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昨天今天明天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课标版高三下册第七单元 第23课 改革开放

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的工作进展
顺利,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
“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 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 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 原因: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包产到组”、“大包干”
二.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A)
• 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 深圳 珠海 厦门 汕头
•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沿海—— 沿江内陆—— 沿边)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有女莫嫁浦东郎”
20世纪90年代初的浦西与浦东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 是一条捷径。 ——1990年邓小平巡视上海讲话 地理优势:据江瞰海 传统地位:工业城市
——1990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于1990年2月22日《人民
日报》 资产阶级自由……在集中进攻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马 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信念》于1990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
• 经济特区的建立
邓小平访问新加坡后,在 1979 年 10 月的一次讲话中说:
“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
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 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 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 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
——《人民日报》评论
要变,不变不行。 不管什么形势,分下去干的,都不动了,秋后再说。 ——凤阳县委县委干部 村民:有人批评我们开“倒车”…… 省委书记:地委书记批准你们干3年,我批准你们干5年。 村民:有人打官司要告我们 省委书记:这个官司我包打! ——安徽省委书记万里与小岗村村民的对话
小岗村的昨天和今天

—皇
独有的视角 , 呈现不一样 的乡土中国 / - iC rl@1 3旦 E mal WZbb 6 . : -
是相 当匮乏的。这种匮乏不仅会影响到
他们对于现代科技知识的理 解和 对市场
的社会只能通过政府干涉 来建立大规模
的企业。
机会的把握 ,而且导致了种地也只能 是 粗放经营而不是集约经营 ,外出务工也
只能是做苦力。这些均严重地制约了小
在福山看来 ,中国是一个低信任社
会, 人们的团结往往依靠血缘关系。 而小 岗村则提供 了一个即便建立在血缘关 系
济所需要的资源而言 ,小岗村除了人均 土地较 多之外 , 其他资源条件并不好 。 小 岗村距离京沪铁路 5 公里 ,距离
岗农民收入的增加 ,并导致了小岗村 与 其他 名村经济上的巨大差距。
领导人不具备 企业家才能。很多人
基础上 ,也难 以建立信任与合作 的现实
案例 。 就小岗村而言 , 作为信任的社会资
一
,
但 自 1 9 年黄河夺淮人海之后 , 14 这
一
地区逐渐从文化发达地区转变 为文化
落后地区 。 即使是政治上先进 的革命者 ,
其文化程度也低得惊人 。 即便到了 1 9 90
同样是全国十大名村 ,华西村早在
年代 中期 ,小岗村成年文盲比例 仍然达 到一半左右 , 当时 4 而 0岁以上的几乎全 是 文盲( 陈桂棣 、 据 春桃所著《 小岗的故
独 有 的视 角 , 呈现 不 一 样 的 乡 土 中 国 /— ic rj@ 1 3c m E mal wzbb 6 . : o
是什 么原 因导致 小岗村经济陷入 长期停滞状态?沈浩挂职小 岗村期 间, 又做 了些什 么?
