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RJ)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实验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目的】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两只大小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

【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其上方点燃一只蜡烛,观察蜡烛的像。

2. 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未点燃的蜡烛,直到与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记录此时未点燃蜡烛的位置。

3. 重复步骤1和2,观察不同位置的蜡烛像。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为虚像。

二、实验2: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目的】1.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学会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烧杯、水、细线、物体。

【实验步骤】1.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量水的质量。

3. 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用天平测量物体和水的总质量。

4. 计算物体的体积。

5. 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总结】物体密度= 质量/ 体积。

三、实验3:制作太阳能小车【实验目的】1. 了解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作原理。

2. 学会制作简单的太阳能小车。

【实验器材】太阳能电池板、小车、电线、灯泡、电池。

【实验步骤】1. 将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小车上。

2. 将电线连接太阳能电池板和灯泡。

3. 将电池连接到太阳能电池板的反面。

4. 把小车放在阳光下,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实验总结】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光,将其转化为电能,从而使灯泡发光。

四、实验4:研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实验目的】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

2. 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木块、毛巾、斜面、弹簧测力计。

【实验步骤】1. 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2. 将木块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3. 将木块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课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课
凸透镜成像是否有规律可循放大正立虚像放大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仪器仪器镜头镜头类型类型距的关系距的关系及物与像及物与像倒立倒立放大放大缩缩小小实像实像虚像虚像投影仪投影仪放大镜放大镜照相机照相机倒立倒立放大放大缩小实像实像虚像凸透镜凸透镜凸透镜复习
探究
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课教学 )
思考与回答:
1、我们通过熟悉的放大镜观察物体,所 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放大、正立、虚像
实像/虚像的侧同、异
照相机 凸透镜 倒立 缩小 实像 u>v 异侧
投影仪凸透镜 倒立 放大 实像 u<v 异侧
放大镜 凸透镜 正立 放大 虚像 u<v 同侧
问题 镜头都是什么镜?
凸透镜
将上面的三个仪器成像中物距大 小排个序?
u >u >u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思考:
三个仪器都是凸透镜,成的 像都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影 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物距的不同 焦距的不同
1.物距(u): 物体 到 凸透镜中心 的距离;
2.像距(v): 像 到 凸透镜中心 的距离;Βιβλιοθήκη uv22cm
40cm
72c
u=?18cm
V =?32cmm
预备知识:
1.焦距(f): 焦点 到 凸透镜中心(光心)的距离;
此实验中:凸透镜焦距是:
厘米
2.物距(u):

的距离;
此实验中:物物体体是: 凸透镜;中心
2F
F
F
2F
40
四、移动
透镜放蜡烛的一侧有哪两个点? 在物距一侧将主光轴分成几个
部分? 做实验时如何移动? 先移凸透镜,到某一位置 移光屏,使像最清晰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实验总结(实用)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实验总结(实用)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实验总结(实用) 初中物理重点实验总结之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斜面、金属片、小车、刻度尺和秒表或停表。

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停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下滑的速度。

金属片的作用:确定小车运动的终点在某一位置。

斜面的倾角不能过大,以防小车滑行太快,不便于测量时间。

斜面的倾角也不能过小,以防各阶段测出的平均速度太接近。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小车换成质量相等的木块,测出的平均速度将会变小。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纸板的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量角器的作用是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

直板和平面镜放置时要求纸板与平面镜垂直,否则反射光线不会在另一只板上显示。

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折转纸板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纸板折转后,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这反而证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看成反射角。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了防止出现两个虚像,选择薄玻璃板。

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使用方格纸代替桌面上的白纸,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选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时,玻璃板与桌面垂直放置,以便让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够完全重合。

实验中选取两只相同的蜡烛做实验,但由于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后面的蜡烛始终不能与前面的蜡烛像完全重合。

因此,不能进行实验。

为什么另一支蜡烛不能点燃?因为如果另一支蜡烛点燃,另一边就会很亮,看不到像,另一支蜡烛就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

在本实验中,观察像的位置是从物体(点燃的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

本实验用到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原理是光的折射。

八年级物理上册 实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实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实验课题】声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目的和要求】认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仪器和器材】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支架(吊着一个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实验一:声是怎样产生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

用音叉跟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接触,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图1.54-1),表明叉股在振动。

用手指轻轻接触发声的音叉,可以直接感觉它的振动。

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

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实验二:声音怎样传播的将音叉从共鸣箱上取下,用木、铁、铜、玻璃或其他物质做成长约30-50厘米、直径与音叉手柄直径相同的杆,插在共鸣箱上。

