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主要类型和典型案例
反诈相关案例

反诈相关案例反诈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不断有新的骗术出现。
为了提醒大家提高警惕,下面列举了10个与反诈骗相关的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防范诈骗。
1. 电信诈骗案例:张某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公安局的电话,说他涉嫌洗钱,需要转账到指定账户。
经过调查,张某发现这是一起电信诈骗案,及时报警并保护了自己的财产安全。
2. 冒充亲友案例:李某接到了一个自称是亲戚的电话,说需要紧急借款。
李某怀疑是诈骗,通过与亲戚确认后发现确实是骗子冒充亲戚,成功避免了损失。
3. 网络购物诈骗案例:小明在网上购买了一款手机,但收到的货物与描述不符。
小明通过投诉和申请退款成功解决问题,避免了被骗的风险。
4. 银行卡盗刷案例:王某的银行卡被盗刷了大笔资金,王某立即联系银行冻结了账户,并报警处理,最终追回了被盗的资金。
5. 伪造投资案例:某公司通过伪造投资项目吸引投资者,许诺高额回报。
一些投资者上当受骗,损失惨重。
警方介入后,该公司被查封,投资者得到了相应的补偿。
6. 假冒公检法案例:骗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以调查案件为名,要求被害人转账。
一些人上当受骗,损失了财产。
相关部门通过宣传和警示教育,提高了公众的警惕性。
7. 短信诈骗案例:小刚收到一条短信称自己中了大奖,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
小刚怀疑是诈骗,没有回复短信,并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成功避免了损失。
8. 上门推销诈骗案例:一些骗子以推销保险或其他产品为名,上门骚扰老年人。
老年人要求对方离开,并报警处理,成功防范了骗局。
9. 虚假求助案例:某人通过社交媒体发起虚假求助,骗取善心人士的捐款。
警方通过调查发现这是一起诈骗案,将该人抓获并追回了被骗的款项。
10. 假冒网站案例:一些骗子通过制作假冒的购物网站,引诱顾客购买假冒的商品。
一些顾客发现问题后报警,警方查封了该网站并追回了被骗的资金。
以上是10个与反诈骗相关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大家要保持警惕,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以免成为骗子的受害者。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9.11.19•【分类】新闻发布会正文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典型案例目录一、陈文辉等7人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二、杜天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三、陈明慧等7人诈骗案四、李时权等69人诈骗案五、陈杰等9人诈骗案六、黄国良等9人诈骗案七、童敬侠等7人诈骗案八、朱涛等人诈骗案九、邵庭雄诈骗案十、杨学巍诈骗案典型案例一、陈文辉等7人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一)基本案情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被告人陈文辉、黄进春、陈宝生、郑金锋、熊超、郑贤聪、陈福地等人交叉结伙,通过网络购买学生信息和公民购房信息,分别在江西省九江市、新余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海南省海口市等地租赁房屋作为诈骗场所,分别冒充教育局、财政局、房产局的工作人员,以发放贫困学生助学金、购房补贴为名,将高考学生为主要诈骗对象,拨打诈骗电话2.3万余次,骗取他人钱款共计56万余元,并造成被害人徐玉玉死亡。
(二)裁判结果本案由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
现已发生法律效力。
法院认为,被告人陈文辉等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结成电信诈骗犯罪团伙,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虚构事实,拨打电话骗取他人钱款,其行为均构成诈骗罪。
陈文辉还以非法方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其行为又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陈文辉在江西省九江市、新余市的诈骗犯罪中起组织、指挥作用,系主犯。
陈文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骗取在校学生钱款,并造成被害人徐玉玉死亡,酌情从重处罚。
据此,以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被告人陈文辉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郑金锋、黄进春等人十五年至三年不等有期徒刑。
(三)典型意义电信网络诈骗类案件近年高发、多发,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破坏社会诚信,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山东高考考生徐玉玉因家中筹措的9 000余元学费被诈骗,悲愤之下引发猝死,舆论反应强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打击问题再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电信诈骗案例

