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探讨_以西安地区为例_朱明敏

合集下载

陕西几处土遗址保护方法的探索

陕西几处土遗址保护方法的探索

陕西几处土遗址保护方法的探索作者:许艳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08期[摘要]土遗址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其本体已经非常脆弱,而如何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及合理的展示手段,一直以来都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难点之一。

本文通过笔者工作中所接触的几处宫殿及场馆遗址保护方式与做法的概述,从现在广泛使用的覆土封闭保护、砖砌封闭保护、棚罩式保护方式,以及土遗址现状保护的陈述和对其保护方式的相互比较,试图对土遗址的保护做初步探索,以期对土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有所促进。

[关键词]土遗址;保护工程;保护措施[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34-04遗存主体为土质者称土遗址。

陕西作为文物大省,地上及地下文物资源都十分丰富,土遗址占其中很大的比例。

如何将这部分遗址合理保护及展示,是近年来遗址保护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

目前,对土遗址保护展示手段普遍采取覆土封闭保护、砌体封闭保护及棚罩式保护等几种方式,下面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加以阐述和探索。

一、土遗址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现存土遗址的保存情况差别迥异,但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以下因素的威胁:(一)城乡建设发展的破坏、蚕食和威胁。

主要表现在遗址保护区内人口密度大、增长快等方面,破坏程度尤为严重。

(二)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

有的地方为城市化进程和补偿耕地的需要,开始新的一轮大规模平整土地、改造水系工程,对遗址、生态都有破坏。

(三)未经前期认真选址研究、论证审批、采取保护措施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大遗址存在破坏和消极影响。

(四)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占地、取土等,甚至耕种、植树,特别是遗址重要部位,危害甚大。

(五)来自自然力的破坏。

地震、水灾等对土遗址的破坏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大多数情况是渐变蜕化、风雨剥蚀等。

以上人为和自然因素对遗址造成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不但给文物的保护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试论文物遗址开发利用的经济可行性_以西安市大明宫御道广场建设为例

试论文物遗址开发利用的经济可行性_以西安市大明宫御道广场建设为例

决策参考生产力研究 No.10.2005试论文物遗址开发利用的经济可行性以西安市大明宫御道广场建设为例刘军民1,赵 荣1,周 萍2(1.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2.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82)摘 要 本文以唐大明宫遗址御道广场的的规划和建设为例,从文物遗址的特性出发,通过分析大明宫御道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大明宫御道广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并进一步对大明宫御道广场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文物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和城市的形象改善等均有重要的作用,为文物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 文物遗址;开发;效益;大明宫御道中图分类号 F12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2768(2005)10 0134 02文物遗址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见证和象征。

西安作为12朝古都,在其周围有大量的文物遗址。

对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是西安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于1957年5月31日公布大明宫及东西内苑遗址为 陕西省第二批名胜古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公布保护范围,将大明宫遗址保护纳入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国务院于1961年3月4日公布大明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1957年公布的保护范围)。

大明宫遗址保护范围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

一、大明宫御道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一)遗址保护的需求唐大明宫的主殿 含元殿,是当时举行国家重大仪式及庆典的地方,它是一组在功能、布局诸方面均达到完整统一的建筑组群,气势恢弘,集中反映了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精湛的建筑艺术,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享有盛誉。

目前,该遗址已由中国、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实施,完成了遗址保护工程,为后人研究唐代古建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借鉴。

探究西安市明清古建筑保护之道——以西安市古民居为例

探究西安市明清古建筑保护之道——以西安市古民居为例

2016年3月号上圆园探究西安市明清古建筑保护之道——以西安市古民居为例安 瑞 孟兆鑫西安,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作为十三朝古都,这里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从半坡、姜寨的石器时代文明,再到周秦汉唐的泱泱盛世,以及唐以后的西北重镇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

1981年,西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名城”,1982年,西安名列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规划与保护得到相当重视。