把敲击后的音叉手柄放在杆上(图1.54-2),共鸣箱发出同频率的声响。

说明声音可以通过这些固体传播。

把装满水的量筒放在共鸣箱上,在音叉柄上套上一个直径比量筒小1-2厘米的软木塞,把敲击后的音叉柄放入量筒的水里(使塞子浸没1-2厘米)如图1.54-3所示。

共鸣箱也会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

【注意事项】1.敲击音叉必须使用橡皮音叉槌,不能使用其他硬物撞击,以防击伤音叉表面。

2.音叉十分硬脆,使用中要防止重击、跌落,以免断裂。

3.用完音叉,表面要涂油或凡士林防锈,放置干燥处保存。

并注意防止受压变形。

4.插入与取下音叉时应避免摇动,防止共鸣箱插孔变形【实验课题】声音的特性【目的和要求】了解音调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和响度大小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仪器和器材】发音齿轮(齿数为40、50、60、80),转台,硬纸片,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1.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把发音齿轮固定在转台上,摇动转台,使齿轮匀速转动。

再拿一块硬纸片接触其中一个齿轮的锯齿,如图1.55-1所示。

纸片就振动起来,发出声音。

改变转台的转速,可以听到纸片发出的声音音调也随着改变。

转速越大,音调越高。

保持齿轮的转速不变,用硬纸片接触不同的齿轮,纸片就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实验专题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实验专题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实验专题1.小明同学想“探究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他记录了一辆汽车在平直的木板上行驶时,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记录数据如下表次数 1 2 3 4 5 6时间t/s 10 20 30 40 50 60路程s/m 300 600 900 1200 1800 (1)根据数据的规律性,第5次实验的路程s=(2s/m18001500120090060030010203040506070t/s(3)根据图像得出结论(4)根据图像得出上面的结论的理由是:(5)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6)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D.速度v与时间成反比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会用 测量时间,会用 测量长度,并间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3)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金属片、木块(4)实验器材的组装:① 如图所示组装斜面,则组装斜面的目的是 ② 调整斜面为 的坡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③ 斜面下端的金属片的作用是 (5)实验步骤:①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是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② 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定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③ 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④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 ⑤ 整理器材,并利用公式v=s/t 计算出表格中的速度。

(6)表格:(7)结论:(1)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来做 运动(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2,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3,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8)评估与交流(1)如果斜面的坡度太小,出现的现象是 (2)如果斜面的坡度太大,出现的现象是(3)小车运动的距离是从起点的车头到终点的 的距离 (4)小车从斜面顶端要 下滑(5)测量过程中 (“可以”或“不可以”)改变斜面的坡度(6)为了减小时间的误差,我们可以采用 方法。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实验三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知识梳理+练习 (含答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实验三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知识梳理+练习 (含答案)

实验三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实验知识梳理一、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得出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二、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冰、蜡、水、铁圈、火柴三、实验步骤1、如图所示安装实验器材2、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3、待温度升1 40℃左右,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待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4、把海波换成蜡的碎块再做一次上述实验。

四、实验结论:物质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

练习1.如图所示是探究“石蜡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蜡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插入石蜡内部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石蜡受热均匀D.石蜡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说明石蜡是晶体2.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 )A.该物质是晶体B.该物质的熔点为60 ℃C.该物质熔化过程经历了10 minD.该物质在B点时全部变成了液态3.图甲是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这种物质是一种晶体,它的熔点是100 ℃B.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所含热量增多C.这种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15 minD.加热一段时间后,从烧杯中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4.小明在做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时,设计了甲、乙两种方案(如图所示)。

实验应选用_____方案,其优点是_____,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

5.小明利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将盛有适量水的试管放入装有含盐冰的烧杯中,温度计测试管中水的温度。

小明发现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_______(选填“保持不变”“逐渐升高”或“逐渐降低”);烧杯内含盐冰的温度必须低于试管中水凝固时的温度,这说明水在凝固过程中需要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平面镜成像》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平面镜成像》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S
S′
实像和虚像
实像 虚像
成因
特点
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既可以用眼睛直接观 察到,又能呈现在光
屏上
不是由实际光线汇聚 而成,而是由实际光 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 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 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形成的
小孔成像成的是实像 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
新知探究 跟踪训练
下列关于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M
A
A′
A和点B的像A′和B′,用虚线
将A′和B′连起来,A′B′即物体
AB在平面镜中的像。
B
B′
N 像一定要用虚线表示
(2020·河南中考)检查视力时,为节省空间,常让 被 测者背对视力表观察对面墙壁上平面镜M中视力表的 像。请在图中作出被测者通过平面镜M看到视力表上 A点的光路图。
A′
O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平面镜的应用
察后面的像。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 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③再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放在玻璃板 后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根蜡烛的像的位置。
④用笔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并注意观察蜡烛的 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⑤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上面的实验。
( 1 ) 实 验 中 用 两 只 完 全 一 样 的 蜡 烛 用像于与比物体较 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关系,未点燃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说 明大像小和相物等体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用未点燃的蜡烛代替蜡烛 的像,这种等实效验替方代法法叫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也以表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分类目录及器材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分类目录及器材


