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第1、2课时)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科学初三下浙教版1.3恒星的一生教案2

科学初三下浙教版1.3恒星的一生教案2

科学初三下浙教版1一、教材分析《恒星的一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课从太阳及太阳系的形成复习引入,介绍宇宙中一些“专门”的恒星,引起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本节课的要紧内容是了解太阳的一生及大质量恒星的一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恒星并不永恒,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产生走向死亡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明白恒星的不同进展时期: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和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和方法:恒星的一生尽管是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然而是学生专门感爱好的事物。

本节课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探究宇宙的爱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表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把握新知识,增强“爱学”“乐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恒星的一生,增强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宇宙隐秘的爱好。

并使学生以辨证唯物的眼光看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和大质量恒星的一生演变历程。

2、教学难点:各时期的物质、密度、质量等的变化。

四、教学理念:本节课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宇宙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猎取新知识的能力、想象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五、教学预备学生搜集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流程引入新课复习提问:在太阳系形成我们了解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对比图片回忆太阳系是如何样形成的?投影:太阳系的图片小结:如此太阳系的家族产生了。

摸索:太阳称为恒星,是不是永恒不灭了呢?科学家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

那么恒星的一生又是如何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1.3恒星的一生。

新课教学讲述:什么缘故科学家会有如此的预言呢?这是科学家长期天文观测提出来的。

现代天文观测发觉,在宇宙中,除了和太阳外貌一样的恒星外,还有许许多多专门专门的恒星,我们来认识一下投影:红巨星、行星状星云、超新星、中子星、白矮星、黑洞。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第2课时(教学课件)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第2课时(教学课件)

课堂讲解
5.宇宙中还有质量比太阳大得多的恒星。经天
文学家研究证实:相当于太阳质量_1.4_4倍_到_2_倍 的恒星,进入晚年期后,体积会急剧变大,形 成_超_红_巨_星,然后爆发成为_超_新_星_。
6.在宇宙中,密度最大的是 ( D )
A、铂
B.白矮星
C、黑矮星 D.中子星
课堂讲解
上世纪初
各种恒星诞生
预言太阳和太阳 系最终将走向死亡
天 文 观 察 和 发 现
恒星演化理论
课堂反思
1.恒星是永恒不变的吗? 2.太阳等各种恒星诞生后会发生变化吗?
会永恒不灭吗? 3.质量不同的恒星,命运是否都一样?
科学家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
课堂反思
恒星将变得动荡不安,变成一颗红巨星; 然后,红巨星将在爆发中完成它的全部使 命,把自己的大部分物质抛射回太空中, 留下的残骸,也许是白矮星,也许是中子 星,甚至黑洞…… 就这样,恒星来之于星云,又归之于星云, 走完它辉煌的一生。
课堂讲解
A
C1
大质量恒星的一生:
大质量 恒星
超红巨星 A
B
超新星 BC2Βιβλιοθήκη C1 中子星黑洞 C2
一系列核反应后,他们呈现洋葱结构,没有了能量抵 抗引力,超新星爆发,剩下的核被压缩形成中子星或 者黑洞
课堂讲解

质 量 恒 星 的 尾 声
课堂讲解
小结
小质量 恒星
红巨星
恒 成年的太阳

的 大质量 演 恒星 化
本课结束,谢谢!
小知识: 研究估计,太阳的年龄约比地球大 一两千万年,利用放射性定年法, 得知地球年龄约为47亿年。
课堂讲解 以下是各种恒星的不同阶段,你认识吗?

第1章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作业课件(共21张PPT)

第1章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作业课件(共21张PPT)

同源说:月球和地球在同一个浮动星云内同时形成。
C.死亡期
D.任何时期都可能
A.白矮星是体积、密度均很小的恒星
(1)有科学家用下列图示形象地描述了月球形成的过程,你认为该图描述的是月球形成的哪种假说?__________。
DB..太推8阳断.的宇下光宙和形列热成有是的太依关阳据内黑部洞的氢的核描发生述核聚错变误产生的的是( B
超C.新死星 ④亡的太期热核阳爆系炸代大表、了这小颗恒行星星演化绕到日了D.哪公任个何阶转时段的期( 都方可能向) 一致
D.现在的太阳按恒星类型划分属于巨星,按恒星演化划分处在诞生期
图B.1-太A2阳-.①的2光③和热是太阳内部的氢B核.发①生核④聚变产生的
C.②④
D.②③
11.我国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三月的某个清晨,在东方“天关”附近(金牛座的位置)突然出现了一颗“客星”,其“昼见如太白,
)
质量(与太阳相比的倍数)
AB..它推A绕断.太太阳阳黑公形洞转成的的密轨依度道 据平极面可其能巨不过大太,阳中能心产生强大的引力
11.我国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三月的某个清晨,在东方“天关”附近(金牛座的位置)突然出现了一颗“客星”,其“昼见如太白,
芒 ①角地四球 B出 是., 一黑色 个赤 两洞白 极是” 稍, 扁科司、天 赤幻监 道小略(当鼓说时的的中球国体家的,天一地文球台种由)对外设这向颗想内“可,天分关实为客地际星壳”、并用地肉不幔眼、存连地续在核观三察层了两年之久,直到看不见为止。
6.大质量的恒星演变成中子星或黑洞前,都要经历C( )
A.热大爆炸
B.白矮星
C.超新星爆炸
D.黑矮星
7.关于太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说课稿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说课稿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说课稿一、教材概述1. 教材信息•课程名称:科学•教材版本:浙教版九年级下册•单元名称: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2. 教材内容介绍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通过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学生能够掌握太阳系形成的基本原理,了解恒星的演化过程以及恒星的各种类型和特点。

