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的写作技巧
鲁迅故乡作品写作手法解析

鲁迅故乡作品写作手法解析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豪之一,以其犀利而深刻的文字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他的作品中,尤其以《故乡》一文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
首先,鲁迅在《故乡》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
他以自己童年时代的乡村生活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广阔的农田、曲折的小道和贫苦农民。
通过真实的细节和生活场景,鲁迅给读者展示了当时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其次,鲁迅运用了自身的回忆和观察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讲述自己在乡村成长时所经历的事情,以及他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无论是描写自己胆小怯弱的少年形象,还是描绘邻居们的善良和憔悴,他都给予了角色情感和思想的细节,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此外,鲁迅在《故乡》中运用了写意的笔法。
他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描述了生活中的小事物,通过寥寥几笔,描绘出人物的特点和情感。
同时,他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借助象征和隐喻的意象,以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最后,鲁迅在作品中贯彻了自己的批判精神。
通过对故乡乡村社会的揭示,他暗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平。
他以尖锐的言辞批评社会风气,并呼吁人们的觉醒和反思。
这种批判的精神是鲁迅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总的来说,鲁迅在《故乡》一文中运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揭示社会的黑暗面,通过自身的观察和回忆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采用写意的笔法表现生活的细节,同时贯彻了自己的批判精神。
这些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故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城南旧事主要写作方法举例

城南旧事主要写作方法举例城南旧事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作品,阐述了他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写作方法,以便更好地表达他对现实问题的忧虑和批判。
下面将通过举例分析这些方法。
首先,鲁迅在《城南旧事》中采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
在他的描写中,城南的现象和人物往往被放大或夸张,以凸显出其丑陋和愚昧。
比如,在《烟》一篇文章中,鲁迅描述了一个戴草帽的男子追逐被风吹走的火柴,同时表达了对一部分市民不良生活习惯的不满。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读者对城南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其次,鲁迅在《城南旧事》中运用了叙事手法。
他通过一个连续的故事线索,将各个独立的小故事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综合性的描写城南的画卷。
比如,在《孔乙己》一篇文章中,鲁迅通过叙述小人物孔乙己的一天生活,表达了他对社会底层人士的关注和同情。
通过这种叙事手法,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
此外,鲁迅在《城南旧事》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
他通过对比城南和城北的差异,揭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公。
在《药》一篇文章中,鲁迅描述了一个妇女为了寻找药物,不得不一次次地去拜访药店,最终病倒的悲惨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对比城南和城北的医疗资源差异,揭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以及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性。
通过这种对比的手法,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城南所面临的问题。
此外,鲁迅在《城南旧事》中还使用了象征手法。
他通过对一些物品和场景的象征化描写,传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比如,在《故乡》一篇文章中,鲁迅以白色描绘了城南的房屋和墙壁,将其象征为阻碍人们视线的障碍物。
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城南所面临的压迫和束缚。
最后,鲁迅在《城南旧事》中还使用了细腻入微的描写。
他通过对一些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对城南生活的真实观察和对中国社会现象的深入洞察。
比如,在《香》一篇文章中,鲁迅描写了城南的气味、颜色和声音等细节,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城南的生活氛围和特点。
《琐记》的写作手法

《琐记》的写作手法《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在写作手法上,鲁迅先生运用了多种技巧,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背景描绘和人物塑造的融合在《琐记》中,鲁迅先生通过对家庭琐事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当时的社会风貌,还生动地刻画出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家庭成员的写照,更是当时社会中各种人物的缩影。
通过这些人物的刻画,鲁迅先生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二、独特的叙事方式鲁迅先生在《琐记》中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同时,他还在文章中运用了回忆、倒叙等手法,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时空感和层次感。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故事情节,还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情感和思想。
三、深入思考和社会批判的结合《琐记》不仅仅是描述家庭琐事的文章,更是鲁迅先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的结果。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担忧。
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这种深入思考和社会批判的结合,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四、语言简练而生动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简练而生动,他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来描述生活琐事,使得文章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
同时,他还在语言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这种简练而生动的语言风格不仅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文章内容,还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情感和思想。
五、文化内涵丰富《琐记》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鲁迅先生通过对家庭琐事的描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其次,他在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和传统文化知识,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最后,他还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态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朝花夕拾的写作手法技巧