在这些丰饶的历史遗迹中,古建筑尤为令人瞩目,作为历史的化石,中国古建筑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工艺、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都使得这些传统建筑独树一帜。

中国古典建筑大致可分为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庙坛建筑、宗教建筑、园林、民居六大类。

作为民众日常居住场所,民居集中反映了群体的习俗与观念,它蕴含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设计理念与民众对于生活的理解,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西安市明清民居现存状况的梳理与分析,探讨古民居的保护开发之道,为西安市一、西安市明清民居遗存状况根据《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统计,西安市现存明清民居共有196处,通过对这些民居的重点走访,笔者发现,这些古民居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分布广泛,成片分布。

城内古民居主要集中在西大街回坊、东木头市两片区域内,保存较为完整。

而所属区县民居则以村镇为单位呈集群分布的形势,拆建与改造较为严重。

二是居住环境恶劣。

由于城内古建筑大多分布在人口密集、设施落后的老街区,建筑的供水照明系统落后,卫生设施不健全,导致民居所处环境恶劣,污水横流。

此外,周边任意搭建的板、棚也给古建筑的安全带来一定隐患。

三是居住者混杂,权属不明。

这些古建筑往往几经转卖,由原来几跨院大宅被拆分为几个零落的宅院,原居住者恶于此地恶劣的居住环境往往将房屋外租而自家常年搬出,造成一院民居十几户共居的局面。

即使是拥有者自居的民居,鉴于古宅巨大的增值潜力,也是早早分家,造成一院古建筑分数不同所有者的局面。

浅谈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合理利用

浅谈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合理利用

大遗址 已逐 步位于城市建设区 内 在城 市的改造及
扩 建 过 程 中 ,城 市 建 设 与 大 遗 址 保护 不 可 避 免 地 存 在 着 巨大 的 矛 盾 。
3 . 西 安 大遗 址 保 护 初 见成 效 , 但 成 本投 入 高 昂
体现在城 市性质 、城市职能、产业发 展等 方 面,而 且在城 市结 构布 局形态 、城市发 展战略等 诸多方面
城 市 的 快 速 发 展 . 如 何 做 好 两 安 的 火遗址 保 护 与 合
( I ) 大 明宫 遗 址 公 园 建设 成 本高 昂
由 于 西 安 大 遗 址 普 遍 占地 面 积 大 , 在 大 遗 址 的
保 护 方 面成 本 投 入 巨大 。 以 西 安 大 明 宫 考 古 及 遗 址
得 到 了深 刻 地 体 现 。 ( 2 )编 制 大遗 址 保 护 专 项 规 划 西安 先 后对 秦 始 皇 陵 、大 明 宫遗 址 、汉 长 安 城 遗 址 、汉 杜 陵遗 址 、姜 寨 遗 址 等 大遗 址 编 制 了 保 护 规 划 ,上 报 国 家 文 物 局 批 复 .经 陕西 省 人 民 政 府 公
压力 【 】 渐 加 剧
【 摘 要】在古都西安.众 多的大遗址是西 安历 史文化名城
的 宝 贵遗 产 。在 做 好 大 遗 址 保 护 的 同 时 .如 何 充 分 发 挥 其
在西安 1 9 5 3 —1 9 7 2年 的城 市 规 划 中 ,已把 文 物
古迹 作为现 代化城市的组成因素 。进 行总体 布硒、
城 市 建筑 I 研究・ 探' 寸I U R B A N I S M A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l R E S E A R C H . D I S C U S S I O N

西安红色遗址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西安红色遗址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西安红色遗址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作者:张天社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20年第08期红色遗址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程,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加强西安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挖掘阐释红色文物价值,对继承红色文化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建设西安红色文化之城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8年7月底,国家发布《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深化革命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传播,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

[1]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西安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发生了许多难忘的红色传奇故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化遗址,这些革命旧址(遗址)初步统计共有127处。

