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危险性分析法39424

合集下载

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1预先危险性分析概述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简称PHA)就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与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率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其目的就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性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造成的损失。

1、1步骤(1)对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与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

(2)收集以往的经验与同类生产中发生过的事故情况,分析危险、有害因素与触发事件。

(3)推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与危险或危害程度。

(4)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后果的危险等级。

(5)制定相应安全措施。

1、2危险性等级按危险、有害因素导致的事故的危险(危害)程度,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四个危险等级。

如表1-1。

表1-1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1-2 危险性预先分析(样表)12生产装置的预先危险性分析(1)评价结果按表1-2形式对恒盛药化生产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1。

表2-1 恒盛药化生产装置预先危险性分析2表2-1 恒盛药化生产装置预先危险性分析(续1)34567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2)预先危险性分析小结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知:生产装置生产及检维修过程中,存在着的主要危险就是:火灾、爆炸、中毒,其危险等级为Ⅲ~Ⅳ级(危险至破坏性的);其次就是电气火灾、触电、化学灼伤、水灾等,其危险等级为Ⅲ级(危险级);再次就是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噪声损害等,危险等级为Ⅱ级(临界级)。

对于上述可能产生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在预先危险性分析表中均一一对应提出初步的防范对策措施。

8。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简称PHA)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所造成的损失,属定性评价。

即:讨论、分析、确定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触发条件、现象、形成事故的原因事件、事故类型、事故后果和危险等级,有针对性地提出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功能主要有:① 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② 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③ 估计事故出现对系统产生的影响;④ 对已经识别的危险进行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2)预先危险性分析步骤① 对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② 收集以往的经验和同类生产中发生过的事故情况,判断所要分析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③ 根据经验、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④ 识别危险转化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⑤ 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危险程度,找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⑥ 制定危险防范措施。

(3)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等级PHA分析的结果用危险性等级来表示。

危险性可划分为四个等级,见表附。

表附危险性等级划分表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7.2.1 总体预先危险性分析该项目各单元都存在机械伤害、电气伤害、摔伤、腐蚀及化学灼伤、高处坠落、烫伤等危险危害因素,本小节将这些危险危害因素集中起来,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见附表。

(加氢尾油项目)附表总体危险性分析评价表7.2.2 电气单元预先危险性分析电气单元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进行评价,如下附表。

附表电气单元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表7.2.3 循环水与污水处理单元危险性分析附表循环水与污水处理单元危险性分析评价表7.2.4 氢气压缩机设备危险性分析附表氢气压缩机设备危险性预分析表7.2.5 加热炉、地面焚烧炉危险性分析对加热炉、地面焚烧炉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分析,见下附表。

预先危险性分析报告(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报告(PHA)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一)定义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

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分级标准如下: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需立即采取措施;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二)分析步骤(见图9―6)(三)基本危害的确定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

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表9―7、表9―8为两种基本的格式。

(五)应用示例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按表9―8的形式,对EO/EG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9―9。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得知,本装置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高温灼伤的危险、危害因素,但主要危险为火灾、爆炸,其危险等级为Ⅳ级(破坏性的)。

引发火灾爆炸的主要因素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物料故障泄漏。

例2某新建化工码头安全预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对某新建化工码头项目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对码头装卸作业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分析结果见表9―10。

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

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

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1 预先危险性分析1.1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方法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军用标准安全计划要求方法。

主要用于对危险物质和装置的主要区域等进行分析,首先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进行分析,其目的是识别系统中的潜在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危险发展成事故。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力求达到以下4个目的:(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2)鉴别产生危险原因;(3)预测事故发生对人员和系统的影响;(4)判别危险等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1.2预先危险性分析步骤(1)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他方法调查确定危险源(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对所须分析系统生产目的、物料、装置及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2)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及同类行业生产中发生的事故(或灾害)情况,对系统的影响、损坏程度,类比判断所要分析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分析事故(或灾害)的可能类型;(3)对确定的危险源分类,制成预先危险性分析表;(4)转化条件,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寻求对策措施,检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5)进行危险性分级,排列出重点和轻、重、缓、急次序,以便处理;(6)制定事故(或灾害)的预防性对策措施。

见图3-1图1-1 预先危险性分析步骤图1.3预先危险性分析要点(1)划分危险性等级在分析系统危险性时,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大小及其对系统破坏程度,将各类危险划分为4个等级,见表3-1。

