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合集下载

隋唐至明清玉器的工艺特征

隋唐至明清玉器的工艺特征

隋唐至明清玉器的工艺特征隋代(公元581年-618年),隋代仅统治37年;由于时间短,玉器制造业来不及形成自已的特点,因此这一时期是一个南北朝之后短暂的过渡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唐代玉器考古发现不多,但大多制作精美,精雕细琢,开始向写实方向发展。

唐代‘玉带板’多以剔地隐起浮雕工艺制作,即将主体纹案及框沿之外的玉料以斜刀法铲去,并处理平整,从而钻孔皆为牛鼻穿孔。

玉梳背、玉步摇上的花草、禽鸟图案常用排列整齐细密的平行直阴线和网格细阴线纹表现,线条刚劲有力、纹丝不乱,线的长度以及线线之间的距离皆恰到好处,合乎审美。

用这种技法琢出的装饰纹案增加了构图的细致感和精美感,颇具立体浮凸效果。

如下图西安交通大学出土的玉步摇。

唐代在阴刻线条的运用上,常以粗深线条勾勒主要轮廓,在此基础之上又用细线刻划细部,俗称“砣上加砣”技法。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此期玉器与期它动乱朝代一样,进入一次衰败期,此时期出土玉器少之又少,继承了晚唐的玉器风格。

宋代分为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与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宋代玉器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开始倾向于世俗化、商品化。

当时的绘画艺术对玉器影响甚深,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其制作工艺有以下特征:首开多层镂雕制作之先河,为元明清三朝镂雕工艺提供范例。

凤鸟翅羽、鱼类鳍尾以及花叶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阴刻线刻画;如下图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白玉镂雕玉饰。

动物的眼睛多为“小眼”,其琢法有两种:一为空心薄壁小管钻钻成的阴刻细纹环形眼;另一为小尖钻凿成的圆坑凹点眼;如下图为馆藏传世宋代玉鱼。

辽金两朝是各以契丹、女真为主体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该时期玉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玉器制作随意自然,不受程序化的束缚,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非常浓郁。

辽代(公元907年-1125年),辽王朝统治范围是唐代河北藩镇割据旧地,自中唐起就保留了较多的地方特色,所以辽代雕琢工艺颇得唐风。

中国历代玉器器型特点分析

中国历代玉器器型特点分析

中国历代玉器器型特点分析一、历代玉器工艺特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主要有玉琮、玉璧、玉斧、玉圭、玉璜、玉块及各种鸟兽。

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

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与玉石形近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

此时玉器虽片状为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皆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如器物的主平面平如刨板,就应考虑这件器物是否为伪制品了。

夏代玉器新石器时代后期,在中原地区居住着许多不同血缘关系的父系氏族部落。

这就是历史文献中常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期,五帝是当时氏族部落的酋长成部落联盟长。

各部落联盟彼此之间经历了大约4000年之久的兼并和战争。

长期残酷的征战,彼此间相互同化,最终形成后来的汉民族。

直至舜禅让干禹,继之“禹传启,家天下”,终于到启时建立了夏玉朝。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中华大地上的古老人类终于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夏朝是一个崇尚玉文明的国度,玉器制作技术在夏朝有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夏朝独特的玉器文化。

商代玉器,属于生产工具和礼器器形的有玉刀、玉斧、玉铲、玉璧、玉璜以及单体的玉制鱼、鸟、兽。

钻孔有两种,一种是一面钻孔,另一种是两面钻孔,孔眼两端大,中部细、蜂腰状。

许多商代玉器孔内留有螺旋形琢磨痕。

周代玉器,玉戈、玉琮趋向小型化,圭呈细长形。

春秋战国玉器,佩玉大量增加,丧葬用玉也较多。

玉龙种类较多,一般为蛇形。

汉代玉器,器形除玉璧、玉环、鸡心佩、剑佩、带钩外,各种用于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赏品大量出现。

唐代玉器,大量出现花鸟、人物图案,器物多生活气息,有实用价值的杯碗增多,另出现新型饰件和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

