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期末整理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说明1220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说明一、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二)填空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三)判断题(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J”,错的打“X”)(四)简答题(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五)分析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六)论述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二、请按照教学大纲系统复习,并关注以下知识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如何培养自尊心、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先行组织者、试误说、韦纳的归因理论、气质类型理论、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格式塔学派观点、学习迁移的分类、如何在教学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斯滕伯格智力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阿特金森-期望价值理论、迈克卡等人学习策略分类理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及资源管理策略的具体内容)、技能的分类、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安德森知识分类理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显性与隐性知识、知识的表征、斯金纳强化理论与扇贝效应、习得性失助效应、桑代克理论、品德的心理结构、教师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双编码理论、教师角色探讨、学习分类、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问题解决阶段与影响因素、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我决定理论及德西效应、自我调节学习、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
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二期末要点

第一章一心理发展的特点1 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发展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在特定领域的发展会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但作为发展的标志性转变是量的不断积累,为儿童发展的阶段性飞跃做了准备)2 方向性和可塑性3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4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人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时期,如果此时给予一定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敏感期:关键期的下属概念。
指的是一个系统迅速在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而每一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期不同。
在这个特殊时期以后,某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依然存在,只是可能性比较小,比较困难。
关键期心理发展的内容1~3岁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5岁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期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期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5历史与文化背景二:生命毕生发展观1毕生发展观认为: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从妊娠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核心假设: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并没有到成年期就结束,而是扩展到整个生命过程的一个动态,多维度,多功能,非线性的,心理结构与功能在一生中都有获得,保持,转换和衰退的过程。
3代表人物:巴尔特斯4主要观点: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心理发展,不仅取决于先前的经验,而且也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关,因此,一生发展中任何阶段的经验对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没有哪个特定的年龄段对于发展的本质来说特别重要)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方面的不同成分和特性,其发展的进程和速率是不同的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1.1年龄阶段的影响。
1.2历史阶段的影响1.3非规范事件的影响(P25)三心理发展的理论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1.1弗洛伊德心理发展学说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整理版讲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章1.小孩心理学出生:普莱尔(1882),《小孩心理》;2.将小孩心理研究年纪扩展到青少年:霍尔(1904)《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法、宗教和教育的关系》;3.小孩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4.小孩发展——一生发展:埃里克森,重申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个体人品发展中的作用,提出自己的心理-社会意剪发展理论。
5.教育心理学的奠定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
他在1903年第一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 年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人的天性》《学习心理》和《工作疲惫,个性差别及其原由》。
这是世界上公认的系统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记。
6.维果斯基:历史文化观,内化说7.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1908),房主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专心理学》8.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4),廖世承《教育心理学》9.我国第一本小孩心理学专著(1925),陈鹤琴《小孩心理之研究》10.1980 年,人民教育第一版社正式第一版了朱智贤著的《小孩心理学》和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1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基本方法(察看法、实验法、访谈法、问卷法、测试法)12.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记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
何谓存心识的教师?(貌似不用)成为存心识的教师: 1.认识学生需要,思虑学生应当达到的目标及方法 2.不停地教课反省,形成对教课的责备性思想 3.较强的教课效能感4.集体效能感 5.试试多种策略来解决教课识题 6.不停地学习2.存心识的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教师(P24)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联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运用各样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展开研究,以直接改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成效的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拥有三个基本特色:内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的研究;为行动而研究。
行动研究的过程包含互相联系的三个环节:计划、行动的实行、总结与反省。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的含义(P14):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有规律的心理变化,称之为心理发展。
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大致体现为:1.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3.从认知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温度演变。
2、心理发展的特点(P20):1.连续性和阶段性;2.方向性和可塑性;3.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4.发展的关键期;5.历史和文化背景。
3、发展的关键期的含义(P21):心理学家所言的“关键期”是指,人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时期,如果在此时给予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4、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P30):埃里克森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他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
人生八个发展阶段:①信任对怀疑;②自主对羞怯;③主动感对内疚感;④勤奋感对自卑感;⑤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⑥亲密感对孤独感;⑦精力充沛感对颓废感;八完美感对沮丧感。
(不用背这八个阶段,但要知道它们是社会化的划分)5、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P38):皮亚杰用了“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阐述主体认知结构和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的结构中,而顺应则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定要记):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
儿童开始能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性和一般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
(完整版)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答案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C (第一章) 14.C (第十一章)2.C (第一章) 15.D (第八章)3.A (第二章)16.D (第十二章)4.B (第五章)17.B (第四章)5.C (第十三章)18.A (第四章)6.A (第八章)19.C (第二章)7.D (第十章)20.D (第四章)8.B (第十四章)21.B (第七章)9.C (第十一章)22.B (第十三章)10.B (第七章)23.B (第二章)11.B (第十二章)24.A (第一章)12.A (第五章)25.D (第十一章)13.B (第十章)二、简答题1.(第九章)答:含义: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规则。
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个体的认知经验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习惯动作。
2.(第七章)答案:(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4)合理设置课堂情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5)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6)维护学生的自我价值,警惕自我妨碍策略(7)维护内在需要,促进外部动机内化3.(第十章)答案:(1)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轻松、愉快、自信的学习氛围(2)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的求助策略,使学生具有积极而合理的求助意识与求助方式(3)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合理的学习目标(4)培养学生对于所学科目的兴趣,为学生提供难度适当的任务4.(第十四章)答案:(一)学生学习的协助者(二)学生个性的引导者(三)班级活动的管理者(四)学生家长的代言人(五)学生心理的调节者(六)教育实践的研究者三、实例分析题1.(第二章)答案:可以用皮亚杰的心里发展理论来解释。