小岗村事例

小岗村事例嘿,咱今儿个来唠唠小岗村。
这小岗村啊,可真是个神奇的地儿。
我有一次去小岗村,那是个大晴天,太阳晒得人暖烘烘的。
一进村,就瞧见村口那棵大树,那树干粗得哟,感觉两三个人都抱不过来。
树底下有几个老大爷在下棋呢,棋盘就摆在个石桌子上,棋子被摸得油光锃亮,看来是经常在这儿“杀”得热火朝天。
走着走着,就看到那些小房子,墙上的石头一块一块的,有的石头上还有些奇怪的小坑洼,像是岁月留下的小伤疤。
路边有个大妈在晒粮食,金黄色的玉米粒铺在地上,那颜色就像太阳掉下来的碎片。
大妈拿着个大耙子,轻轻翻动着玉米粒,边翻边和旁边的人唠嗑,那笑声啊,传出去老远。
再往里走,我碰到个大叔,他带着我去他家院子里。
他家院子不大,但是收拾得干干净净。
角落里有个鸡窝,几只大公鸡在旁边溜达,那鸡冠红得像火一样,走起路来那叫一个神气,时不时还“咯咯咯”地叫几声,好像在跟我显摆它的地盘。
大叔笑着说,以前可没这么安稳的日子,这些鸡啊,都得饿肚子。
后来我才知道,小岗村以前可苦啦。
但就是村里那18 个红手印,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新生活的大门。
那18 个庄稼汉,是真有胆量啊!他们按下手印的时候,心里肯定也像揣了只兔子似的,扑通扑通跳。
可他们就是不想再过苦日子了,得为自己、为家人拼一把。
从那以后,小岗村就像是开了挂一样,变化大得让人咋舌。
就像我看到的那些房子、那些笑脸、那些鸡,都是这变化里的点点滴滴。
现在啊,小岗村成了好多人都知道的地方,它的故事就像村口那棵大树的年轮一样,一圈一圈地在人们心里越刻越深。
每次想到小岗村,我就觉得,这地方有股子劲儿,一股让人向前冲、不放弃的劲儿。
小岗村昨天今天明天

• 1983年9月,邓小平指出,农村的 责任制可以用到城市,用到工业。 从农村到城市,改革开放迈进了一 大步,这一步不可逆转地将中国带 上繁荣发展之路
• 进入二十一世纪,要发展农村经济, 改善农民生活,仍需减轻农民负担。 2000年,党和政府掀起一场声势 浩大的农村税费改革。今年年初, 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布 “一号文件”。两会上,温家宝总 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5年内 取消农业税。农民的积极性再次提 高。
这是今日的小岗村,村民们统一住 红瓦白墙的砖瓦房和茅草房里。 而在实行“包产到户”的第二年, 小岗村向国家交了13.9万斤粮食, 单花生就是3万多斤,而在从前,国 家给的上缴100斤花生的任务都完不 成。到了1981年,凤阳县已经开始 出现这种“卖粮难的场景”。
粮食增产的同时,是农民生产的改 进。这是现在的机械化作业,而三 十年前是这样,一个农民一把镐, 让人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
• 农村改革后,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 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 一点邓小平也是有思考的,他曾向 外宾介绍:“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 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经验 证明……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 个问题就能解决。
• 从1984年开始,乡镇企业作为国 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登上了舞台, 不仅为农村增收,更是吸纳了数以 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人口。 • 农村改革只是改革开放的发端,经 过邓小平这位总设计师之手推动, 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扩展到城市。
31年前的小岗村农民和住的草房
小岗村18位农民为什么要冒着风险 秘密签订契约搞大包干呢?据说, 小岗村当年的共20户人家,之所以 就18户农民签生死状,是因为有两 户人家出外讨饭去了。穷到讨饭的 地步,就难怪农民们冒死改变现状。
我们看到这份“生死状”中,一个 名字出现了两次,他就是“严宏 昌”,当时小岗村生产队的副队长, “包产到户”的最终倡议者。而他 家的变革,可以看出包产到户以致 后来的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 变化。
变化的奥秘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

•
18、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
19、如果你真的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最差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
2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21、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
22、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轻言放弃。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 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
1、许多人企求着生活的完美结局,殊不知美根本不在结局,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
