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
《苏武牧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苏武牧羊》教案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科领域:语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情节,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苏武牧羊》故事情节的掌握。
2. 苏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1. 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
2. 学会通过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二、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互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三、教学准备课文《苏武牧羊》文本、多媒体设备、相关历史资料、苏武形象图片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苏武牧羊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问题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苏武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苏武的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牧羊的过程。
(2)讲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苏武的品质。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爱国精神。
(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学习。
5. 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苏武的小故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体现爱国精神。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反应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八、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苏武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开展苏武精神主题班会,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探讨苏武的爱国精神。
3. 举办苏武故事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现对苏武的理解。
苏武牧羊教案

苏武牧羊教案教案标题:苏武牧羊教案教案目标:1.通过苏武牧羊故事的讲解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忠诚、坚韧不拔和自律的价值观。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和分析苏武牧羊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教导意义。
2.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和成长。
教具准备:1.苏武牧羊故事的书籍或故事卡片。
2.课件或幻灯片,包括故事中的图片和关键词。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苏武牧羊故事的大致情节,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辅助讲解,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将苏武牧羊故事的关键词以及相关图片展示在课件上。
指导学生一起阅读故事,并使用思维导图或问题解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问题引导:a) 苏武是一个牧羊人,他的工作是什么?b) 苏武面对的困难是什么?他是如何面对困难的?c) 苏武的品质和行为是什么?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学到什么?3.角色扮演(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角色让他们扮演故事中的不同人物。
每个小组需要准备好角色的对白和表演内容。
鼓励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特点,展示出故事的主题。
4.讨论和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表演完毕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于故事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故事传达的价值观和教导意义。
教师问题引导:a) 苏武在牧羊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b) 苏武的坚毅精神给你带来什么启示?c) 在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时刻可以运用到苏武的经历和品质?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小目标,并思考如何运用苏武的品质和教导意义去实现这些目标。
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目标和实现计划,并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付诸行动。
教师问题引导:a) 你有什么小目标想要实现?b)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你认为自己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和行为?c) 你将如何运用苏武的故事和经验来帮助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故事的理解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苏武牧羊》第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注:以下内容是由的,仅供参考。
教案名称:《苏武牧羊》第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汉族牧羊人的生活和文化;2.了解苏武人物形象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3.学习朗读古诗,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4.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涵;2.学习古诗的诵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古诗的语音节奏和语言韵律;2.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2.提示法;3.互动式教学。
五、教学内容《苏武牧羊》是一首古代诗歌,诗歌讲述的是一个古代汉族牧羊人苏武的生活故事。
苏武是古代汉族名将,他抵抗匈奴,为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英雄。
在诗歌《苏武牧羊》中,苏武形象生动,情感深刻,富有感染力,具有十分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解读诗歌和故事,引导孩子感受并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让他们了解古代汉族人民的生活、文化和价值观念,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六、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读诗、分析诗歌故事。
(1)老师可以给学生朗读整首诗,《苏武牧羊》,并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2)老师可以简单地讲解诗歌故事,让学生了解苏武的生活经历和成就,并背诵其中重要的几句诗句。
2.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
(1)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提高他们的朗诵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2)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诗歌内容、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等方面进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
3.进行互动交流、增强掌握诗歌的语言韵律。
(1)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辩论、主题讨论等方式,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他们分享对于《苏武牧羊》的感悟和体会,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程度,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
《苏武牧羊》教案

33苏武牧羊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3、学习课文“先概述后具体,运用排比方式”等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2、学习课文的描写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二、学习课文4、5小节。
1、齐读课题。
2、课文的哪几节写了苏武牧羊?3、苏武牧羊的起因是什么呢?(1)指名读第四节,找到句子:为了使苏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计。
抓住关键词“屈服”、“又生一计”指导朗读质疑:“屈服”是什么意思?匈奴王要苏武屈服什么?为什么说“又生一计”,匈奴王已经使过什么计?(2)学习课文2、3小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苏武的高贵品质。
随机板书:威逼认罪忠于祖国诱劝投降宁死不屈(3)说话练习:面对匈奴王的(),匈奴王()着旌节,他()。
(4)小结:课文的2、3小节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4、匈奴王见前面的两计都没有让苏武屈服,于是“又生一计”,他又想出了一个什么诡计呢?(1)引读第四节,引导学生理解本节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匈奴王又生了一个什么诡计?苏武明白了“一切”,到底明白了什么?随机板书:牧羊折磨意志坚定(3)理解“心坚如铁”,积累类似构词的词语。
5、苏武是怎样在北海边牧羊的呢?(1)指名读第五节,找到这一节中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部分:苏武顽强地忍受这着各种折磨。
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2)“折磨”是什么意思?苏武忍受了哪些折磨?他是怎样忍受这些折磨的呢?通过引读,使学生明白是从两方面把概括句写具体的。
(3)比较4、5小节中的“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有什么不一样?(第五节的“先总后分”部分是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把概括句写具体的。
苏武牧羊教案

