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钱穆国史大纲写作背景和目的

钱穆国史大纲写作背景和目的

钱穆国史大纲写作背景和目的
摘要:
一、钱穆简介
二、国史大纲写作背景
三、国史大纲写作目的
四、国史大纲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正文:
钱穆(1895-1990),字宾四,原名钱良骏,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儒学大师”。

他在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极高的成就,尤其在历史编纂学方面,钱穆的国史大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国史大纲的写作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国内政局动荡,民族危亡,钱穆深感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性。

他坚信一个民族的繁荣兴衰与对本民族历史的认识密切相关。

因此,在战乱纷扰的环境下,钱穆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国史大纲的撰写工作。

国史大纲的写作目的在于系统梳理中国历史脉络,阐述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揭示中华民族的发展规律,以期唤起国人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钱穆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才能在面对国家民族危机时,坚定信心,奋发图强。

国史大纲在钱穆的笔下,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他以独特的史观、严谨的考证、生动的描绘,将复杂繁琐的历史事件叙述得条理清晰、通俗易
懂。

国史大纲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面向广大读者的历史教材。

钱穆力求在书中传达历史智慧,启发读者思考,为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培育贡献力量。

总之,钱穆的国史大纲是一部富有时代背景、饱含民族情感、充满历史智慧的经典之作。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结了三次婚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结了三次婚

年因家境贫困 辍学 ,


学。

华人 时 刊 5 2

20 1 9 6
而任 教 于家 乡 的 中 小 学 , 立
研 志 要
究 文 化 中 国

1 93 0
年 钱穆 发表 ,
《刘
向 歆 父 子
年 谘 》 而 成 名 被 伯 乐 顾 颉 ,
刚 想 眼 荐 才 , 聘 为 燕 京 大
身 到 北 大 任 教 , 等 北 大 工 作 稳 定 后 才 接
妻 子 到 北 平 团 聚 。 华 北 告 急 , 钱 穆 只 S
随北 大南 迁 ,
1 939
年 1 钱 穆 回 苏 州 侍
母 时 , 张 一 贯 才 携 子 女 自 北 平 回 到 苏 州
团 聚 。 一 年 后 钱 穆 又 只 身 返 校 , 从 此 辗 转 大 后 方 各 地 。 他 是 有 名 的 只 顾 学 问 不
钱 穆 个 人 的 生 活 不 像 他 治 学 那 样
顺 遂 , 生 一 三 次 结 婚 , 可 谓 五 味 俱 全 。
年 秋 1 9 1 7

在 长 兄 钱 声 一 的 主 持
下 , 钱 穆 第 一 次 结 婚 。 婚 后 夫 妇 便 住 在
素书 堂 东边 一 间 老屋里 。
钱 年 1 92 8

家的
人 ,
心 一
没 想 到 的 是 他 一 生 曾 有 过 三 次 婚 姻 。 ,
钱 穆 是 靠 自 学 名 世 的 。 这 条 路 他 一
步 步 走 得 既 艰 辛 又 很 坚 实 。



入私 塾 ,
开始 熟 悉 中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生平简介钱穆,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钱穆生平简介钱穆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学者,著书数量众多,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认为历史是贯穿的,他的观点在当时不被人认同,但钱穆用他的坚持赢得了后人的赞同。

在学术巅峰时期,由于时局动荡他放弃了学术研究,转而办学,创办了新亚学院,给流亡到香港的学生一个栖息地。

虽然有人评论他为了创业荒废学术,导致后期再无建树,但是老先生对于国学的奉献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钱穆创办学院新亚学院,办学中秉持着不牟利原则,坚持用中文授课,这些要求体现了他的一颗中国心,当时许多香港学校的老师慕名而来,免费授课,一时新亚学院的学习风气浓厚,吸引了许多学子。

钱穆先生的后半生历程从广州开始到台北结束,并没有划上一个圆圈回到起点,浓烈的爱国之情处处体现在他的教育中,新亚学院的创办体现了这种爱国之情,在民族存亡之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文化薪火。

后来与其他两所学院合并,老先生亲自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从中文一词中可以看出先生对于祖国的浓厚思念之情。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的爱国情怀和为了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崇敬,艰苦的办学环境中,以书为伴,用书籍的力量慰藉自己的病体,晚年因病双目失明的他还醉心于教学,参加了多场讲座,他的授课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座无虚席,钱老先生一生奉献,无私教学,令人尊敬。

钱穆作品介绍钱穆是一代国学大师,他一生有上百部的作品,钱穆作品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钱穆为讲课所写的讲义《国学概论》,该书用通俗的语言表述了学术思想的流转变迁,因其语言通俗、浅显易懂被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初学者的必读物品。