表1-1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级别 危险程度 可能导致的后果Ⅰ安全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损坏Ⅱ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系统损坏或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Ⅲ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防范对策措施Ⅳ灾难性的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2)考虑工艺特点列出危险性和危险状态在预先危险性分析中,应考虑工艺特点,列出其危险性和危险状态:1、物料;2、操作环境;3、装置设备;4、设备布置;5、操作活动(测试、维修等);6、系统之间的连接;7、各单元之间的联系;8、防火及安全设备。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3.3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简称PHA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所造成的损失;属定性评价..即:讨论、分析、确定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触发条件、现象、形成事故的原因事件、事故类型、事故后果和危险等级;有针对性地提出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功能主要有:① 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② 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③ 估计事故出现对系统产生的影响;④ 对已经识别的危险进行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2预先危险性分析步骤① 对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② 收集以往的经验和同类生产中发生过的事故情况;判断所要分析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③ 根据经验、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④ 识别危险转化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⑤ 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危险程度;找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⑥ 制定危险防范措施..3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等级PHA分析的结果用危险性等级来表示..危险性可划分为四个等级;见表附3.1..表附3.1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7.2 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7.2.1 总体预先危险性分析该项目各单元都存在机械伤害、电气伤害、摔伤、腐蚀及化学灼伤、高处坠落、烫伤等危险危害因素;本小节将这些危险危害因素集中起来;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见附表7.1..加氢尾油项目附表7.1总体危险性分析评价表7.2.2 电气单元预先危险性分析电气单元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进行评价;如下附表7.2..附表7.2 电气单元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表7.2.3 循环水与污水处理单元危险性分析附表7.3 循环水与污水处理单元危险性分析评价表7.2.4 氢气压缩机设备危险性分析附表7.4 氢气压缩机设备危险性预分析表7.2.5 加热炉、地面焚烧炉危险性分析对加热炉、地面焚烧炉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分析;见下附表7.5..附表7.5 加热炉、地面焚烧炉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

使用范围
1)预先危险性分析是进一步进行危险分析的先导,是一种宏观概略定性分析方法。在项目发展初期使用PHA 有以下优点:①方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②能为项目开发组分析和设计提供指南;③能识别可能的危险,用 很少的费用、时间就可以实现改进;
2)适用范围:预先危险性分析适用于固有系统中采取新的方法,接触新的物料、设备和设施的危险性评价。 该法一般在项目的发展初期使用。当只希望进行粗略的危险和潜在事故情况分析时,也可以用PHA对已建成的装 置进行分析。
等级划分
为了评判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等级以及它们对系统破坏性的影响大小,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给出了各类危险 性的划分标准。该法将危险性的划分4个等级:
I安全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损坏 II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 III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防范措施 IV灾难性的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分析步骤
1)危害辨识 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等方法,查找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2)确定可能事故类型 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分析事故的可能类型。 3)针对已确定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4)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等级,按危害等级排定次序,以便按计划处理。 5)制定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对策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
安全评价的方法
01 主要目的
03 分析步骤 05 注意事项
目录
02 需要资料 04 等级划分 06 使用范围
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PHA)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安全评价的一种方法。是 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 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re-Hazard Analysis,PHA)是一种常见的风险管理方法,旨在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以制定适当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介绍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步骤以及应用范围,并通过几个实际例子来说明其重要性和价值。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评估预计活动的风险的方法。

它主要用于识别和衡量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业务中断的潜在危险因素。

通过提前识别可能的风险,组织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事故的发生或最小化其潜在影响。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步是确定评估的目标和范围。

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必须明确评估的范围和目标。

这将有助于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并保证评估的结果对组织的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步是收集和分析数据。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我们需要收集和分析与潜在风险因素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能来自内部的记录、历史事件、文献研究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规。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识别和理解可能导致风险的根源和原因。

第三步是评估和分类风险。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根据收集和分析的数据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类。

评估风险时,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风险矩阵、事件树分析或剖面法等。

通过将风险分为不同的等级或类别,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和管理风险。

第四步是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根据评估的结果,我们可以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管理计划应包括预防措施、监测措施、事故应急预案以及培训和教育活动等。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组织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并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适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工业、建筑、运输、医疗和环境等。

例如,在建筑领域,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结构问题、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以及建筑工艺上的风险。

在医疗领域,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可以用于评估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药物使用的风险以及医疗设备的故障等。

总之,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方法,通过提前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可以帮助组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安全工程师《管理》: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安全工程师《管理》: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Preliminary}tazard Analysis,PHA)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是一项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工作,在设计、施工和生产前,首先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进行分析,目的是识别系统中的潜在危险,确定危险等级,防止危险发展成事故。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的步骤如下:
(1)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他方法确定危险源,对所需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物料、装置及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

(2)根据以往的经验及同类行业生产中的事故情况,对系统的影响、损坏程度,类比判断所要分析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分析事故的可能类型。

(3)对确定的危险源分类,制成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4)转化条件,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寻求对策措施,检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

(5)进行危险性分级,排列出重点和轻、重、缓、急次序,以便处理。

(6)制定事故的预防性对策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先危险性分析又称初步危险性分析,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主要用于对危险物质和主要工艺、装置等进行分析。

通过对生产装置及工艺、设备的安全性进行危险性预先分析,辨别装置的危险部位、主要危险特性以及可导致重大事故的缺陷和隐患,防止这些危险发展成事故。

1、预先危险性分析安全评价的主要功能:
①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害;
②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
③估计事故出现后产生的后果;
④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防范措施。

2、分析步骤
收集有关资料,对要进行分析的系统作基本情况了解;
①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它方法确定危险源;
②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事故的触发条件;
③制定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④提出主要的防范措施。

3、危险性等级划分:
附表3-3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