电信诈骗案例电信诈骗是指利用电话、短信、互联网等通讯工具进行欺诈活动的行为。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向大家介绍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法,以及如何避免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案例一,虚假中奖信息。
小王收到一条短信,称他中了某某彩票公司的大奖,需要提供个人银行账户信息才能领取奖金。
小王心存侥幸,按照短信上的要求提供了自己的银行账户信息。
结果不出所料,他的银行卡很快被盗刷,损失惨重。
案例二,冒充亲友求助。
小李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声称是他的亲戚,并称自己遇到了紧急情况,急需资金。
小李出于关心,立刻汇款了一大笔钱。
事后才发现,对方根本就不是他的亲戚,是一起电信诈骗案件。
案例三,虚假投资理财。
小张在网上看到一个投资理财项目,承诺高额回报。
他贪图利益,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大量资金。
然而,当他想要提取投资回报时,却发现所谓的投资公司早已消失无踪。
以上案例让我们看到,电信诈骗的手法千变万化,而且往往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
为了避免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养成一些良好的防范习惯。
首先,要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轻易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
其次,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陌生人的电话、短信或网络信息,尤其是涉及到金钱、财产的事务。
最后,要增强风险意识,理性对待投资理财项目,不要贪图一时的高额回报,以免上当受骗。
总之,电信诈骗给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做到不轻信、不盲从,以免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电信诈骗的危害,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网络电信诈骗案例分析

网络电信诈骗案例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网络电信诈骗逐渐浮出水面。
这种犯罪形式以其独特的方式和手段,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本文将以几个实际的网络电信诈骗案例为基础,深入剖析这种犯罪形式的形成原因、作案手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网络电信诈骗概述网络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等通信工具,假冒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名义,以非法获取他人财物为目的,诱使受害者转账、购买虚假商品、参与虚假投资等活动的一种诈骗方式。
这种犯罪形式具有远程、非接触性等特点,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损失。
二、案例分析1、假冒政府机关诈骗案例:某市居民张某接到一个自称是当地公安局的,称其涉嫌某起案件,要求张某将存款转入一个安全账户进行查验。
张某在对方的诱导下,将存款全部转入了对方指定的账户,随后发现被骗。
分析:这种诈骗方式通常是通过或者网络手段,假冒政府机关(如公安局、法院等)或者银行等机构,以受害者涉嫌违法或者账户安全为由,诱导受害者将资金转入对方控制的账户。
针对这类诈骗,受害者应保持冷静,及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避免被骗。
2、虚假投资诈骗案例:某公司职员李某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个名为王某的网友,王某称自己掌握了一个高回报的投资项目。
李某在对方的诱导下,将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了这个所谓的项目。
然而,投资后不久,李某发现王某消失,投资资金也无法追回。
分析:虚假投资诈骗通常是通过网络或者社交媒体等途径,以高回报为诱饵,诱导受害者投资一个虚假的项目。
针对这类诈骗,受害者应保持理性,不要被高额回报所诱惑,选择正规的投资渠道进行投资。
3、虚拟购物诈骗案例:某高校学生陈某在一个名为“商城”的网站上购买了一款价格较为便宜的手机。
然而,陈某付款后却发现商品迟迟未发货,卖家也无人回应。
后来发现该网站为虚假网站,陈某被骗。
分析:虚拟购物诈骗通常是通过虚假网站或者社交媒体等途径,以低价商品为诱饵,诱导受害者购买虚假的商品。
典型案例经验教训

典型案例经验教训在当今社会,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犯罪手段。
许多人因为缺乏对网络安全的认识,而成为了网络诈骗的受害者。
下面将列举一些典型案例经验教训,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
1. 银行电信诈骗案例:小明收到一条短信,称自己的银行账户出现异常,需要点击链接进行验证。
小明点击了链接,输入了银行卡号和密码,结果钱款被盗取。
教训:不要相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银行不会通过短信方式进行账户验证。
遇到类似情况,应主动联系银行核实。
2. 网购诈骗案例:小红在某网购平台上购买了一件名牌包,支付了款项后,却没有收到货物。
联系卖家时,卖家已经消失了。
教训:在网购时,要选择可靠的平台和信誉良好的卖家,购买前要查看其他买家的评价。
遇到价格过低的商品,要保持警惕。
