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上下》公开课教案
数学教案:小学一年级下册《上下》教学计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学一年级下册《上下》教学计划。
该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上下的概念,掌握上下的基本规律和运用。
一、教学背景小学一年级下册《上下》是一本重要的数学教材,其中的“上下”是学生理解数字大小、分类、顺序的重要概念。
但是,学生通常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很多难题,他们往往没有充分理解“上下”的概念和技巧。
这些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丰富和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上下”的概念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上下的概念,能基本描述上下的特点;2.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比较数字的大小;3.熟悉数字排列的顺序和规律;4.会进行数字分类和排序。
三、教学内容1.概念认识通过生活实物,引导学生认识“上下”的概念。
通过图形、数字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上下”的特点。
2.数字的大小比较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熟悉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比较数字的大小。
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发现和总结规律。
3.数字的排列通过画图、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数字排列的规律,进而培养他们对数字排列的感觉和理解能力。
4.排序与分类利用图形、数字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数字进行分类和排列。
同时,应注重让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和发现数字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抓住学生兴趣教师要结合生活实例教学,并利用低年龄段学生感性认知的特点,采取多样化、有趣的教学方式。
比如,教师可以用图画、游戏等方式,在讲解基本概念的时候吸引学生参与。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是最有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情境教学应成为本教学计划的主要教学方式。
3.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小组合作学习环节,鼓励学生彼此学习和合作。
五、教学评估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口头评估、书面作业、考试等。
在口头评估和书面作业中,教师可以通过提示问题等方式来评估学生对概念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在考试中,应注重综合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上下》第一课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上下》第一课教案是教授小学生数学概念的重要课程之一。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授小学生如何理解“上下”的概念,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这些概念进行计算。
本文将深入分析该教案的核心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从教授学生思考能力、启迪学生兴趣、巩固学生基础等方面对该教案进行评价和分析。
教案核心内容《上下》第一课的主要目的是教授小学生如何理解和应用“上下”的概念进行计算。
在该课中,老师将通过示例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上下,如何使用上下进行加减和比较大小,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这些概念进行计算。
该教学内容可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1. 理解上下的概念在本节课中,老师将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上下,如何将物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通过示例及互动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上下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来进行计算。
2. 认识上下的形象符号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下的概念,本节课还会向学生介绍上下的形象符号,并通过示例帮助学生熟悉这些符号。
3. 使用上下进行加减通过示例和练习,教师将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上下符号进行加减。
通过实际计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下符号的应用,并从中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
4. 比较大小除了加减,上下符号也可用于比较大小。
在本节课中,老师将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上下符号进行比较大小,并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这些概念。
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上下》第一课的核心概念,老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巩固和应用这些概念。
以下是几种可行的教学方法:1. 实物教学使用实物教学法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形象地理解上下的概念。
教师可以带来各种物品,如书、笔、球等,并让学生将它们分为上下两部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上下的概念。
2. 互动教学通过互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问答等互动环节,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增强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认知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中间进行小组讨论,借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上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上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上”、“下”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感知“上下”关系。
3.能利用实际问题,分析应用“上下”的关系。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的规律性。
5.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手眼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上”、“下”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利用实际问题解决“上下”关系。
三、教学难点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的规律性。
四、课前准备1.显示器、幻灯片制作工具等。
2.相关教学材料,如实物模型、图片等。
3.相关实物,如方形积木、小球等。
五、教学策略本节课将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授课方式,教师将利用教学材料和实物进行直观化展示,引导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教师以幻灯片的方式介绍“上”、“下”的概念及基本性质,并用已知的实物示意图解。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感“上下”的关系。
2.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并合作探究问题的解决方式。
引导学生利用实际问题感悟“上下”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的规律性。
3.教师展示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上下”的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上”、“下”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展示“上下”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八、教学评价1.能否描述“上下”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能否利用实际问题感悟“上下”关系,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3.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的规律性。
4.能否掌握“上下”关系的应用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个性化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互动性积极性得到很大提升,在课后的教师反馈中,课程反响良好,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完整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下》教学设计

师:你最喜欢的礼物是什么?
生1:……
师:好,你说一说它的位置。其它同学认真听她又没有说对哦。
生:……
师:说对了吗?
众生:对了。
师:好的,礼物送给你!
