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1、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温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大多数城市的分布叫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10类:【1】滨海城市【2】三角洲平原城市【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6】平原中腹城市【7】高平原上的城市【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9】中山谷地城市【10】高山谷地城市
(4)城市地形:从建设角度考虑,平原最为有利,丘陵困难较多,山地则需要更大的工程措施和投资。但过于平缓,当坡度低于0.3%时,则往往不利于地面水的汇集和排除;不同坡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人工挖山填土向海、河、湖等一切低洼地和低丘、缓坡等高地要土地所造成的影响;城市建设改变地表,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地表水的下渗,易造成洪水。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多位于河谷,临河是共同特点。当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平原较宽阔时,城市地形较平坦;当河谷平原比较窄小时,城市则有山城特点。当河谷平原成盆地状时,则城市均靠盆地边缘。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相对较差。
(5)城市气候: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影响以风最为显著,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工业生产在目前生产技术条件下,随着生产的扩大,难免产生污染。为了尽量减少工人上下班的旅途消耗,工厂又不能远离城市、远离居住区。为了尽量争取新鲜空气,居住区就应该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对于有害卫生的大型工业联合企业,应根据定额要求,设置卫生防护带。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城市地理学重点汇总

城市地理学重点汇总

地理学老师点到的重点汇总1、1970年以来,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影响和带动下,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

2、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限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3、大都市带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密集区以后于1957年首先提出来的。

4、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5、奥沙利文从制造业、人口、零售业、办工业四个方面阐述了郊区化的成因。

6、残差法是霍伊特为了简化直接调查的程序而提出的一种间接方法。

7、正常城市法是瑞典学家阿历克山德森在1956年研究美国城市经济结构时试图为各部门寻找一个“正常城市”作为衡量所有城市应有的非基础部分的标准。

8、最小需要量法是1960年由厄尔曼和达西提出的一种划分基本、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9、进入20世纪50年代,统计分析方法首先被使用的统计参数是平均值,然后是标准差,它们是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城市职能分类的实质。

波纳尔、纳尔逊和罗伯特完成了一系列有名的成果,其中1955年纳尔逊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影响十分深远。

10、一个完整的城市职能概念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

11、赖利于1931年根据牛顿力学中的万有引力的理论,提出了“零售业引力规律”。

12、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于1953年在其论文《作为空间过程的创新扩散》中首次提出空间扩散的问题,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13、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的。

14、墨菲和万斯将CBHI>1,CBII>50%的地区界定为CBD;戴维斯将CBHI>4,CBII>80%的地区界定为“硬核”,也就是真正具有实力的CBD。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城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另外,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包括几个方面:①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效果与问题,城市化水平预测,以及各国和各地区城市化对比研究等。

②区域城市体系研究:一般侧重从区域角度、整体观点分析一国或一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规模、类型)和空间组织,各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在区域中的集聚与扩散,大都市带或城市连绵区的形成和发展等。

③城市分类研究:包括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和职能分类,通过对一国或一地区城市的考察,拟定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各种类型的城市。

城市分类研究主要侧重职能分类,其方法从定性到用统计方法处理,以后发展到把一定地域内务城市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变量加以综合,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找出城市之间的异同。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主要内容是在城市内部分化为商业、仓储、工业、交通、住宅等功能区域和城市边缘区域的情况下,研究这些区域的特点,它们的兴衰更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章节分的不是很清楚,按PPT截图顺序呈现,如有需要自己整理标注一下)1—7章1.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2.城市地理学的任务:最总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域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研究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和城市生长2)研究城市内容的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3)城市可持续发展即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4)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5)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数量方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联系两者皆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学科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应用到规划实践中去区别:城市规划学:从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理论性强城市规划:探讨合理的空间组织形式,存在价值判断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客观规律,不存在价值判断城市的定义:应作城市的广义理解《城市规划法》:“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把建制镇纳入城市范畴一般作狭义理解与对城市的广义理解完全相同,若在研究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向基层深化,会涉及到一般集镇,这时可对城镇作广义理解城市定义的标准中外的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农业活动非农活动↓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密度指标——景观——物质构成——职能——价值观念城镇与乡村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城镇是以从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更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城市的功能地域1.都市区是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市)作为基本单元。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第十二章自己看哈,重点是456789)第一、二、九章木有ppt,自己再看笔记,加油第二、题型:选择10 填空15 判断10 名词解释15 简答20 论述30一:名词解释1、城市-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交通等用地规模、第二及第三产业高度集聚的、以非农业产业为主的居名点2、城-周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御意义的据点市-商品交易的场所,人们在特点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进行交易,形成集市3、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大都市带-有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活动上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交通和通讯网络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4、城市地理位置-城市与外部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中心位置—城市位于区域的中央,这种位置便于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联系,交通费用低,自然形成交通枢纽。

