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被引学者标准
中国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分析——基于CSSCI、CNKI两个主流引文数据库的研究

2009年第1期第17卷(总65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 F SJ TU (Philo 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s)No.1,2009Vol.17SUM ,No.65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徐 剑(6),男,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
中国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分析———基于CSSCI 、CN KI 两个主流引文数据库的研究徐 剑(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240) 摘 要:本研究分析了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CSSCI 、CN KI 两个数据库被引证的现状,找出了新闻传播学自1978年~2007年30年以来的高被引论文,比较两个数据库的引证特点,并对发现的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的领域分布、年代分布、期刊分布等数据进行了分析,找出目前在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学科新兴、外在保守等共性问题。
关键词:引文分析;高被引论文;新闻传播学中图分类号:G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9)01006308一、问题的提出继承性和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两大基本特征,无论是理工医农等技术科学,还是人文艺术政法经管等社会科学,皆是如此。
而引证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文献指标,一方面反映了该科学文献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又通过标准量化的科学文献规范为后来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创新扩散的传播便利。
基于此,引文分析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评价工具迅速发展起来。
美国情报学家加菲尔德于1955年创立了系统的引文索引理论,[1]1972年他又把引文索引工具引入到期刊评价,[2]从而为客观评价作者、期刊、论文这三个最重要的科学研究要素找到了一种合适的研究工具。
在新闻传播学科领域,有些学者开始用这一研究工具来分析学科的发展,如徐剑利用CSSCI 的发文数和被引数,设计了一个对作者的学术力量化指标,找出了当前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核心作者群;[3]肖燕雄运用国内另一范围更大的数据库(CN KI ),对中国新闻传播学论文的引文情况做出了综合分析;[4]段京肃则利用了CSSCI ,对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期刊影响力进行了分析。
中国高被引学者标准

中国高被引学者标准一、简介中国高被引学者标准是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学者计划(百人计划)的一部分,旨在识别和表彰在科研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中国学者。
该标准引入了国际知名的高被引学者榜单,通过严格的评估流程和指标体系来确定高被引学者。
二、评估指标2.1 高被引指标高被引指标是评估学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基于该指标,中国高被引学者标准采用了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来衡量学者的学术声誉。
高被引论文是指在国际学术界广泛引用的论文,因其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备受关注。
2.2 学术贡献指标学术贡献指标是评估学者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该指标主要考虑学者的论文数量、质量和影响力。
论文数量反映了学者的科研投入程度,而论文质量和影响力则是评估学者在学科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2.3 国际合作指标国际合作指标是评估学者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该指标考虑学者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文章数量和合作机构的声誉。
国际合作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对学者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4 创新指标创新指标是评估学者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该指标主要考虑学者的专利数量和专利影响力。
专利是衡量学者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专利的影响力反映了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贡献。
三、评估流程3.1 材料准备申请成为高被引学者的学者需要准备个人简介、学术成果清单、代表性论文、国际合作情况等相关材料,并提交给评审委员会进行评估。
3.2 评审标准评审委员会根据中国高被引学者标准的指标体系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
评审标准主要包括高被引指标、学术贡献指标、国际合作指标和创新指标。
3.3 评审结果评审结果将根据评审标准进行综合评估,学者将根据综合评估结果被评为高被引学者或不符合条件。
评审委员会将向评估通过的学者颁发相应的证书和奖励,并将其纳入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四、存在的问题与展望4.1 评估标准的完善目前中国高被引学者标准已经较为成熟,但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国家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

