体 现 了刊 物 的 创 新 性 ,应 当力求创 新 、力 争创新 。在 创新 意识 的指 引下《科 技文 献信息 管理 》应及 时将 图情领 域 的 最 新成 果 、研 究动态 介绍 给广 大高校 读者 ,助推 高校图情事业 的发展 。
4.4 学 习使 用信息技术 期刊已处于 自动化 、网络化的办刊环境 当
萧华与王新兰:外力促成的红色恋人

萧华与王新兰:外力促成的红色恋人
佚名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1935年,年仅11岁的王新兰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
1937年春,由于出色的表现,王新兰由团员直接转为中共党员。
红军即将改编为八路军时,王新兰奉命调回延安学习。
走到莱阳镇,她认识了萧华。
21岁的萧华对王新兰起了
爱慕之情,可惜她还小,情窦未开,压根没听懂萧华话里有话。
【总页数】1页(P21-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2
【相关文献】
1.九岁参军三过雪山《长征组歌》长歌不尽——访萧华将军夫人、红军长征宣传员王新兰 [J], 柳秀文
2.最美兴国红至诚报国志
——萧华红军小学红色文化教育办学特色 [J], 王先清
3.萧华与王新兰:外力促成的红色恋人 [J], 梅子
4.在学生心田播下红色种子——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新兰小学积极打造红色校园文化 [J], 蒙秀溪;韦荣刻
5.革命浪漫主义的一种可能性——由《红色恋人》谈红色电影创作 [J], 马圣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色经典小故事演讲稿

红小丫------王新兰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班的伟大的红军长征胜利75年了无数的长征故事一直感动着我们的心。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不能忘记长征,不能忘记千千万万红军流血牺牲——没有他们的奋斗与奉献能有我们的今天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一位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
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参加红军后改名王新兰。
她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因此我把她尊称为长征路上的红小丫。
她加入红军的时候才9岁,10岁开始到12岁跑着参加了长征因为她人小别人走一步她得跑两三步才能跟上队伍。
1935年3月30日晚上不满11岁的王新兰由宣传队的大哥哥们搀扶着在爆豆似的枪炮声中登上木船渡过了嘉陵江开始了万里长征。
王新兰跟着队伍一直往西走整天整夜地走没完没了地走。
往哪走那时她不知道只知道必须跟着队伍走千万不能掉队掉队就是死亡。
王新兰在宣传队他们带着乐器什么快板、笛子洋鼓边走边宣传鼓动。
山路崎岖难走十几个小战士用绳子把胳膊连到一起一个人倒下了其余的人就一起拉。
他们一边艰难的行走一边宣传鼓动。
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
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着轻伤员走。
王新兰不仅会打快板、唱歌还会讲笑话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
可是半个月以后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她染上了重伤寒。
一天早晨身体越来越虚弱的王新兰拄着一根木棍摇摇晃晃地往前走咬着牙坚持着。
宣传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问她要不要歇一会儿她摇摇头。
走了10多里地以后她眼前一黑一头栽到了地上。
大家用树枝扎了一个担架抬着她走。
躺在担架上的滋味很不好受抬担架的同志也都骨瘦如柴走路艰难。
几天以后王新兰连饭也吃不下昏昏沉沉头发眉毛都脱落了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了。
炊事员老谢给她送饭来摸摸她的额头翻开眼皮看了看沉重地说“这娃儿恐怕不行了。
”彭道华大姐抱着一线希望把饭嚼烂掰开她的嘴一口一口喂她。
有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形建议给当地的老乡30元钱把她留下。
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知道以后亲自来到宣传队说“不能把她留下这孩子能唱会跳再艰难也要把她带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故事: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
-王新兰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今天我就来分享名人故事: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希望读者喜欢。
名人故事: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
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
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
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
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
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
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
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
太小,红军不收。
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
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
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
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
"好!"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
"她如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
徐立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
"专心听王新国说完,徐立清转而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
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
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
随着一声"是
",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
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她们喊:"你妈妈同意吗?""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从门外飘了进来。
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
王新国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工作,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
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
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
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
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
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