重心位置—当区域的人口、资源等要素严重分布不均时,中心位置将偏离几何中心而接近重心位置。

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离区域中央。

门户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域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个方向时,区域的中心城市偏于主要联系方向的一端。

5、规模经济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集聚经济指产业和经济活动由于空间上的集聚,使生产成本降低,效益上升的现象。

6、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产业的空间组织布局跨越国界,由此推动城市由单一国家城市体系发展成为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7、世界城市体系在信息高速高路的支持下,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规模和职能的城市共同组成的巨大城市体系8、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乡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和非农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5. 城市的集中与扩散机制 ① 增长极理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 ②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城市化、郊区化、逆城 市化、再城市化
六、城市空间结构与组织
1. 都市地区空间结构 ① 基本结构:核心区、边缘区(内缘与外 缘)、城市影子区、乡村腹地
② 单中心与多中心都市区 ③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同心圆结构、扇形结 构、多核心结构
④ • • • • •
符号功能(文化职能 符号功能 文化职能) 文化职能 媒体 出版公司 剧院、 剧院、博物馆 建筑图标、 建筑图标、文化遗产 艺术,标志、偶像、时装的产生与分布, 艺术,标志、偶像、时装的产生与分布, 解译工作
五、城市发展机理
1. 区位理论:地形指向、交通指向、资源指 向、政治指向 2. 集聚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地方化经 济与城市化经济) ① 马歇尔集聚:地方化经济 ② 雅可布:城市化经济


• • • •

• •
工业化前的城市职能 军事:“城”、镇 经济:“市” 社会宗教文化:“肆”、“社” 工业化时期的城市职能 专业化职能(工业、旅游、行政);交通职能;中心地 职能(市场贸易) 后工业时期的城市职能 高级服务职能:高级生产者服务(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专业 商业服务(professional business services) 信息与知识职能:信息城市(informational city)、知识型城 市(knowledge city) 创新(innovation)、创意(creativity)职能:创意城市 (creative city)
七、城市的演变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4、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5、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6、什么是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我国的城市大多数都在北半球。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概括地说,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以外,丘陵、山地区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是普遍特点。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的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基础原理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动力,区域又能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复习要点里的位序规模法则里少了一部分内容,这里补充上去:即一个城市的规模与它在国家所有的城市中按人口规模排列所处的位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位序乘以该城市的规模,其乘积为一个常数,它恒等于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数。

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的任务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世界);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改造世界)。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6、城市政策研究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金字塔: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9.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30.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3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32.消极型城市化:与积极型城市化相反,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33.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34.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步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35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36.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37.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38.离心型城市化:与向城市中心集聚的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有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39.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0.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41.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2.基本/非基本比率(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①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②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如非洲一些国家。

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③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第一章绪论城市地理学: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任,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d城市可持续发展f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二,城市地理学发展趋势1.对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全球经济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5 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一、城市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产业构成,规模,景观,物质构成,职能。

二,城市地域行政地域:市政府管辖的范围。

是各国按照城镇界定标准确定的城镇地域。

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娱乐、工作、医疗、文教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不一致的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

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三,大都市都市区:是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都市区,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是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五大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国家的核心区域,规模特别庞大)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 2 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

市带县体制:为了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设立地级市,各种人力,资源条件集中,加速地级市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县发展的一种体制。

如何评价市带县体制?优点:1资源人力集中,有利于知识思想的相互交流,加速了城市发展进程 2 对地级市的行政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提升 3 能够带动周边县市快速发展缺点:1“市管县”体制缺少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我国地方政府管理层次为“三级”,在省与县之间没有“中间层次”。

2“市管县”体制增加了层次,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

3市管县体制下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不明显。

市管县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的经济发展,但是,并非所有的市都能起到这一作用。

4城市虚化现象严重。

市管县体制虽然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也造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另一个后果,那就是广域型城市的大量出现。

5是“市管县”体制虽然表面上解决了原来的地市矛盾,但实际却出现了更为尖锐的市县、区县之间的矛盾。

市侵害“县”及农村地区的利益,形成所谓“市压县”、“市卡县”、“市挤县”、“市吃县”或“市刮县”的现象,严重影响束缚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出现的具体时间:城市形成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我国按区域地形分类:滨海城市,三角洲平原城市,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地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平原中腹的城市,高平原上的城市,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中山谷地城市,高山谷地城市.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城市外部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中位置:是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的一种中位置。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门户位置(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六、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1、沿河城市区位,可分成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2、海港城市的区位,除了河口港类型外,还有位于海湾(如青岛、大连)、岛屿(如香港、厦门)、陆连岛(如澳门)、陆岬(如开普敦,直布罗陀)等其它位置类型3、铁路:枢纽位置: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七、不同类型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原因:(1)中心地城市: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商品农业是城市产生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