[2]结合2018年对西安红色遗址的调研,就西安红色遗址保护的经验、存在问题和保护对策做一探讨。

西安红色遗址分类保护经验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十分重视红色遗址和革命遗迹的保护工作,西安市提出要“树好西安红色文化之城形象”。

[3]由于西安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遗产储量丰富,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对文化遗址保护的意识较强。

比如2018年7月陕西省公布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6处中,革命文物遗址就达157处,占到此次公布的“省保”文物数量的54%,其中西安市增加了3处,反映了省、市对红色遗址保护的高度重视。

西安对红色遗址的保护采取了许多措施,基本上可分为三类:第一,增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和管理。

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4]《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也要求,“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机构负责管理。

”[5]因为有法律规定,增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当地政府就要划拨专项经费、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机构负责管理,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所以各地十分重视红色文化遗址的遴选、申报和认定工作。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浅析——以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为例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浅析——以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为例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浅析——以历史文化名城西安
为例
王晓敏;李帆;王新文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城市文化遗产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正在遭遇前所未有挑战,以规划手段控制建设的方法难以从根本上协调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拥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遗产遗迹,有必要从塑造城市文化特性出发思考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问题.该文针对现阶段文化遗产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分散性、片面性和破坏性问题,以及随之而来城市特色丧失的可能性,提出应树立城市整体的历史观,分析总结城市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和“三态”保护原则.并借此视角探讨未来大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有机联系,完善历史文化名城格局.
【总页数】5页(P144-148)
【作者】王晓敏;李帆;王新文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7
【相关文献】
1.浅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的规划发展路径——以西安市大明宫区域规划设计为例 [J], 王晓川;钱方;吴文;宋卓
2.文化遗产集群式分布中主体的保护规划策略——以黟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 [J], 申世明;闵铭;龚恺
3.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以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 郭慧丽
4.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市场的保护利用研究——以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福泉为例 [J], 冯维波;谢江沛;王伟伟;张锋
5.在保护中延续历史在建设中塑造未来——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J], 乔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遗址保护利用的“多业共生”模式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

