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聚散求的原理

聚散求的原理
聚散球是一种训练视觉功能的工具,主要依靠眼球运动来达到训练目的。
它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调节量增加集合的难度,从而提高双眼的自主性集合能力,达到训练生理性复视和恢复集合近点的目的。
聚散球通常由一根1-2米长的绳子和红球、黄球、绿球组成,三个球由近到远排列。
训练时,要求双眼同时进行注视,不能单眼使用。
注视近处的球时,可以想象努力“对眼”;注视远处球时,需要放松用眼。
聚散球是一种简单的视觉训练工具,可以在家自己使用,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适用人群。
如果你有视觉方面的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眼科专家的建议。
第七章知识点:调节知识点:和聚散第—节知识点:调节知识点: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

第七章调节和聚散第—节调节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调节和聚散是视力和视觉功能的根本要素,本局部将阐述其概念,并详细讲解有关调节和聚散测量的根本方法和临床应用。
调节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一、调节的机制睫状肌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操作的,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一)副交感的支配副交感纤维起自E-W核。
这些纤维穿出中脑成为第三对脑神经的主干,然后进入眶隔,穿过眶上裂,并成为动眼神经一局部。
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发出一支运动根,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内与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内发出睫状短神经,向前穿行于脉络膜腔隙,到达睫状肌,并支配它。
(二)交感神经的支配Gilartin运用解剖、生理、药理、临床和心理的方法证实了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并在调节中起作用。
交感神经纤维沿着颈交感干走行,在颈上神经节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沿着颈内动脉到达海绵窦。
进入眼眶后通过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发出两支睫状长神经和一支睫状短神经。
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总结如下:1.交感神经对睫状肌主要是抑制作用,通过β-肾上腺素受体来完成,主要是β2受体。
2.交感神经的作用较小,最大幅度是-1.50D左右。
3.正常的视觉环境中,交感神经的时间效应比副交感神经慢。
到达最大效应需要10~40秒;而副交感神经只需1~2秒。
(一)副交感的支配副交感纤维起自E-W核。
这些纤维穿出中脑成为第三对脑神经的主干,然后进入眶隔,穿过眶上裂,并成为动眼神经一局部。
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发出一支运动根,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内与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内发出睫状短神经,向前穿行于脉络膜腔隙,到达睫状肌,并支配它。
(二)交感神经的支配Gilartin运用解剖、生理、药理、临床和心理的方法证实了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并在调节中起作用。
交感神经纤维沿着颈交感干走行,在颈上神经节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沿着颈内动脉到达海绵窦。
进入眼眶后通过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发出两支睫状长神经和一支睫状短神经。
双眼视调节和聚散检查

÷ 测量保持视标清晰的情况下,可以承受的最大负镜度数,反映所能 使用的最大调节力状态
调节幅度检查
负镜法
¡ 操作
÷ 使用综合验光仪 ÷ 调整视远的屈光度 ÷ 安装视近杆 ÷ 充足照明 ÷ 使用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置于40cm处 ÷ 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 遮盖右眼,检查左眼
调节反应检查
MEM
¡ Monocular Estimation Method Retinoscopy ¡ 目的:客观测量调节反应 ¡ 原理
÷ 利用检影的原理 ÷ 被检者注视40cm的视标,在40cm处检影 ÷ 如果看到中和影? ÷ 如果看到顺动? ÷ 如果看到逆动?
