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_教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为什么使用“恢复”而不用“加入’?(1)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过重要贡献。
(2)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致使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2、我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根本原因)(3)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3、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何意义?(!)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4)有利于世界和平二、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持续恶化;台湾问题悬而未决;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相对衰落;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三、中日建交回顾历史,日本曾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日本为什么想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不计前嫌,伸出友谊之手,化干戈为玉帛?(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日本曾带给中国人民的是苦难和仇恨.但改善与日本的关系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更有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引田中角荣的话设问:1、直接原因?2、此行目的?探究:联系热点: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中日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忽冷、忽热;最大的障碍是历史问题、领土问题(联系热点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过渡:所以70年代在这三方面的突破就为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
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一切的工作都要服务于这一中心,所以新时期我们的外交政策也随之进行了调整。
新中国的外交又打开了新的篇章——和谐之篇?四、新时期的外交“和而不同、和谐世界”这是孔子的理念,传遍五洲。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2)掌握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和特点;(3)分析新中国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和成果;(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外交的具体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2)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观;(3)增强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2)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和特点;(3)新中国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具体实践和成果;(2)新中国外交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应对策略;(3)新中国外交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纪录片《开创外交新局面》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性;(2)简要介绍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意义;(3)提出探究问题: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2)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和特点;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中国外交政策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应对策略;(2)分析新中国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作用;(3)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的新中国外交事件,如“乒乓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2)让学生深入了解事件背景、过程和意义;(3)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在事件中的应对策略和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究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3)鼓励学生关注当今世界外交动态,思考新中国外交对现代外交的启示。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1

1.讲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一国两制”政策在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中的应用。
2.介绍我国外交政策在实践中的主要成就,如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讲解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分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我国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辩证看待我国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感。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分析报告,深入探讨我国在某一国际事件中的外交策略和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选取一个我国参与的国际事件,如“一带一路”倡议、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分析我国在该事件中的外交策略、取得的成果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逻辑清晰、论据充分,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
难点:理解这些事件对我国外交关系发展的意义,以及我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方面的政策措施。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成就。例如:“一国两制”政策在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有什么现实意义?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成就,特别是“一国两制”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
2.掌握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重要历史事件,了解这些事件对我国外交关系发展的意义。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外交成就的相关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我国外交新局面的开创过程,分析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评价外交成就。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取得的成就。
2.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情感与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外交新局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交政策及其背后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书面测验、课堂问答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外交成就展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我国外交新局面的开创过程。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等活动中,体验外交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外交成就,特别是中美建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香港和澳门回归等重要事件。
难点:理解我国外交政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外交成就。
2.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外交动态,增强时代责任感。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含答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目标】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课前知识梳理】一、打开外交新外局面(20世纪70年代)(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集团所非法占据;(2)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地位日益提高;(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恢复: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二)中美关系正常化1、缓和的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的共同要求。
2、中美建交过程(1)1971基辛格秘密访华(2)1972年访华,并签署(3)年,中美建交(三)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注: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2 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目标:反对,维护2、新时期外交成就(1)开展以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成功举办会议(3)中国积极发展与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成立组织。
【课堂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教学设计11: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及基本史实,理解这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材料与照片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并感受正在发生的外交活动。
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与学生一起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对中国和世界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知道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增强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状意识。
【学重点、难点】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请大家观看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找出它反映了我国50年代哪些外交成就?(多媒体放映: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学:(略)教师过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发达国家建立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合作关系,这是70年代以后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导入本课标题《开创外交新局面》(二)讲授新课问题情境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合作探究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说是“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说法?新中国成立时为何没有立刻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呢?师:请同学们思考: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说是“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说法?新中国成立时为何没有立刻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呢?学:(略)师: (总结)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新中国在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理权,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并扶持台湾国民党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让他们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关注国家外交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6.教学评价方面,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7.针对学困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兴趣。可以采取个别辅导、小组互助等方式,助力学困生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时事新闻为切入点,如我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外交活动等,引发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关注。
2.通过展示一些与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3.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必然选择?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政策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必然选择?我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外交政策调整所带来的成果,增强他们对我国外交事业的自豪感。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形势,分析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2.系统讲解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外交政策,如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外开放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2)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和成果;(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新中国外交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特点;(2)新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和成就;(3)新中国外交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和贡献。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外交政策形成的背景和原因;(2)新中国外交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应对策略;(3)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深远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历程;(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新中国外交为何能取得辉煌成就?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和成就;(3)分析新中国外交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和贡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中国外交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应对策略;(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外交案例,如“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等;(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新中国外交的成功经验和启示;(3)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为今后我国外交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总结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梳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3. 思考未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
一、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新突破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条件):①;
②。
(2)概况:年10月,第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意义:说明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2、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1)改善原因:中美双方共同的要求
①美国方面:
②中国方面:
(2)过程:
①、1972年2月, 总统访问中国。
双方在签署《》。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
②、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972年中日建交
(1)直接原因: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概况: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补充]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的影响: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新篇章;有利于双方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的局势。
二、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建树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外交目标的调整:反对,维护。
(2)调整的原因: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为中心,需要一个和平
的国际环境。
2.主要外交成就:
(1)开展以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如:维和行动、禁核、裁军)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如:2001年在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如:年,中国与中亚六国在上海成立了。
该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及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有利于
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