遗址保护利用的“多业共生”模式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

【 收稿 日期 】 02 0—0 2 1—33 【 基金项 目 】 西安 市社 会科 学基 金资 助项 目(2 0 ) 陕 西省 教育 厅专 项科 学研 究项 目( 2K 13 ; 育部 人 文社 会科 学研 究 青年 项 日 1L8 ; 1J 0 8 ) 教
( 2Y C 1 J ZH0l 6)
【 者简介 】刘卫红(92 )男, 作 18一 , 陕西 山阳人 , 西北大学 文化遗产 学院博 士研 究生, 究方 向: 研 文化遗产保护 与规 划、 游景区规划与管理 旅
进 入 2 世 纪 后 , 随 我我 国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事 业 的 发 展 和 理 位于西安 市火 车站北部的城市 中心 区 , 以城 市中心区遗址保 1 其 论 建 设 的加 快 , 安 市 委 、 政 府 在 总 结 古 迹 遗 址 保 护 的 经 验 护 展 示 为 中心 , 环 境 及 景 观 改 造 、 设 基 础 上 , 其 成 为 遗 址 西 市 在 建 使 休 教训 , 认真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同时 , 结合《 国务 院关 于加快文化 保护展示 、 闲娱乐 和文化旅 游的重要 场所 。在遗 址外 围区域 , 发展 景观房 地产 , 形成 了遗址保 护利用 与休 闲 旅游业发展 的通知》 国务 院关 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的通 知》 通过 整治环境 , 和《 景观房产 、 文化旅游相结合 的发展模式 。 实现 了遗址保护 等 法规政策及保 护与利 用并重 、 遗址 保护展 示传承 、 化遗产 娱乐 、 文 发展文化遗产 与推 进城市建设 、 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 、 改善 旅 游等新理念 , 被动为 主动 , 变 将西安 地 区遗址 保护 与城市建 利用 、 使遗址不再是城 市发展与社 区居 民 设、 民生发展等结合 , 提出了西安 “ 国际化 、 市场 化 、 文化 、 人 生 大 明官遗 址区环境等 目标 , 包 , 态 化” 的发展理念 和城市定位 , 以及“ 文化 +旅游 +城市 ” 的城 发展 的“ 袱” 有效的改善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状 。 市 发展模式 。在上述 理念 、 模式指 导下 , 结合 国际化 大都市建 ( )休 闲 文 化 农 园 ” 式 三 “ 模 设, 西安 以遗址 为基 础 , 将遗址 保护与城市环境景 观塑造 、 公共 “ 闲农 园” 休 是生态旅 游和 “ 家乐” 闲旅 游在我 国发展 农 休 文化事业 建设 、 闲娱乐以及影视 、 休 演艺 、 展等其他产业联 动 过程 中的一种模式 。 会 汉宣帝杜 陵遗址在保护 中结合 自身特性移 发 展 。陆续 建设 了大雁 塔北广场 、 大唐芙蓉 园 、 唐城墙 遗址公 植该模 式 , 形成 了“ 遗址保 护 +休 闲农业 +休 闲林业 +文化生 园、 曲江池遗址公 园 、 大唐不夜城 、 大唐西 市遗址 文化商业 区 、 态旅游 ” “ 的 休闲文化农 园” 模式 。汉宣帝 杜陵位于西安市东南 大慈恩寺遗址公 园、 寒窑遗址公 园、 秦二世陵遗址公 园 、 陵遗 角 , 杜 虽然地处城市近郊 , 拥有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 但长期 以来 址 公园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 园等 。使遗址 不再成为城市 和社 区 由于文物保护固有思维定势 的制 约 ,使得遗址不断遭 到破 坏 , 发展 的累赘 , 而极大地 改善 了城市环境 , 反 丰富 了西安 文化建 周边 环境 不断恶化 , 区内基础设施 和服 务设 施得不到改善 。为 设 的 内容 , 显 了 西 安 文 化 建 设 的 地 域 特 色 , 升 了西 安 文 化 改变 这种现状 , 彰 提 在绿 色环境 、 色食品及城 郊 区“ 绿 农家 乐” 闲 休 建 设 的 质 量 和 品 位 。为 西安 建 设 文化 型 国 际 大都 市 提供 了 内容 旅游 理念指导下 , 以汉宣帝遗址 区为依 托 , 进行造林 、 园 , 造 形 和内涵支撑 , 丰富了西安旅游产 品体 系 , 改善 了西 安旅 游环境 , 成 了千亩示范生 态园 、 千亩银杏 园 、 千亩柿 子林 、 亩桃林 、 千 千 塑造了新的西安旅游形象 , 构建 了古迹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 。 亩葡 萄园等。在短短 的几年 时间里 , 引进雅 森 、 万达等 2 O余家 这些企业 除了从事所承包林地 二 、 安地 区遗址保 护利用 “ 西 多业 共生” 式的 类型 生态 园林企业 和新 型农业企业 。 模 的管 护与经 营外 , 还从 事“ 农家乐 ” 闲餐饮 娱乐 、 休 盆景 养植与 通 过 对 西 安 地 区遗 址 保 护 利 用 现 状 的 调 研 、 结 分 析 可 以 总 租赁 、 农业采摘休 闲旅游 、 聚集野 战拓展训练等项 目, 并在遗址 发现 , 西安 地区遗址保护利用成功 的范例 中 , 存在着一 种“ 多业

土遗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与应用研究

土遗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与应用研究

土遗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与应用研究摘要:土遗址的文物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以土为主体的文物遗址,由于环境和人为的原因,其建筑的数量和类型较多;结构复杂,很难保护。