国家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高层次人才是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才能特长,能够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顶尖层次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并具有特殊社会贡献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对于高层次人才认定的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下面将介绍中国的国家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
一、学术类人才认定标准1、学科带头人:连续5年以上(含5年)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20篇以上SCI/EI 论文,其中1篇以上为ESI高被引论文;或者在国际会议上发表10篇以上精品论文,其中至少3篇为大会择优论文;或者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上发表10篇以上精品论文。
3、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4、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或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或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或领导和参与编写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等活动中,起到突出的指导或组织作用或取得重要成果。
1、创新团队带头人:由科技部评定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或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中具有较高地位和知名度的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专家。
2、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被列入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青年人才特聘专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人才项目的人才。
3、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中具有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领导管理才能,有效地推动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1、知名专家: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学者、工程技术专家等。
2、知识产权领域发明专利获得者:按期完整申报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的人才。
3、知识产权领域重要专利的贡献者:在申请、撰写和申请专利、专利复审、专利无效宣告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才。
以上就是中国国家高层次人才认定的标准,可以看出,中国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是相对严格的。
各类人才标准涵盖了不同领域的人才,其中学术类人才和创新类人才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更多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来支撑这个发展。
大外启航学者标准

大外启航学者标准
大外启航学者标准是指在大学中拥有一定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的学者,具备以下特点:
1. 学术造诣高:大外启航学者在自己的领域内具有深厚的学术知识和专业背景,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独到见解和深入认识。
2. 研究成果丰富:大外启航学者具备开展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成果,如发表论文、出版学术著作等。
3. 团队合作精神:大外启航学者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参与多个研究项目,促进学术的合作和交流,提高研究成果的品质和影响力。
4. 学术影响力强:大外启航学者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被同行和学生广泛认可和尊重。
他们被其他学者引用、邀请参与学术活动,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5. 教学能力优秀:大外启航学者不仅具备研究能力,还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外启航学者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用于评估学者的学术能力和水平,以推动大学科研和教学的发展。
个人学术水平评价指标--h因子与ph因子概念介绍

个人学术水平评价指标--h因子与ph因子概念介绍个人学术水平评价指标h因子与ph因子概念介绍第一步:引子在学术界,衡量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术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声誉和职业发展,也与学术界的进步和质量密切相关。
而评价一个学者学术水平的指标中,h因子和ph因子是常被引用的指标之一。
本文将分步骤介绍h 因子和ph因子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其在学术界的应用。
第二步:h因子概念介绍h因子,即Hirsch指数,是由物理学家J.E. Hirsch于2005年提出的一种用于评价学者学术水平的指标。
h因子的核心思想是综合考虑学者的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即一个学者的h指数表示他至少有h篇论文被引用了至少h次。
例如,h 指数为10的学者表示他至少有10篇论文被引用了至少10次。
第三步:h因子计算方法计算h因子需要对学者的论文引用情况进行统计。
首先,将学者的论文按被引用次数从高到低排序;然后,找到最大的h篇论文,在这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不少于h;最后,h加一即为学者的h指数。
例如,如果一个学者的前十篇论文引用次数分别为30、20、15、10、8、6、5、5、4、3,那么他的h 指数为5。
第四步:ph因子概念介绍ph因子(personal hindex)是对h因子的补充和修正,由Hirsch在2013年提出。
与h因子不同,ph因子考虑了学者在合著论文中的贡献度。
因为在学术界中,合著论文是非常常见的,学者之间的合作对于研究的发表和引用是有帮助的。
因此,ph因子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学者的学术水平。
第五步:ph因子计算方法计算ph因子需要将学者的论文按被引用次数和作者排名进行排序。
首先,将学者的论文按被引用次数从高到低排序;然后,在这些被引用次数相同的论文中,按作者排名进行排序,即第一作者排第一,第二作者排第二,以此类推;最后,找到最大的ph篇论文,在这p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不少于ph。
例如,如果一个学者的前十篇论文引用次数分别为30、30、30、20、20、20、15、15、15、10,并且前三篇论文的作者排名分别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那么他的ph指数为3。
中国高被引学者的遴选方法

中国高被引学者的遴选方法
遴选标准:
研究者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总次数在本学科所有中国(大陆地区)的研究者中处于顶尖水平
技术路线:
(1)学科配额,筛选Scopus收录的所有文献中地址是中国(大陆)机构的作者,统计他们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分布,并按总数2000人计算出各学科的名额分配;
(2)在各个学科按相应名额筛选出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引总次数排名最高的作者名单;
(3)排除从未发表过被引次数世界前1%论文且论文标准化影响力(Field Weighted Citation Impact)低于1的作者;
(4)排除现职工作单位是中国(大陆)以外机构的作者。
数据来源:Scopus数据库。
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