2、慢慢的才知道:坚持未必就是胜利,放弃未必就是认输,。给自己一个迂回的空间,学会思索,学会等待,学会调整。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背不动的,放
• 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科技、国防
• 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对 外开放
• 我国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 展战略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 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 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 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 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 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 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指生产什么、怎样 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政府决定。而其中大部份的 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 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
小岗村一日游感悟

小岗村一日游感悟小岗村是一个位于中国安徽省的小村庄,这个村庄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个普通的游客,我来到这个村庄,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也从中汲取到了一些启示。
早上,我来到小岗村的村口,迎接我的是一片青翠欲滴的稻田。
这里的土地肥沃,给村民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
走进村庄,我看到了一座座整洁的农舍,墙上挂满了红红的辣椒。
这里的农民用勤劳的双手耕耘着土地,过着幸福的生活。
我参观了小岗村的农业合作社,了解到他们通过集体经营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农民们通过合作社共同经营土地,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和效益的最大化。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有保障。
在小岗村的村庄中心,我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小岗村农民承包经营土地试点”的字样。
这个试点在中国的农村改革中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1978年,小岗村的农民们勇敢地提出了“包产到户”的建议,打破了原来的集体经营模式,让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腾飞。
小岗村的改革经验不仅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个小小的村庄以自己的实践向世界证明了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只有让农民拥有更多的权益和自主权,农村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
在小岗村的一日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小岗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改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我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感到自豪,也为小岗村的发展成就感到骄傲。
回到家中,我在思考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应该如何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呢?小岗村的一日游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小岗村一日游的感悟告诉我,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更是每个人的事情。
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到改革的进程中,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在小岗村的一日游中,我看到了农民的勤劳和智慧,也看到了他们的幸福和满足。
小岗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小岗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周海良记者朱达王凌硕时间:2011-06-24 04:25:07小岗村当年签下大包干协议的18位农民中的其中8位。
他们身后是当年签协议时的茅草屋。
张杰摄小岗村排列整齐的农家小楼。