宋代玉器,仿古玉器极多,有玉环、玉剑饰、玉璧等。

仿古玉给人似古非古、似今非今感觉。

宋代玉鸟、玉鱼数量也较多。

明代玉器,早期多选用白玉,雕刻精致,有宋元遗风。

明中晚期玉器,南北差异较大;北方玉器浑厚,加工较粗。

明晚期苏州一带制玉、选料精细,工艺讲究。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一、玉器孕育阶段--距今5000年前玉器总体风格特征1、品种数量各文化遗址都有玉器出土,仰韶和大溪文化遗址较少。

工具:刀、铲、斧、凿、锛、镞等。

饰玉:璧、璜、环、玦、镯、珠、管、坠、耳珰、指环、笄、鱼形饰等。

礼仪玉器:玉龙、玉鹰、玉人、大型玉钺等。

★各地都有玉璜、玉玦出土。

◆各地都有相当数量的饰玉出土。

▲北方以玉制工具为多,南方以饰玉为多。

◆凌家滩出土玉器丰富而独特。

2、玉质(玉材)多为当地所产,玉石不分。

北方:以岫玉为多,其次有墨玉、青玉(非和田玉)、玉髓、煤精。

黄河中下游:绿松石、水晶、粗质玉。

长江下游:透闪石玉、阳起石玉、蛇纹石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水晶、煤精、莹石、石质、粗质玉。

3、纹饰和工艺因生产力低下,琢玉工具不锋利,故:●器形简单、多小型化。

○工艺粗糙,仅琢磨打光,常见砣切痕、对钻孔▲一般光素无纹。

纹饰简单、朴实。

新石器时代:xx斧新石器时代:玉环(素面,面不平,边不圆,有切痕)新石器时代:玉管串项饰(北阴阳营文化,代表当时的工艺,玉质不好)凌家滩文化遗址发现于1985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凌家滩自然村。

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

1、品种丰富、数量多。

已发现上千件玉器,主要类型有:工具:以钺为主,其次有斧、铲。

礼仪玉器:仪仗器:大型玉钺、戈、玛瑙玉斧等。

礼器:玉龙、玉鹰、玉人、玉龟、长方形玉片等。

饰玉:玉璜、玉璧、玉玦、耳珰、玉镯、玉管串、玉扣、玉冠状饰、玉喇叭形饰等。

2、玉质品种较丰富,以透闪石玉为主。

还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蛇纹石玉、水晶、煤精、石质(粉砂岩、凝灰岩、流纹岩等)3、纹饰工艺★造型:较丰富、简洁,用阴刻线琢出动物、人物的头部。

出现第一龙、玉璜造型多样。

★纹饰:多数为素面,少数用阴刻线或阳线装饰。

★工艺:较原始。

常见砣切痕迹、对钻孔;圆度不好、厚度不均。

xx龙:鸡骨白色,透闪石xxxx鹰:鸡骨白色透闪石xx座姿xx人:鸡骨白色透闪石xx玉钺:仪仗器,透闪石玉(不细腻)砣切痕迹xx:仪仗器,水草玛瑙xx出土xx:仪仗器,凝灰岩质xx(工具):肉黄色凝灰岩质xx(工具)粉砂岩质xxxx冠状饰:鸡骨白色透闪石xxxxxx璜:饰xx,透闪石xx素面xx璜:饰xx,透闪石xxxx镯:xxxx,饰xx,圆度好xx:饰玉,砣切痕迹,对钻孔成熟阶段的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为距今5000-4000年前后,即新石器晚期。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玉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将就不同时期的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行介绍。

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起始阶段。

这个时期的玉器还处于简单的器物阶段,主要有简单的玉石饰品和工具。

形制上以原石为主,工艺简单,纹饰较为简约。

代表性玉器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玉,其形制多为片状或棱角状,纹饰以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为主。

2.商代:商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玉器工艺技术达到峰值的阶段。

商代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祭祀的玉器,一类是用于个人佩戴的饰品。

祭祀玉器多为玉璧、玉琮、玉钺等,形制规整,工艺精美。

个人佩戴的玉器则有玉环、玉佩等,形制较为灵活,纹饰多样,常见的纹饰有神采飞扬的神兽、人物、云纹等。

3.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时期。

周代的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宗庙祭祀所用的玉器,一类是王室贵族所佩戴的玉器。

宗庙祭祀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圭等,形制大气庄重,纹饰中多以神兽为主。

王室贵族的玉器则以玉佩、腰带玉等为主,形制精美,纹饰优雅,常见的纹饰有龙纹、凤纹等。

周代的玉器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艺术性,工艺技术较为成熟。

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玉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玉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复精细。

