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第一则:原文:shuo zhe bu shuo zhe, dang zhe bu dang zhe, er zhi zhi, er bie bie. (说者不说者,当者不当者,而致之,而别之。
)翻译:说的人不一定能说得好,做的人不一定能做得好,但是有所追求和有所放弃是必要的。
第二则:原文:zhi wei yi, er yi wei zhi. (致为一,而一为致。
)翻译:追求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又成为追求的动力。
第三则:原文: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zhi zhi zhi. (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致之致之。
)翻译: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目的就是达成目的。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包含了许多箴言和警句。
以上三则箴言都是强调了说话和行动的目的性,提醒人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而且朱子语类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内容。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朱子语类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朱熹提出,道德修养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追求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应该通过实践来达成。
此外,朱子语类还对于文学、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认为,文学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应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高人文素养。
而教育则应该通过身体力行来传递知识和道德观念。
总之,朱子语类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朱子语类中还有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
朱熹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政治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朱子语类》是朱熹 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 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 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 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 易而实用。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 )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 ): 昏乱不清醒 徒: 仅仅 自是: 从此
第一则翻译
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 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 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 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 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的性 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 只要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 少书,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如果懒惰, 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那样昏昏沉 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饮食, 天理也 ; 山珍海味,人欲也。夫 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孔子——克己复礼 儒学大师 朱熹 孟子——舍生取义
道德规范——物质欲望
在宋明理学九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 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 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 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 基础。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 学术规模与体系,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 展达九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 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 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礼》 《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 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 泛的学术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 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 《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 称四书,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 去世前还在修改。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 ,迁善改正。
处事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 不得,反求诸己
哈佛大学校训: Veritas——真理 牛津大学校训: ——上主是我的亮光 ( The Lord is my light) 斯坦福大学校训: ——自由之风永久吹〔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的契诃夫曾说: “不要容您自己昏睡!趁您还年轻力壮,血 气方刚,要永不疲乏地做好事情”。培根曾 说:“读书使人充实,争论使人机灵,笔记 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 重,规律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 格。” 事实证明,宏大的功业的背后是 破万卷书,行才智路。没有熟读精思的刻苦 钻研,就没有才智的源泉。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朱子语类》三则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 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 两兄弟。
南宋是理学的进展顶峰,消失了朱熹、张栻、 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 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渐渐走向 僵化,理学进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 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 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进展以 后,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求人生的典范,受到启发,得到教育。今日我 们探究一下朱熹对读书目的的看法。
第三则重点字词: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外表 剖判:区分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朱子语类》三则含答案

7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ì) 恁.地(nèn) 剖.判(pōu) 埽.(sào) 芜秽..(wú huì) 着.意(zhu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3)合⎩⎪⎨⎪⎧ 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 (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6)之⎩⎪⎪⎨⎪⎪⎧ 若读之.数过(代词,代书)盖人心之.灵(结构助词,的)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音节助词,无实义)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2)圣贤..教人(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3)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是中人..之资质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朱子语类日知录译文

文人之多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 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 《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 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 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 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 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 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 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 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 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 “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 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 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 《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 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 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 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 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 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 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 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 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 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 (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 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 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 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 么书呢?”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 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 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 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 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 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 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 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 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 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 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朱子语类三则译文第一则读书须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
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想去找其他的书看,那么,就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第二则(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
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
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的东西吸引着,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
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必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
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第三则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
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
朱子语类翻译及原文

朱子语类翻译及原文
朱子语是指朱熹所著的《四书集注》,其中包含了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以下是一些朱子语的翻译及原文: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翻译: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内心,修身养性,使家庭和睦,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翻译:知道一件事情并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并不如享受它的人。
3.“君子之道,淡如水。
”
翻译:君子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淡泊无欲。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
翻译:学习而不思考会导致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会导致危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翻译: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想被做的事情。
6.“知足者常乐,富贵者
常忧。
”
翻译:知足常乐,贪得无厌的人常常感到不满和焦虑。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翻译:君子注重道义,小人注重个人利益。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2021年整理〗《〈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

《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第一则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子讲读书方法。
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
朱熹一生,长期聚徒讲学,广收门徒,培养了大批学生。
《朱文公文集》中与朱熹有书信往来的门人就有二百多人。
《朱子语类》当中记录朱熹语录的也有九十多人。
这些门人对于朱熹理学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法”两卷,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课文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精思。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味”。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朱子语类》卷十)。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他在别的地方还说:“读书之法,先要熟读。
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朱子语类》卷十)又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精熟。
精熟后,理自见得。
”(《朱子语类》卷十)把这些话联系起来看,便可以对他的读书主张有完整的了解。
朱熹在这里也明确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领略书中的“真味”,就是说要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且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简单地说,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
理或天理是朱熹哲学中的最高哲学范畴。
朱熹的天理论是承袭程颐而来,但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加严密,更加精致,更加深刻。
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根源、根本,天地万物都是由最根本的理所产生,它无始无终,永恒存在。
而人的认识活动,也就是他的著名的“格物致知”论,就是要体认天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
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想去找其他的书看,那么,就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第二则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
等到去做事情的时
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
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
又有一条小路。
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的东西吸引着,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
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
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必
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
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
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
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
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
试着查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
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
’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
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
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
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
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
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功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