基于此,本文对土遗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土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土遗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应用1土遗址文物概述土遗址遗迹预防保护的理论体系,包括勘察测绘、风险监测、数学模型等,是国际上新的研究课题;理论模型,算法模型,预警预报,对策建议等。

利用实地考察、收集历史数据、三维扫描技术,对文物建筑进行勘测、测绘,获取文物建筑勘测、测绘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利用感应器、多参数气象站等手段,对古建筑的主体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如假设验证、相关分析等,分析了建筑结构的变形、环境、震动等因素对文物的影响;从理论和计算模式出发,研究了文物建筑场地的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分析了结构的受力及动态反应;通过对文物建筑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监控资料的可视化、智能分析、风险评估及预测;通过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对文物建筑物的实时健康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的防护。

土遗址建筑的预防性保护,是指在建筑物受损之前就进行的,运用预防性保护的理论体系,可以极大地减少或消除文物建筑的灾害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病害采取防护措施,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管理,使其始终保持健康的运作。

2预防性保护意义从上世纪初期罗马开始出现的预防性保护,历经数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到本世纪末,预防措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它有别于传统的保护方法,而是要对文物进行科学的监控,并对其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而非等到文物受到损害后再进行保护,从而使文物古迹得到最大的保存。

第二,加强对文物古迹的定期监测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各种潜在的隐患;第三,要通过对文物的修复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发掘其内部的规律,为文物的保护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第四,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改变传统的建筑文物在遭受破坏后再进行修复,而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土遗址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它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对其保护利用应尽量遵循原真性原则和可读性原则,其中原真性原则对应遗产保护,可读性原则对应遗产利用。

西安地区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可大致分为室内模式和露天模式。

室内模式对保护遗址本身的原真性较为得力,但在原真环境保存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适用于经过考古发掘清理,需要展示多种遗迹现象的土遗址;露天模式在保护环境原真以及提高可读性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应与室内模式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适用于原有形制不复杂,较为规整、对称的土遗址。

关键词:土遗址遗址保护保护原则保护利用模式中图分类号:K878.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1-03-23作者简介朱明敏(1985~),男,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不可移动文物调查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探讨———以西安地区为例朱明敏(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30)一引言土遗址是指以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人类历史上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1]。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物或构筑物绝大多数沿袭的是土木结构传统,木质建筑构件容易腐朽,保存下来的多为土质遗存,所以土遗址在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中占很大比例。

在前六批(含增补与合并)公布的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遗址和古墓葬为710处[2],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而这些古遗址和古墓葬绝大多数属于土遗址范畴,可以说土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是我国文化遗产工作之重点。

西安地区的遗址保护工作在国内一直走在前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积累了很多保护经验。

本文拟通过分析土遗址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土遗址保护理念和原则,分析西安地区目前使用的几种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的特点和相关具有代表性的保护案例,得出各种保护利用模式的优缺点、适用遗址类型和条件,从而为以后的土遗址保护提供借鉴。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形成以“5片4线1圈”、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保护格局,保护工作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对已开展的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行总结和探讨就更加必要了。

二土遗址的分类和特点(一)土遗址的分类土遗址虽是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但其本身也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种类繁多。

不同类型的土遗址,采取的保护、展示方式等肯定不同,故要讨论其保护利用模式就必须先将土遗址按一定的标准进行适当的分类。

最简单的是按土遗址的保存状态来分,有地面遗存和地下遗存两大类;其二是按遗址的文物性质来分,有古文化遗址、古建筑遗址和古墓葬等类别;其三是以遗址的原功能进行区分,如灰坑、窑址、窖穴、沟渠、道路、城门城墙、夯土台基、建筑墙体、建筑基址、封土、墓穴、陪葬坑等。

按照以上标准划分出来的类别并不是互斥的,在很多情况下,一处遗址可能会同时包含以上多个类别,比如,一座帝王陵墓,它既有属于地面遗存的封土,又有属于地下遗存的墓穴、陪葬坑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它不仅包括多个灰坑、窖穴、房址等复杂遗迹,还可能会有大片的墓葬群。