《先秦诸子系年》是其早期的代表作,该书涉及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考辩数篇。

国学 钱穆

国学 钱穆



常州府中学
南京钟英中学
二、偏向科学考证
对新文化运动的总体看法:
《国学概论》:“新文化运动,唱自胡适之、陈独秀,以文
学革命为旗帜,以社会道德思想一般之改进为目的,以西洋 之科学与民治为趋向之标准,以实验主义的态度为下手之方 法”
《国学概论》:“胡氏自述其实验主义者之态度,亦即新文
心术,覆人才,不忘我故以求通之人伦政事,持论稍稍近 宋明,则侧目却步,止为非类,其不诋诃而揶揄之,为贤 矣。”
《国史大纲》书前言“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 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 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 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 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 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 “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 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 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 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 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钱穆与国学研究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原名恩鑅,1912年改
为今名,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等等。
《中国史学名著》:
“事情的复杂性,变化性,定要从编年里去看,才懂得这事
之本末与常变。” “我们研究历史,更重要的在应懂得历史里边的人。没有人, 不会有历史。从前历史留下一堆材料,都成为死历史。今天 诸位只看重历史上一堆材料或一件事情,却不看重历史上一 个个人,这将只看见了历史遗骸,却不见了历史灵魂。” “一段历史的背后,必有一番精神,这一番精神,可以表现 在一人或几个人身上,由此一人或几人提出而发皇,而又直 传到下代后世。”

国学大师钱穆的成就英文版

国学大师钱穆的成就英文版

国学大师钱穆的成就英文版
摘要:
一、钱穆简介
二、钱穆的学术成就
三、钱穆的国学贡献
四、钱穆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五、总结
正文:
【钱穆简介】
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原名钱中立,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儒家”。

钱穆在学术研究方面涉猎广泛,包括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钱穆的学术成就】
钱穆的学术成就十分丰硕,他在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他的著作包括《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诸子系年》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外也广受好评。

钱穆还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创校校长,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钱穆的国学贡献】
钱穆对国学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倡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
国传统文化,强调经世致用,主张学术研究要立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

钱穆力图恢复儒家道统,倡导儒家经典的研究与传承,为现代社会提供道德和精神支柱。

【钱穆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钱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学术成果和思想影响深远。

他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受到世界各国的学者的高度评价。

钱穆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总结】
国学大师钱穆在学术研究、教育传承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学大师钱穆的简介

国学大师钱穆的简介

国学大师钱穆的简介钱穆是一代国学大师,他一生有上百部的作品,钱穆作品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他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历史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他的学术成果弥补了中国历史上的空白,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钱穆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大师钱穆的简介钱穆(1895—1990)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江苏无锡人,汉族,字宾四。

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

1930年因发表《刘向、刘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钱穆居北平八年,授课于燕京大学、北大等名校,并在清华、北师大兼课,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

抗战军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华西、齐鲁、四川各大学。

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1949年秋,出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

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使流亡学生得以弦歌不辍,因办学有成,获香港政府尊崇,于1955年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60年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获赠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

1965年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应聘马来亚大学任教。

1967年10月,钱穆应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的身份自港返台,筑素书楼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1968年膺选中研院院士。

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谢世后,家人将其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归家。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

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国学大师钱穆的事迹“东南财富地,江浙文人薮”,钱穆的故乡在江南水乡无锡的七房桥。

一代儒学大师钱穆

一代儒学大师钱穆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

1960年,耶鲁大学把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当代大儒钱穆,他们这样评价说:‚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人称为当代最后一个大儒的人,却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

钱穆读书常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

一次读曾国藩家书,曾说自己每读一书必认真从头读到尾。

钱穆从此要求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读完后再换一本。

他从古人身上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便身体力行,规定自己早上读经子,晚上读史,中间读闲书,充分提高读书的效率。

钱穆小时候身体一直很弱,每年秋天都生病,祖父父亲都英年早逝,他一直为自己健康担忧,一次从一本日本书上看到讲究卫生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便警醒自己,从此每天起居有恒,坚持静坐散步,记日记,以此督促自己。

晚年他把自己长寿的秘诀都归功于有规律的生活。

从1912年起,在十年半时间内,钱穆辗转四所学校任教,读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

十年面壁,钱穆终于找到自己的治学门径,专治儒学和史学,自称‚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

(《宋明理学概述·序》)钱穆之所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研究对象,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

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

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当我幼年,在前清时代,就听有人说,‘中国不亡,是无天理。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禁起了一番反抗之心。

‛这种反抗之心便成了他后来治学的动力,‚莫非因国难之鼓励,爱国之指导。

‛(《中国文化精神·序》)在无锡三师时,钱穆已经完成《国学概论》,并开始撰写其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4科学与人生--钱穆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4科学与人生--钱穆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4科学与人生--钱穆一、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原名思荣,字宾四。

江苏无锡人。

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出生于鸿声里七房桥一个书香门第。

他小时聪颖好学,记忆力强,在父亲的教育下苦读经书。

除读经书外,他特别喜欢《三国演义》,9岁时就能把《三国演义》书中一些章节从头至尾地背诵。

荡口镇上一些人找他去讲三国故事,他讲得头头是道。

读小学时,常常以三国中人物为题,写下了多篇论文,如《关羽论》、《曹操论》等。

钱穆12岁到常州中学读书,这时,他对学习历史很感兴趣,并对史学上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见解。

一次历史考试时,他答了试题之后,还洋洋洒洒地写了一通议论。

历史教师是知名历史学家吕思勉,他看了试卷后,非常两兴,破例地在试卷上写了一段评语,认为钱穆对历史有独特见解,并要钱穆好好读书,要在学问各方面打下扎实基础,这样才能一步步跨人历史的殿堂。

