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合集下载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 ,迁善改正。
处事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 不得,反求诸己
哈佛大学校训: Veritas——真理 牛津大学校训: ——上主是我的亮光 ( The Lord is my light) 斯坦福大学校训: ——自由之风永久吹〔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的契诃夫曾说: “不要容您自己昏睡!趁您还年轻力壮,血 气方刚,要永不疲乏地做好事情”。培根曾 说:“读书使人充实,争论使人机灵,笔记 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 重,规律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 格。” 事实证明,宏大的功业的背后是 破万卷书,行才智路。没有熟读精思的刻苦 钻研,就没有才智的源泉。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朱子语类》三则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 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 两兄弟。
南宋是理学的进展顶峰,消失了朱熹、张栻、 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 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渐渐走向 僵化,理学进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 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 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进展以 后,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求人生的典范,受到启发,得到教育。今日我 们探究一下朱熹对读书目的的看法。
第三则重点字词: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外表 剖判:区分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2021年整理〗《〈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

〖2021年整理〗《〈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

《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第一则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子讲读书方法。

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

朱熹一生,长期聚徒讲学,广收门徒,培养了大批学生。

《朱文公文集》中与朱熹有书信往来的门人就有二百多人。

《朱子语类》当中记录朱熹语录的也有九十多人。

这些门人对于朱熹理学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法”两卷,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课文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精思。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味”。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朱子语类》卷十)。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他在别的地方还说:“读书之法,先要熟读。

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朱子语类》卷十)又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精熟。

精熟后,理自见得。

”(《朱子语类》卷十)把这些话联系起来看,便可以对他的读书主张有完整的了解。

朱熹在这里也明确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领略书中的“真味”,就是说要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且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简单地说,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

理或天理是朱熹哲学中的最高哲学范畴。

朱熹的天理论是承袭程颐而来,但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加严密,更加精致,更加深刻。

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根源、根本,天地万物都是由最根本的理所产生,它无始无终,永恒存在。

而人的认识活动,也就是他的著名的“格物致知”论,就是要体认天理。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 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 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 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 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 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 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 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 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

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 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 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 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 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饮食,天理也; 山珍海味,人欲也。夫 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孔子——克己复礼 孟子——舍生取义
儒学大师 朱熹
程门立雪
儒学大师 朱熹
朱熹,字 元晦 ,号 晦庵 ,著名 理学家,教 育家, 宋代理学思想的 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是我国 传 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 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 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半亩方塘一鉴开, 才能达到新境界。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借景喻理
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口语式的文体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 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 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 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 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 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 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 可惜! kuì nèn
15、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1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1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 2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28页PPT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28页PPT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美读书不忍方见真味,克己复礼自归本心。

字体赏美文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

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

他反对司马光“扞御外物”的思想,说:“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

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

……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扞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

”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扞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哪个是天理,哪个是人欲”。

“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其二,“存理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

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就是要通过明辨天理人欲之异,复归于人的本心。

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

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7 《朱子语类》三则 (2)

7 《朱子语类》三则 (2)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 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
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 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 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 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 的?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译文
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 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 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 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 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 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 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 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 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 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其妻则因 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 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 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 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 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 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 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 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 总计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第7课 《朱子语类》三则

第7课 《朱子语类》三则
读外,还鼓励我们要多用心、勤思考。他的这个见解和今 天熟语所讲的“脑子越用越灵”是一样的。我们只有多 动脑思考,才会发现更多的自然和社会奥秘,我们才能变 得更聪明、更富有智慧。
4.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2)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3)孔子曰:“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4)大凡为学, 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
动词,引诱 动词,连接 名词,七言诗的一种 动词,伸 动词,延请
名词,关键 名词,事务 名词,织布机 名词,预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且须分个内外
古义:“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 了炫耀自己。今义:方位词,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
名词,遍、次 动词,通过 名词,错误 动词,做错 动词,超过 形容词,过分
动词,穷、尽 形容词,完、尽 形容词,困厄 形容词,尽 动词,极、尽
(3)引 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②控蛮荆而引瓯越 ③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⑤引赵使者蔺相如 (4)机 ①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②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④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全面而系统地 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体系。其论述范围很广,自天地万物之源, 至一草一木之微,从自然界到人类本身,无所不谈。该书内容丰 富,析理精密,向来为学者所推崇。
1.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是宋代理学的 集大成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子语类》是朱熹 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 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 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 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 易而实用。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 )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 ): 昏乱不清醒 徒: 仅仅 自是: 从此
第一则翻译
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 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 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 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 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的性 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 只要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 少书,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如果懒惰, 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那样昏昏沉 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饮食, 天理也 ; 山珍海味,人欲也。夫 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孔子——克己复礼 儒学大师 朱熹 孟子——舍生取义
道德规范——物质欲望
在宋明理学九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 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 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 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 基础。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 学术规模与体系,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 展达九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 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 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礼》 《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 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 泛的学术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 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 《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 称四书,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 去世前还在修改。
第二则2
如果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不用努力,自然按 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资质仅次于圣人 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 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 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 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说: ‘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 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 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 好像面临深渊,又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从今以后,我 才知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 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1130—1200)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 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 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 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 方面的基本思想。 学习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关于朱熹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 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 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 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 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 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 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 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 直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 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 九百年之久。
第二则分析:讨论天理(道德规范) 与人欲(物质欲望)的关系。
思考: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 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 天理 小路: 人欲 为什么?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 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 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思考理解文意:
• 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 间是如何选择的? 圣 贤 人: 自然存天理而行 人: 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说话: 说教 向外:只求表面 要求: 只要求得 自为己:自己为自己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明白、懂得
不肖: 不才,不正派 为己: 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 为了(做给)别人(看)
第三则1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 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 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 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一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自 己,是要求得别人了解自己,还是为了自己呢?孔 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 说:‘古代的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和充实自己,现 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装点门面做样子给别人 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 要讲利呢?’孟子虽然这是对当时的梁惠王说的, 但是,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
普通人: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 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思考理解文意:
• 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 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芜秽(wúhuì ):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 便与克下: 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 照管克制: 仔细用心 大段著力: 仁: 实现仁德 以为: 以……为
而今而后:从今以后
免夫:免于(祸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则1
(弟子)问道:‚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 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 所引诱,事后却后悔莫及,怎么办呢?‛ 朱子回答 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情况,特 别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 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里明知应该要走 大道,却被小道上的东西吸引着,自己不知不觉地 走到小道上去了;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草,却又心 生后悔。这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所以, 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克制自己。不可 以姑且放过。这就要先明白事理,接着勇敢地去做。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
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三境界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