调节反应检查
¡ 目的:
÷ 主观的调节反应检查方法
¡ 原理:
÷ 在眼前额外加上特定的交叉圆柱镜,聚焦成史氏光锥,水平焦线在 前,垂直焦线在后
÷ 当注视横线和竖线的视标时, ÷ 在水平焦线位置横线最清晰,竖线模糊; ÷ 在垂直焦线位置竖线最清晰,横线模糊
调节反应检查
FCC
¡ 操作
÷ 双眼同时加JCC(±0.50D),负轴在90°
可测量单眼和双眼
单眼调节灵敏度反映眼睛的调节功能的好坏,双眼调节功能 反映眼睛的调节功能与集合功能相互作用的好坏
调节灵活度检查
目的:
¡ 检查眼的调节力改变(松弛-紧张-松弛)的灵活程度
原理:
¡ 在眼前加一定量的正镜,将使调节松弛 ¡ 加上一定量的负镜,将使调节紧张 ¡ 使用反转拍(flipper)交替在眼前加正镜和负镜,检查眼的调
隐斜视测量
von Graefe法
¡ 旋转和flash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解析

隐斜
• 两个不同类型的患者:外隐斜和内隐斜。由于均 属于隐斜,当双眼睁开始时,均表示为双眼单视。 虽然两者都使用了融像性聚散,但是他们使用了 不同类型的融像性聚散来满足他们的斜视要求, 外隐斜的患者必须通过集合将其隐斜眼球位置移 动到双眼单视位置,而内隐斜患者必须通过散开 将其隐斜眼球位置移动到双眼单视位置,因此正 融像性聚散补偿外隐斜,负融像性聚散补偿内隐 斜。
斜视及隐斜
• 1.非共同性斜视的病因 病因可分为三大类:先 天性、非神经源性和神经源性。 • (1)先天性非共同性斜视:病因不明确。在非共同 性病例中很常见。
斜视及隐斜
• (2)非神经源性非共同性斜视包括:任何阻碍眼球运动或肌 肉本身作用的疾病(这要与影响控制眼外肌的颅神经功能 的神经性问题相区别)。非神经源性问题的原因包括甲状 腺功能亢进引起的肌纤维化,眼眶肿瘤或其他肿物,眼眶 骨折,或直接的肌肉损伤,如手术损伤引起等等。要检查 机械性问题,可以做牵拉试验,用镊子夹住眼球(需在局 麻下)使其移向功能障碍的肌肉作用方向。如果不能轻松 地移动它,可能有对肌肉作用的机械性阻力。另一种牵拉 的办法是在不同的注视眼位测量眼内压(IOP)。如果一条 肌肉受限,当患者试图朝肌肉作用的反方向看时眼内压升 高。其他非神经源性问题包括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接点 乙酰胆碱受体异常性疾病等。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3.近感知性集合 近感知集合称为自主性集合或心 理性集合,由于感知注视物在近处而发生的集合 现象,临床上,近感知集合被认为是调节性集合 的一部分,当我们通过某些仪器观测时(如立体镜、 显微镜和综合验光仪),对物体的近距感知会引起 一定的集合。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4.融像性聚散 融像性聚散是对视网膜分离的像的 反应而产生的双眼向内或向外的运动,融像聚散 的产生是试图消除复像,产生双眼单视视觉。融 像性聚散有四种类型:集合、发散、上聚散和下 聚散。当患者有隐斜视时,是融像聚散度使双眼 从隐斜视位置移动到双眼单视的位置。
人教版美术四下第1课《聚聚散散》课件3

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02
鼓励尝试与探索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材料、技法,探索“聚聚散散”构图原则的更
多可能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03
评价与反馈
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设性的反馈,鼓励学生不断改进自己
的创作,提高艺术表现力。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互评,让他们从同伴的
作品中获得启发。
技术性
色彩运用恰到好处,星星的描 绘细腻,构图有层次感。
主题表达
主题表达明确,通过星星的聚 聚散散,展现了夜空的神秘与
美丽。
美观性
整体画面美观,给人以美的享 受。
05
总结与拓展
本课内容总结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和创作,使学生掌握了“聚聚散散” 的构图原则,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力。
