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

流阻隔、规划控制

等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

限制

河谷地区

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

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

每篇就近组织各自

的生产生活,各片

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

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

完善的基础设施,

各种设施利用率

高,方便生活,便

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

模,有利于保护城

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

亲近自然

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

系不方便,市政建

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

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

重庆、上海浦东新

洛阳、西宁、宜昌、兰

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

分区

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

小、呈点

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

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内

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

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

动,并趋向域沿主要

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

大,是城

市主要功

能分区,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

低级住宅分化;位置

上,高级于低级住宅

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

地、文化区联

系、环境优美

低级内城与低地、

工业化后

出现分化

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

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

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

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

不断侵入和迁移,成同心圆状

自核心向外扩展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

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

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

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

批发商业区、住宅区、

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

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

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

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

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

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

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

形等因素影响

未来"田园城市"以人为中心,兼有城市

和乡村的优点

以人为本、人与城市协调发展

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大庆。

2、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历史文化(北京市);

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

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

(1)要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

(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

自然因素主要影响影响结果举例

地形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

肥沃,水源充

足,交通便利,

减少成本低

经济发达,人

口集中,大多

数城市分布在

平原地区

沪宁杭城市群,

五大湖城市群,

中欧、西欧平原

城市群

高原

热带地区的高原

上气候较为凉爽

热带地区城市

多分布在高原

巴西高原

山区地表崎岖

沿河谷或开阔

低地分布

汾河、渭河谷地

气候气候

适宜

适宜的降水,适

中的气温

农业发达,人

口集中,城市

多,规模大

中低纬度的沿海

地区城市众多

气候

恶劣

干旱、寒冷、过

于湿热,不利于

居住,经济落后

城市少,规模

干旱地区、热带

雨林地区、寒冷

地区城市很少

河流河运

起止

人流、物流量

大,货物集散、

中转地,变更交

易形成城市、

交通枢纽,一

般规模较大

赣州

河流交汇处通运输方式宜宾(岷)、重庆

(嘉陵)、涪陵

(乌)、武汉(汉)

河口广州、上海

运河两端塞得港&苏伊士巴拿马&科隆

防卫半岛

利用天然水域进

行防卫

古代城市常分

布于此

波士顿

河曲

伯尔尼(阿勒)河心

巴黎(塞纳)

大多数城市分布的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少有城市分布。

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城市密度和规模小于具有湿润季风气候的东南部沿海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与城市区位

社会经济因素举例社会经

济因素

举例

交通驿道邯郸

罗马、六

大古都、

合肥、巴

西利亚、

堪培拉、

伊斯兰

堡、华盛

公路、铁路

石家庄、株洲、郑

州、蚌埠、宝鸡

水运扬州、济宁政

特区城市

宗教拉萨、麦加、耶路

撒冷、梵蒂冈、瓦

拉纳西

军事

锦州、酒

泉、威

海、山海

关、虎

门、横须

贺、佐世

保、朴茨

茅斯

旅游张家界、黄山市

(屯溪)、牯岭

科技

筑波、班

加罗尔、

中关村、

硅谷、剑

矿产资源煤矿

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鹤

岗、抚顺、开滦、阳泉、淮北、六盘水铁矿

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贝洛奥里

藏特

油田

大庆、玉门、东营、克拉玛依、阿伯丁、

休斯敦

其他金属

约翰内斯堡(金)、白云鄂博(稀土)、金昌

(镍)、白银(铜)、自贡(井盐)

住宅城市波茨坦(柏林旁)

北戴河

工业城市景德镇、宜兴(陶瓷)、长春、十堰、丰田、底特律(汽车)、渥太华(造纸)、曼彻斯特、孟买(棉纺)、伊春(森林)

边境城市满洲里、绥芬河、二连浩特、喀什、河口、丹东、图们、畹町、凭祥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

影响表现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

城市,能够获得支撑

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

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

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

市,能够通过便利的

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

供服务,使其服务范

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

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

提供货物和服务,服

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

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

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

"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

(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就整个区域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吸引人群离开农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

趋势

出现的国

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

较低、发展

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

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

向城市迅速

聚集,城市

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

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

出现郊

区城市

化现象

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

比较高,城

市人口比重

的增长趋缓

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

城市化

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起步

时间

目前速

城市人口

比重

所处阶

原因

发达国家早

(英国

最早1

8世纪

中叶)

趋缓

(停滞)

高(70%

以上)

后期成

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

较早,农业现

代化发展,大

批农业劳动力

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晚

(20世

纪中

叶)

速度加

低(不到4

0%)

