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文章赏析

朱自清文章赏析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文章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朱自清文章赏析一:买书买书也是我的嗜好,和抽烟一样。
但这两件事我其实都不在行,尤其是买书。
在北平这地方,像我那样买,像我买的那些书,说出来真寒尘死人;不过本文所要说的既非诀窍,也算不得经验,只是些小小的故事,想来也无妨的。
在家乡中学时候,家里每月给零用一元。
大部分都报效了一家广益书局,取回些杂志及新书。
那老板姓张,有点儿抽肩膀,老是捧着水烟袋;可是人好,我们不觉得他有市侩气。
他肯给我们这班孩子记帐。
每到节下,我总欠他一元多钱。
他催得并不怎么紧;向家里商量商量,先还个一元也就成了。
那时候最爱读的一本《佛学易解》(贾丰臻著,中华书局印行)就是从张手里买的。
那时候不买旧书,因为家里有。
只有一回,不知哪儿来检《文心雕龙》的名字,急着想看,便去旧书铺访求:有一家拿出一部广州套版的,要一元钱,买不起;后来另买到一部,书品也还好,纸墨差些,却只花了小洋三角。
这部书还在,两三年前给换上了磁青纸的皮儿,却显得配不上。
到北平来上学入了哲学系,还是喜欢找佛学书看。
那时候佛经流通处在西城卧佛寺街鹫峰寺。
在街口下了车,一直走,快到城根儿了,才看见那个寺。
那是个阴沉沉的秋天下午,街上只有我一个人。
到寺里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
这股傻劲儿回味起来颇有意思;正像那回从天坛出来,挨着城根,独自个儿,探险似地穿过许多没人走的碱地去访陶然亭一样。
在毕业的那年,到琉璃厂华洋书庄去,看见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才十四元。
可是十四元并不容易找。
想来想去,只好硬了心肠将结婚时候父亲给做的一件紫毛(猫皮)水獭领大氅亲手拿着,走到后门一家当铺里去,说当十四元钱。
柜上人似乎没有什么留难就答应了。
这件大氅是布面子,土式样,领子小而毛杂——原是用了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的。
父亲给做这件衣服,可很费了点张罗。
拿去当的时候,也踌躇了一下,却终于舍不得那本字典。
朱自清详细事例

朱自清详细事例朱自清详细事例1931年8月,朱自清休假,赴欧洲各国游历,又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攻读语言学及英国文学。
1932年秋,朱自清返国,与陈竹隐女士成婚。
当是时,原教务长梅贻琦改任清华校长,梅对朱甚为欣赏,正式任命他为中国文学系主任。
此后数年,清华大学中文系均由朱自清主持。
这时,闻一多也从青岛来清华执教,这便是闻朱结交的开始。
1934年,他担任了《文学季刊》、《清华学报》、《太白》杂志的编辑。
1935年,开始为《新文学大系》编选诗集。
12月16日,他随清华学生进城游行,对反动派镇压学生感到十分愤懑,对学生甚为同情。
1936年2月29日,第二十九军士兵进清华逮捕学生,他于家中掩护韦毓梅、韦君宜等六名女生。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朱自清被清华教授会推举为通电讨伐张学良的起草委员会的召集人。
事后不久,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这时的朱自清仍存有正统观念,对反动派仍抱有幻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清华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临时大学先迁于长沙,次年又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朱自清随学校南行,走出了清华园,接触到广阔的现实和人民,深切地体验到反动派统治的黑暗。
同时,他亦为南迁以后无法集中精力专注做研究而苦恼。
不过,他对抗日的前途还是比较乐观的。
1939年“七七”抗战二周年纪念日,朱自清写短文《这一天》热情讴歌这个中华民族新生的日子。
抗战后期,教员们的生活更加艰苦。
朱自清家庭负担重,因而生活状况更是每况愈下,但他仍认真从事繁忙的`教学、研究和著述工作,完成了《新诗杂话》、《诗言志辨》、《国文教学》等著作。
然而,艰苦的生活和艰辛的工作使本已孱弱的朱自清愈加消瘦了,他的妻子陈竹隐也时时为他的身体状况而担忧。
抗战胜利后,反动派在昆明屠杀反对蒋独裁内战政策的大中学师生,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一个个年轻学生的血,对朱自清的灵魂进行着一次次的撞击。
他深切感到:“余性格中之懦弱,必须彻底革除,此亟需决心。
朱自清:中国知识分子几经磨难,却为何总被讥讽“酸气”?