因为3岁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凭借表象来进行思维,并开始使用符号来表现和理解环境中的事物。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内容整理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系统性实践性综合创造性2、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从广义上看,是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狭义上看,它主要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差异性4、遗传、环境、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
遗传素质和心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前提和生理基础社会环境和教育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及条件下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水平、不同的性质的心理机能上会有所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
5、什么叫‘最近发展区’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在实践的差距6、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7、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来分析,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调控自我从内容上,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从概念上,实现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8、自我教育的含义从心理学角度看,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进一步完善过程,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表现,也是自我调节的最高表现形式。
从教育角度看,一切教育效果最终取决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使学生将外部教育的要求内化。
9、学生学习的特点间接性系统性超前适应性语言性10、家捏的学习分类信号学习刺激连锁言语联想辨别概念规则问题11、学习的规律准备练习效果12、学习动机的含义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活动机制13、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发展性可塑性社会性14、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学习根据作业的难度,恰当调控动机水平及时经常的提供清楚具体的信息反馈真确而巧妙的运用表扬和批评15、学习迁移的概念也称训练的迁移或学习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16、学习迁移的类型性质:正迁移、负、、情境:垂直、、水平方向:顺向、逆向内容:特殊、一般行17、影响迁移的主观因素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迁移的认知技能定势的作用18、心智技能的概念及特点概念:也称智力技能或认知技能,是一种借助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心智活动方式19、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社会文化话条件同伴群体家庭教养方式20、教师扮演的角色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人格的塑造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学生家长的代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卫生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学习者21、教师角色一时的概念及内容概念:是教师自己作为教师的意识,及经常想到自己是教师,用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来衡量拨那个调节自己的行为的心理活动。
发展教育心理学期末总结

发展教育心理学期末总结导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应用合适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科学,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总结本学期所学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和应用进行回顾,并探讨其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关注心理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到如今的关注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意义逐渐扩大。
本节将重点回顾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1.1 初期心理教育运动早期的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心理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并试图通过心理教育来提高学习效果。
这个阶段,心理测量工具的应用逐渐成熟,心理测试和智力测量成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1.2 行为主义与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的兴起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为主义将学习视为反应和刺激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中提倡强化学习和奖惩机制。
行为主义的观点在教育心理学中推动了行为条件反射和刺激-反应理论的发展,并推动了教育手段的改进和革新。
1.3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认知心理学主张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知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强调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构建。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从关注外部的环境因素转向关注个体的内在过程,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1.4 社会文化理论与教育心理学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认为学习发生在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发展和学习必然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这种观点在教育心理学中推动了以学习社区和协作学习为核心的研究,提出了个体发展和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教育模式。
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整理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章1.儿童心理学诞生: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2.将儿童心理研究年龄扩展到青少年:霍尔(1904)《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4.儿童发展一一毕生发展:埃里克森,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提出自己的心理-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5.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
他在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年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和《工作疲劳,个性差异及其原因》。
这是世界上公认的系统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6.维果斯基:历史文化观,化说7.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1908),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8.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4),廖世承《教育心理学》9.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1925),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10.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智贤著的《儿童心理学》和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1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基本法(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1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
谓有意识的教师?(貌似不用)成为有意识的教师:1.了解学生需要,思考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及法2.不断地教学反思,形成对教学的批判性思维3.较强的教学效能感4.集体效能感5.尝试多种策略来解决教学问题6.不断地学习2.有意识的教师一一作为研究者的教师(P24)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运用各种有效的法和手段开展研究,以直接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的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的研究;为行动而研究。
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环节:计划、行动的实施、总结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章1.儿童心理学诞生: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2.将儿童心理研究年龄扩展到青少年:霍尔(1904)《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4.儿童发展——毕生发展:埃里克森,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提出自己的心理-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5.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
他在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年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和《工作疲劳,个性差异及其原因》。
这是世界上公认的系统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6.维果斯基:历史文化观,内化说7.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1908),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8.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4),廖世承《教育心理学》9.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1925),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10.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朱智贤著的《儿童心理学》和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1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1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
何谓有意识的教师?(貌似不用)成为有意识的教师:1.了解学生需要,思考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及方法2.不断地教学反思,形成对教学的批判性思维3.较强的教学效能感4.集体效能感5.尝试多种策略来解决教学问题6.不断地学习2.有意识的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教师(P24)高教育效果的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的研究;为行动而研究。