马顺龙摄核心提示1978年末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包产到户的协议上摁下红手印,从此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中国农村的广袤田野。
30多年过去,小岗村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曲折,终于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找到了适合自己也适合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
可以说,一部小岗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突破思维桎梏的历史;一部小岗村的建设史,就是一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历史。
一1978年前的小岗村,全村只有115人、550多亩耕地,人均耕地虽超出安徽省的平均值,却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在那个年代里,“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的生产方式严重挫伤着劳动者的积极性。
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生产队长严俊昌、副队长严宏昌带领其他16户农民,在一份注定写入历史的契约书上摁下了“红手印”:约定“分田到户”搞起“大包干”。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当记者走进位于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时,伴随着这首传唱30多年的《大包干歌》,一张张照片、一组组数字令记者慨叹蕴藏在人民群众身上的伟大创造力量:1979年10月,小岗村的打谷场上秋高气爽一片金黄,算盘珠被人们拨得“噼噼啪啪”作响。
实行大包干第二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3.3万斤,是“文革”期间年均产量的4倍;人均收入400元,达到1978年的18倍;第一次向国家交了3200多公斤公粮。
严宏昌自豪地对记者说,“多少年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可那年第一次粮食多得吃都吃不完!”小岗村农民的首创精神和探索勇气,受到党中央尊重和保护。
案例小岗村的今昔

案例5—1 小岗村的今昔[案例文本]材料1:《“大包干第一村"的今昔30年》(扬州晚报,2008—2-18)小岗村是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的一个村落,30年前,小岗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小岗家家穷光蛋,磙子一住就要饭。
”学大寨时,小岗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家可派出一人外出“搞生活”(乞讨),人口多的可派两个。
1978年秋,公社调整了小岗生产队班子:严俊昌为队长,严宏昌为副队长,严立学为会计。
11月24日,晚饭后,严俊昌溜达去了严立华家,“商量怎么解决温饱的问题。
”后来,人越聚越多,18个人,最后以摁手印的方式,把全队五头黄牛、一个破耙全都分了,彻底包产到户。
“如果干部倒霉坐了牢,我们就给干部送牢饭,如果真的谁被杀头,就把他小孩养活到18岁.”1979年春,小岗的“秘密"被一级级传上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经实地考察后批示,干到秋天。
可还没到秋天,地委书记王郁昭又来了,回去后开了常委会,最终决定支持小岗。
6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来到小岗.离开时,车开得很慢,他探头车外,叮咛严俊昌一定要把地种好.车走了一段,万里再次探头车外,叮嘱严俊昌要向党讲真话。
车至村头,万里第三次招呼严俊昌过去:“如果有人查你,你就说我同意的,让你干5年."1979年秋收,小岗生产队正式记载的粮食产量是13。
3万斤,比以前翻了4倍。
“那年景,家家过门墩都有粮食,直堆到屋坝子。
"大包干当年,严俊昌家就新盖了6间茅草房,后来又盖了几次。
1993年,盖上了砖瓦房。
“拖拉机,电视机,手表,慢慢地,什么都有了。
”至1984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及推行。
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就来了。
“见你种烟、种棉花、种油料,都要收钱,连养猪还要收20块钱的猪头税.多的一户有两三千,我家有一两千。
"为此,严俊昌写信向万里反映。
后来,温家宝来了。
再后来,乱收费乱罚款没了.种地不赚钱的状况始于1987年.当时,所有跟种植业相关的工业产品价格都在上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01年,小岗村7户农民将自己承 包的8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每亩 每年500元的价格出租给长江村的 润发集团,期限20年,建立葡萄示 范园。这个现代农业园是经小岗村 农民自愿、有偿流转而兴起的第一 片“试验田”,由严德友负责。严 德友也是在农户中推广葡萄种植的 发起人。
• 这个时候,小岗村附近的赵庄已经 开始了大面积的土地流转,政策壁 垒不再成为障碍。 • 2002年起,润发集团开始向农户 推广葡萄种植。润发集团无私地向 小岗村派驻技术员,对村民随时进 行指导。
31年前的小岗村农民和住的草房