3. 钓鱼邮件诈骗案例:小王收到一封冒充银行的电子邮件,称其账户出现异常,需要登录链接进行验证。
小王点击了链接,输入了账号和密码,结果账户被盗。
教训:不要点击来自未知发送者的邮件中的链接,也不要在邮件中输入个人敏感信息。
可以手动输入银行网址进行登录。
4. 微信诈骗案例:小李收到一条微信消息,称自己的亲戚有急事需要钱。
小李急忙转账,并后来才发现被骗了。
教训:收到类似消息时,要通过其他渠道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不要盲目相信并转账。
5. 投资诈骗案例:小张收到一封邮件,称某公司股票即将上市,可以通过投资获得高额回报。
小张投资了一大笔钱,结果发现是一场骗局。
教训:不要轻信陌生人或未知公司的投资机会,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充分调查和了解,避免被骗。
6. 社交网络诈骗案例:小芳在社交网络上认识了一个自称是富豪的人,对方承诺要给小芳大笔钱财,但要先支付一定的手续费。
小芳支付了手续费后,却再也联系不上对方。
教训: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尤其是涉及金钱的事情。
不要随意透露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
7. 网络兼职诈骗案例:小刚在网上找到一个兼职,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报名费,就可以获得高薪工作。
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及教训

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及教训电信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手段,近年来呈现出日趋增多的趋势。
这种犯罪方式以欺骗、诱骗和胁迫受害人从而获取财物为手段,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并总结出其中的教训,旨在提高公众对电信诈骗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案例一:假冒公检法诈骗案李女士接到一通来自自称“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自称存在李女士的案件,要求她提供个人信息以办理相关手续。
李女士由于不具备法律知识,被对方的威胁言辞吓到,最终交出了自己的银行卡信息。
通过调查,发现李女士遭遇了一起冒用机构身份进行电信诈骗的案件。
教训一:警惕陌生电话在接到陌生电话时,特别是涉及到个人敏感信息或涉及到钱财的话题时,应提高警惕。
确保确认对方身份,可以主动要求对方提供相关证件或事项的办理方式,并咨询周围亲友或当地相关机构的意见。
案例二:网络购物诈骗案张先生在网上购买了一部手机,但在付款后却未收到货物。
通过与卖家的沟通,张先生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一起网络购物诈骗案。
对方使用了虚假的商品信息吸引张先生购买,并通过虚假的支付链接获取了张先生的银行账户信息。
教训二:保护个人账户信息在进行网上支付前,应确保网站的信誉度和安全性。
避免点击未经验证的链接或二维码,对于大额交易可以选择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并定期检查账户的资金流动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报警。
案例三:冒充亲属求助诈骗案王女士接到电话,声称是自己远房亲戚,在外地充当了秘密特工,需要紧急资金以完成任务。
由于听到对方的熟悉口音和亲属姓名,王女士被骗子成功诱导,最终汇款给对方。
教训三:确认身份再行动在接到求助电话时,要冷静思考并核实对方的身份。
可通过电话、短信或其他方式与亲属确认,或联系当地公安机关核实情况。
切勿因为感情因素而盲目行动。
通过以上典型案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电信诈骗的手法多样,犯罪精明且不断升级。
因此,加强对电信诈骗的了解与防范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定期关注电信诈骗案例和警示信息,及时了解新型诈骗手法,增强防范意识;2. 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避免在不明确身份的情况下提供敏感信息;3. 注意网络交易安全,避免点击不明链接;4. 建立紧密联系,加强亲属之间的沟通与确认。
电信诈骗案例及分析【三篇】

电信诈骗案例及分析【三篇】案例一:银行卡盗刷案某市民收到一条短信,称其银行卡存在异常情况,需要立即进行验证。
市民点击了短信中的链接,并按照页面提示输入了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
随后,市民的银行卡内的大量资金被盗刷。
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银行卡盗刷电信诈骗手法。
犯罪分子通过发送短信或电话等方式,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诱使受害人透露个人银行卡信息。
然后,犯罪分子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盗刷操作。
受害人在接到这类信息时,应当保持警惕,不要随意点击链接或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
案例二:假冒客服电话案某市民接到一通电话,自称是网络公司的客服人员,告知市民其账户存在异常情况,需要重置密码。
为了验证身份,市民被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在市民提供了这些信息后,其银行卡内的资金被转走。
分析:这种电信诈骗手法常见于假冒各类互联网公司的客服电话。