玉器的形状有玉瑗、玉琮、玉環等,纹饰以神兽、人物、花纹等多样化为主。

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常见的工艺技法有云纹雕、阴刻、掐丝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玉器形式,就是“帝王玉器”,以玉璜和玉板为代表,形制独特,线条优美,纹饰复杂。

5.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玉器主要以玉佩、璧等为主。

秦代的玉器多以龙纹、凤纹等神兽的纹饰为主,形制较为庄重,线条简洁。

而汉代的玉器多以人物、动植物的纹饰为主,形制比较灵活,纹饰繁多。

秦汉时期的玉器工艺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汉代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不仅纹饰繁复,还注重雕刻的细节和表现力。

中国古代玉器历代的琢玉特点!

中国古代玉器历代的琢玉特点!

中国古代玉器历代的琢玉特点!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绵延发展了几千年,历代的琢玉特点受各种社会因素及制作工具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展示和反映出各种不同的风貌。

新石器时代,由于尚未进入青铜时代,在没有普遍使用金属工具之前,人们的生产技术和手段仍被限制在一个较为低下的层次,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这种客观条件也造成了原始制玉的特殊之处。

总的来说是器形较简,不甚规整,做工朴拙。

有些玉器如玉種,虽花纹繁复细密,但仔细观察,可发现其线条仍显粗糙,连接断续,刀痕明显。

不少器物的孔洞由于多采用两面对钻的手法,技术却又不很熟练,故相接错位处常留下对接痕迹(既所谓的“台阶痕”),这在玉上表现最为明显。

而在玉斧、玉钺等上则表现为两面均呈内小外大的喇叭孔,形成双喇叭孔,单面钻则为单喇叭孔(喇叭孔是由于钻具不断旋转磨损所致)。

有的穿孔尚有钻具造成的螺旋痕。

此外,在切割开料时,也经常会遗留下锯切的痕迹,如弧线痕,在玉璧上反映较多。

透雕器物镂空处往往凹凸起伏不平。

但这时的抛光技术已经是相当高超了,在近些年出土的一些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仍然带有很强的玻璃光泽,光可鉴人。

玉兽面纹嵌饰高 3.2cm,宽4.8cm,厚0.7cm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此器为传世古玉,表面纹饰较模糊,有较大面积的赭色斑。

器近似梯形,凸面,顶端上凸,中线两侧向后折,上下折角的角度不同。

嵌饰正面为浅浮雕兽面纹,重点表现兽的环形双眼及阔嘴。

兽面两侧饰前肢,短小,带爪足。

兽面及兽肢上饰细密的阴线回纹。

饰件背面有4组通孔,每组孔由两个斜孔对接而成,孔中可穿绳。

据分析,作品原系嵌于柱形器的角部,3件或4件为一组,这样的柱形器可能是玉琮之类的器物。

夏、商、西周由于已经应用青铜材料制成各种工具来琢制玉器,相应地也带来了一次玉器工艺技巧上的大变化和大提高。

这时期的玉器,琢工趋于委婉细致,线条较以前流畅。

钻孔多采用单面钻,在多孔玉刀、玉斧、玉戚、玉圭和玉璋上常见。

镂空雕的技术已较为娴熟,镂空处光洁圆润。

元明清玉器特点介绍

元明清玉器特点介绍

元明清玉器特点介绍
元明清玉器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特点。

元代玉器:元代玉器制作技艺达到了顶峰,技法高超,工艺精湛。

元代玉器多采用硬玉制作,造型多样,常见的有玉杯、玉碗、玉盘等实用品,以及玉佩、玉璧等装饰品。

元代玉器刻工精细,常以浮雕的形式表现纹饰,纹饰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花卉鸟兽、人物故事等题材。

明代玉器:明代玉器的特点是注重形态美和装饰效果。

明代玉器通常采用软玉制作,质地细腻,色泽温润。

明代玉器的造型多样,有玉佩、玉琮、玉瓶等装饰品,也有玉杯、玉盘等实用品。

明代玉器的纹饰变化多样,常以剥皮龙、干支纹、云龙纹等装饰,意境深远。

清代玉器:清代玉器主要以清宫玉器为代表,具有华丽、精细的特点。

清代玉器多采用硬玉制作,通体均衡,线条流畅。

清代玉器的造型多样,有玉佩、玉镯、玉项链等装饰品,还有玉杯、玉盘等实用品。

清代玉器注重雕刻细腻,纹饰精美,往往以神话传说、山水人物等题材为主题。

清代玉器的色彩丰富多样,有白玉、青玉、紫玉等不同品种。

总体来说,元明清玉器制作精湛,纹饰丰富,造型多样,代表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高峰。