朝花夕拾的写作手法技巧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其写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真实性: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实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感受,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故事背后的情感冲击力,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2. 讽刺与批判:鲁迅常用讽刺的手法来指摘社会现象和人们的陋习,借以表达自己的反思和批判之意。
他通过讽刺细腻地揭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以及人们的愚昧和愚蠢,旨在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
3. 抒发情感: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感性表达来传递内心感受。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来叙述,以情感化的语言展现当时的痛苦、困惑和渴望,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世的喜怒哀乐。
4. 反思与独白:鲁迅在作品中常常通过反思和独白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人类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通过揭示自己内心的挣扎和追问,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问题的本质。
5. 形象描写:鲁迅善于通过生动、贴切的形象描写,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细节和情感。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更具生动性和可读性。
总之,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通过真实性、讽刺与批判、抒发情感、反思与独白和形象描写等手法,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鲁迅记叙文作文手法赏析

鲁迅记叙文作文手法赏析
鲁迅的记叙文手法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朝花夕拾的写作手法

朝花夕拾的写作手法可以从多个方面来阐述:1. 叙事方式: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叙事方式具有独特性,往往以事为中心,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处理叙事时,鲁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用一种舒缓的语气,营造出一种回忆的氛围,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
2. 描写手法: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包括人物、环境、场景等。
他的描写既细腻又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
例如,在描述百草园时,鲁迅运用了丰富的感官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3. 对比手法: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回忆等进行对比,以突出主题。
例如,在描述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将藤野先生与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进行了对比,突出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 讽刺艺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还运用了独特的讽刺艺术。
他的讽刺既犀利又含蓄,既深刻又巧妙。
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物形象的讽刺,鲁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5. 语言艺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艺术也是其写作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
鲁迅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境,如幽默、讽刺、抒情等。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的写作手法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这些写作手法不仅使作品更具可读性,也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这些写作手法也是鲁迅作为一位杰出作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于写作手法的具体分析如下:1. 叙事角度:鲁迅先生在叙述故事时常常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孩子的天真纯善映衬成人的世故险恶,以儿童的独特视角观察社会现象,从中揭示生活的真理。
2. 描绘心理:在《朝花夕拾》中,许多文章如《五猖会》等都描绘了孩子的心理活动,比如孩子想看五猖会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去背书之前的内心独白。
这些描绘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孩子的生活状态,让人倍感亲切。
3. 对比手法: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常常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将过去与现在、童年与成年的对比,强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鲁迅散文选》中的文学风格与写作技巧剖析

鲁迅散文选中的文学风格与写作技巧剖析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先驱之一,他的散文作品集《鲁迅散文选》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卓越的写作技巧而闻名。
本文将对这本作品进行剖析,探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鲁迅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
一、鲁迅的文学风格1.1 简练有力在《鲁迅散文选》中,鲁迅以简练有力的文字表达方式洞察人性和社会问题。
他善于用凝练、精炼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核,同时用简洁明快的叙述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1.2 真实直接鲁迅以真实直接为原则,他毫不回避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状态,并通过真切揭示现实中存在的残酷与黑暗来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真实性也体现在对于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上,在散文中展现出的真实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1.3 讽刺与嘲笑文学风格中的讽刺与嘲笑是鲁迅散文的一大特点。
通过幽默、尖锐的语言,他对社会中各类不合理现象进行批判和揭露,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社会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的不满。
二、鲁迅的写作技巧2.1 借用古典成语和文言词汇为了强调自己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涵,鲁迅常常使用古典成语和文言词汇来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和深度。
这种写作技巧使他的作品具备了深入人心的效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对其文章内涵的理解和共鸣。
2.2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手法,鲁迅能够更好地展现出社会不公、人性扭曲等问题。
他将虚伪与真实、黑暗与光明对照起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现实之中的反差与荒谬。
2.3 写实主义手法鲁迅的写作中体现了强烈的写实主义特点。
他以真实、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描写现实,力求还原社会生活的本质,并通过细腻入微的描述来传达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结论《鲁迅散文选》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卓越的写作技巧。
其简练有力、真实直接和讽刺与嘲笑等文学风格,以及借用古典成语和文言词汇、运用对比手法和写实主义手法等写作技巧,使得他的散文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
通过剖析这些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鲁迅散文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美感。
鲁迅的《作文秘诀》