骗子通常以账户异常、优惠活动等借口,诱使受害人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一旦受害人泄露了这些信息,犯罪分子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盗窃等行为。
受害人在接到此类电话时,应通过官方渠道与相关公司核实信息,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
案例三:身份冒用案某市民接到一条短信,称其社保卡存在异常情况,需要验证信息。
市民按照短信提示回复了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号。
几天后,市民发现银行卡内资金被全部转走。
分析:这是一种利用身份冒用的电信诈骗手法。
骗子通过发送短信或社交媒体等方式,冒充政府部门或社会保障机构等,欺骗受害人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号。
一旦受害人泄露了个人信息,犯罪分子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各种非法行为。
受害人应当保护好个人信息,避免将重要信息随意提供给他人。
总结:电信诈骗案件时有发生,不同的手法会导致不同的损失。
为了避免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不随意提供个人信息给陌生人,及时核实电话或短信的真实性,并通过官方渠道了解相关信息。
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识别能力,以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电信诈骗案例分析

电信诈骗案例分析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实施的诈骗犯罪活动。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信诈骗案件日益增多,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揭示其常见手法和防范措施。
案例一:冒充公检法诈骗在这类诈骗中,犯罪分子通常会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涉嫌犯罪、账户被冻结等为由,要求受害者提供银行卡信息、密码或转账至所谓的“安全账户”。
例如,张某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局的电话,称其涉嫌洗钱,要求其将存款转移到指定账户以证明清白。
张某在恐慌中按照对方指示操作,结果损失了数十万元。
案例二:虚假中奖诈骗虚假中奖诈骗是另一种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法。
犯罪分子通过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通知受害者中了大奖,但需要先支付一定的税费、保证金等费用才能领奖。
李某收到一条短信,称其在某个抽奖活动中中了大奖,需要支付2000元税费。
李某信以为真,汇款后发现上当受骗。
案例三:网络购物诈骗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购物诈骗也日益增多。
犯罪分子通常会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虚假的商品信息,以低价吸引消费者,然后通过各种理由要求先付款后发货,或者发送钓鱼网站链接,窃取消费者的银行卡信息。
王某在网上看到一款手机价格远低于市场价,联系卖家后被告知需要先支付定金。
王某支付后,卖家消失,手机也未收到。
案例四:情感诈骗情感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建立情感关系,获取受害者信任后实施诈骗。
这类诈骗通常发生在社交软件、交友网站等平台上。
刘某在交友网站上结识了一名自称是海外商人的男子,两人迅速建立了感情。
对方以生意需要资金周转为由,向刘某借款,并承诺高额回报。
刘某汇款后,对方失联。
防范措施:1. 提高警惕:对于陌生电话、短信、网络信息,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
2. 核实信息:在接到涉及财产的电话或信息时,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
3.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透露个人银行卡信息、密码等敏感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信网络诈骗——主要类型和典型案例
1、冒充政法机关诈骗.犯罪分子使用任意显号网络电话,冒充邮政、工商、电信、银行以及公检法等单位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以受害人邮寄包裹涉毒、有线电视或电话欠费、信用卡恶意透支、被他人盗用身份注册公司涉嫌犯罪等由头,以没收受害人银行存款进行威胁,骗取受害人汇转资金到指定帐户.
案例:市民郝某接到电话,电话内语音播报称有邮件需领取,郝某根据语音提示进行回拨,电话中犯罪分子冒充邮政局工作人员称郝某的邮件是某地工商局转来的;犯罪分子将电话转到“工商局”;接着,冒充工商局的工作人员称有人利用郝某的身份注册公司,该公司涉嫌洗钱犯罪,随后,犯罪分子将电话转到“公安局”;犯罪分子冒充公安局民警给郝某做报案笔录,并要求郝某将自己的资金转到“安全账户”,否则公安局将冻结其所有资金;郝某出于害怕,将自己的全部资金31万转到了犯罪分子提供的账户,后发现被骗.
2、网络兼职诈骗.犯罪分子在互联网留下代刷信誉、串珠、代加工等网上兼职的信息吸引受害人被骗.
案例1:许某在网上找兼职时,被一“应聘(客服)晓旗的qq号以代刷网店信誉返利的方式,通过网银转账被骗2000元.
案例2:事主通过百度搜索“网络客服兼职”后找到一刷信誉的兼职,对方以需一次性刷2单才可返还佣金为由,要求事主按照对方发送网址进行操作,后事主在对方提供网页通过网银支付方式付款3150元,但对方以卡机需要更多的钱刷单才可返款为由推脱,事主方觉被骗.
