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古文虚词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表承接 乎如遗世独立d
也d
• c.表递进 • 2.羽化而登仙b
12.盖将自其变
• •
d.表转折 e.表修饰
• 3.扣舷而歌之e
• f.表因果 • 4.客喜而笑e
• g.表假设 • 5.正襟危坐而问客b
者而观之e 13.而又何羡乎f 14.虽一毫而莫 取e
• h.表目的 • 6.顺流而东也e
15.耳得之而为
可以:o1可以用来,o2可以 D动词,p通“已”停止
以 • 《劝学》
•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o1 • 2.輮以为轮m1 • 3.无以至千里;n • 4.无以成江海n • 《师说》
•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l2 • 2.圣人之所以为圣l1 • 3.作师说以贻之h。 • 4.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 e. 表示比较, “比”
• 《师说》 •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a •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d •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 • (4)其皆出于此乎a • (5)不拘于时f,学于余d
• f.表被动“被”。
• g. 【于是】在这 时候
• h被.见动…。…于】表示
• A 用作介词 • a.引出时间、处所,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 游记》
1.则施施而行e
10.攀援而登e
2.漫漫而游e 3.而犹源自文库欲归d 4.倾壶而醉b 5.卧而梦b 6.觉而起b 7.起而归b
11.箕踞而遨e 12.而莫得其涯d; 13.而不知其所穷d 14.自远而至e 15.到则披草而坐b
8.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特d
9.穷山之高而止b

• A疑问代词。 • a什么,为什么,怎么 • B疑问副词。 • b.怎么,为什么
• 《赤壁赋》 • 何为其然也?a • 而又何羡乎!a
乎 • 《劝学》
• A语气词 • a. 表疑问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h • 《师说》 •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f
• b.表反诘 • c.表感叹 • d.表祈使 • e表揣度
•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 乎b
•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e
可以翻译“替”“给”。 引进方位或方向,可以 翻译为“向”“对”。
• B疑 末句问 尾末或 译语反为气诘“助,呢词用”于,句e表子示

• • •
A代词 a.相当于“之”。 b.代词,表示疑问,。
• •
《劝学》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f
• B助词,
• 2.蛟龙生焉c/f
• c.句末语气词。
• 3.圣心备焉c/f
吾a
• g.期望
•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a
• h命令。
•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a
• C用作连词
•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i.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 “是……还是……” 。
• D语助词
• 6.其皆出于此乎j
•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a,其可怪 也欤f
• j.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 A用作代词。
•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 • 《赤壁赋》
• B介词
• f.表时间、地点、范围 在……时候,在……方面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i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b • 郁乎苍苍i • 游于是乎始,j
• g.表比较,比
•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a

h.表动作对象,对、对于。••
而又何羡乎!b 相与枕藉乎舟中,f
• 《始得西山宴游记》
• C用作连词
• 1.日与其徒上高山db
• i.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 “是……还是……” 。
• D语助词 • j.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 2.其高下之势a • 3.而莫得其涯;a • 4.其隙也d

• A连词 • a.表并列
• 《赤壁赋》
• b.表层进 • c.表转折
•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有主,h
• a.表承接
•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a
• •
b.表转折、让步。

c.表假设,相当于“那么”。 d.表示并列关系:用在意思相
• • •
《师说》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 2.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a 3.问之,则曰b
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 •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
可译为“就”,或不译。
• 当[若于辈“、你若们属”、。若曹] 相
• 不 (司者马,迁若《属史皆记且·鸿为门所宴虏》! )
• B用作动词:好像

• (一)用作助词, • a成.放名在词动性词短的语前面,组 • b.一般助词,无义 • c.与“为”合用,表
示被动。 • d.[所以] • 1 “……的原因 • 2“. 是“用用来来…………的 的方”法" ” • e.【所谓】所说的。
• 《始得西山宴游记》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 山,始指异之d

• A 用作介词 • a.引出时间、处所,
“在”“从”“ 到”。
• 《劝学》 •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 •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
• b.引出方向, “向”。
• c.引出趋向或所从 “从”“到”。
• d.引出对象,可译 为“对”“对 于”“给”等。
• d.表让步 “尚且”“还”
• e. 表选择:“还是”
• B副词
• f. “姑且”“暂且”。
• g. “将”“将要”。
• h.句首发语词“且”“且夫”

• A相 定用当 语作于 时代"则你词译"。"为你表"们你对"的称;",作。 • 若垤若穴B
• 【固定词组】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 的 近 那 思开似 ” 。头“ “、要至引说于起那说论”到述“ ”的像 的词意。
• C词尾(助词)
• 《始得西山宴游记》

i.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
悠悠乎与灏气 i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j”
• j.副词词尾,不译

• a.代词,第二人称代 词
• b.判断词
• 《师说》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
• c.副词,表顺承“于 是”“就”
• d.副词,表转折 “却”“竟然”“反而”
《始得西山宴游记》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d 2.其隙也f,则施施而行
B句中语气词
3.皆我有也b
f句中表停顿,
4.洋洋乎与造物者游a,
5.是岁元和四年也a。

• A介词 • a依靠、凭借。 • b因袭、沿用、依照 • c“通过”“经
由”“趁着”。
• d“由于”“因 为”“因此”。
• B副词 • 于是,就。

• A介词。 • a.比,和……比较。 • b. 和,跟,同。
《师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c 《赤壁赋》
• B连词 c.“和”“同”“跟”。
• d.句末语气词,表示反 问、疑问或感叹,后作 “欤”,此义项读音为 yú。
• e.【孰与】【与……孰】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 3.则物与我皆无尽也。c 4.与山间之明月,b 5.而吾与子之所共适c 6.相与枕藉乎舟中f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
• e.“【无乃】表猜测, 译为“恐怕……”。
• A用作代词。