小岗村18位农民为什么要冒着风险 秘密签订契约搞大包干呢?据说, 小岗村当年的共20户人家,之所以 就18户农民签生死状,是因为有两 户人家出外讨饭去了。穷到讨饭的 地步,就难怪农民们冒死改变现状。
我们看到这份“生死状”中,一个 名字出现了两次,他就是“严宏 昌”,当时小岗村生产队的副队长, “包产到户”的最终倡议者。而他 家的变革,可以看出包产到户以致 后来的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 变化。
现在的小岗村
• 办厂是严宏昌的个人行为,他的尝 试失败了。村民们也不支持。当时 种粮食的收益高,村民们看不到潜 在的危机。 • 1991年,村里开会决定办养鸡场。 当时还派严宏昌到上海参加一个研 讨会,拉来了技术人员。1991年 开始养,1992年鸡死去了大半, 养鸡致富的梦破灭了
• 关于养鸡失败的原因,记者得到了 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来自段永霞, 她解释,这是严宏昌个人带回来的 项目,想推广,但是严俊昌问: “养鸡能不能包赚钱?”推广的事 情就泡汤了。只好自己家养,1991 年还不错,到了1992年,鸡不知道 怎么回事把家里的农药打翻,结果 一下子死了2000多只。
邓小平对安徽农村包产到户的肯定, 明确了农村改革的方向。在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地位确立后,粮食 产量稳步增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国家对农村、农业的发展给予了前 所未有的重视,1982年到1986年, 连续5个“一号文件”加速了农村的 发展。
农业的发展始终被邓小平放在战略 地位考虑。1982年9月,他与来访 的外宾谈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 点时说: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 是能源和交通,三是科学教育。
• 工业梦的破灭
• 种田不来钱,小岗村人也曾经有过 工业致富的梦想。1984年,新当 选的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忙起了 塑料切粒机的事情。这事当时还瞒 住了妻子段永霞,严宏昌“欺骗” 段永霞,说要存折取钱是为了“买 收割机”。
• 塑料切粒机花了11700元。1984年 8月,跟塑料切割机一起回来的, 还有两个来自温州的技术员。
• 问题没有了,但是严德友的村支书 是当不成了。原因是对方要进一步 上访。为了安抚双方,县乡两级领 导做了严德友的工作,准备把他上 调,但是严德友不情愿。 • 最后,父亲严俊昌让严德友“听党 的话”,严德友同意上调,去另外 一个乡镇任党委副书记。
• 虽然在外地当领导,但严德友仍然 没有中断与小岗村的联系。 • 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长期帮扶小 岗村。1997年,长江村的润发集 团捐助小岗村建设友谊大道(小岗 村内的道路)的时候,润发集团的 领导就和当时担任小岗村村支书的 严德友结下了交情。他们认为严德 友是个“有魄力的人”。
• 1998年,严宏昌把严德友告到了 县里,历数严德友的12条罪状,主 要涉及贪污,还有包括非法租赁农 民的土地问题。 • 村里的财务工作历来缺乏透明度。 严德友在此之前在外头跑了半年多, 这笔费用从哪里来引起了大家的怀 疑。
• 虽然村里的财务不公开,不过,当时 任小岗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吴广新告诉 记者:“那时村里没钱,1998年的 工资我到2004年的时候还没拿到。” • 安徽省纪委的人很快下到村里头,经 过调查,严德友的12条罪状纯属子 虚乌有。村里账面上亏空3000元, 严德友在外头是掏自己的腰包,账上 有记载,一共是1.5万元。
• 这种机器可以拉丝、切粒,做编织 袋。当时严宏昌想在村里一家搞一 台机器,每户一天可以赚40元。 • 但是直到最后,“一家一台”的梦 想没有实现。首先不是每家每户都 能拿得出这笔钱来;另外,这台机 器能保证赚钱吗?得不到肯定的答 案,村民们不愿冒险。
• 1985年春天,严宏昌的塑料切粒 厂干了一年不到,就没法再干下去 了。“当时村里的民用电线被盗, 紧急把厂里的电线拿去顶,结果再 也没拿回来。”段永霞说
• 金属废渣处理厂根本没办起来:投 资方来考察,县里答应给予减免税 收,可是还没投产,乡里收税的就 上了门,投资方不干了。 • “保守的观念,加上投资环境欠佳, 使得小岗村错过了江浙农村那样的 内生型工业化路径。”记者在小岗 村采访期间遇到的一位考察者说道。
• 葡萄园的成功 • 1993年,小岗和大严两个自然村合并,形成小岗 行政村。第一任村支书是严俊昌。1994年到1996 年,小岗村的支部书记由小溪河镇的党委书记徐 家宝兼任。1996年9月到1998年7月,严德友担任 小岗村支部书记。 • 严德友上任以后思路比较新,开始在“农”字上 做文章,并在外引资跑项目。 • 1997年初,严德友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他与广东 省农科院、珠江三角洲经济研究会、上海转基因 研究所商定了合作项目,准备在小岗村搞土地租 赁,开发现代化农业项目。
• 农村改革后,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 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 一点邓小平也是有思考的,他曾向 外宾介绍:“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 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经验 证明……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 个问题就能解决。
