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自传读书笔记
从文自传读后感

从文自传读后感《从文自传》是一本由中国作家从文撰写的自传体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从文先生的一生及其创作历程,同时也对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文学的热爱深感敬佩。
从文先生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入的思想内涵而被广大读者所熟知。
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独具个人的艺术风格和独到的见解,每一篇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通过他的文学作品,我对人类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明白了从文先生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
在《从文自传》中,从文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创作历程为线索,深入探讨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坚持的追求。
在童年时期,他就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坚持读书不辍,从而培养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成年后,他踏上了寻找灵感和素材的旅程,在探索中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和风格。
他在每一个作品中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激情,如《边城》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在我们面前活动。
他的作品拥有极高的艺术性和生活性,令人读后心生共鸣。
阅读《从文自传》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从文先生作品背后的故事和他的创作心路历程。
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了一个更加真实而完整的从文先生,看到了他不断探索和追寻的过程。
同时,我也对他的才华和热情深表敬佩。
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坚持的追求是我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此外,《从文自传》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思想的交流。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人的感受和体验。
文学作品也可以唤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促使人们思考和反思。
正是因为这种价值,从文先生才对文学情有独钟,全心全意投入到创作中去。
总而言之,《从文自传》从作者自身出发,以自传的方式,深入展现了从文先生的一生及其创作历程,使我对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从文先生的机会,更是一次对文学的启发和思考。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沈从文自传》是沈从文先生亲自撰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一生经历和创作心得。
读完这部自传,我深受启发,对沈从文先生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在自传中,他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从小在湖南乡村的生活,到赴京求学,再到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坎坷和辛酸。
他在自传中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家庭、学业和文学创作的点点滴滴,展现了一个真实、坚韧、执着的人生画卷。
在自传中,沈从文先生对自己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总结。
他提到了自己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他强调了文学创作的艰辛和孤独,同时也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
在他的自传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文学的真诚和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读完《沈从文自传》,我对沈从文先生的创作心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在自传中提到了自己的文学追求和创作理念,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文学创作要有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要追求真实和深刻的表达,要关注人性和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正是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阅读《沈从文自传》,我对沈从文先生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辛酸,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执着。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这部自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一生经历和创作心得,对他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精选12篇)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精选12篇)《沈从文自传》读后感篇1提起笔,思绪乱飞,却不知如何下笔。
喜欢从文,喜欢他笔下淳朴的湘西,喜欢他笔下的翠翠,却不曾了解过他。
带着疑问,带着荣幸,带着感动读了《从文自传》,读后让我的感受是感慨,让我惊异,从没想过一代文豪小时候居然是天天逃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文豪居然是小学文凭,初中都没毕业。
尽管许多的举动让我不解,让我诧异,可是我不得不说我非常羡慕他。
至少多年以后,至少当自己吹垂老时回忆童年时,那些记忆值得回味,那些过去值得留恋,我想这就是一种幸福吧!不象我们,童年的记忆基本上与学校,与作业联系在一起。