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环节:计划、行动的实施、总结与反思。
所谓专家型教师是指能够运用广泛的结构良好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教师。
专家型教师有三个特点:第一,专家水平的知识特点;第二,高效;第三,创造性的洞察力。
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1.记住几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期P45 表格(貌似不用)2.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研究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皮亚杰主要采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
在研究方法上,科尔伯格主要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1.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重要)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决定论,遗传前提论,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说明了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的最普遍现象:(1)屈赖恩的白鼠走迷津实验;第七代差异显著,这说明了遗传对动物行为能力的影响。
(2)高尔顿采用家谱调查法研究;977名名人和普通人发现其家族成名人物,名人组332人,普通组只有1人,可以证明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
(3)双生子研究设计,可以说明遗传而非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环境决定论,环境外因论,环境是指保持生物机能必需的自然环境(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两种环境对心理的影响:(1)早期经验的作用,孤儿院小孩与正常家庭比爱闹事,更依赖、更散漫多动。
(2)家庭的影响,母亲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作用,同一批学生不同教师的成绩差异。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交互作用(1)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2)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水平;(3)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儿童的发展水平是由环境决定的。
(4)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更多受环境的影响。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选择题)1.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2.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4.主动性与被动性5.方向性与不可逆性6.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3.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大题目)皮亚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一)关于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实质:皮亚杰提出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原因: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二)心理发展的因素与结构1、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2)自然经验:主要指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可分为物理经验及数理逻辑经验两类。
(3)社会经验:指在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4)平衡:是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协调成熟、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必要因素。
2、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提出来:(1)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主体动作的认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凡能在行为中可以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图式。
(2)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同化是指把环境中的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
顺应是指修正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环境。
(3)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结构性改变或创新;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4)平衡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可以用来解释环境。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平衡。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时间+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在活动中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并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主要手段),拥有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心理表征的能力、延迟模仿的能力。
2、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及概念以惊人速度发展。
符号功能亚阶段(2-4):自我中心性和泛灵论。
直觉思维亚阶段(4-7):没有形成分类能力,思维“中心化”。
此时儿童无法完成守恒任务,不能理解守恒原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够形成概念、发现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和场景有关,(守恒问题、序列化、类包含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更加抽象、理想化和符合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与局限1、贡献:(1)视角创新:关于儿童本性、以及他们的认知发展的内容、时间和方式进行研究。
(2)对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认识的变化。
视儿童为具有丰富知识结构的积极的学习者,促进了发现学习和环境直接相联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发展。
(3)带动了其他学者对皮亚杰所确定的儿童认知内容领域的研究2、局限:(1)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高估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在儿童遇到困难任务时,他们的认知能力表现与年长的儿童之间的接近程度比皮亚杰估计的要高。
(3)认为儿童对环境的自主探索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受到后继研究的质疑。
3、教育意义:为儿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为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内容和难度设置提供了理论基础。
5.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苏联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即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对话是最近发展区中一个重要的脚手架工具。
围绕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最近发展区由教学创造;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
6.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一)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二)教学策略要和学生的能力相匹配(三)教学要提供学生互动的课堂情境(四)教学要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个性是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自我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出生—1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自主感对羞怯感和怀疑感(1—3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
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怀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
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第四阶段为学龄期。
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
第五阶段为青春期。
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第六阶段是成人早期。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7、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
发展任务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8、完善感对绝望感(50岁—死亡)第八阶为老年期(成年后期),发展任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8.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相对不重要)道德发展观:道德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二是对人类平等的关心;儿童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研究方法:临床法与对偶故事法道德发展阶段:(要求能根据事件回答出具体的道德阶段)P67前道德阶段(2-5岁)他律道德(道德实在论)(5-10岁)自律道德(道德相对论)(10岁以上)9.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P69-73)理论观点:以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道德发展阶段,强调道德发展与认知结构发展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道德发展阶段: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阶段1: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主义定向;2、习俗水平(9—20岁)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4: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定向;3、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6: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评价:贡献:受到的批评:与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比较(P74)第三章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不考大题目)1.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1.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2.由定向性注意向选择性注意发展2.儿童记忆发展的基本特征:①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2岁后萌芽,3岁从无目的到有目的,无方法到有方法)②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的发展(3岁后理解开始帮助儿童的记忆)③形象记忆(出生就有)和语词记忆(1、2岁后)的发展④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出生后1个月可保持24小时,3个月最长的能保持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