上述的分类只是为了方便探讨保护利遗产保护理论18《东南文化》2011年第3期总第221期用模式而对土遗址种类进行大致的界定,土遗址的详细分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土遗址十分脆弱且易受其保存环境影响土遗址的物质组成决定了其本体较其它材质的文物(如石质文物)而言是相当脆弱的,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土遗址容易受到环境中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损毁,故保护措施恰当与否,关键在于对其保存环境的控制和管理。

因此,在对土遗址进行保护时,保护人员一方面使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尽量提高土遗址本体的强度;另一方面是强化对土遗址的管理,在采用技术保护措施的同时,配备各种辅助手段(包括经营、管理手段)来改善土遗址的保存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从而有效地延长土遗址的保存寿命。

(三)土遗址的可读性差可读性,也称为“可观赏性”,即人们了解遗址所携带深刻信息内涵的难易程度,越容易让人看明白的遗址可读性越高。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或构筑物绝大多数沿袭的是土木结构传统,但木质建筑构件不易保存,很大部分在漫长的岁月中消失,遗存下来的夯土、土坯墙体及建筑地面遗迹就像是一句完整话中的“只言片语”,这势必导致保存下来的大多数土遗址可读性很差。

三土遗址保护利用原则目前学界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原则的讨论主要是集中在对国际保护理念和原则的理解、阐释和概括上。

如张成渝通过分析国际上相关的公约、宣言等,结合中国的文化遗产工作实践,强调真实性和完整性[3]原则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4]。

阮仪三则提出保护遗产必须符合国际公认的标准,要有“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四性要求[5]。

而土遗址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特殊类别,笔者认为对其保护利用须遵循两条原则,即原真性原则和可读性原则。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威尼斯宪章》[6]中,但在遗产保护逐渐发展为全球性工作后,宪章中对遗产原真性的要求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7]。

例如雅典卫城、罗马万神庙等西方古典建筑由于是石质结构的,所以能屹立一两千年而不倒。

相比之下,东方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就无法保存那么久,建筑在使用过程总是要不断地进行维修或是重建,这一点以日本为典型[8]。

为了突破《威尼斯宪章》的局限性,改变以欧洲的文化价值观念作为唯一标准来定义原真性的现实状况,各国遗产保护专家在日本奈良,经过激烈的辩论,通过了《奈良原真性文件》。

该文件对原真性原则进行了重新界定,强调世界文化多样性,不能依据固定标准进行价值和原真性的基本评判,并指出遗产原真性关键在于各种信息源的可信性。

也就说只要信息源是真实的,那么依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遗产现状是允许的。

随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依照《奈良原真性文件》之精神,指出凡是要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文化遗产都必须符合对设计、材料、工艺、布局以及文化景观的特性及构成的真实性检测,并强调只能接受基于对原址进行完全、细致记录而无臆想情况下的重建[9],这就使原真性原则成为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和遗产保护所需依据的关键。

从上文论述可知,“原真性”包括设计、材料、工艺、布局以及文化景观的特性及构成,其中,布局以及文化景观的特性及构成就是指遗产的所处环境,环境的原真涵盖遗产本体和遗产本体以外文化概念的真实和完整[10]。

由此看来,在文化遗产领域,“原真性”和“完整性”本质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再者,土遗址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特殊类别,其保存现状多为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把“完整性”单列成一项土遗址保护原则,似乎有求全责备之嫌。

所以在针对土遗址的保护而考察“原真性”和“完整性”这两项原则时,本文主要讨论前者。

此外,我们对文化遗产实行的保护并不是单纯的冻结式保护,而是要在遵循原真性原则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利用,以实现其本该具有的社会功能。