回首观望,在我们匆匆流逝的岁月里,基本有一半的时光都是在学校度过,陪伴我们的永远是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卷。
蟋蟀,蛐蛐,河里洗澡,好象永远只能观望。
这一切只因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要好好读书,考上了大学,才能走出大山。
于是放弃了本属于我们的自由,本属于我们的天真,本属于我们的好奇,本属于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
可是现如今呢?真的上了大学,却发现原来过去父母说的都是美丽的谎言,大学就方便面,闻着永远比吃着香,大学生就象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却无路可走。
时常听人说,写作的不是学文学的,从商的不是学经济的。
一直不解,《从文自传》,似乎在对此解释。
其实与其说,〈从文自传〉在介绍他自己的一生,不如说他是在说一个普通的人怎样成为一个诗人,作家。
诚然,从文之所以有日后的成就,我想与他童年有密切的联系。
他打破了限制,他为自己的兴趣选择了逃课,他爱家乡的山,爱家乡的水,他的童年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兴趣,什么都想看看,什么好奇的事他都要去凑热闹,见到不懂的事,他都愿意去想,去动脑筋。
于是他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也能发现事物的美。
童年过后,他也没在学校读过书,他的思想依然没限制。
相比之下,大学中的我们呢?大凡我们的童年都是规规矩矩的,即使童年不是,在日后的少年里也一定是循规蹈矩的,试问一个被圈住了思想,限制了行动的我们,不出去了解社会,不接触自然,他能写什么样的作品?人们常说现在的人一代不如一代了,因为现在的人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生活比以前的人好了,所以没以前的人用功了,没以前的人刻苦了,试问这是理由吗?当我们天天在学校里,天天在背着李白杜甫诗,分析他们的写作特色,学习他们的风格,拿他们的诗当作典范时,我们写出来的诗能超过他们吗?星期五的讲座我唯一听进去的一句话就是:跟一个二流的诗人学诗,你就是一个二流都不如的诗人,试问我们跟李白杜甫学写诗时,我们能超过他们吗?《沈从文自传》读后感篇2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学者,我个人认为他是湘西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沈从文自传,读书笔记

沈从文自传,读书笔记篇一:边城读书笔记《边城》---读书笔记《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
闻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旧军官家庭,后因家境转入困顿,刚刚小学毕业、年龄还不满十五岁时,即厕身行伍,到人世间去学习生存。
其后数年间,他随当地军阀部队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从文在创作的同时,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以其在文坛的广泛影响,被视为京派作家年轻一代的领袖。
一九四九年以后,由于历史的误会,改行从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版《明锦》(与人合作)、《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古代文物图案集及学术论文集。
一九六四年,受周恩来之嘱,着手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沈从文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拔款进行了整修。
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天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闻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
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学历高小,行伍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时间证实,他许多作品今天依然显出极强的生命力。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
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一)
沈从文先生的自传通过叙述描写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使我对湘西那个远离喧嚣远离繁杂的地方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对沈从文先生生活的时代有了更厚的感悟。
湘西是个民风淳朴介于自然与空灵间的美丽的地方。
看沈从文先生的自传我的感触挺深的,觉得看他的文章就像是在一口古朴的井里取水一样,清清淡淡甜甜,没有可以雕饰的华丽的辞藻,平平淡朴实的语言用心的勾勒着湘西边城这个美丽的地方。
他的文字就像温润的甘泉,自然流淌没有波澜,但是每一股清流都缓缓流淌入人心肺。
那美丽的地方那淳朴的人们一直都向一幅不可触及的画在我的脑中出现。
边城的宁静让我沉浸,那悠长悠长的古韵让我不觉去领略和感受。
沈从文先生的童年快乐无忧,他在湘西这个地方度过了自己美好的童年。
;除此以外路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的樱桃,大道旁边无处不是甜滋滋的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果腹的山果野莓。
口渴时无处不是可以低头下去喝的泉水。
至于茶油树上长的茶青,则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讳。
即或者任何东西都没得吃,我们还是依然十分高兴。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

沈从文爷爷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他却很乐观。他没有漂亮的衣服穿,也没有好吃的东西吃,但是他却能从生活中找到很多乐趣。他会去看别人打架,会去看别人唱戏,还会去看别人做手工。他觉得这些事情都很有意思,也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沈从文爷爷学习。学习他的勇敢,学习他的乐观,学习他对生活的热爱。我们现在的生活比沈从文爷爷那个时候好多啦,我们有漂亮的衣服穿,有好吃的东西吃,还有很多好玩的玩具。但是我们有时候却不知道珍惜,还会抱怨这不好那不好。我们应该像沈从文爷爷一样,学会从生活中找到乐趣,学会感恩。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我都数不过来啦。比如说,沈从文爷爷还去当过兵,他看到了很多战争的场面,也看到了很多勇敢的人。他还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这些故事都让我觉得很感动,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
嘿,们知道吗?我觉得《沈从文自传》这本书可有意思啦!