古代玉器的形制及特征

古代玉器的形制及特征

古代玉器的形制及特征----明阳中国的玉器刚刚出现之时,只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来使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民们在其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对美的追求,玉器逐渐被赋予了人性化和神化, 玉器开始在原始生产工具单一形制的基础上,演变并发展了原始的神器和佩饰用器。

原始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后,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慢慢地这种产量稀少,美丽耐久的玉器就成为统治阶级专门享有的器物,并产生了更多的功能,赋予了更特殊的意义。

玉器从简单的生产工具到作为美化生活的装饰品, 到代表政治等级,融进各种礼制内容、伦理道德,成为财富的象征,宗教图腾的崇拜等,其形制也变得更加丰富。

中国玉器发展史已有数千年,各朝各代在对玉器工艺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了迥然不同的器具形制,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器多为工具器、佩饰器等。

距今七、八千年以前,辽河的兴隆洼文化,沈阳地区的新乐文化,大连地区的长海广鹿岛小珠山(下层)文化,阜新查海原始村落文化等。

在这些原始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玉制的斧、凿、匕等生产工具和玉玦类佩饰器。

它们是玉器创作初期的代表作。

辽河地区是我国最早的用玉地区之一,它对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及其相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产生了承袭关系。

红山文化玉器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处于原始玉雕的成熟阶段,并首创了宗教用器。

工具类器形增多,如锛、铲、勾形器等。

佩饰用器种类发展为以现实题材的鸟兽动物为主题,如鸟、燕、枭、鹰、蝉、鱼、龟、猪等,并增加了如勾云形佩、马蹄形箍、二、三联璧、双兽首(或人首)三孔玉饰等形制。

首创的宗教用器如玉C形龙和玉兽形(猪龙)玦、玉兽面丫形器、高冠的玉凤首、玉兽形佩等,都属于模拟幻想中的玉雕神灵,反映出红山文化部族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

红山文化玉器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点。

红山文化玉器的形制对相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玉器以及晚期各种文化玉器都产生过影响,直至商代晚期玉器形制中,仍然有红山文化玉器的影子,如商代的卷体龙、勾形器等,显示出红山文化玉器很强的延续性。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古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历代古玉器的总体风格特征可以从材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在古玉器的材质方面,由于中国古代使用玉石的历史相当久远,因此古玉器的材质主要以玉石为主。

玉石分为软玉和硬玉两大类,古代主要使用的是硬玉,也称为“玉石”,包括翡翠、和田玉等。

硬玉具有高度硬度、致密坚韧、细腻光滑等特点,成为制作古玉器的理想材料。

其次,在古玉器的造型方面,历代古玉器的造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功能性器物、装饰性器物和抽象性器物。

功能性器物包括刀、斧、钺等武器和勺、簋、罍等日常生活器皿,这些器物的形态与其功能直接相关。

装饰性器物则更加注重形态的美感,包括玉璧、玉佩、玉环等,这些器物常常用于佩戴或进行礼仪活动。

抽象性器物则是一类形状和结构相对独特的器物,如蟾蜍玉、龟玉等,它们通过抽象的表达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再次,在古玉器的纹饰方面,历代古玉器的纹饰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装饰纹和符号纹。

装饰纹是指用于装饰古玉器表面的各种纹样,如凤凰、龙、麒麟、花卉、云纹等。

这些纹样多取材于自然界,或寓意吉祥、美好、幸福等。

符号纹是指在古玉器上刻划的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符号,如玉壶、神话传说的人物、神兽等。

这些符号多与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相关,承载着人们的信仰和文化。

古玉器的风格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会有所不同。

在早期的新石器时代,古玉器的风格特征主要以简约、粗犷、原始为主,如纹饰虽然简单,但具有鲜明的造型特征。

到了商代,古玉器的风格逐渐趋于规范和细致,纹饰以装饰纹为主,如鸟兽纹和云雷纹等。

而在西周,古玉器的纹饰逐渐演变为更加华丽和精细的装饰纹,如勾连纹、蛇纹和褶纹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玉器的造型更加多样化,纹饰更加细致,如卷云纹、云雷纹、连珠纹等。