通过此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定的天文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太阳系的形成原理和基本结构;•理解恒星的基本概念和各种类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太阳系的形成原理和基本结构;•理解恒星的基本概念和各种类型。

2. 教学难点•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恒星的演化过程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夜空星星的话题,给学生展示一张夜空星星的照片,并提出以下问题:•夜空中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

2. 探究太阳系的形成(30分钟)a.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系形成的视频,让学生对太阳系形成的基本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b. 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将一些颗粒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其运动和聚积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的形成与实验中颗粒物质聚积的过程有何相似之处。

c. 讨论总结(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总结出太阳系的形成原理和基本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3. 学习恒星的演化(40分钟)a.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幻灯片,展示不同类型的恒星图片,并提问学生:•这些恒星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恒星的特点和变化。

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教学设计
3.太阳系的形成过程:阐述星云假说,解释太阳系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分析太阳系稳定性的重要性。
4.观察方法:介绍望远镜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夜空,识别恒星和行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便相互学习、交流。
2.讨论主题:针对太阳系和恒星的知识点,设置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如“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有哪些证据?”“恒星为什么会爆炸?”
5.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在天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增强国家认同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宇宙和天文现象充满好奇。在学习本章节前,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基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然而,由于缺乏实际观察和操作经验,他们对太阳系和恒星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恒星的演化和生命周期了解不深。
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认识八大行星及其特征,掌握太阳系的排列顺序和行星运动规律。
2.掌握恒星的分类、形成、演化和生命周期,了解恒星与行星之间的关系。
3.理解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掌握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和“太阳系稳定性”的概念。
(3)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4.教学拓展:
(1)开展科学讲座,邀请天文学家或相关领域专家,让学生了解更多前沿知识。
(2)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科普基地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天文竞赛、科普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能力。
4.创新性作业:
(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个科幻故事,以太阳系或恒星为背景,融入所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

《第一章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及恒星演化的基本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预习《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相关章节内容,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和恒星的分类。

2.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中利用网络资源或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记录至少五颗恒星的名称及位置,并尝试描述其可能属于的恒星类型。

3. 制作太阳系模型:学生需利用身边的材料(如纸板、彩纸、胶水等)制作太阳系模型,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等,并在模型上标明各天体的名称及相对位置。

4. 课堂讨论:在课堂上,学生需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和太阳系模型制作经验,并就恒星演化的过程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观点报告。

5.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太阳系形成和恒星演化知识的总结报告,包括自己的理解、观察记录和模型制作过程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做好笔记,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学习。

2. 观察与记录要求真实准确,描述具体,能反映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制作太阳系模型时,要求学生遵循科学比例,尽可能还原天体之间的实际距离和大小关系。

4. 课堂讨论要积极参与,发言应言之有据,观点明确。

5. 作业报告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笔记、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进行评价。

2. 太阳系模型的制作将根据其科学性、比例关系、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评价。

3. 课堂讨论的评价将依据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及小组观点报告的完整性进行评价。

4. 作业报告的评价将侧重于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及理解深度。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2.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将给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九年级科学下册 1.2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1)教案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 1.2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1)教案 (新版)浙教版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学目标:1、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体系2、大致了解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3、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4、了解科学假说的时代局限性5、感悟科学家科学探究的历程教学重点:地心说与日心说;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教学建议:1、教学让学生搜集资料,讨论“(1)什么是地心说?(2)为什么地心说统治了人类1300多年?(3)地心说有什么不足?(3)日心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4)日心说的主要观点?(5)日心说是否正确?”(资料从托勒密到哥白尼)从而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体悟到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2、通过图片与视频展示太阳系行星绕太阳公转的三个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也就是说,太阳的九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它们的公转轨道基本上近于圆形的,同时这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基本上在同一个平面上。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三方面的特征对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起源产生什么样的启示?注意:讨论时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不要拓展,太难、面太广;若学生无法讨论则直接到下面教学(星云说;灾变说;慧星碰撞说;陨星说;宇宙星云说;双星说;行星平面说;卫星说等)从而使学生感悟科学家科学探究、建立假说的过程、也认识到假说的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一、从托勒密到哥白尼(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

