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详细解答】中考物理同步系列:专题07力复习学案
第七章_力复习导学案

1.课题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七章 力复习
2.学习任务:
(1)知道力的概念、单位(2)会作 Nhomakorabea的示意图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4)知道重力的含义、单位及重力的方向
(5)利用公式G=mg进行简单的计算
3.学习准备:
准备一个笔记本、铅笔、尺子、橡皮、红笔以及钢尺、橡皮筋。在视频学习过程中做笔记、画图和计算,并进行实验操作。
4.学习方式和环节:
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
回顾复习力的概念、力的单位
分析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通过生活实例,识别力的作用效果
会作力的示意图
通过实验,体验弹力的含义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回顾复习重力的含义、重力的方向
利用公式G=mg进行简单的计算
进行本节课学习的总结
完成课后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第七章 力 复习导学案1

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第七章力复习导学案1第一节力的概念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产生变形、产生速度、改变速度或者改变物体形状的作用。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a. 接触力接触力是指物体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
常见的接触力有摩擦力、弹力、支持力等。
•摩擦力:物体之间相互摩擦而产生的力。
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之分。
•弹力:物体在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力。
符号为F。
•支持力:支撑物体存在的力。
当物体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支持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 非接触力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就产生的力。
常见的非接触力有重力、电磁力等。
•重力: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施加的力。
符号为G。
•万有引力: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会有引力作用,大小与质量有关,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第二节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作用效果分类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力可以分为平衡力和非平衡力。
a. 平衡力平衡力是指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到的力。
•静力平衡: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各个力的合力为零,称为静力平衡。
•动力平衡: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各个力的合力为零,称为动力平衡。
b. 非平衡力非平衡力是指物体在受力后发生运动或改变形状的力。
•零力:合力为零的力,不会对物体产生运动或变形的效果。
•不平衡力:合力不为零的力,会对物体产生运动或变形的效果。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以将这些力合成为一个等效力,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
a.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等效力的过程。
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合力图决定。
b.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的过程。
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分力图决定。
第三节力的计算1. 力的计算公式根据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可以得到力的计算公式:F = ma式中,F表示力的大小,单位为牛顿(N);m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单位为米每秒平方(m/s^2)。
中考物理总复习导学案第七章《力》

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第7章力班级:姓名:一、本章课标要求:1.经过常有案例或实验,认识重力、弹力,认识力的作用成效;2.用表示图描绘力,会丈量力的大小。
二、依据课标要求,联合海南及学生实质,确立以下的复习目标:1.知道力的相互性,认识力的作用成效,并能解说生活中有关的现象;知道力的三因素,会画力的表示图;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3.认识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会画重力表示图。
三、出题种类1.选择题、填空题:考察的主要知识点为力的相互性及作用成效,几乎每年都有1道;2.作图题:主假如重力作图(9年7考),但浮力(15年)和支持力也不可以忽视;3.计算题:有关重力G=mg的计算(2010、2014年)。
四、复习建议:1.复习力的相互性和作用成效时,利用身旁的一些物件做实验或展现图片,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2.让学生多着手画力的表示图,特别是不一样情境下的重力表示图;3.重力公式G=mg的应用;4.不要忽视了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五、复习过程考点力力的表示图1.力观点:力是_______对_______的作用。
力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单位:________,符号:;(4)丈量工具:______________。
(5)力的作用成效:①能够改变物体的 ____________;②能够使物体发生________。
6)力的三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成效。
2、力的表示图(1)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因素表示出来。
用箭头表示力的________,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________,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________。
(2)力的表示图的画法①定物——确立受力物体;②找点-----找卖力的作用点,一般画在物体的几何中心;③画线——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出一条线段;F=50N④标箭——在线段的终点标出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的复习。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章引言、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测量工具、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分析力的作用。
2. 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了解其原理。
3. 理解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能在实际情景中识别这些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种类、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
2.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摩擦力的判断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木板、毛巾、瓶子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提书包、拉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3. 复习力的种类:按性质分,有力、压力、摩擦力、弹力等;按效果分,有拉力、推力、张力、压力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的力。
4. 测量工具: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 复习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的应用。
6. 复习二力平衡: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哪些现象符合二力平衡。
7. 复习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让学生举例说明相互作用力的应用。
8.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分析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
9.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如骑自行车、踢足球等。
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第七章力

年级:九学科:物理课题:《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运动和力》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第七章力一、力的作用效果【知识梳理】1、力的概念: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_____________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________(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_______,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_简称牛,用_____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_________。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二、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叫弹性。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单位及作用效果;(2)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3)学会使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物体受力情况;(4)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单位(1)介绍力的概念,解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介绍牛顿作为力的单位,让学生掌握牛顿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2. 力的作用效果(1)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重力(1)介绍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讲解重力的方向、作用点,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特性;(3)介绍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让学生理解重力的计算方法。
4. 弹力(1)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2)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让学生掌握弹力的特点;(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判断弹力的存在。
5. 摩擦力(1)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2)讲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特性;(3)介绍摩擦力的分类,让学生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作用效果;(2)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4)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2. 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的运用;(2)摩擦力的计算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措施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力的作用效果;2. 利用实验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存在;3.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 7 力复习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 力复习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参与小制作、家庭实验室和一些开放性问题的探究,培养自己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精神、2、能力目标: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通过探究和观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3、知识目标: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三要素,知道重力、弹力的产生条件和特征、学习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认识力的三要素,知道重力、弹力的产生条件和特征、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____________。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的,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它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因此,一个施力物体同时又是一个____________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因物体发生__________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通常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实质都是弹力。
4、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5、一对相互作用力一定大小______,方向________,且在___ _____上。
但分别是作用在________个物体上的,它们_______产生_______消失。
9、由于__ ____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符号“____”;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 。
6、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______成正比,即G=______,式中的g=______N/kg。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值会随地球纬度变化而变化,但是我们一般计算中当作是定值、)7、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 ____的,即和物体所处的水平面垂直向下的方向。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3)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4)学会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运用实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爱生活、关注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4)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和分析;(3)解决实际问题时,力的合成与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2)通过生活实例,引出二力平衡的条件;(3)提问:什么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2. 课堂讲解:(1)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2)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2)学生动手操作,演示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3)提醒学生关注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现象,试着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的掌握情况;2. 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学生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和分析能力;4.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情况;5.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详细解答】中考物理同步系列:专题07力复习
学案
一、考点知识梳理
(一)力
1、力的作用效果
(1)、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吸引等叫做力的作用。
手向上提包,包也在向下拉手,手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对手向上支撑。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另一个是施力物体。
(3)、力产生的条件:一是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二是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注意: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不一定要相互接触,也就是说,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例如:磁铁吸引铁钉,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等。
如果物体间没有推、拉、压、排斥、吸引等作用,即便物体相互接触,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4)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其发生形变。
如: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用力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物理学中,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这几种情况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注意:知道了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
一辆汽车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了,汽车一定受到了阻碍它前进的力;眼看要飞进球门的足球,守门员奋起一托,球改变方向越过横梁,这就是球受到守门员向上的作用力,而改变了方向的缘故。
2、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上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注意:力的示意图可以直观地描绘物体的受力情况,可用箭头表示其受力方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研究对象,一般用方框(有时也可用圆圈)表示受力物体(即研究对象)。
(2)找准并画出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受力点(一般为方框的中心或圆圈的圆心)上用黑圆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