苏武牧羊教案苏武牧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通过讨论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导入:1)你有没有听说过苏武牧羊的故事?2)你知道苏武牧羊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3)你觉得苏武牧羊的故事有什么寓意?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2.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份苏武牧羊的故事,并要求他们读一遍。
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1)苏武是怎么把羊群带回来的?2)为什么苏武要走漫漫长路把羊群带回来?3)你认为苏武的做法对羊和人都有什么意义?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来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让学生再次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苏武牧羊的故事给他们的启示是什么。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帮助学生思考:1)苏武面临困难时,怎么做才能克服困难?2)为什么苏武选择坚持牧羊?3)你认为苏武的坚持有没有意义?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4.合作活动(20分钟)教师让学生继续保持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来进行表演。
他们可以根据苏武牧羊的故事,编写一个小剧本,并进行表演。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比如:1)表演苏武如何劝说羊群跟他走。
2)表演苏武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3)表演苏武如何最终成功带着羊群回到家。
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5.总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并总结苏武牧羊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反思题:1)你认为苏武牧羊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2)你最佩服苏武的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表达。
四、板书设计苏武牧羊故事主题:困难不会击倒勇敢的人寓意:坚持与信念是成功的关键五、教学反思通过教授苏武牧羊故事,我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苏武牧羊教案

苏武牧羊教案
一、背景
苏武是我国汉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曾经被授予河西四郡地区的守护职务,在此期间,他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完成了许多惊人的事情。
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情就是他练就了一群聪明能干的羊,用这些羊来发动起了一场深度的农村变革运动。
二、教案
2.1 目标
本次课程我们将学习苏武牧羊教案的故事,并且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思想意义和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2.2 教学步骤
第一步:讲解苏武的经历
1.讲述苏武的身世和政治背景。
2.讲述苏武被授予守护职务后的行动。
3.讲述苏武如何练就了一群聪明能干的羊,并用这些羊来改革农村。
第二步:分析苏武牧羊教案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意义
1.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2.讲述苏武的强化教育和领导思想,阐释其背后的思想意义。
3.分析苏武牧羊教案对现代道德观念的影响。
第三步:讨论苏武牧羊教案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1.讨论苏武牧羊教案对青年群体的教育与启发。
2.讨论苏武牧羊教案对人们价值观的塑造和影响。
2.3 教学内容说明
1.讲解苏武牧羊教案的历史背景、经历和思想意义。
2.分析苏武牧羊教案对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3.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牧羊教案中“教育”的这一个关键因素的意义和作用,更好地了解为什么说这个历史故事影响深远。
三、结论
苏武牧羊教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道德观念的重要体现。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社会,这个故事也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教育也应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应该注重团队建设和领导思想,也应该注重人才发展以及精神文化的引领。
1.苏武牧羊(教案)

《苏武牧羊》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板书:苏武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4、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2、交流板书(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板书板书:接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板书:握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板书:举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
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苏武牧羊》教案

《苏武牧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感受苏武的忠诚和坚定。
2. 通过分析苏武的形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3.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1. 苏武的形象分析。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苏武的忠诚和坚定的精神内涵。
2. 古代历史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苏武牧羊》。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苏武牧羊》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的形象特征和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对苏武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牧羊”、“匈奴”等,帮助学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4.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苏武的形象特征,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提炼苏武的忠诚和坚定精神。
5. 拓展延伸: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特点和民族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武的忠诚和坚定的精神内涵。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加深对古代历史的了解。
8. 板书设计:《苏武牧羊》苏武--> 忠诚、坚定课文内容--> 重点词语、句式古代历史背景--> 民族精神、价值观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相关历史背景的阅读情况。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苏武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3. 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在考试中对《苏武牧羊》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古文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不足,并找到改进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思路:前二十分钟(一)教学目标:1.激发兴趣,熟读课文;2.学生质疑,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
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
分两步走;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
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四十分钟。
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概括)重点词语,理清线索复述故事内容,发展能力;2.重点解读“苏武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与力量,受到感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一、学习抓住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突然翻脸宁死不受辱抽刀自尽派人翻脸怒目圆睁痛骂叛逆——读词——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几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鼓励并指导读。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又生一计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忍受折磨生死置之度外盼望回国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
(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二、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3.出示第五小节。
4.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5.交流:——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幻灯突出来(换色)——感情朗读——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整体朗读第五节。
三、(机动)情景练笔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板书:苏武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4.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2.交流板书(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板书板书:接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板书:握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板书:举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
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板书:饿渴冷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
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再改成反问句五、总结课文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
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
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
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篇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
2、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3、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2、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旌节玷污地窖门缝毡片毛穗忍饥受冻旷无人烟意志坚强念念不忘忠贞不屈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的人。
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且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
2、出示句子: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指名读。
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
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
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
”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
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
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
5、出示语句:“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
”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
1、出示句子:“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
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
”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
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
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
讲解“旷无人烟”。
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
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
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
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
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
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
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
1、出示句子:“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
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
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