朱自清:中国知识分子几经磨难,却为何总被讥讽“酸气”?在不平静的年代,文人不免感时叹世。
但越是不平静的年代,知识分子可能越需要保持清醒,避免陷于感伤而丧失风骨,执迷于书斋而脱离现实。
近现代以来,人们开始反思文人群体或自命清高,或消沉遁世,或脱离大众的种种表现,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论书生的酸气》就是典型。
为什么“酸”是“书生气味”呢?怎么样才是“酸”呢?出生于士大夫家庭的朱自清深谙中国文人思想脉络,从古典文学溯源“酸”的由来和演变,进而指出,没有真实的悲哀却赶时髦地无病呻吟,自命不凡因而自哀自怜,大概就是所谓的书生“酸气味”。
本文写于1947年,彼时中国内外形势严峻,“时代逼得更紧了”,文人已经不能读死书或死读书了。
在朱自清先生看来,最重要的是摆脱清高,看到自己身处于人民大众之中,少一些“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无由感伤,才能丢掉空架子,脚踏实地向前走。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代,虽暂无战乱动荡,但也面临内外忧患。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也面临诸多压力——特别是人们对知识分子的期望很大,但却屡因种种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对这一群体产生怀疑。
我们带着自我反思的精神,重读这篇文章,或许能有一些启发。
作者简介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读书人又称书生。
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味。
但是正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
人们常说“书呆子”、“迂夫子”、“腐儒”、“学究”等,都是嘲讽书生的。
“呆”是不明利害,“迂”是绕大弯儿,“腐”是顽固守旧,“学究”是指一孔之见。
总之,都是知古不知今,知书不知人,食而不化的读死书或死读书,所以在现实生活里老是吃亏、误事、闹笑话。
总之,书生的被嘲笑是在他们对于书的过分的执着上;过分的执着书,书就成了话柄了。
但是还有“寒酸”一个话语,也是形容书生的。
“寒”是“寒素”,对“膏粱”而言。
是魏晋南北朝分别门第的用语。
“寒门”或“寒人”并不限于书生,武人也在里头;“寒士”才指书生。
朱自清《毁灭》赏析

朱自清《毁灭》赏析朱自清《毁灭》赏析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毁灭》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自清《毁灭》原文】六月间在杭州。
因湖上三夜的畅游,教我觉得飘飘然如轻烟,如浮云,丝毫立不定脚跟。
当时颇以诱惑的纠缠为苦,而亟亟求毁灭。
情思既涌,心想留些痕迹。
但人事忙忙,总难下笔。
暑假回家,却写了一节;但时日迁移,兴致已不及从前好了。
九月间到此,续写成初稿;相隔更久,意态又差。
直到今日,才算写定,自然是没劲儿的!所幸心境还不会大变,当日情怀,还能竭力追摹,不至很有出入;姑存此稿,以备自己的印证。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九日晚记踯躅在半路里,垂头丧气的,是我,是我!五光吧,十色吧,罗列在咫尺之间:这好看的呀!那好听的呀!闻着的是浓浓的香,尝着的是腻腻的味;况手所触的,身所依的,都是滑泽的,都是松软的!靡靡然!怎奈何这靡靡然?——被推着,被挽着,长只在俯俯仰仰间,何曾做得一分半分儿主?在了梦里,在了病里;只差清醒白醒的时候!白云中有我,天风的飘飘,深渊里有我,伏流的滔滔;只在青青的,青青的土泥上,不曾印着浅浅的,隐隐约约的,我的足迹! 我流离转徙,我流离转徙;脚尖儿踏呀,却踏不上自己的国土!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幻灭的开场,我尽思尽想:“亲亲的,虽渺渺的,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回去!回去!”虽有茫茫的淡月,笼着静悄悄的湖面,雾露蒙蒙的,雾露蒙蒙的;仿仿佛佛的群山,正安排着睡了。
萤火虫在雾里找不着路,只一闪一闪地乱飞。
谁却放荷花灯哩?“哈哈哈哈~~~” “吓吓吓~~~”夹着一缕低低的箫声,近处的青蛙也便响起来了。
是被摇荡着,是被牵惹着,说已睡在“月姊姊的臂膊”里了;真的,谁能不飘飘然而去呢?但月儿其实是寂寂的,萤火虫也不曾和我亲近,欢笑更显然是他们的了。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关于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
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
”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现代文二)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汇编—现代文二静安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教授与烟斗(吴小如)①教授叼着烟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闻一多先生的遗照。
抗战期间我生活在沦陷区,没有到过昆明,因此无缘与闻先生接触。
在我的师辈中,如朱自清、俞平伯、游国恩、沈从文诸先生,有的根本不吸烟,像废名先生更是反对吸烟,连学生吸烟都不敢当着他的面。
②195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合并到北大来,教师队伍中有三位先生是经常叼烟斗的,按照年龄排列,则是吴组缃先生、王瑶先生和朱德熙先生。
这三位先生同我共事都在四十年以上。
今天他们都已成了古人,回忆一下他们吸烟叶、叼烟斗的神情形态,也算是对他们的悼念吧③组缃先生长我十四岁,是我的同宗,但辈分比我大得多。
院系调整之初,包括课堂上听课的学生,望见组缃先生威仪棣棣的庄严神态,都存有敬畏之心,连我这年轻教师也不例外。
久而久之,才发现他是一位貌似严肃、心实慈祥的长者,只是疾恶如仇,不说假话,待人不虚与委蛇,才使人由敬生畏。
组缃先生从不轻易赞许别人,直到晚年,有的学生写了书请他作序或题辞,他仍不随便动笔。
而对于我这同族晚辈,感情却日益深厚。
每逢家乡托人带来茶叶,他知我也是嗜茶者,总让学生顺路送一部分给我。
我有时买一点小礼物或补品去看望他,他并不推辞,却总说所买的东西太昂贵了,破费太多。
我写了书送他,求他指教,他总是认真阅览,然后指出优缺点,不过往往有溢美之辞。
在学生面前他总是为比他年轻的同行们代树威信,为他们说恰如其分的好话,对我更不例外。
不虚夸,不苛责。