• 从1984年开始,乡镇企业作为国 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登上了舞台, 不仅为农村增收,更是吸纳了数以 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人口。 • 农村改革只是改革开放的发端,经 过邓小平这位总设计师之手推动, 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扩展到城市。
• 严德友说,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明 白在小岗村做成一件事情有多么难 2005年,村委主任任期满后,严 德友打消了继续走仕途的想法,脑 子里就一个心思:葡萄
• 土地流转:小岗再“革命” • 2005年,小岗村迎来空降的党支部书 记沈浩,当年,他也当选上了小岗村 村委主任,并获连任至今。沈浩在安 徽省财政厅工作过,视野开阔,思路 清晰。 • 2008年3月,凤阳县开展行政村区划调 整,为了便于小岗村发展,小岗村与 相邻的石马、严岗合并。目前,小岗 村下辖23个村民组,拥有849户、 3823人。
• 1983年9月,邓小平指出,农村的 责任制可以用到城市,用到工业。 从农村到城市,改革开放迈进了一 大步,这一步不可逆转地将中国带 上繁荣发展之路
• 进入二十一世纪,要发展农村经济, 改善农民生活,仍需减轻农民负担。 2000年,党和政府掀起一场声势 浩大的农村税费改革。今年年初, 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布 “一号文件”。两会上,温家宝总 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5年内 取消农业税。农民的积极性再次提 高。
这是今日的小岗村,村民们统一住 红瓦白墙的砖瓦房和茅草房里。 而在实行“包产到户”的第二年, 小岗村向国家交了13.9万斤粮食, 单花生就是3万多斤,而在从前,国 家给的上缴100斤花生的任务都完不 成。到了1981年,凤阳县已经开始 出现这种“卖粮难的场景”。
粮食增产的同时,是农民生产的改 进。这是现在的机械化作业,而三 十年前是这样,一个农民一把镐, 让人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
•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安徽一家报社驻 凤阳记者站的记者。他说,上海人 带来的项目是支援小岗村全体村民 的,结果几个村干部自己养鸡,根 本没有为村民着想,上海的技术员 一气之下就走了。
• 小岗村的集体工业梦没有完全破灭, 严宏昌又开始跑门路。1999年, 小岗实业总公司注册成立,严宏昌 担任总经理。 • 1998年,ABS刹车器厂、电子实 业有限公司;1999年,日本投资 的养鸭厂,汽车缸盖生产厂; 2000年的金属废渣处理厂——这 些企业没有一个获得成功。
• 然而,严德友的思路有点超前,直到1999 年,安徽省在土地流转才开始搞试点,而 国家的有关规定到2001年才出台。 • “这个项目计划先期租地600亩,先试一下, 投资上千万,做观光农业,把土地的附加 值提高上去。如果当时能做成的话,小岗 村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严德友告诉记者。
• “当时村里95%~98%的人认可,仅有极个 别的人反对,虽然反对者在村里有威望, 但是对这件事构不成障碍。”严德友解释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当时上级领导的思 路问题。小岗是大包干的发源地,原来分 田,现在又合了,当时的上级领导有些想 不通,而且,土地流转的国家政策还没有 正式出台,这件事情就被撂下了。” • 当时的小岗村非但没有把握发展机遇,内 部还出现了动荡。
这是90年代,后面的土房子换成了 砖瓦房,不过,还是一层的平房。 这是2008年的春节,严宏昌家的人 多了,穿戴也更时尚了,而且后面 的房子在一层的基础上,接成了二 层小楼。院子里堆满了粮食。 而严宏昌的变化,可以说是小岗村 的一个缩影,这是“包产到户”前 的小岗村,整个村子都是这种土砖 茅草屋。
• “纪念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深 化改革。”这是沈浩不断强调的观 点,“现在小岗并不是重走原先意 义的集体道路,而是采用集体合作 的一种市场化的道路,与30年前集 体制的内涵完全不一样。”
• 小岗村人、18户之一的吴广新向CBN解释, ABS刹车器厂是因为项目技术含量高,小 岗村无法完成,把项目拿到县里去了。电 子实业有限公司因为一直没有办下生产许 可证,无法维系。日本人援建的养鸭项目, 重蹈了1990年代初养鸡的覆辙:干部们养 鸭,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汽车缸盖厂的 产品则没有销路。
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 到18岁。”这18位农民的名字是: 关廷珠、严立富、严立华、严立坤、 严金昌、严家芝、严学昌、严立学、 严俊昌、严美昌、严宏昌、严付昌、 严家其、严国品、关友申、关友章、 关友江、韩国
1978年小岗村18位农民冒死写的承包协议书
小岗村搞大包干 1978年底,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 农民冒着风险秘密签订契约,决定 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 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 印。这一按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 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