这本书里,沈从文爷爷讲了好多他小时候的故事。他小时候可调皮啦!不像我们现在,每天都要去上学。沈从文爷爷小时候经常逃学,去外面玩。他会跑到山上,看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还会去河里捉鱼捉虾。我觉得他好勇敢呀,要是我,我可不敢一个人跑出去这么远。
总之,《沈从文自传》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希望大家都能去看一看这本书,相信你们也会像我一样喜欢上它的。
从文自传读后感3篇

从文自传读后感从文自传读后感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文自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文自传读后感1如若不是史老师力荐,我这辈子应该都不会去看沈从文。
我不是不看他一个人的,而是对于某段历史和在那段历史的那些作家、学者,尤其是知道后来受了迫害的一群人,我本能的害怕,不忍。
经常会联系起后来他们的日子。
那个人性扭曲年代的悲剧,不敢看,心疼。
这些年我看的书,第一反应,是这书有没有用,能不能帮到我,有没有能学习的地方,极少看闲书诸如散文之类,看的自传也都是些励志的,越看越焦虑。
史老师知识星球里第一本推荐的书,《从文自传》。
因为有老师的推荐语,就没想太多,书香苏州上找到同一出版社的书,很快就拿到了。
打开看看,怎么跟想象中的自传不一样呢,自传,不就是讲讲生平各种励志的、痛苦的、喜悦的事儿吗?咋一直在逛街呢?咋一直在逃课呢?看着看着,一颗躁动的心,突然就静了。
三年前经常长跑的记忆突然显现了出来。
别人总是说,长跑是最无聊的事儿了,而那时候的我更无聊,我跑长跑不能戴耳机听音乐,不能跟别人讲话,否则气息就不稳,所以我就观察天上的云、路上的风景、脚边的野花小草、白塘公园里郁郁葱葱的大树、沙湖岸边的水草、金鸡湖水拍打着湖堤、清晨的阳光、夜晚的霓虹,还有我深深浅浅的呼吸、一前一后的脚步。
有多久,没有再这样去感受当下了?也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每一个寒暑假,带着妹妹回老家,在乡野里撒丫子乱跑,上山下河,掰玉米钳板栗,家乡的那条小河,记录了我的每一个假期鲜活的、无忧无虑的时光。
想着女儿可怜,虽有游乐场,超市,却始终没有野趣儿,而她,即使再回到老家,估计也感受不到那野的趣味儿了……年轻的沈从文,对生活的感受力真的是极强,对任何人事儿都充满了好奇心,像个孩子一样。
手艺人做个什么物件儿,他看几次就能把怎么做的搞个清清楚楚,多少年后回忆起来,还能讲的头头是道,我看了他的照片,估计跟他的大脑门有关,天生优势,脑容量大吧,这我可比不了……他也是个不会拘了规矩的人,逃学是家常便饭,私塾里学的,远不如市井里学的好玩儿。
从文自传读后感

从文自传读后感《从文自传》读后感。
《从文自传》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书籍,它讲述了作者从文的成长故事,以及他对文学、艺术、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从文在书中讲述了他从小就对文学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对诗歌、小说、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热爱。
他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他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成长经历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在书中,从文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让我深受感染。
他用文字和画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他用自己的作品传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自己的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从文在书中对人生、生活、爱情、友情等话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告诉我们,人生是充满挑战和困难的,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前行,就一定能够迎接人生的挑战,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的话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从文自传》,我对文学、艺术、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深受从文的故事和思考所感染,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迎接人生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总的来说,阅读《从文自传》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它让我对文学、艺术、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迎接人生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感谢从文的故事和思考,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自传读书笔记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从文自传读书笔记意外的一本好书,值得再读,或许会读多次。
以前对沈丛文印象不是很深,而且也没想着去深入了解,而因为去了一趟凤凰,听了许多关于他的介绍与传闻,加之去了他的故居,看着人们在他的故居的敬仰,且在故居有他的作品人们争买,心中暗暗决定回来不妨一读,只是没选他的作品,而是选了这本不太好买的他的自传。
一读之下才知道,这自传是他很年轻时写的,本来这种年轻的自传往往会令人失望,一是会没什么内容,二是会哗众取宠,没想出到沈先生的年轻自传却看得令人着迷。
首先是读了这本书你很快就会对不甚了解的沈先生着迷。