几十年来,敬他的心与日俱增,畏惧心理却早为亲切交谈和推心置腹所取代了。
④组缃先生晚年已不吸烟,但在十年浩劫以前,烟斗是不离“手”的。
每次在同他起开会或谈话时,尤其是在他书房里做客,总看到他手上拿着烟斗,不停地在做吸烟前的准备工作。
那就是,用细细的纸捻儿慢条斯理地向烟斗的小孔中缓缓插入,经过转动,再点点拉了出来,为的是把里面的烟油擦净。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练习——朱自清作品(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练习——朱自清作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南京朱自清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
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
在朦胧里,才酝酿出那一缕幽幽的古味。
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
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注:画家石涛)的画。
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
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
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
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
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
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
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
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
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
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
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
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
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
【课外阅读】朱自清剽窃闻一多

【课外阅读】朱自清剽窃闻一多?依稀还记得很久前读过的一份学术批评期刊(《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一期,总第85期)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两位当事人为对方是否剽窃抄袭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而声辩的文章。
而在刊发的这些声辩文稿的前面,还威威赫赫地刊发着某些权威人物的申饬学术纪律的文稿。
惊堂木之声隐约可闻,但当事人依然在一边争吵得不亦乐乎。
读了半天,似乎已经明白了个大概,但又感到惶惑:不是已经很清楚了么?为什么还要在那里争执声辩不休呢?惶惑之余,猛然记起曾经看过的一本教材,这是由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主编的一部《高级中学国文读本》,1948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读本是旧读本,是一次无意间在地摊上碰到买回的。
中间选有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一诗,注释解读文字是朱自清写的。
在就该诗所表现的时代精神的注释中,朱自清说:这部作品表现了20世纪的时代精神,也就是一种动的、叛逆的精神。
注释中并没有写明上述对于20世纪的时代精神的概括究竟出自何处。
最近查阅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朱自清全集》,卷八,第8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在第四章“诗”中,发现朱自清早在30年代已经涉及到20世纪的时代精神这一主题。
原文如下:“时代的精神︱20世纪底时代的精神”(一)“动的世纪”;(二)“反抗”的精神;(三)“绝望与消极”。
不同于上述读本的是,朱自清在“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写明“参看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载1923年6月《创造周报》第四号”。
《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据王瑶介绍,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的讲义,而这门课程,始于1929年春季。
也就是说,朱自清无论是在他的课堂讲义中,还是在为后来高中学生编写的课外国文读本中,在介绍到《女神》以及《地球,我的母亲!》的时代精神时,他都引用了闻一多当初对于《女神》时代精神的概括评价。
所不同者,在《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中,写明了对于这一时代精神的概括最初不是出自于他,而在高级国文读本中,朱自清并没有对此作出相应明确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原文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朱自清《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原文及赏析
【导语】: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是朱自清写的一首散文,来了解一下原文及赏析吧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
这是民主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关于后一方面,作者知道的比较多,现在且说个大概,来追悼这一位多年敬佩的老朋友。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