吕思勉的教育对钱穆影响很大,后来他能在史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与吕思勉在这一时期为他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就在钱穆苦学的时候,他的父亲不幸去世。

他中学毕业后,不得不同他的兄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在小学里当了一名教师。

他虽然没有能进入高级中学乃至高等学府,但他从未放弃过学习,一面教书,一面读书。

他读了大量的我国古代文献和西方社会学著作。

17岁那年,《东方杂志》征文,他写了一篇《论民国今后之外交政策》,在全国学者如林的情况下,竟然获得了三等奖。

钱穆在24岁时,写下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擎语文解》,这是他研究先秦诸子的第一个成果,引起一些史学家的瞩目,认为他在文字、考证、骰助、辨伪等方面有一定功力。

后来他又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27岁时,经鲁迅先生的推荐,钱穆到厦门集美学院当了国文教师。

在集美,他写了第一部史学著作《近三百年学术史》,这部书对明清以来学术思想作了论述。

后来钱穆回到家乡,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当了教师。

任教之余,又写了《论语要略》、《孟子要略》等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生平简介
钱穆,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钱穆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学者,著书数量众多,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认为历史是贯穿的,他的观点在当时不被人认同,但钱穆用他的坚持赢得了后人的赞同。

在学术巅峰时期,由于时局动荡他放弃了学术研究,转而办学,创办了新亚学院,给流亡到香港的学生一个栖息地。

虽然有人评论他为了创业荒废学术,导致后期再无建树,但是老先生对于国学的奉献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钱穆创办学院新亚学院,办学中秉持着不牟利原则,坚持用中文授课,这些要求体现了他的一颗中国心,当时许多香港学校的老师慕名而来,免费授课,一时新亚学院的学习风气浓厚,吸引了许多学子。

钱穆先生的后半生历程从广州开始到台北结束,并没有划上一个圆圈回到起点,浓烈的爱国之情处处体现在他的教育中,新亚学院的创办体现了这种爱国之情,在民族存亡之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文化薪火。

后来与其他两所学院合并,老先生亲自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从中文一词中可以看出先生对于祖国的浓厚思念之情。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的爱国情怀和为了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崇敬,艰苦的办学环境中,以书为伴,用书籍的力量慰藉自己的病体,晚年因病双目失明的他还醉心于教学,参加了多场讲座,他的授课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座无虚席,钱老先生一生奉献,无私教学,令人尊敬。

钱穆作品介绍钱穆是一代国学大师,他一生有上百部的作品,钱穆作品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钱穆为讲课所写的讲义《国学概论》,该书用通俗的语言表述了学术思想的流转变迁,因其语言通俗、浅显易懂被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初学者的必读物品。

《先秦诸子系年》是其早期的代表作,该书涉及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考辩数篇。

是经典的文化著作,对其日后的作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史大纲》是他于抗日战争时期所著的一本通史,这本著作也被视为国史上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创作于独特的历史背景下,采用大学教科书体例编写,内容简要。

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方便着手把握时代发展。

为当时的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文化史导论》是其另一部讲述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本书表面专门论述中国文化,其实也讲了中西方之间的差异。

该书著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内战争不断,人心不稳,在这样的背景下,钱穆写下这本书,让国人看清中西差异,这是其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其另一代表作,本书是研究清代学术史的著作。

该书叙述了51位学术人物的思想,引用广泛、考证精良。

钱穆还有许多作品都是非常经典的,有着重要的影响。

像《中国历史精神》、《中国学术通义》等等。

钱穆与钱伟长国学大师钱穆钱伟长是叔侄关系,两位先生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钱穆先生学识渊博,对于国学的研究没有人能比,钱伟长的名字是钱穆取的,希望这个侄子能够像建安七子中的著名学者徐伟长一样做个大学问家。

对于叔父的深厚期望,钱伟长也没有令他失望,在钱穆的熏陶下,钱伟长考取了五所大学,当时也是受叔叔钱穆的影响选择了中国文学系。

时局动荡之际,钱伟长深知以技术救国,转而攻读物理,并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

钱穆钱伟长的情谊深厚,然而却因时局的变化令叔侄二人数十年没能见面,抗战胜利后的钱穆前往香港办学,为流亡学生开辟了学术的新天地,创办新亚学院,却从此再没能回到祖国,直到八十年代,分别了三十多年的钱穆钱伟长才再次重逢。

短暂的见面之后又是十余年的别离,这次离开竟是永别,1992年钱穆先生在台北逝世,由于政治原因,不能亲自悼念叔父,唯有写下挽联表达悲痛心情。

如果没有钱穆的栽培,钱伟长的人生又当另作他论,作为长房长子的钱伟长父亲早逝,全靠叔父提携,虽然靠着自身的勤奋考入大学,这其中不乏钱穆的教育和影响,所以后来几十年的分离,二人都对彼此牵挂不已,钱穆钱伟长之间的深厚情谊已经超越了叔侄,更像是父亲对于儿子的深切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