他年少时的经历很丰富,很惨淡,很愕然,逃过学,当过兵、常常看死人,那么年少的孩子要经历这些,而且没有学坏,而且脱离家庭自已闯出一条路,而且凭着才气做了大学教授(没有学历与文凭),追到了校花为妻,单凭这传奇的经历就已经令人瞩目了。
他的语句婉若鲁迅,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时期的文人都是那个文彩,沈先生从“另一本书”---就是大自然中学到良多,认识了自然、生活及社会,涉猎了各领域的知识,练就了胆识、体力、脑力。
正所谓阅历丰富,旋即写作信手拈来。
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面深切的兴味(书中语)。
现今能如此的会有几人?按朱光潜语:沈先生是一个喜欢朋友的热情人,可是在深心里,却是一个孤独者。
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严肃态度看世界。
所以,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现实中透着赤裸与浪漫,潇洒中透着无奈与坦诚,如果生活积累与磨练是断然写不出这些来的。
印象很深的几句话是,但凡人书虽看得多,却只注意书中与已有关的内容情节,寻觅自己,发现自已,以个人为中心,如此看书多等于不看(无怪乎不能帮你),而对于人,您约略也是此态度,对中意者就稍好,反之就仇敌。
要治这种病三个方法。
三是看杂书,严肃的、不庄重的,各式各样的,全去心灵冒险看个痛快,把您人格扩大,兴味放宽。
------这段话对我启迪良多,人不能只偏于自己的喜好,只短视的看自己的小圈子,才能避免目光短浅。
再从从文先生谈创作等几篇文章来看,先生着实有见地、有实力,他说,创作要有很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明折文字的分量。
同时,每句话,每个标点,要能捡选轻重得当,得在
记忆中收藏了许多单字、单句,这是其平时处处用心、用眼睛、耳朵装进去的。
-----这些教诲对于我这样一个文学爱好者是好好地上了一课。
这本书精彩之处不胜枚举,但通篇看来却波澜不惊,也许这正是一个作者的高明与高深之处吧。
总之,这本书值得一读,也值得再读。
从文自传读书笔记“这原本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与世隔绝的村子,翠翠和她的爷爷为人渡船过日,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一天,这女孩碰上了城里的男子,俩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这是沈从文《边城》的诺贝尔提名。
多次读边城,仍会被其中秀丽的风景,朴素的人家,纯真的爱情所打动。
秀丽的风景
文章一开头便展示了边城之美,边城之美不在壮阔,美在清晰自然。
依山的筑城茶峒,临水的码头,湾泊的小篷船,轻柔的山风,望眼无尽的翠竹,一幅幅景融合在一起,如诗如画的展现了边城的优美意境。
边城是混着泥土气息,是边城人民与自然和谐的相处。
读起独有的湘西风景,脑海里呈现:灵动清澈河水能望见底凌乱的碎石,微风从竹林穿过,带来竹的清香;薄纱似的的雾霭笼罩夜色里……柔美而宁静。
这是钢精水泥板的城市永远塑造不出来的,看多了高楼华厦,看惯了车水马龙,再望一眼那薄暮中的边城,心便会静了下来。
与壮阔的河山不同,边城的美是朴素宁静的。
边城里也有喧闹,但与城市里的车鸣不同,那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与山歌声,是悦耳的音乐。
当城市里的人疲惫时,停下来,望一望边城,那里便是天堂。
朴素的人家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就是在这样一个纯朴而美丽的地方,孕育出了淳朴赤诚的边城人民。
《边城》里的人情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
在外祖父与一个过渡人为过渡钱而争执时,人与人之间真切善良的交往也都印于眼前了。
端午节,所有的人围到岸边,早早的观看;而年轻小伙则在鼓声的节拍中向前奋划,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龙舟竞赛的方式和捉鸭子的可爱场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了。
这便是湘西人民的独特的端午风俗,独有的人情美了,因为在这里它没有等级的观念,它只是质朴的世界中一个没有被污染的角落罢了。
纯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在嬉笑声中便展现无余了。
纯真的爱情
翠翠和二老相识于五月端午,他们初次见面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
而大老与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优秀青年,兄弟情深似海,却爱上了同一个女孩。
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坦荡的襟怀,爱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励,彼此谦让。
两人相约为翠翠唱歌,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爱意。
二老的歌声美妙有如山间的竹雀。
自他开口的一刻,大老已经预知属于自己的命运。
于是他决然出走,却最终意外为身亡。
文章最后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人看似可以想象的结局,却又掩不住其中悲伤。
故事终于哀而不伤,在凄婉中结束。
故事已经结束,然而边城里那些单纯而善良的人,不被污染的宁静的村庄,碧溪的渡船上,依然有一个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执着地守望……
从文自传读书笔记小时候看的《边城》,
只记得如一轮明月挂夜空。
今年,
看完《湘行散记》,
再看《从文自传》,
——感动、惊动,拗动。
一向是不缺词的,
一向是爱评论的,
然而这次,
并不是无语,
而是无力,
纵然满腹感叹。
或许,
有些事物,
只能用来描述比喻其他事物,
而其本身,
是无以言表的,
比如烟花,
比如朝霞,
人们会说,“灿若烟花”,“美若朝霞”,然而烟花之灿,朝霞之美,
如何才能说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