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
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
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
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态度。
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调。
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
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艺术。
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
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
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
我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
却又那么自然流畅。
他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
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就是想象。
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
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
闻先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
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
因为这古代与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联贯的。
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古代;可是,是“我们”在客观的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的认识古代。
闻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话,是将这神话跟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话不是空想,不是娱乐,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
这是死活存亡的消息,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纪录,非同小可。
他研究《楚辞》的神话,也是一样的态度。
他看屈原,也将他放在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里看。
他承认屈原是伟大的天才;但天才是活人,不是偶像,只有这么看,屈原的真面目也许才能再现在我们心中。
他研究《周易》里的故事,也是先有一整个社会的影像在心里。
研究《诗经》也如此,他看出那些情诗里不少歌咏性生活的句子;他常说笑话,说他研究《诗经》,越来越“形而下”了——其实这正表
现着生命的力量。
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的认识古代,有时也靠着这种幽默感。
看《匡斋尺牍》里《狼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够体会到别人从不曾体会到的古人的幽默感。
而所谓“匡斋”本于匡衡说诗解人颐那句话,正是幽默的意思。
他的《死水》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也是一首难得的幽默的诗。
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
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原载1946年《文艺复兴》)
二
闻先生的惨死尤其是中国文学方面一个不容易补偿的损失。
闻先生的专门研究是《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唐诗,许多人都知道。
他的研究工作至少有了二十年,发表的文字虽然不算太多,但积存的稿子却很多。
这些并非零散的稿子,大都是成篇的,而且他亲手抄写得很工整。
只是他总觉得还不够完密,要再加些工夫才愿意编篇成书。
这可见他对于学术忠实而谨慎的态度。
他最初在唐诗上多用力量。
那时已见出他是个考据家,并已见出他的考据的本领。
他注重诗人的年代和诗的年代。
关于唐诗的许多错误的解释与错误的批评,都由于错误的年代。
他曾将唐代一部分诗人生卒年代可考者制成一幅图表,谁看了都会一目了然。
他是学过图案画的,这帮助他在考据上发现了一种新技术;这技术是值得发展的。
但如一般所知,他又是个诗人,并且是个在领导地位的新诗人,他亲自经过创作的甘苦,所以更能欣赏诗人与诗。
他的《唐诗杂论》虽然只有五篇,但都是精彩逼人之作。
这些不但将欣赏和考据融化得恰到好处,并且创造了一种诗样精粹的风格,读起来句句耐人寻味。
后来他在《诗经》、《楚辞》上多用力量。
我们知道要了解古代文学,必须从语言下手,就是从文字声韵下手。
但必须能够活用文字声韵的种种条例,才能有所创获。
闻先生最佩服王念孙父子,常将《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当作消闲的书读着。
他在古书通读上有许多惊人而确切的发明。
对于甲骨文和金文,也往往有独到之见。
他研究《诗经》,注重那时代的风俗和信仰等等;这几年更利用弗洛依德以及人类学的理论得到一些深入的解释。
他对《楚辞》的兴趣似乎更大,而尤集中于其中的神话。
他的研究神话,实在给我们学术界开辟了一条新的大路。
关于伏羲的故事,他曾将许多神话综合起来,头头是道,创见最多,关系极大。
曾听他谈过大概,可惜写出来的还只是一小部分。
他研究《周易》,是爱其中的片段的故事,注重的是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表现。
近三四年他又专力研究《庄子》,探求原始道教的面目,并发见庄子一派政治上不合作的态度。
以上种种都跟传统的研究不同:眼光扩大了,深入了,技术也更进步了,更周密了。
所以贡献特别多,特别大。
近年他又注意整个的中国文学史,打算根据经济史观去研究一番,可惜还没有动手就殉了道。
这真是我们一个不容易补偿的损失啊!
1946年7月20日作。
(原载1946年8月30日《国文月刊》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