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1.引言1.1 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规律,对于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心理学研究具有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而高被引学者则是在学术界备受尊重和关注的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学科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是一个集中展示中国心理学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的名单,旨在向国内外学术界展示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水平和成就,并推动中国心理学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声誉。
本榜单的编制依据的是学者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被引用次数多的学者说明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的意义和影响,以及总结榜单的重要发现,并对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我们将通过榜单的分析,了解中国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心理学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取得的丰硕成果。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对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对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突破有更清晰的认识。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长文的撰写,能够促进中国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学科的繁荣和壮大,为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介绍高被引学者的定义和心理学家的重要性,以及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章节进行阐述。
首先,2.1部分将深入探讨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的定义和重要性。
这部分将介绍高被引学者的概念,并解释为什么他们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还将探讨心理学家在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其次,2.2部分将重点讨论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的意义和影响。
文章将介绍该榜单的产生背景和方法,分析其中的重要性和代表性。
物理学报 h指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物理学报h指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H指数是一种用于评估学术研究产出影响力的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该指数由物理学家J.E. Hirsch于2005年提出,旨在综合考量学者的学术产出数量和影响力。
H指数的计算方式非常简洁明了,它考虑了一个学者在某一领域中发表的所有文章中至少被引用h次的数量,这条线被称为H指数线。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学者的H指数是20,那么表示他的前20篇文章至少被引用了20次,且其余的文章引用次数不超过20次。
H指数相较于传统的论文数量和总引用次数,更能客观地反映学者的学术影响力。
它突破了仅仅以数量衡量的缺陷,可以更好地评估学者在学术界的实际贡献与影响。
物理学报作为我国重要的物理学科期刊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者的学术研究交流。
了解物理学报的H指数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该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质量进行评估。
本文将对物理学报的H指数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该期刊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本文将围绕H指数展开,结合物理学报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H指数的定义、背景和意义,同时分析物理学报的H指数数据,以期对该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客观评估,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撰写: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背景和目的。
首先,在1.1概述部分,对H指数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介绍了H指数的定义和其在评估学术影响力方面的重要性。
接着,在1.2文章结构部分,阐明了本文的整体结构,即在正文部分对H指数的定义和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物理学报的H 指数情况。
最后,在1.3目的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总结H指数的意义和应用,并展望物理学报H指数的发展前景。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2.1 H指数的定义和背景以及2.2 物理学报的H指数分析。
在2.1部分,将详细介绍H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由来,同时介绍H指数和传统指标的比较及其在学术界和科研评估中的应用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被引学者标准
中国高被引学者标准是指在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中,某一学科领域中,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的学者。
该标准是衡量学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高被引学者标准的制定,是基于ESI数据库中对全球范围内科研
成果的统计分析。
ESI数据库是汇集了全球科研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和会议论文的数据库,它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引用情况进行分析,得
出了每个学科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名单。
中国高被引学者标准的制定,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激励学者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不断探索、创新,提高
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其次,它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学术界
的国际化进程。
最后,它可以为学术评价提供一个客观、科学的标准,避免了主观性评价的弊端。
中国高被引学者标准的制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ESI数据库只收录了一部分期刊和会议论文,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其次,
该标准只考虑了学者的被引用次数,而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如学者的
学术贡献、社会影响等。
最后,该标准可能会对学者的研究方向和领
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学者们过度追求被引用次数,而忽略了其他
重要的学术价值。
因此,中国高被引学者标准的制定,需要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完善和优化。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该标准的局限性,同时也应该积极探索其他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和方法,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总之,中国高被引学者标准的制定,是中国学术界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同时也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了学术界的国际化进程。
我们应该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完善和优化该标准,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