• a. 第三人称
• 《劝学》
• b.第一人称
• 1.其曲中规
• c.第二人称
• 《师说》
• d. 指指示代词“这”“那”•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
• B用作副词
不解矣d
• e.表示揣测
•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 f.反问
B句中语气词 f句中表停顿,
• (7)欲人之无惑也f难矣 • (8)吾师道也b,夫庸知……
• 者: • A表示称代,
也 《赤壁赋》
• a.“……的人(东西、事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
• B助词
2.逝者如斯a
• b. 引出判断或原因,可不必译 出。
• c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 表示语气停顿。可不必译出
• B代词, • 7.而今安在哉?d
声b
• i.第二人称 • 8.侣鱼虾而友麋鹿a 16.而吾与子之
• 9.抱明月而长终e
所共适f” 17.倚歌而和之e

• • • • • • • • • • •
A连词 • a.表并列。 b.表承接 • c.表递进 • d.表转折 • e.表修饰 • f.表因果 • g.表假设 • h.表目的 • B代词, • i.第二人称 •
3.自其不变者a而观之,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a 5.客有吹洞箫者d
• d.定语后置标志。
6.何为其然也?”c
e.助词,句末表示疑问。句中表 停顿。
也:
A句末语气词 a.表判断。 b 表陈述。 c. 表疑问 d.表反诘单独使用或与“何”连用。 e.表感叹
7.顺流而东也b 8.固一世之雄也a 9.而未尝往也b 10.则物与我皆无尽也b 1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a
乎?l1 • 《赤壁赋》
• 1.举匏樽以相属i • 2.挟飞仙以遨游i •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p • 《始得西山宴游记》
•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m2 • 2.醉则更相枕以卧i • 3.故为之文以志。h
• 者: • A表示称代,
者、也
• a.“……的人(东西、事 情)”。
• B助词
• 《劝学》 • 1.不复挺者b,輮使之然也a
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 《始得西山宴游记》
“跟……比较,哪一个……” 1.日与其徒上高山,b
• f.【孰若】【与其……孰若】 2.外与天际b
表示选择(舍前取后), 译为:“哪如”“与 其……哪如……【相与】互
3.与万化冥合b 4.悠悠乎与灏气b 5.不与培*(土娄)为类b


• A用作连词
• 《劝学》
• 《师说》 • (1)师者b,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
a.表判断。
• (2)人非生而知之者e,孰能无惑
b 表陈述。 c. 表疑问 d.表反诘单独使用或与“何” 连用。
•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a • (4)曰师曰弟子云者a • (5)彼与彼年相若也b,道相似也b
e.表感叹
• (6)师道之不传也f久矣

• a. 第三人称
• b.第一人称
• 《赤壁赋》
• c.第二人称
• 1.而不知其所止;a
• d. 指指示代词“这”“那” • 2.其声呜呜然a
• B用作副词
• 3.何为其然也a
• e.表示揣测
• 4.方其破荆州a
• f.反问
•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a
• g.期望
• 6.而不知其所穷a
• h命令。
• d.作句中语气词,表示 • 《师说》
停顿,相当于“也”, • (1)或师焉,或不焉c
不译。
• (2)犹且从师而问焉a/c
• e.助词,做形容词或副 词词尾,相当于 “然”“地”。
• f兼词。 “于之”
• 《赤壁赋》 •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
之上e
A介词, • a.因为 • b从,在 • c拿,用 • d按照、依照 • e依靠 • f凭借 • g跟,同 B连词 • h表目的 • i表修饰 • j并列 • K因为 • 所以:l1……的原因;l2用来…… • 以为:m1以之为,m2认为 • 无以:n没有办法
“在”“从”“到 ”。 • b.引出方向, “向”。 • c“.引从出”趋“向到或”所。从 • d.引出对象,可译 为“对”“对 于”“给”等。
• e. 表示比较,“比” • f.表被动“被”。 • g. 【于是】在这时
候 • h动.见。……于】表示被

• 《赤壁赋》 •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a • 2.月出于东山之上c • 3.徘徊于斗牛之间a • 4.于是饮酒乐甚a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f • 6.托遗响于悲风。a • 7.寄蜉蝣于天地a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a • 《始得西山宴游记》 • 游于是乎始a
• b. 引出判断或原因,可不 •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b
必译出。
• 3.假舆马者a,非利足也b

c用在“今”“昔”等时间 词后,表示语气停顿。可不

4.君子生非异也a,善假于物也b
必译出
• 5.用心一也a
• d.定语后置标志。 e.助词,句末表示疑问。句
中表停顿。 也: A句末语气词
•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b,用心躁 也a
• f.【所在】到处。
《赤壁赋》 1.纵一苇之所如a 2.而不知其所止a 3.苟非吾之所有,a 4.而吾与子之所共适。b 《始得西山宴游记》 1.意有所极a 2.而不知其所穷a 3.至无所见a

• A用作介词, • a"为结.表…合…示所,被"构动,成译,"为为有“所时被"跟或”""所。 • b.介引对象 • C.原因 • d目的 • (读音为wei)。引进对象,
十八个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例举
1.而 2.何 3.乎 4.乃 5.其 6.且 7.若 8.所 9.为 10.焉 11.也 12.以 13.因 14.于 15.与 16.者 17.则 18.之

• A连词 • 苏轼《赤壁赋》
10.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d
• a.表并列。• 1.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11.而卒莫消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