鲁迅的《作文秘诀》提起鲁迅,那可是文学界响当当的人物。
他的作品深刻、犀利,让人深思。
而他关于作文的见解,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
那个培训班的老师,一上来就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大谈特谈各种写作技巧和套路,听得我云里雾里。
什么“凤头猪肚豹尾”,什么“起承转合”,一堆名词听得我脑袋都大了。
我当时就想,难道写作就真的得按照这些死板的套路来吗?后来,我读到了鲁迅的,一下子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鲁迅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这简单的几句话,就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我心中对于写作的困惑。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有一回,老师布置了一篇描写春天的作文。
我一开始想着,一定要用很多华丽的词藻,把春天写得美轮美奂。
于是,我写“春天像一位婀娜多姿的仙女,轻盈地走来,带来了五彩斑斓的花朵和悦耳动听的鸟鸣。
”我还写“春风像母亲的手,温柔地抚摸着大地,让大地从沉睡中苏醒。
”我自认为写得特别好,满心欢喜地等着老师表扬。
可没想到,老师给我的评语是:“空洞,不真实。
”这三个字,就像一盆冷水,浇得我透心凉。
我不服气,拿着作文去找老师理论。
老师耐心地跟我说:“你写的这些,都是别人写过无数次的,没有你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你真的去看过春天的花是怎么开的吗?你真的听过鸟儿的叫声有什么不同吗?你真的感受过春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吗?”老师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于是,那个周末,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去公园里感受春天。
我看到了桃花的花瓣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仿佛一颗颗珍珠。
我凑近去闻,那花香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浓烈的香,而是一种淡淡的、清新的味道,让人闻了心情格外舒畅。
我听到了鸟儿的叫声,有的清脆,像在唱歌;有的短促,像是在呼唤同伴。
我还看到了一只小麻雀在草地上蹦蹦跳跳,时不时地低头啄一下草地,样子可爱极了。
我闭上眼睛,感受着春风。
它不像冬天的风那样寒冷刺骨,也不像夏天的风那样闷热潮湿。
春风轻轻拂过我的脸庞,带着一丝凉意,就像妈妈的手轻轻抚摸着我,温柔又舒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剥笋法。这是鲁迅杂文常用的 写作方法。不管是正论或驳论, 他都以 犀利的笔触一层深一层地步步逼进, 写 得虎虎有生气, 铮铮铁骨。例如, 必修 ④《拿来主义》中, 他要阐发“拿来主 义 ”, 却 劈 头 先 谈 排 外 的 “ 闭 关 主 义 ”, 再批媚外的“送去主义”和“送来主 义”, 又如在阐述对待文化遗 产 怎 样 “ 拿 来主义”时, 先否定“不敢走进门”的 “ 逃 避 主 义 ”、 “ 放 一 把 烧 光 ” 的 “ 虚 无 主义”、“蹩进卧室吸鸦片” 的 “ 投 降 主 义”的三种错误态度, 最后, 提出了正 确的“拿来”方法, 就是先“占有”后 “ 挑 选 ”。 这 样 以 破 开 路 , 而 后 立 正 面 的 主张“拿来主义”, 真是水到 渠 成 , 一 泻 而下, 很有气势。总之, 鲁迅的许多杂 文都是伺隙乘虚, 穷追猛打, 直捣敌人 的老巢, 使之再没有还手之力。例如, 旧 教 材 《“ 友 邦 惊 诧 ” 论 》、 《“ 丧 家 的 ” “ 资 本 家 的 乏 走 狗 ”》 等 等 。
鲁迅作品的写作技巧
许日胜
作家作品
103
综合天地 2008.06
鲁迅一生虽然从来不相信什么《创 作法程》、《小说作法》之类教 人 死 背 条 条、脱离生活、不切实际的“秘 诀 ”, 但 始终主张青年学生要在正确家名作的初稿与定稿对照中, 悟 出为什么这样写, 为什么不那样写的道 理, 认为这是教人作文“极有益处”的 好方法。鲁迅作品在新课标中的教学任 务, 就是要求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 引 导学生在学习、领会鲁迅写作技巧中提 高写作能力。从选入新课文的鲁迅作品 中, 写作方法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二、对照法。不怕不识货, 只怕货