还有谁要来说的?你最喜欢的礼物是什么?
生2:……
师:好,你说一说它的位置。
纵生:小鸟,小松鼠,小白兔。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三只小动物,想想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等下老师要请认真观察的小朋友来帮帮忙。(1分钟)
哪位小朋友愿意帮老师出个数学问题来考考大家的?
生:小鸟的小松鼠的哪面?
师:恩,谢谢你!为老师提了一个这么好的数学问题!
有哪位小朋友要来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的?
师:好,大家开始填。填完的同学举手!看哪位小朋友填得又快又准确!
(2分钟时间给学生填)
师:大家都填好了。现在有谁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填的?
生:小鸟在小兔子的上面,小兔子在小鸟的下面。
师:你们同意他的答案吗?
生:同意。
师:老师也同意。说得真好!
②三只小动物之间的上下关系
师:小松鼠也是树爷爷的好朋友,它也赶来为大树爷爷过生日了,现在请大家看看有几只小动物来陪树爷爷过生日啊?
众生:宝物放在③号盒的上方。
师:宝物在哪里呢?
生:②号盒。
师:真聪明。有哪位同学要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生:因为卡片在①号盒子下方,它就可能在②号、③号盒子里,卡片还在③号盒子的上方,它就只能在②号盒子里。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判断的对不对呢?(师揭开2号盒子找到宝物)你们真能干,都能当小侦探了。
师:谁来说一说这题?
生1:铅笔刀的上面有本子和尺子。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教案上下文案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教案上下文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上下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或图形的上下位置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上下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或图形的上下位置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物模型(如小汽车、飞机、小鸟等)3.画纸、画笔4.小卡片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实物模型,如小汽车,引导学生观察小汽车在桌子上的位置。
2.提问:小汽车在桌子上的哪个位置?谁能用“上”或“下”来描述它的位置?第二环节:讲解上下概念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体或图形,如飞机、小鸟、云朵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2.提问:谁能用“上”或“下”来描述这些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关系?第三环节:动手操作1.教师发放画纸和画笔,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物体,如小猫。
2.提问:请你们在纸上画出小猫在树上的情景,并标出“上”或“下”。
3.学生完成后,教师挑选几份作品进行展示,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画面中的上下位置关系。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小卡片,每张卡片上画有不同的物体或图形。
2.学生分组,每组轮流抽取一张卡片,用“上”或“下”来描述卡片上的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关系。
3.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2.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生活中的例子,可以用“上”或“下”来描述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关系?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请你们用今天所学的上下概念,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用“上”或“下”来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2.家长签字确认,明天交回作业。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课件展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了上下概念,达到了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巩固所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上下》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通过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思考,认识上下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相对性。
2、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体会上下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上下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难点: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四、教学策略:五、教学准备:PPT、田字格六、教学过程一、在故事激趣师:在森林里住着一位树爷爷,树爷爷在森林里面住了几十年了,从来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他觉得很孤单,不过在森林里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经常陪着树爷爷,看小鸟在给树伯伯梳头,小兔在陪树爷爷聊天,仔细观察,图中哪只小动物在最上面,哪只小动物在最下面?生: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
师:说得真好,“上下”这两个字该怎么写,小眼睛(看老师),咱们一起来认识“上下”这两个字。
(板书)师:你们能用“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来表示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吗?生: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板书)师:说得真完整,谁再来说一遍。
师:好全班一起来说。
师:上面和下面这两个词,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表示物体位置的词。
(指黑板)二、在探究中学习活动一:说一说师:听到小兔、小鸟和树爷爷聊得这么开心,可爱的小松鼠也跑来了,谁来说说小松鼠在什么位置生:小松鼠在中间师:在谁的中间,你能说清楚吗生: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师:你能用上下来表示小松鼠的位置吗?生: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师:刚刚xx同学是怎么说的,谁听明白了,你说。
生: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板书)师:看来你不仅认真听,还认真思考。
全班一起来说说。
师:奇怪了,松鼠怎么一会儿在上面,一会儿在下面呢。
师:哦,你知道,你说说。