初期和

中期加

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

胜利经济迅速

发展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英国1851年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达到7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英国)。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出现两类城市化特征: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又称"虚假城市化',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

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印度、印尼。

3、我国城市化四个阶段:1949-1957上升阶段;1958-1965下降阶段"上山下乡"带来的"逆城市化";1977年后回升发展阶段。

4、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

现象出现阶段人口流向结果

郊区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向郊区城市规模大、城市化水平提高

逆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

(不是城市衰

败)

城市向乡镇

中心区衰落,城市化水平

不变

再城市化后期复兴阶段郊区向城市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4)推进科技进步——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

(5)改变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四、城市群与大城市带: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外延伸,几个位置接近的城市相互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具有世界意义的城市群成为大城市带。

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五、城市环境污染:

污染类型污染源危害整治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大气

污染

工业企

业、家庭

炉灶、汽

车尾气

危害人体健康、污染

土壤、破坏水质和生

物,腐蚀建筑物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

较重的企业;实行

集体供暖;建绿化

隔离带

水体

污染

工业废

水、生活

污水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

水生生物生长

建立污水处理厂,

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

和工业生

>50分贝破坏生活环

境,影响人体健康

及时清除,实行分

类回收、利用

固体

废弃

物污

工业和居

民生活垃

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

城区布局建绿化隔

离带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

急剧膨

胀,汽车

数量不断

增加

交通拥堵导致时间和

能源的严重浪费;住

房紧张,质量低劣;

影响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

长;合理布局城市

道路;加快住房建

增加就业难度,

扩大失业队伍城市人口

急剧增

长,乡村

人口无序

迁入

造成贫困、内城衰

落、社会治安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

加就业岗位

社会问题突出人口过度

集中

低价昂贵、就业困

难、犯罪率高

综合整治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城 市 形 态 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 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 流阻隔、规划控制 等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 限制 河谷地区 地 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 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 每篇就近组织各自 的生产生活,各片 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 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 完善的基础设施, 各种设施利用率 高,方便生活,便 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 模,有利于保护城 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 亲近自然 主 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 系不方便,市政建 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 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 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 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 州、延安

例 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 分区 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 小、呈点 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 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内 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 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 动,并趋向域沿主要 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 大,是城 市主要功 能分区,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 低级住宅分化;位置 上,高级于低级住宅 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 地、文化区联 系、环境优美 低级内城与低地、

(整理)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

城市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标志。 2.理解城市的动力机制以及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城市化随时间变化的三个阶段,理解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4.了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来表示,它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3.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 ②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等 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 2 1.城市的发展使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是、、、

3.改善环境的措施是建设: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污染的建筑和 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建立一种循环。 课后练习: 1.有关目前世界城市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 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2.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 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降低 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 D.大城市经济发展停滞 读“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示意图,回答3—4题: 3.伦敦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属于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块状模式 4.伦敦曾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分散和减少大城市职能 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C.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D.选择新址,建新首都 5.上海市提出限制新建楼房高度的规定,其目的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中的A.城市住房紧张 B.城市热岛效应C.城市水体污染 D.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6.以下是“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在中心城市和郊区比重的变化(%)”和“1951年至1961年伦敦人口变动图”,请根据资料完成有关要求: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在中心城市和郊区比重的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单选题 半城市化是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下图表示2010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与半城镇化率高低关联度最高的因素是() A.第二产业比重 B.户籍政策 C.城乡差异 D.人口密度 某学校就该地区“居民常去哪里买衣服”为题做了一次社会调查,他们发现该地区居民买衣服常去四个城镇,如图所示(图中线条为居民居住地与买衣服的地点之间的连线)。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2.图中四个城镇规模最大的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时,立交桥下、低洼地区往往积水成灾,出现交通中断,甚至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现象,影响城市正常运转。读“某城区降雨径流与不透水面积关系图”回答下列两题。 3.该城区() A.降雨量相同,不透水面积比例越大,径流量越小 B.径流量相同,不透水面积比例越大,降水量越大 C.不透水面积比例越大,单位降水量产生径流越大 D.降雨量越大,不同透水面积比例对应的地表径流的差值越小 读楼层高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决定图中曲线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环境质量 B.交通条件 C.地租水平 D.建筑水平 一般来说,城市化弹性系数越高,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越明显。结合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统计图,回答下列两题。

5.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低的原因可能是() A.水资源丰富 B.农业发达 C.地形平坦 D.人口与产业过度集聚 下图是中心地市场区域图,回答下列三题。 6.下列关于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大小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回答下题。

鲁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总复习地理资料(必修2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总复习地理资料(必修2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提纲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1、城市的起源 2、城市的发展(3个阶段) 3、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原因: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详见学案P28点击思维1) ★4、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城市化表现: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课本P33图2-1-4) ★注意:缓慢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成熟阶段城市