随着汉代的到来,古玉器的纹饰逐渐变得复杂、精细,有的甚至带有象形和文字纹饰,如岩纹、铭文、契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分享者:般般知玉
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
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
唐宋玉器造型
隋朝
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
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

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

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

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

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

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

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
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

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

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

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

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

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

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一套八块,纹饰各自不同。

宋、辽、金各朝皆用玉带,这是迄今唯一一套完整保留下来的实物。

宋代玉龙纹的特点是:龙头窄长,嘴角大,上下唇较薄,长唇端翘起,眼细长,
发向后飘,蛇形细长身。

其中素身龙多,少数有网格状鳞,龙身两侧各有一条阴刻线,腿细长,腿毛也较长,爪似鸟爪。

宋代仿古玉器,风格以仿汉代玉器为主,又不完全仿汉,结构造型均较汉代复杂、不变化,给人一种似古非古、似今非今的感觉。

元海東青攫大雁玉飾
元代一年有两次重要的狩猎季节:春天与秋天。

春天到水滨去猎大、秋天时则到山林间猎鹿。

以此春秋渔猎活动为母题的玉雕称为「春水珮」或「秋山珮」。

炉顶系用多层透雕镂刻而成。

由莲叶、莲瓣、莲篷、苇叶、水草、鹭鸶组成。

整体造型似馒头状高高隆起,表面雕饰起伏,手摸立面有高低不平、参差不齐的感觉,这是元代炉顶制作风格上的重要特征。

明代玉器造型
明代早期玉器多选用白玉,玉质较好,雕制也精,有宋元玉器遗风。

明末清初青白玉鏤空螭紋
明中晚期玉器,北方与南方有所不同:北方玉器一般器型浑厚,加工较简洁,刀法粗犷有力,阴刻线转折连接处衔接不紧密,器物棱角较硬,有浮雕图案时地子磨的不甚平,因此有“粗大明”之称;南方玉器一般选料精细,讲究工艺技巧,所制玉器精巧玲珑、器型规矩、地子平整、边线流畅、一丝不苟,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

明代玉佩
清代玉器造型
清代玉器在造型、琢磨、风格特点上已失古朴之意,给人一种新的感觉,加工特点可用“精”、“细”二字概括。

地子平,线条直,方圆合于规矩,不拖泥带水。

人物、植物等装饰图案雕得棱角很硬,边角处似有锋芒,表面光泽为脂肪或蜡样光泽,较少有玻璃光。

同古玉相比,结构、图案均显得很每繁琐,但同现代玉雕相比尚属简约。

清代玉器,全面继承运用历代琢玉工艺的优秀遗产,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成就和外来影响,创造和发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玉器艺术。

此期玉器,不但对古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复制了大批古玉,而且还大量发展和变化了古玉的造型,尤其用玉石制作古代青铜器方面,或者制作器皿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清代的薄胎器皿和在玉器上压嵌金银花纹的技术是对中国玉器技术新的发展和贡献,在山子雕方面表现出的成就,也是重要的方面。

清代马上封侯
清代的玉器设计注重造型向情景交融方面发展,尤其是绘画性题材纹饰受到清院画影响,近似工笔画,往往采用传统组织题材与西方或阿拉伯图案融合成新型的图案。

总的风格均较繁褥精细,丰富饱满。

还有用大块头的玉材碾成各种雕琢简练而又能显示玉质美的器物,充分体现了传统的玉材观。

清代玉器工艺极细腻,一丝不苟,它吸收了传统的阴线、阳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做工,加以变通,综合应用。

从大件“大禹治水图”玉山,到小件烟壶、别子、挂坠等,均达到远看有效果,近看耐人寻味的程度,有很多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技艺是现代技术也很难达到的。

清代的器皿造型,无论是外轮廓,还是内花纹,都无法挑剔出它的工艺不足之处,可见玉工眼力准确,技艺高超。

另外在刻字、题款等方面,也都代表了清代玉器的新技术水平。

般般知玉
赋得馆:/
文章来源:/view/b790b8077cd184254b353594.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