3.以领取各类补贴、退税(费)为名实施诈骗.犯罪分子随意拔打电话或发送短信,称有未领取的社保补助金、生育补贴、独生子女费、助学金补贴、工伤赔付款、保险费及因国家政策调整的各类消费退税并提供联系电话,诱骗事主至自动柜员机上并保持通话状态,根据对方的提示进行操作而实施诈骗.
案例1:报警人接到一自称社保局的电话,称报警人有一份社会保障金未领取,联系对方提供的财政局电话后,要求报警人前往银行操作,后发现卡上2480元被转走.
案例2:卢某接到冒充税务局工作人员的电话,被犯罪分子以购车后有3000元燃油补贴为由,骗走19677元.
4、网上购物、买卖虚拟产品诈骗.犯罪分子在互联网上发布购物、出售网络游戏装备、qq号、代练游戏号等虚假网页或者qq,汇款之后得不到相应物品及虚拟产品.
案例1:王某在在一个qq空间内看到一代购苹果手机的广告,与对方qq联系后,对方要求其交600元订金后发货,王某支付600元订金后对方一直没有发货,也无法联系对方才发现被骗.
案例2:受害人在玩一款名叫“宫廷分云”的手机游戏时,发现该网有充值活动,联系对方qq后通过余额宝支付了1700元,汇完后对方并未给其充值,发现被骗.
5.冒充熟人或盗取qq后冒充亲友诈骗.犯罪分子拨打受害人电话或盗用qq后冒充熟人,向手机用户或qq好友、联系人发布信息,声称遇到车祸、借钱、交学费等情况,请对方汇款到其指定账户.目前,也出现了犯罪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之后有针对性地冒充熟人诈骗.
案例1:某日,有人冒充石家庄市民张某的同学,称自己在秦皇岛旅游,第二天要来石家庄,次日上午,该男子以出车祸需要住院押金为由,让张某给其汇款两万元,张某汇款后,却联系不上该男子,发现被骗.
案例2:案例:受害人报警称:其收到女儿的qq发来的消息称其学校请了外教培训,需要交培训费,后其根据那个qq号码发来的账号转帐人民币13800元后发现被骗.
6、虚构中奖诈骗.通过向qq、msn、邮箱、网络游戏、淘宝等用户发送中奖信息,或冒充“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
哪儿”等栏目组诱骗网民访问其开设的虚假中奖网站,再以支付个人所得税、保证金等名义骗取网民钱财.
案例:常某收到一内容为"你被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抽选为场外幸运观众,获得128000元和笔记本一台,登陆网址填写信息并及时领取"的短信.常某登陆网址填写信息后,接到一自称为北京法院"
陈涛"律师的电话,称其填写的信息需缴纳4800元风险抵押金,如不
交将被起诉,常某向对方账户转账4800元后发现被骗.
7、冒充淘宝客服实施诈骗.犯罪分子冒充淘宝卖家,以系统故障要求受害人重新支付为由,诱使受害人登录与淘宝网极为相似的钓鱼网站实施诈骗,或以退款为由骗得受害人银行卡号和密码来实施诈骗.
案例:报警人接到电话自称是淘宝卖家,称报警人昨天支付的款项没有支付宝回执单,需要重新支付,并通过qq向报警人发送了一个支付链接,报警人登入后通过支付宝卡号支付了988元,后发现被骗,损失价值988余元.
9、冒充航空公司客服实施诈骗.犯罪分子以航班取消、需受害
人去银行支付改签费为由实施诈骗.
案例:赵某收到短信称其预订的航班不能起飞,让赵退票或改签,并给出了川航联系电话.赵某拨打电话后,对方询问了赵某银行及账
上余额后,称改签费20元,让赵先输入4479元,这样就会显示卡上余额不足,然后会发给赵一个验证码.赵某按照上述在atm机上操作,结果手机先后收到两条短信,第一条短信内容是赵某工商银行卡先收到60元,后一条短信显示赵工商银行卡被转走4479元,方觉被骗.
10、其它诈骗.包含网络征婚诈骗、交友诈骗、冒充商业合作伙伴诈骗、网络招工诈骗、炒股诈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