所以,在对土遗址实施保护措施时,必须考虑到其利用问题,要让人们正确而又直观地了解古代遗址。

而展示是土遗址利用的一个最重要方式,加之我国土遗址普遍具有可读性差的缺点,故在讨论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时,应当还要加一条可读性原则。

在不违背原真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或技术措施尽量提高遗址可读性,要让普通的参观者在游览过程中较为容易且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这是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唯一结合点[11]。

四西安地区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剖析(一)保护利用模式分类和典型案例由于土遗址保存状况的好坏总是和保存环境有密切关系,经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笔者根据19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探讨遗址在实施保护措施后保存环境的差异,将西安地区的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归为两个大类:即室内模式和露天模式,每个大类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表一)。

1.室内模式室内模式也可称为“博物馆模式”,一般指在完成发掘、清理工作的遗址上,建立遗址博物馆或保护厅,供人们游览、参观和研究。

室内模式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半封闭模式,另一种是全封闭模式。

半封闭模式是指遗址本体处在保护建筑之内,可以免受风、雨等自然因素的直接破坏,但是室内的遗址保存环境仍会受室外环境的影响,有些影响还具有破坏性质。

此外,由于保护建筑外观的不同,会对遗址的整体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可把半封闭模式分为普通建筑半封闭模式和模拟建筑半封闭模式。

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普通建筑半封闭式博物馆,标志着我国遗址保护“室内模式”的开始,随后,这种模式在许多地方得到推行,例如西安秦兵马俑坑保护大厅、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博物馆等。

这些博物馆的保护建筑外观都是现代的,其建造之目的是为了防止遗址被自然和人为因素直接破坏,而这样一类的现代建筑在建造时并没有考虑保护建筑对土遗址所处整体环境的影响,所以现代建筑在古遗址上总是显得相当突兀。

模拟建筑半封闭模式则是在考虑保护建筑对土遗址的保护作用外,还对保护建筑的外观进行处理,通常是使用仿古建筑,以期达到协调遗址整体环境的目的。

最具代表性的是汉阳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工程。

保护人员在阳陵南阙门遗址外围增建保护建筑,建筑内部设置参观遗址的走廊和平台,建筑外观为砖木仿汉装饰风格,灰陶筒瓦屋面,子母阙高低错落有序、气势恢宏[12],淡化了保护建筑和整个陵园环境的冲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陵园遗址空间视觉效果的整体性。

此外,唐乾陵东西乳阙和西安城墙含光门遗址也采用了这一模式。

全封闭模式是将土遗址保存环境同外界环境和参观环境完全隔离开来,并人为控制遗址环境始终保持在最佳保存状态。

目前,使用全封闭保护利用模式的只有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一个实例。

该保护展示厅内采用防腐金属结构和特种玻璃对帝陵东司马道北侧的10条陪葬坑进行全面封闭,将文物环境和自然环境、参观环境隔离开来,对遗址进行全封闭式保护[13]。

20《东南文化》2011年第3期总第221期2.露天模式在对土遗址保护进行探索与实践时,人们发现室内模式对大型土遗址不合适,因为修建保护建筑把大型土遗址遮盖起来,首先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建造大型保护建筑的工程技术难度很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其次是保护建筑会破坏遗址自身组分和结构的完整,阻隔了原本的空间视觉效果,扰乱了总体布局,从而容易造成遗址整体环境的破坏。

所以,保护人员在使用室内模式对土遗址进行保护的同时,又引入了日本遗址公园中常用的复原设计和“重建”手段来再现历史场景的露天模式,即对土遗址本体或其表面采取保护措施,但不在遗址外围修建保护性建筑,使其在室外条件下长久的保存和展示。

露天模式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复原,另一种为原状标识。

复原模式是将保护措施直接实施在遗址本体上,采用覆土包砖等方法恢复其形制布局,这样既保护了遗址本体,又有利于展示参观。

首次使用复原模式进行保护的是唐大明宫麟德殿遗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