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

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就已提出了朴素的"日心说"。

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优秀教学案例
4.注重反思与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知
本案例强调反思与评价的重要性,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指导他们调整学习策略。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不断提高自我认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5.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如实地观察星空、制作科普海报等。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培养他们的宇宙观念和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发展的艰辛历程,培养他们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设置课后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探讨太阳系和恒星演化的相关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太阳系和恒星演化的奥秘。
2.设计小组讨论话题,如“太阳系中哪个行星最特殊?”“恒星演化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现象?”等,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
5.通过学习太阳系和恒星演化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激发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片和宇宙视频,带领学生领略宇宙的浩瀚与神秘,激发他们对本章节学习的兴趣。
2.通过讲述科学家探索宇宙的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魅力,从而主动投入到太阳系和恒星演化知识的学习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盘中心的气体崩塌收缩形成太阳。

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3、星云学说推论的重要依据:
①只有太阳和太阳系的行星形成于同一个旋转的星云云盘,太阳的自转方向和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方向才会一致;
②形成太阳系的行星的物质来源于同一个扁平的星云云盘,才导致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位于同一平面上。

活动:把准备好的沙子分成三堆,分别制作太阳系形成三个阶段的模型:
1、圆盘状星云阶段。

2、早期太阳形成阶段。

3、行星形成阶段。

思考与讨论:关于太阳系的形成还有哪些学说?
(二)、“灾变说”
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
(如另一颗恒星接近太阳或与太阳相撞)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

思考与讨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也是由星云形成的一颗恒星,恒星真的能永恒吗?
对于太阳这样低质量的恒星,成年期能延续100亿年。

3、恒星的演化
1.恒星是在相对小的体积内积聚大量的气体而构成的。

恒星的演化就是一颗恒星诞生、成长、成熟到衰老、死亡的过程,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读图:恒星是如何演化的?
2.恒星的演化历程
3.恒星寿命与质量的关系
4.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态各异
红巨星,红色,直径比太阳大10-100倍,亮度比太阳大得多
埃利斯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有一颗密度很大、体积和亮度很小的白矮星。

思考:白矮星在哪里?为什么看不到?
黑洞的密度比白矮星大得多,在它的附近所有物质都会被吸进去。

这是黑洞的想象图。

思考与讨论:黑洞是个空洞吗?你能想象它看不见的原因吗?它又是怎样被发现的?
超新星在超红巨星的爆炸中诞生,这是超红巨星爆炸前后的照片,星体核心(箭头指处)密度非常大。

根据对红巨星和白矮星的研究,科学家描绘出了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

5.太阳一生的演化
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核发生核聚变而产生的,太阳的内部在不断地消耗氢。

图中从1至6,太阳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进入成年阶段的太阳大约可以维持100亿年的稳定状态。

思考:太阳的演化经历哪些阶段?
了解了太阳一生的演化后,你对宇宙有了什么新认识?
宇宙是有规律地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也像恒星一样,也有诞生,成长,死亡的时候。

6.大质量恒星的演化
恒星的一生
通过天文观测和发现,逐步证实和完善了恒星的演化理论。

阅读:中子星
中子星,又名波霎。

中子星是处于演化后期的恒星。

当老年恒星的质量大于8 倍太阳质量时,它就有可能变为中子星,而质量小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往往只能变化为一颗白矮星。

中子星并不是恒星的最终状态,它还会进一步演化为不发光的黑矮星。

中子星小得出奇,典型的中子星直径只有20千米,但密度大得惊人,1厘米3达到1亿吨甚至达到几十亿吨,且由于巨大的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引力,就连光线都是呈抛物线挣脱。

脉冲星的中心压力可达到1×1028个大气压,比地心压力强3×1021倍,比太阳中心强3×1016倍。

压力如此之大,电子被压缩到原子核中,与质子中和为中子,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而整个中子星就是由这样的原子核紧挨在一起形成的。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当堂检测1.关于“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系是由星系爆炸形成的
B.太阳系是由星系分离出来的
C.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
D.太阳系是由多块星云收缩,形成太阳和八大行星
2、太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将变成--------()
A.红巨星
B.白矮星
C.超新星
D.黑洞
3、恒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将会-----------()
A.变成黑洞
B.变成中子星
C.变成白矮星
D.不同质量的恒星最后的演化结果不同
4、根据科学家预测,大恒星的演变过程为()
A.大恒星—红巨星—中子星—黑洞
B.大恒星—超新星—超红巨星—中子星、黑洞
C.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黑洞
D.大恒星—中子星—超红巨星—超新星
5、早在1965年,科学家们在天鹅座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1万光年的恒星,命
名为“天鹅座X­1”。

根据计算,该恒星的质量为太阳的30倍,但是科学家们
并没有发现它所发出的任何光线。

你认为该恒星应该已经演变成了---()
A. 白矮星
B. 超新星
C. 中子星
D. 黑洞
培优
扶差
1.作业本 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第1、2课时)
作业
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第1、2课时)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