(引导学生回答:小松鼠与兔子比,小松鼠在兔子的上面;小松鼠与小鸟比,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2《上下》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2《上下》一、教学背景《上下》是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介绍孩子们认识“上下”的方向,开展本节课时,可以通过英语或者拼音介绍上下的英文或者是拼音,再通过示例引导孩子辨认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活跃课堂氛围,使不同兴趣、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二、教学目标1.认识“上下”的方向。
2.听懂、说、读对“上下”的认识。
3.能将学习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中。
三、教学步骤1.导入向孩子们介绍上下的英文或者拼音,例如:up, down, shàng, xià。
2.讲解通过示例向孩子们展示上下的方向,并让孩子们模仿。
3.练习让孩子们互相帮助模仿,巩固上下方向的认识。
4.应用活动环节:通过常见的生活场景,引导孩子们用上下方向去表达,例如:把书放到桌子上/下, 坐上/下公交车等。
5.总结复习所学上下方向,并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出简要总结。
四、教学重点1.上下方向的认识。
2.孩子们能够用英文或者拼音说出上下的方向。
五、教学难点如何让孩子们学会上下的方向。
六、教学评价1.通过老师的导入,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2.孩子们积极投入练习环节,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性。
3.活动环节中,孩子们大多能正确运用上下方向表达自己的意思。
七、教学反思1.上下方向是基本方向,通过实际操作,幼儿能够更好地掌握上下的方向。
2.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准备教具,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图片、实物等。
3.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孩子的思考兴趣。
八、教学延伸在教学时,可以通过配合英语或拼音的介绍,来帮助孩子们熟练掌握上下的方向,同时可以借助生活场景引导孩子们更好地运用上下的方向。
同时,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们互动,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会与运用上下的方向。
5.2 《上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5.2 《上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辨识和描述生活中的上下位置关系,理解上和下的相对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体验,培养学生空间方位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增强对生活中数学美的感知。
教学内容1. 上下位置的辨识:让学生观察教室、家中等场景,找出上下的例子,并能用语言准确描述。
2. 上下位置的相对性:通过实例和游戏,让学生理解上和下的位置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的角度和参照物。
3. 生活中的上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上下现象,如高矮、楼层等,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辨识和描述上下位置关系,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 难点:学生对上下位置相对性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不同场景下的转换。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挂图、模型、实物等用于展示上下位置关系的教具。
- 学具:学生自带的物品,如书本、玩具等,用于课堂上的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上下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活动:- 学生分组,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上下位置的探索。
-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并讨论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3. 知识讲解:对上下位置的概念进行讲解,强调上下相对性的重要性。
4. 游戏互动:设计上下位置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
5. 实例应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尝试运用上下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板书《上下》- 核心内容:包括上下位置的定义、相对性、生活中的应用等。
- 辅助图表:挂图、模型等直观展示上下位置的实例。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上下位置的知识。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寻找上下位置的例子,并用手机或画笔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上下位置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上下》公开
课教案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58—59页内容。
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活动使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
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体会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教学书、练习册、铅笔盒、像皮、动物图
片、胶水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说一个字,请小朋友说一个意思相反的字。
师:大(小)、多(少)……上(下),激励:小朋友们可真聪明,
说得又对又快。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
揭示课题:上下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小故事情境: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小动物们都躲进屋里……它们就到大树爷爷那寻求帮助。
(2)课件出示小鸟和小白兔
谁愿意帮助小鸟来说一说它现在的位置?
学生1:小鸟在上面。
学生2:小鸟在小白兔的上面。
谁来说说小白兔的位置?
学生1:小白兔在下面。
学生2:小白兔在小鸟的下面。
(3)大树爷爷提建议:小朋友在说上下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1、体验上下的相对性。
(1)课件出示小松鼠,在小鸟和小白兔的中间。
①谁来说说小松鼠的位置?
学生1: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学生2:小松鼠在小白兔的上面。
②讨论:为什么一定说小松鼠在上面?一会又说它在下面呢?
③全班交流。
④小结。
激励:你回答的太棒了,解释的这样清楚,老师一听就明白了,太感谢你了。
(2)课件出示:小猴子在小松鼠和小白兔中间。
谁能说出小猴子的位置?
学生1:小猴子在小鸟的下面。
学生2:小猴子在小白兔的上面。
学生3:小猴子在小松鼠的下面。
……
激励:你真是一位善于观察、认真细心的孩子。
(3)给小动物分房子。
①四人小组活动。
②反馈不同分法的小组。
③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