目的
让学生们互相学习,了解同学的 作品创意和技巧,激发创作灵感 。
作品评价标准
创意性
作品是否具有独特的创 意和构思。
技术性
作品在绘画技巧、色彩 运用、构图等方面的表
现。
主题表达
作品是否准确表达了《 聚聚散散》的主题。
美观性
作品整体是否美观、和 谐。
优秀作品赏析
作品一
《春日盛宴》
创意性
该作品以春天的花朵为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与活力,创意新颖。
聚聚散散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广告设计中,通过聚聚散散的手法 ,突出产品特点,吸引消费者注意力 。
在包装设计中,通过聚聚散散的元素 ,突出产品特点,增加产品辨识度。
在海报设计中,运用聚聚散散的元素 ,传达活动或事件的主题和氛围。
聚聚散散的艺术价值
聚聚散散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给 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的
临床视光学基础调节和聚散

小结
老视概念 症状 矫正
视基--调节辐辏
2.0D的远视患者 2.0D近视眼 辐辏相同
远视眼的调节超过辐辏,近视眼的辐辏超 过调节
过度的调节可伴随过度的集合
视基--调节辐辏
AC/A比率
调节和集合一起出现,当出现一定的集合 量时,不同个体会出现不同量的调节,用 调节性集合(用棱镜度来表示)和每单位 调节(用屈光度D来表示)比率来表示, 即AC/A比率。
QL
视基--调节辐辏
ZR 2p
ZL
NPC near point of convergence
当目标移近到一定距离,两眼不能继续保 持单视,即形成复视,该处就是辐辏近点
视基--调节辐辏
辐辏近点的测量
视标的选择 记录破裂点,恢复点 正常值
视基--调节辐辏
调节和辐辏的关系
单独活动 注视25cm
NPA代表调节近点(通常用厘米表示) RE代表被测者的屈光不正(屈光度) L代表在测量过程中所佩戴的眼镜的度数。
视基--调节辐辏
调节反应
调节刺激为诱发个体产生调节的物体,一 般指放置在眼前某近距离的视标,以该视 标至眼镜平面的距离(m)的倒数来表达 调节刺激的量。
调节反应为个体应对某调节刺激所产生的 实际调节量。
视基--调节辐辏
调节的分类
张力性调节(Tonic Accommodation):静 息位的调节,区别于解剖位
反射性调节(reflex A):由于模糊像引 起的调节
辐辏性调节(convergence A):由于辐辏引 起的调节
近感知调节(proximal A):由于感知近物, 引起调节
视基--调节辐辏
此时睫状肌极度收缩,眼屈光力最大 离眼主点的距离称近点距离(b)
4.4聚散功能异常的分析与处理

倪韬
1
学习目标
掌握聚散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和处理方法 熟悉各种聚散功能异常的鉴别诊断要点
2020/9/30
倪韬
2
概述
视觉系统对外界物体形成清晰单一物像,不仅要有准 确的对焦调节系统,还需要一定的聚散力。注视不同 距离的物体,要获得单一、清晰持久的双眼视觉,需 满足一定的调节和聚散需求,同时要有足够大的储备 量和灵活性
低 低 高 正镜通不过
2020/9/30
倪韬
27
提示附加负球镜的参数
参数 AC/A值 CA/C 隐斜 近距离BI 调节幅度 调节灵活度
使用附加负球镜 高 高 外隐斜 正常-高 正常 正镜通不过 负镜可通过
不宜使用附加负球镜 低 低 内隐斜 低 低 负镜通不过
2020/9/30
倪韬
28
概述
使用球镜效果较好的典型例子是集合过度 临床上使用阅读正附加的病例有:集合过度、基本型
内隐斜、调节不足和持续性调节疲劳
2020/9/30
倪韬
29
概述
例:视近12 △eso,BI:3/6/2,AC/A=10,给予+1.00D 的阅读附加,近距离内隐斜基本消失,BI范围增大
S=P/a a=AC/A
2020/9/30
倪韬
30
概述
2.棱镜的添加: 棱镜的两个作用,第一是缓解症状,第二是进行视觉 训练
20
概述
8.基本型内隐斜:视远和视近均为内隐斜,两者基本 相等,正常AC/A
2020/9/30
倪韬
21
2020/9/30
倪韬
22
概述