92 演示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

通电螺线管、小磁针、学生电源、导线、开关 通电螺线管、小磁针、学生电源、导线、开关、铁芯、电磁铁 学生电源、导线、开关、带导轨的磁场
93 演示磁场对线圈的作用

强磁体、导线、学生电源
94 演示线圈不能连续转动

强磁体、线圈、学生电源
95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磁可以生电)3
初中物理(新人教版)实验目录及所需器材
一、八年级物理上册共35个实验,16个必做演示实验,4个必做分组实验。
年 级
章节
序号
实验名称
演示30个 分组5个
必做 选做 必做 选做 16个 14个 4个 1个
所需器材
1 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怎样?

铁架台、酒精灯、圆底烧瓶(带瓶塞)、铁夹,水、烧杯
2 会跳舞的小人
28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第五章 29 演示投影仪
30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3
31 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
32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3
第六章 33 量筒的使用方法1
34 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石块的密度
35 纸风车1
演示30个 分组5个
必做 选做 必做 选做
所需器材
16个 14个 4个 1个

74 75
探究电流电压电阻关系3 测小灯泡的电阻3

76 小灯泡亮度为什么不一样2 77 用铅笔芯控制小灯泡亮度2
√ √ √ √
变阻器、定值电阻、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演示悬挂插板 变阻器、小灯泡、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演示悬挂插板 变阻器、小灯泡(两个不一样)、电池、导线、开关、演示悬挂插板 小灯泡、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铅笔心、演示悬挂插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I)步骤: ①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注意】选用薄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做实验的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②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 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③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 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用蜡烛代替 像,是等效替代法) ④在纸板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时要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 相同。 ⑤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 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4、分析与论证:未点燃蜡烛与像重合,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 称。 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距、等大、垂直)
不要让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实验>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1、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 (1)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越来越高。 (2)水沸腾后虽继续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实验器材 温度计、适量温水、烧杯、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停表、带孔的硬 纸板。 4、设计实验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和物体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注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只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
4
大小有关。由于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找对称点的方法来找 到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位置。
物理实验(八上)
目录 一、“探究: 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3 三、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四、测量密度..............................................................................................7 五、测量长度、时间............................................................................... 13 六、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4 七、“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5
3
(1)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起到控制光路的作用。 (2)利用平面镜成像可以起到增大空间的感觉。 【注意】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像可能与物体大小相同,关于镜面对称。 3、探究方法 (I)器材: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薄玻璃板及固定架、刻度尺、铅笔、一张白 纸 (II)实验装置图
一、“探究: 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基础> 沸腾
1、沸腾: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2、沸点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沸点一般不 同。 3、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4、沸腾条件 (1)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 (3)温度保持不变。
1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温水,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直至 烧杯内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并撤去酒精灯,观察水沸腾时气 泡的变化情况和温度计的示数。
5、实验过程 (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温水,盖上带孔的硬纸板,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2)当水温为 90℃时,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注意观察沸腾前烧杯内 气泡的变化情况。当水沸腾后继续记录三次,并注意此时的气泡变化情况。 (3)记录完毕后,撤去酒精灯,观察水是否沸腾。 6、收集数据
5、温度计的使用 正确使用温度计,一定要做到:两看清、四要、一注意“。
(1)“两看清” 测量前一定要看清量程、看清分度值。
(2)“四要” ①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②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一段时间,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要让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④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注意”
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并根据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像如图所 示。
7、现象及结论 从实验现象和图像可知:给水加热,温度逐渐升高,继续加热,达到某一
温度时,水开始沸腾,之后,虽然继续加热,但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2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基础>
(一)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由于不是实际光线直接会聚而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所以是虚像。虚像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呈现有光屏上。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反射定律 如下图所示,镜前的物体射向平面镜的光线,遇到平面镜就会发生反射,反
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视觉会逆着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反射光线和延长线的交战 就形成了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2、平面镜成像作图 (1)已知平面镜、物体或像三者中的两者的位置,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求 第三者的位置。 (2)已知镜和物体或像的位置,通过平面像成像的原理以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求光的路径或像的可见范围等。 【注意】要特别重视利用物体与像关于镜面的对称性,以及反射光线的延长线也 总是通过虚像的。 3、平面镜的应用
三、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