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②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6、城市热岛(学案P32主干知识) 掌握概念、成因、作用和应用,尤其是应用 第二节城市区位于城市体系 一、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1)水:水对城市的选择十分重要,河流的供水和_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另外军事防卫功能对古代城市的选址也有很大影响。 (2)气候:气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城市大多分布在__气候适宜、降水适度的地方。 (3)地形、地质:城市的分布与地形、地质关系密切,平原_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也是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资源丰富的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2、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4、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万以下)、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2、城市形态——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和形状 3、城市层次结构——城市在国家、地区、区域等不同层次的分布和地位 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定义和特征 2、城市化的影响 1)经济影响——城市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2)社会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念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3)环境影响——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三、城市化的类型 1、自然城市化——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城市化 2、规划城市化——由规划引导的城市化 3、非规划城市化——没有明确规划的城市化 四、城市化的阶段 1、初级城市化——城市化的起始阶段 2、中级城市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3、高级城市化——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的阶段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生产活动 1、农业的地域分布——气候、土地、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农业的地域分布 2、农业的生产方式——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3、农业的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 二、工业生产活动 1、工业的地域分布——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等因素影响工业的地域分布 2、工业的生产方式——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 3、工业的发展趋势——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 三、第三产业生产活动 1、第三产业的地域分布——城市化程度、消费水平、交通等因素影响第三产业的地域分布 2、第三产业的生产方式——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 3、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服务业国际化和信息化 四、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 1、生产活动的空间组合——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空间组合

2、生产活动的地域协调发展——不同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环境污染等 2、人类活动对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景观的破坏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传统和文化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文化多样性型 商业区是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两侧的区域,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是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的商业区,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工业区

地理人教版高一必修2课堂探究学案:第二章第三节_城市化_word版含解析

互动课堂 疏导引导 一、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主要动力 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从城市化的概念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包括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方面,其一是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其二是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 2.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运用下图来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见下图。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3.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图: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1.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后期阶段——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有些地区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有: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出现回升。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有: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出现,人们能方便快捷地往返;电脑网络等现代通讯的出现,家庭办公等新工作方式的产生。 2.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如下表所示: 1.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 (1)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首先在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各国,相继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 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城市化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它包括两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城市化,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 (1)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2)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3) 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4) 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到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3、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市化的意义: (1) 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_知识拓展: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发生转变的过程,是非农产业和人口集中化、集约化、高效化以及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按照传统的划分方式,可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其中城市化率低于30%为初期阶段,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是大发展的准备阶段;城市化率达30%~70%为中期阶段,是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率超过70%以后为晚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渐趋成熟,城市人口保持平稳。此种划分方法,基本符合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借鉴意义,但如果照搬到我国就会发现:第一,单纯依据城市化率来划分阶段,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城市化水平,因为城市化水平不仅包含“量”的增长,更包含“质”的提升;第二,不完全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低以及转型经济的国情;第三,没有抓住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缺乏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全新的城市化阶段的划分方法,即根据城市化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将我国城市化进程分为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3个阶段。此种划分方法不仅能够体现出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而且也说明了城市化是一个由“量”的聚集到“质”的提升,再到扩散和融合的循序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该种划分方法如能形成共识,必能解决学术界关于城市化道路选择的长期争论,对我国城市化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 目前,许多人将城市化等同于城镇化,认为两者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而已。笔者认为,城市化与城镇化是有区别的,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客观规律,城镇化只是城市化的一种阶段性表象。从发展程度来看,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农村从业人员向非农产业转化以及农村用地向城镇用地转变等方面。城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小城镇发展迅速,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辟了一条优先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道路,这是基于我国国情而采取的战略性选择。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总量大,大多数人居住在

高中地理《城市》知识点

高中地理《城市》 目录:城市内部结构、城市区位、城市等级体系、城市化 一、城市内部结构 1.城市基本功能区及其特征(判断方法): (1)三大基本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判断方法/特征: (1)到市中心距离:从近到远以此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2)面积: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3)人口昼夜变化:商业区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白天人口少,晚上人口多,工业区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小。 (4)形状:商业区一般为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为面状。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1)经济因素:距离市中心远近(影响地租水平)、交通通达度等。离市中心越近,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越高。 (2)社会因素:收入、种族、宗教等。 (3)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等。 (4)行政因素:政策、城市规划方案等。 3.城市功能区布局