比货。凡事物都是在强烈的对比中容易 看得清楚, 看出端倪, 甚至一眼识破。 鲁迅作品中的对比是非常出色的。《故 乡》通篇对比: 闰土今昔判若二人; 闰 土与“我”的前亲后疏; 杨二嫂的从 “ 西 施 ” 变 成 “ 圆 规 ”; 故 乡 的 过 去 与 现 状相差甚远, 难以辨认。这一切都在对 比中揭示本质, 而整个故事情节也在这 对比中步步展开。《社戏》中看戏、吃 豆的前后不同风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中“乐土”与“幽禁”的两种感 触等等都是在强烈、鲜明的对照中塑造 人物, 推进情节、深化主题的。必修③ 中《祝福》对眼睛的描写先前的“顺着 眼”与后来的“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了 ”、 “ 眼 睛 窈 陷 下 去 ”、 “ 只 有 那 眼 珠 间或一轮”相对比。这里通过对照让人 们清楚地看到祥林嫂的命运走向, 她是 怎样一步步地让封建思想和势力逼上绝 路的。由于对比成功, 能产生很好的艺 术效果, 也省去了许多支支节节的笔墨。 又如必修④中杂文《拿来主义》也是将 “ 拿 来 ” 与 “ 送 去 ”、 “ 送 来 ” 相 对 比 , 在 对 待 文 化 遗 产(大 宅 子)时 , 将 “ 拿 来 ” 与 “ 徘 徊 不 敢 走 进 门 ”、 “ 放 一 把 火 烧 光”、“蹩进卧室吸剩下的邪 片 ” 的 三 种 对 待 文 化 遗 产 (大 宅 子)的 错 误 态 度 相 对 比, 从而更突出“拿来”的意义、原则 与方法。
鲁迅作品的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和 技巧有很多, 不能一一列举, 但只要我 们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 际, 择其要者精讲、善导, 让学生由浅 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地施之于作 文实践, 定能完成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而一切贪多求快或好高骛远, 都会适得 其 反 。综
许日胜, 教师, 现居广东遂溪。
一、画眼法。不要以为是鲁迅所倡 导及实践的专门描绘人的眼睛的方法。 鲁迅作品中固然有十分精彩、极为得体 的眼睛刻画, 如新课标中必修③里的 《 祝 福 》, 就 有 好 几 次 写 祥 林 嫂 眼 睛 的 变 化, 这很能反映她一生的际遇。但从更 深广的意义去理解, 所谓“画眼睛”就 是写本质, 抓要害。以人物刻划来说, 就是重于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和 性格特征, 从举动、表情、语言看出这 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即性格特征、思想 本 质 能 在 三 言 两 语 的 勾 勒 中 看 出 他 (她 )的 基 本 轮 廓 。 这 就 是 所 谓 “ 诗 眼 ”、 “ 文 心”所在。鲁迅在这方面手艺高超, 不 愧 为 大 师 巨 匠 。 八 年 级 下 册 中 《 故 乡 》, 闰 土 只 叫 一 声 : “ 老 爷 !” 就 看 出 与 “我”的隔膜, 比给读者画出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一堵高墙还要形象, 还要清楚; 杨二嫂的“圆规”姿态以及不见其面先 扬其声的一句怪叫, 给人留下永不磨灭 的印象; 孔乙己的“读书人窃书不算 偷 ”; 阿 Q 的 “ 小 子 打 老 子 ”, 赵 太 爷 的 “不许阿 Q 姓赵”等等。这些都极省笔 墨, 极为传神, 极能生动地描绘出人物 的 特 征 。 在 《 社 戏 》 中 的 “ 偷 ”, 《 故 乡》中的“笑”, 《孔乙己》中的“笑 ”, 这些都写得惟妙惟喜阿发的划船看戏与“偷 豆 ”, 少 年 闰 土 的 月 下 看 瓜 、 刺 猹 和 教 “我”雪中捕鸟, 百草园中的嬉戏, 三味 书屋的偷折腊梅, 孔乙己的站着喝酒与 教小孩写字, 《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惜 别等也别有趣味。这些作品无不惜墨如 金, 写得十分简约、精粹, 没有铺张、 渲染, 一人一事, 一景一物, 或成为漫 画或为素描, 无不历历在目, 跃然纸上。 这就是“有真意, 去粉饰、少造作、勿 卖弄”的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