8.融像性聚散降低:正常AC/A,视远和视近均正位, 或视远和视近有低度内或外隐斜,主要障碍不在于隐 斜,而在于融像性聚散幅度降低,双眼单视清晰区变 “瘦”
四项聚散之间的实际关系

集合实际上是聚散运动的一个部分。
完整的说应该是张力性聚散、距离感知性聚散、调节性聚散和融像性聚散这四个部分。
他们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
我们不应该用某一项集合值和调节进行比较、来确定聚散功能是否正常。
下面我来说说这四项聚散之间的实际关系。
1.张力性聚散:为了弥补人眼框轴解剖结构上外展25°的缺陷,而产生的生理性集合值。
眼镜框轴与视轴之间的夹角为25°。
但是由于每个人生理结构的不同,有人的张力性集合角大于25°为内斜,而有些人张力性集合角小于25°为外斜。
由于斜视量值的不同,有些人能够通过动用眼肌来始终维持双眼视觉,被我们称之为隐性斜视。
有些人则不能始终维持这样的状态而偶尔出现显性斜视的特征,这种人被我们称之为间歇性斜视。
另外一些人由于斜视度较大不能通过眼肌的运动建立双眼视觉而成为显性的斜视。
对于隐形和间歇性外斜视者来说,为了建立双眼视觉,视远时必须动用远融像性集合,而视近时则需要比正常人多付出与外斜视值相同的集合量来维持近融像。
而对于隐形和间歇性内斜视者来说,为了建立双眼视觉,视远时必须动用远融像性散开,而视近时则需要比正常人少付出与外斜视值相同的集合量来维持近融像。
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直接通过远用斜位就可以判断此人集合状态,知道配镜。
例如外斜者给予远用棱镜是安全的,给予适当的远用棱镜可以保证视远及视近时的双眼视觉的清晰度和舒适度。
而内斜视者者需要小心,因为这类人由于视远是需要动用散开,而动用散开远比动用集合要困难,因此这类人视远时很容易疲劳,而视近时由于集合需求低于正常人,因此反而视近舒适且能够耐久。
但是一旦我们给予远用棱镜后虽然解决了视远的问题,但是由于集合需求增加反而会出现视近的疲劳问题。
因此这种情况需要小心。
但是如果遇到聚散功能异常(我们通常说的集合异常)就需要根据其他三项聚散功能具体情况来确定了。
距离感知性聚散:由于目标距离改变而引起的聚散。
正常情况下,当目标距离由远至近时集合增加,当目标距离由近至远时,集合减小散开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在Muller的实验中,当右眼注视远距视标A时,左 眼遮盖着,由于融像被破坏,左眼将继续其隐斜 视位置,即处于由于张力性聚散度而处于解剖静 息位。当右眼改变去注视近距视标B时,右眼必 须调节,当右眼调节时,左眼将向内转,由于左 眼被遮盖融像仍然被破坏,左眼的位置处于右眼 调节距离的隐斜视位置,由于近距水平位隐斜视 由双眼同时注视近距视标的相对位置表示,所以 近距水平位将是外斜位,正常的近距水平隐斜位 在4~6棱镜度称为生理性外隐斜,调节性集合产 生了近距水平位隐斜。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对于一个体,如果其调节滞后超过1.00D ,他仍然 可以获得较清晰的视觉,但在不出现复视前,此 个体只能承受一定量的集合不足或集合过量。以 镜架平面为参考,此集合不足或集合过度的量即 为注视侈开,其单位为弧度,大小取决于 Panum’s融像区。Ogle认为注视侈开导致了双 视皮层像的错开,他还指出只要视皮层的侈开小 于Panum’s融像区的大小,皮质仍然具有感觉 融像功能。Garter认为注视侈开是一种微小量的 斜视,存在于正常视网膜对应和双眼单视的情况 下。集合不足时的注视侈开称为外注视侈开,而 集合过度时的注视侈开称为内注视侈开。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一、集合和发散的分类
• 1.张力性聚散 张力性聚散是指双眼从解剖静息位 移向生理静息位的移动,从解剖度角来看,双眼 位置发散,是张力性聚散力使双眼相对位置接近。 当我们测量水平位隐斜视距离时,我们实际检查 的就是双眼生理静息位,水平隐斜视的距离是相 对平行位而言,而不是相对解剖位而言。如果患 者有“正确量”的张力性聚散度,他的远距隐斜 视为零,即正视位;如果患者的张力性聚散度太 大,其远距为内隐斜;如果患者的张力性聚散度 太小,其远距为外隐斜。
斜视及隐斜
• 斜视
斜视及隐斜