(1)风向:对造成大气污染的企业,若当地有主导风向,则布局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地带;若当地受季风影响,因布局于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区;最佳布局位置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 (2)河流:造成水污染的企业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及生活用水取水区的下游河段。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三种理论模式。 二、城市区位 1.自然因素: (1)地形: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山区城市主要分布于河谷或开阔地带,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于地势高处。(2)气候: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具有合适的气温和降水,城市密集。(3)河流:能够提供水资源,满足运输需要。 (4)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丰富处易形成城市,矿业资源丰富处可能形成矿业城市。 2.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交通便捷的位置处利于城市形成,城市密集。 (2)政治、文化、宗教、军事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 《城镇化》知识点总结 思路分析: 知识点总结: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 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不到2% 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2.城镇化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出现了与城镇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具体如下所示。

3.城镇化过程 城镇化初期→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1)城镇化初期: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聚,乡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的现象。 (2)郊区城镇化:由于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所以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或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规模扩大的现象。 (3)逆城镇化:由于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加上城中心居住环境相对变差,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4)再城镇化:城镇中心区产业结构,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后,人口迁回市区的现象。 (5)其他城市化现象 ①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如巴西、阿根廷。 ②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这种情况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不足、农村劳动力过剩,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城镇化的阶段和特点 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加快,同时城区发展问题也相继出现。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空间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空间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 化》知识点总结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

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城市土地租金高。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合作与探讨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合作与探讨 1.材料: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 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型过程,实际上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在我国乡村—城市转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问题: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表现在哪些方面?乡村—城市转型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我的思路:乡村—城市转型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方面,此题的讨论主要是根据的材料,结合生活常识,进行分析。从资料中可以看出,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它的主要表现可用下表表示。 项目表现 景观乡村景观转变为城市景观。由原来的阡陌纵横变为烟筒林立,由分散的民居变成密集的楼房 社会文化教育、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要发生变化 经济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人口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乡村—城市转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2.材料: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通常,城市的年平均气温可比郊区高出0.5~1 ℃。当大的环流微弱时,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如下图所示。 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带入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区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问题: 1.城市热岛是怎样出现的? 2.城市热岛对城市的市区和郊区各有什么影响? 3.我们在城市规划时要注意什么? 我的思路:这是一道人类对城市环境影响的实践题,它考查了人类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关于城市热岛的产生原因可以从材料中分析得出: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同时也可补充城市建筑物高大也不利于城市散热的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形成了城市风,对城市的市区和郊区将产生不同的影响:环流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带入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一地理必修 2 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 70 亿人口日”( 2010/10/31 );中国 13 亿人口( 2005/1/6 )。[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快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后快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 20 世纪以来特别过去 100 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 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 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 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 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比较稳定,一 发达保持较低水 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些国家的人口俄罗斯、德国、 国家平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数量还会逐渐日本 减少 人口增长很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人口增长开始发展快,世界新增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趋于缓慢,很中国、印度、中国水平较高人口中,发展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多国家实施人巴基斯坦家中国家占到 死亡率下降口控制措施 80%以上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 点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森 林等地区的 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亚、非、拉等洲的 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 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 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并且掌握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读图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明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相协调;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观,认识到城市带中的非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带改善环境的空间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讲述:同学们,今天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跟大家玩一个猜歌小游戏,具体就是老师唱一小段的歌曲,你们来猜猜这是什么歌,那么现在准备开始咯,“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童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教师提问] 大家知道这首是什么歌吗? [学生回答] 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 它所描述的又是哪里呢? [学生回答] 深圳。 [教师讲述] 对,它所指的就是我们广东的经济特区深圳,歌词中所描述的“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那么在这些“城”和“金山”聚起之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深圳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而如今的深圳怎么样呢?相信在座的许多同学都去过深圳,那到底是一股什么力量在促使着这座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城市化。那到底是一股什么力量在促使着这座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城市化。那么接下来,我就带着大家顺着城市化发展的道路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弄清城市发现的脉络和轨迹。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1页看城市化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阅读课本P32第一段,并且找出城市化的概念是什么?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板书]一、什么是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 第三节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世界城市化进程。2.理解世界城市化的时间、地区差异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结合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动力机制 含义表现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 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 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 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 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4.意义 (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判断 1.城市化仅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 ) 2.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一定提高。( × )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阶段 图示 城市化特点(水平高低) 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 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较慢 发展中 国家 中期阶段 B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C 高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国家 思考 逆城市化是否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降低?为什么? 答案 否。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这一阶段许多城市人口到乡村居住,但并非从事农业活动,仅是居住地的改变,其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合理的城市化 (1)影响:改善环境。 (2)例证 合理城市化——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过快的城市化 (1)影响: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例证 过快城市化导致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 4.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