• 斜视的定义:在正常双眼开放条件下,一眼固视 某一目标时,另一只眼的视线偏离该目标。当双 眼视线无法交叉于同一物体时,双眼注视物体时 所产生的物像落在双眼的视网膜非对应点上,结 果出现复像,患者通常采取用感觉调整来避免复 像,如抑制一眼。
斜视及隐斜
• 二、斜视的分类 • 共同性斜视是指在各个注视眼位的偏斜角大小相同,差异在5个棱镜
集合为0.5△,双眼为1△。
集合的大小与眼的转动中心和镜架平面有关。通常认为转动中 心位于角膜顶点后12mm或镜架平面后27mm。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临床中测量集合大小通常以镜架平面为基准。因 此验光仪上阅读杆的刻度要以镜架平面为基准加 以调零,如当近距离阅读杆的读数是40cm时,调 节刺激即为2.50D,而集合刺激的计算则要加上 2.7cm ,即为42.7cm。如果患者的瞳距是64mm, 测量距离40cm,则每只眼所需的集合为3.2/0.427 = 7.49,约为7.50△,双眼约为15△。
度以下。非共同性斜视是指在不同的注视眼位偏斜角度差异大于5个 棱镜度。有几种方法可以确定斜视是共同性还是非共同性的。一种方 法是检查“肌肉的作用域”,让患者手持红色镜片于右眼前,用电筒 重复眼外肌检查。在他看到重影的位置,他应该看到的不是两个白灯 而是一白一红。你可以问患者当他转动眼球时白灯和红灯的距离是否 保持相等,或者在不同的位置两者是否看起来明显靠近和分开。 • 如果患者有抑制(即你看到患者眼位偏斜但他没有报告复视),肌肉的 作用域检查可能不起作用,因为在眼球运动的时候也会有抑制。另一 种检查方法是在患者的每一个注视眼位进行遮盖试验,注意观察斜视 眼,如有必要,测量一下偏斜量,看是否在不同的注视方向斜视量大 小有变化。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3.近感知性集合 近感知集合称为自主性集合或心 理性集合,由于感知注视物在近处而发生的集合 现象,临床上,近感知集合被认为是调节性集合 的一部分,当我们通过某些仪器观测时(如立体镜、 显微镜和综合验光仪),对物体的近距感知会引起 一定的集合。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4.融像性聚散 融像性聚散是对视网膜分离的像的 反应而产生的双眼向内或向外的运动,融像聚散 的产生是试图消除复像,产生双眼单视视觉。融 像性聚散有四种类型:集合、发散、上聚散和下 聚散。当患者有隐斜视时,是融像聚散度使双眼 从隐斜视位置移动到双眼单视的位置。
斜视及隐斜
• (一)共同性威胁视力或生命的功能障 碍。共同性斜视几乎总是“代偿不足性隐斜”的结果,指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隐斜量太大,融像性聚散不足以补偿。 因此,眼球的偏斜倾向变成一种明显的偏斜:隐斜变成显 斜。代偿不足性隐斜是双眼视问题,它表明患者需要全面 的功能性分析以及对功能性问题的视光学处理。肌肉的作 用域或遮盖试验检查是早期分析中的重要步骤。同时共同 性斜视还可能是慢性病变发展的结果。所以,当给这些患 者安排视觉治疗时,不但要监测眼动时偏斜量的变化,还 要注意是否存在神经性疾病的其他体征。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合和发散是双眼相互向内或向外的协同运动。
集合是以棱镜度(△)为单位,1△即为光线通过1m远的距离产生 垂直偏离1cm,一位患者瞳距60mm,注视眼前正中1m远的 一点,则每只眼睛向内转3△(1m偏离3cm),双眼集合即为6△。
如果不是1m,则需要乘以偏离量。因此,当双眼注视眼前 50cm远的一点时(瞳距60mm),每只眼的集合为6△,双眼为 12△。再如,注视距离为6m,瞳距仍为60mm,则每只眼的
斜视及隐斜
• (二)非共同性斜视 • 非共同性斜视是由一条或多条眼外肌的功能障碍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2.调节性聚散 调节性聚散是当 人眼调节时的出现的集合, 1842年,Johannes Muller 发现 当他改变调节时,眼的集合也 随之发生变化,Muller将其左眼 遮盖,使右眼沿同样视线从注 视远距视标变到注视近距视标, 注视眼未发生明显移动,但被 遮盖的左眼却内转,Muller 证 明了调节能产生一定量的集合, 可以用图7-8来表示集合和调节 之间的函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